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生命体系--魂魄

《黄帝内经》的生命体系--魂魄

《黄帝内经》的生命体系--魂魄魂、魄都是具体而客观的存在。

魂是内嵌在肝中的人这个生命体的操作系统。

佛经中称之为末那识,第七识。

《内经》“肝藏魂”。

魄是内嵌在肺中的硬件(眼耳鼻舌身意)等人知系统的驱动程序。

《内经》“肺藏魄”。

人的心神系统由三大软件构成,他们分别是神、魂、魄。

神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天那个更高层次的操作系统在人体的客户端。

二是指嵌入人这个生命中的“指令集”。

魂是人自身的操作系统。

魄是人身体感知系统硬件的驱动系统。

从魂和魄的造字来看,魂是云和鬼组成,魄是白和鬼组成。

无论是“云”还是“白”,古意都是“说”的意思。

“说”就是传达信息,两个以上人说就是信息的交互。

“鬼”本意为“归”,是指人的灵魂回到来的地方。

鬼还有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的意思。

计算机系统的信息交互和运算是无声无形无息无嗅的。

魂和魄是会意字,是古人根据人的操作系统和驱动系统的特点而定义的。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在我者德也:天给我们提供的是软件系统。

)(地之在我者气也:大地给我们提供的是能量。

)(生之来谓之精:卵子、精子仅仅是精而已,不是生命。

读懂《黄帝内经》中的魂、魄、神、意、志,你将拥有生命大智慧

读懂《黄帝内经》中的魂、魄、神、意、志,你将拥有生命大智慧

读懂《黄帝内经》中的魂、魄、神、意、志,你将拥有生命大智慧黄帝问: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之灵枢》【注释】①淫泆离脏:淫,过度,这里指过度放纵。

离藏,五脏所藏的血气精神耗散。

②德:天地万物的运化规律,如四季更替、万物盛衰的自然变化。

③死于冬:按五行配属,心属火,冬季为水,而水克火,心气在冬季受克更为虚弱,属于心的病症就会加重,如果不能耐受将会死亡。

以下的“死于春”、“死于秋”、“死于夏”也为同理。

④胸盈仰息: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的意思。

【译文】黄帝问岐伯道:运用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

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

如果七情过度,使其与内脏分离,那么精气就随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灾难,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如自然界的气候、日光雨露等),地所赋予人的是“气”(如地面上的物产)。

因此,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

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男女交媾,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做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从乎精的先天本能,叫做魄;脱离母体之后,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做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做意;主意已考虑决定,叫做志;根据志而反复思考,叫做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做虑;通过考虑后而毅然处理,叫做智。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作者:张倩璐刘红权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5期【摘要】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

“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實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

“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

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关键词】黄帝内经;神;魂;魄;心身疾病【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4-03A Discussion on Shen, Hun and Po in NeijingZHANG Qianlu1,2 LIU Hongquan1,2*1.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Neijing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Shen,Hun and Po’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ephalo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is invisible and unpredictable, existing on tangible entities. ‘Shen’ is quiet, 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rolled.It dominates and regulates life activities. Shen commands the Hun and Po. ‘Hun’ belongs to Yang, which helps Shen regulate people's thinking,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 belongs to Yin,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ngible entities. These three are based on connate essence and acquired qi and blood witch produced by spleen and stomach, communicat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reating psychosomatic diseases of TCM encephalopathy.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hen; Hun; Po; Psychosomatic Diseases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越渐高发,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形神合一”之说,《内经》谓“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以作为中医脑病辨证治疗的切入点。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黄帝内经》认为关于人的生与死的因素是:精、气、神和经络。

人的生命不仅具有一般生命的内容,如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

《黄帝内经》还强调下面两点:一是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精、气、神;二是生命进程的基本规律——生长壮老已。

关于人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归纳为精、气、神三个方面,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精、气、神是维持生命并贯穿生命过程始终的三大要素。

后世医家把精、气、神称为“人生三宝”的理论渊源。

而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人体的经络。

何谓精?精是指生成人的形体并供养全身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血、脑、髓、津液等,乃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中说:“生之来,谓之精”,“夫精者,身之本也”。

