马哲论文——对文化 、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并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建设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文化建设和传承创新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相互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中提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强调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存在,而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通过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追求人类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其文化建设则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理论和运动的科学思想,它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矛盾的本质。
通过对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全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 实现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具有自己的工具性和指导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2. 推动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强调创新是驱动历史进步的核心力量。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关注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培养优秀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发扬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系统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2. 培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文艺产品与作品。
鼓励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作,打造更多贴近人民、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作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看文化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非常重要;根据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文化建设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根据发展的观点,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创新;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根据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文化建设应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建设;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85-0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一切具体学科和实践都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文化建设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非常重要在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着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强大的反作用,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文化是意识长期蕴育和积淀而形成的高级稳定形式,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认识论、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推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成果,实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强调人的价值,将人民放在首位,倡导发展全面人的素质,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文化自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这些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性等原理相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也要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体现人的尊严和个性。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准确的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石,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和实践的理论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赋予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旧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普遍意义,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撑,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重要原则。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建设路径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社会的变革性,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最终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文化建设路径在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路径:1. 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2. 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我们要在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们自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坚持大众化和普及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深入基层,普及文化知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
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 坚持历史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机深厚的历史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流传,注入现代元素与时代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的、具有明确特征和特定价值导向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它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劳动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强调的是劳动价值论,即产生商品需要消耗的劳动是它的价值来源,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要传承和发扬这样的劳动观,激励员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较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把员工视为企业的财富,加强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劳动观的影响。
二、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人的本质、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了人的自由、平等、协作、共享等伟大理念。
这些理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过来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培育。
企业的价值观应当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一致,即强调劳动、创造、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价值观素质,培养良好的工作道德,构建企业文化的道德理念,以此影响员工和用户的价值取向。
三、管理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企业管理架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形式具有重要影响。
这种管理观念强调了民主、集体领导和群众路线,中心在于凝聚员工力量以及优化企业决策结构等。
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发扬这些管理观念,塑造企业良好的管理形象,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以达到良好的运作效果。
四、责任观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企业应该不仅仅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组织,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这也需要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相汇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要加强宣传,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形象,使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更清晰地认识企业的价值取向,持续关注并推动企业在生态保护、文化支持和社会服务方面的一切行为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而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文化建设旨在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现的标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基石,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
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文艺、媒体等渠道培养和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4.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原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以及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着眼于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代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文化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符号、语言和意义的交流来实现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和推动力,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二、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两者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而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对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既要承继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吸纳先进文化的精华并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为指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动力。
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首先,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
其次,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并重点阐述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实现路径。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基础,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
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深入开展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3. 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新动能。
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时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坚持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深入实践,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和传播积极向上、崇尚科学、热爱和平、崇尚自由、崇尚公正的思想文化。
3. 保护民族文化传统。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措施与实践。
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认识论基础,强调思维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认识方法,要求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注重历史积淀和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追求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富裕和人民的幸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指导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实践引导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在上层建筑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和表现形式。
文化自信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的自信,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觉维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群众性特点,认为真正的文化是源自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
因此,文化自信是在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历经积淀而形成的,它与民族的历史经验、时代风貌密切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实践引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论,还通过实践对文化自信进行引导。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倡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形成及保持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通过调动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浩然正气,提高了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还通过革命文化的创建和弘扬,对文化自信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鼓励各种学术思想和文化形式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文化自信是在与国际思想交流互鉴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自信而开放的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文化自信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近两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它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理论,也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文化被视为社会主义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中的文化,它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为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体现,它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文关怀和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教育、科学技术、文艺、体育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新一代。