何谓气?《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又指这些精微物质及其形成的脏腑、组织等所具有的能量和功能,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雾露之溉”是指气是肉眼看清的微细的流动物质,“熏肤、充身、泽毛”是指气具有温养等功能。

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活动。

人生所赖,唯气而已。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所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亦如《灵枢·脉度》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气的流行不已,才能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何谓神?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神”在人身中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泛指人的生命及其外在的表现,《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狭义者专指在精和气基础上产生的最高级的生命活动,如意识、思维、情感对外界变化的灵敏反应及对全身各部分功能活动的自我调控等。

解读中医学人身之“神”

解读中医学人身之“神”

解读中医学人身之“神”在中医学中,人体有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物质实体的存在,同时也有一个既重要又抽象的概念:神。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中的“神”呢?它有什么具体含义?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内涵解析和实际运用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历史渊源“神”这个概念在中国道教、儒家以及佛教中都有存在。

在中医学中,“神”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内经》认为,人体不仅仅是由肉体构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层面,即“神气精神”。

《内经》中提到了“人之有神”,认为“人”的生命力和“神”密不可分。

“神”不仅仅是产生于人的内部活动,还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后来,《伤寒杂病论》中将“神”这一概念进一步细化。

“神”在其中的含义即包括了情感体验、思维活动、感觉知觉、意识和精神质量等几个方面,与人的意识、智力、情感等密切相关。

《伤寒杂病论》中指出,人体“神”活动正常,才能够保证整个身体功能正常。

内涵解析在中医学中,“神”是人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指的是人的意识、情感、知觉等方面。

它与人的身体健康密不可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是指人体器官的正常运行,还包括了身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运作。

而“神”即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能够影响全身的体质、免疫力等方面,它的健康情况也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

此外,中医学还将“神”进一步细化为五个方面:元神、魂、魄、意、志。

它们具体的含义如下:元神“元神”是“神”的最高形态,也是精神生命力的总称。

它是指人的心神、天性、灵性,也是中医学中最抽象、难以解释的概念之一。

元神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并且决定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

因此,元神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魂“魂”是指人的精神魂魄,它代表人的个性、情感和情绪等方面。

魂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并且与元神、魄、意、志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神气。

魄“魄”是指人的身体肉体,也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实体支撑,不同于元神、魂等抽象概念。

它代表了人体的生理基础,具有气血运行、形体饱满等作用。

《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

《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

《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黄帝内经》解读(四十二)藏象学说·气血精神2(二)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者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灵枢·本神》【讲解】本文论述神的本源,即生命的起源问题,指出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唯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并具体讨论了神、魂、魄的概念及与精的关系。

(1)“天”、“地”,合指自然。

“我”,泛指一切生物,包括人类。

“德”,得也。

指大自然恩赐的精微物质,如阳光,雨露等。

“气”,指自然界水液,气体等精微物质。

德与气都是产生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正如成瓘《篛园日札》所说:“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

夫天未尝无气,地亦何尝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

”“流”,下行。

“薄”,上迫。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而产生生命活动。

《内经》认为,生命本源于天地之气,生命是由自然界物质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强调“德”,“气”是先生命而存在的物质,有物质然后有生命,从而从生命的起源与本质等方面,为中医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2)“精”,指新生命的起源物质。

“两精”,指男女生殖之精。

“相搏”,相互搏结,即结合在一起。

神在《内经》有以下四种含义:①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

”②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③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内经》认为神的状态集中地反映着整个机体的健康情况,是诊断疾病、判别预后的重要依据。

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④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

《黄帝内经·本神》:人之精、魂魄、精神、心

《黄帝内经·本神》:人之精、魂魄、精神、心

《黄帝内经·本神》:人之精、魂魄、精神、心《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讲: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清·黄元御《灵枢悬解·卷五神气·本神三十八》:精、神、魂、魄、意,是谓五神。

本于神者,本于五神也。

《吕氏春秋·观表》: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

一、精:故生之来谓之精“精”乃草木毛羽裸鳞等初生授粉之孢子、授精之受精卵等原生命形态,或一身之初形。

清·恽敬《都昌元将军碑铭》:有血气之中,毛羽鳞介,并在五虫,而人为最验。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六·脏腑之一》:雄雌两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谓之精也。

清·黄元御《灵枢悬解·卷五神气·本神三十八》:“精者,生化之始基也,故生之方来,谓之精。

人身形象之根源,神气之室宅也。

”明·张景岳《类经·卷三·脏象类·本神》:两精者,阴阳之精也二、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神”乃生物原初生命之“神奇”原活力,如种子之生根发芽、受精卵之受精卵孕育成胎。

“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两精”之“精”乃男女阴液之精,不是“生之来谓之精”那个生化之始基的“受精卵”。

明·张景岳《类经·卷三·脏象类·本神》:两精者,阴阳之精也。

……。

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导语今天我们从天、地、人的角度来了解一下《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精气。

地球的外周有一层大气,我们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按照传统说法,这个大气层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

所以古人讲天包地外,就是讲地球这个世界本身的天地。

从人的角度来看,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人处于天地之中,人的身体,是天地二气结合的一种状态。

古人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如果只讲天地的话,那是两仪,即阴阳两仪。

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

天地二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运动。

当天气下降,遇到地的阴气,二者就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起来的状态就是"精气"。

1“精气”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阳气,本身具有能量,可是无法存留,始终在运动之中;阴气本身没有能量,但是可以贮存能量。

阴气吸纳阳气之后,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阳气被阴气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

这样就可以被万物所利用了。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

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

当然这里的天地阴阳已经是后天阴阳了,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就是这个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是乾坤,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这是乾卦;"浊气下降,积阴为地",这是坤卦。

这里乾坤就是纯阳和纯阴。

先天阴阳也会相交,乾坤相交之后,天上也就有了阴气,地下也就有了阳气。

此时的天地二气已经不是纯阴纯阳了,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后天阴阳。

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我们所处在天地,已经是后天阴阳了。

那么人体上,水火就是肾和心,心就是火,肾就是水。

心就是人体的天,水就是人体的地。

2肾是人体精气的仓库天气和地气,二者进入人体,结合起来才是人体的精气。

所以,人的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成为精微的物质,输送到上焦,与肺吸纳进来的"天之阳气"结合,就形成了人体的精气。

这部分"精气"除了供给身体利用之外,多余的精气会收藏到肾中。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内求“精气神”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内求“精气神”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内求“精气神”黄帝内经一、《素问》与《灵枢》:《黄帝内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素问》,一部分叫《灵枢》,一共有162篇,其中《素问》81篇,《灵枢》81篇;“九”是阳数之最,“九九八十一”,81表示最大的阳数。

《素问》的“素”就是指素质,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原;“问”就是指“发问”,是黄帝对岐伯等医臣的发问及医臣的回答。

《灵枢》的“灵”就是指“神灵”,“枢”是枢纽;《灵枢》就是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灵枢》原来称为《针经》,主要是经络、针灸的,这说明经络是生命的枢纽、神气的关键。

二、《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有五千年,但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还没有文字,黄帝是不可能写下这本书的,所以《黄帝内经》是后人写的,把从黄帝开始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生命的思想汇集起来而成书的;《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老子、孔子皆出生在这个时期,最后《黄帝内经》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时期。

黄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发明最多的,他的大臣仓颉创造了“文字”,风后发明了“指南车”,夫人嫘祖“养蚕造丝”;还用“奇门遁甲”(阴符经)打败蚩尤。

《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又把中医称为“歧黄之术”,可见岐伯和黄帝是我们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岐伯”被黄帝尊称为“天师”,据说岐伯小的时候就十分关注天文地理,考察山川水土,尝遍百草,岐伯尝百草是为了体会它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黄帝问、岐伯答的对话形式而形成的。