在科学技术领域,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关注实际应用和创新,努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文艺领域,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通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体育领域,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倡导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和体魄。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工程,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此外,文化建设还需要关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尊重和发扬不同文化的特点,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共享。
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它强调社会公平、法治正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文化建设观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文化建设观点分析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关乎着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社会文化建设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念。
本文将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文化建设观点。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水平,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文化等。
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文化建设在这一理念下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文化建设。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社会不断地发展、变革,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种社会的演进过程对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发展规律给予了社会文化建设以指导和规划。
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进程。
只有在正确的历史轨迹上不断前进,才能实现社会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社会文化建设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实现社会文化建设的目标。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类型,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构建了新型的文化理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多维度的,应该从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层面进行理解。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当今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2022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确定了未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因此,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推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给文化下定义,但他从分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入手探讨了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比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人类学的自然等。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同世界其它事物一样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
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
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强烈地追寻自己的本质力量。
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
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
[1]107人类正是在自己的劳动中,在改造对象世界中确证了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整个世界自然界与社会是统一的关系,人的创造性的对象性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人类社会。
自然界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人也在其所创造的对象性世界中直观自身,并创造了人化的文化世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准则。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首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利益,即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崇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也要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最后,马克思主义坚信文化的革命能够改变世界,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文化的革命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引导人民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此外,文化建设还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和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其次,中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内化和时代化。
同时,中国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扩大了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以上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成效。
总结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谈谈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谈谈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一、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可真是个特别的事儿呢。
从大的方面说,它就像是给咱们整个社会打造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咱们生活的世界,可不能光有高楼大厦、各种科技产品,还得有文化这个软的、却又无比重要的东西。
比如说,那些博物馆里的文物,它们可不是简单的老物件儿,那是咱们文化的见证者。
像故宫博物院里的那些珍宝,每一件都承载着古代的历史、艺术还有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保护这些文物,把咱们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来。
还有咱们的传统节日,像春节。
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
这一套习俗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团圆、和睦的文化内涵。
这也是文化建设的体现,通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传承,让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
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 对个人的重要性文化建设对咱每个人的影响可大啦。
一个人要是生活在有丰富文化的环境里,那他的精神世界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就像读书,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像红楼梦,里面描写的家族兴衰、人物情感,让咱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人生百态。
这能拓宽咱们的视野,让咱们变得更加有内涵。
而且,当咱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比如说,当你知道咱们国家的书法艺术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那些书法家笔下的字就像有了生命一样,你就会为自己是这个有着优秀文化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2. 对社会的重要性在社会层面呢,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大家都遵循着相同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有序。
文化建设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呢。
你看那些文化旅游产业,像云南的丽江古城,因为它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建设的方式1. 教育方面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老师们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当时的社会风貌。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革命性学说,其理论体系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受到资本家的控制,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扭曲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解放文化,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制,推动文化独立自主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文明包括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方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倡导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国情、民情、时情,创造性地开展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理论研究,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崇高境界的体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创社会主义新天地的重要前提。
只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的思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建设。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提出了重要的思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严守初心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前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优秀的现代思想体系,其深厚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升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概念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物质的实践变革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是为解决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问题而产生的。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也是存在于各个企业实践活动中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企业文化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人类应该通过改变实践来改变自己,实践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实际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1. 发扬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细致、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品质,注重企业文化的细节方面,打造一个精细化的企业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真正放大企业的精神内涵,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2. 做到“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心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也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增强员工的感受和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凝聚企业开展实践活动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
3. 实行“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要求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
企业文化建设也注重“共同富裕”,要求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企业内部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三、教育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是考虑到企业内部文化的“形式”建设,还需要重视企业内部文化的“内容”建设,而教育培训恰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化、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文化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并且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任何其他的东西所不可替代的唯一,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
康德说,没有概念的思想是空虚的。
但是,如果只有文化概念而缺乏对概念的足够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错误。
那么首先来认识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知道了文化的概念还要知道文化的力量以及它的作用等才能不会在社会主义大发展中不迷失方向,不会出现行动的盲目和错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运动遵循与物质运动正好相反的规律,它与它出发点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物质运动会因为阻力而减速最后静止,这就是非文化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艰难的原因;而文化却会因为习惯性、持续性形成的规模型,使其运动能量成几何级数的增加。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当今时代,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离不开充满活力的文化强有力的支撑。
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文化创新的作用而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民族文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充满活力。
(3)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
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
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
因此,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如果说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的过程,是社会处于非常状态的表现,那么,新的制度、体制建立后,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就是社会常态的表现。
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素质和精神物质需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常态中的社会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这个社会的常态就会被打破。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
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
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
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整体。
文化的这种渗透力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
三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
既然文化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大力进行文化建设。
并且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所以要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思想道德
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向新的世纪,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关系到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