三、黄帝的一生:《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素问·上古天真论》。

第一阶段“生而神灵”: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是手握着拳头、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孩握拳的特点是拇指扣在里面,扣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而神气不外泄;人死的时候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神灵就散了,所以形容人是“握拳而来、撒手而去”;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是很有灵气的,老子发现了这个秘密,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黄帝一生下来与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本神第八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两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五脏主藏。

2.“天之罪与?”与通“欤”。

“欤”与“乎”,皆类似于现在的“吗”。

3.“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正确的顺序“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4.“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逻辑关系⑴乾→天→德↘↗⑸阳→⑺有形→身(魄)↘⑶生→⑷精>⑼心⑵坤→地→气↗↓↘⑹阴→⑻无形→神(魂)↗命(命运)→⑽意→⑾志→⑿思→⒀虑→⒁智①上天有好生之德,故称为天德。

②人为父母所生,而父母追根溯源是天地所生,故此篇中省去了父母,这是《内经》又一独特的表达方式。

③人在出生时命就定了,这是由乾坤两卦所定的。

④精分为阴精与阳精,又分先天之精(肾)与后天之精(脾)。

⑤魄,先天的本能,如感知觉、运动等。

⑥肝不藏魂,易梦幻、幻觉、夜游等。

睡少梦多是是肝不藏魂的表现,也是神不安的表现。

须肝神并治。

⑦神=五神(魂神意魄精)+志思虑智⑧心,日有所新谓之“新”。

⑨意,意识、意念、观念。

⑩思,反复计度衡量。

⑾虑,由近及远,慕逆将来。

⑿任物,接受外物,即格物。

⒀健康长寿十三字诀:“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德,顺天德;气,接地气;生,重养生;精,节阴阳;神,不伤神;魂,藏好魂;魄,强体魄;心,静安心;意,去杂念;志,存大志;思,勤动脑;虑,慕将来;智,有办法。

人的三魂七魄各自主管什么,本文全揭秘

人的三魂七魄各自主管什么,本文全揭秘

人的三魂七魄各自主管什么,本文全揭秘!1黄帝问岐伯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内经·灵枢》。

徐文兵先生认为:成为一个人很难的,要魂魄毕具,就是说三魂七魄都要具有。

第一魂为胎光。

胎儿的“胎”,光明的“光",这是本神,这个可不能丢,这个一丢,人就死了。

中医是怎么判断人生死的?为什么有个成语叫“行尸走肉”?还能吃,还能喝,还能谈判,还能挣钱,但是已经死了。

什么没了?魂魄毕具,他丢了个魂,丢了个啥魂?胎光没了。

第二个魂叫“爽灵”。

我们经常说灵魂、灵魂,或者还有人说,幽灵、幽灵,这个灵指什么?灵魂、灵魂是指的人与天地沟通的那个本领,或者说人的那个机敏的反应程度,我们说这孩子很机灵。

如果说爽灵丢了,这个人智力很差。

所以想提高人的智力的话,你要去治这个灵.中医也有好几个穴位带灵的。

有“灵墟”,我讲了,在胸口,还有一个叫“灵道”,手腕上。

还有一个叫“清灵",“清灵”是心经的第二个穴,还有个叫“灵台”,在后背。

后背脊柱上,所以,你说我们这小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看这个孩子机灵不机灵,聪明不聪明,如果你父母懂点医的话,在这些灵的穴位上下点功夫。

2徐文兵先生认为:我们说魂是三个人形的,而七魄是动物形。

在《黄帝内经》中“三魂"“七魄”各自有怎样的分工?晚上睡觉时候有一个“魄”把他干掉,你知道那个“魄”的名字叫什么,叫吞贼(第一魄).回顾一下啊,“胎光”是你的生命之光,它是你的我们叫元神。

它没了,人就没了,“爽灵”决定你这种……机灵程度或者说人的智力,或者是慧力。

我们经常说这人有没有慧根?“爽灵"决定的,这也有它的传承.梁冬:所以很多的父母就会问一个问题了,说现在搞那个小孩子智力开发嘛,是吧?中医有什么方法,是可以把这个小孩子这个“爽灵"给他增强了呢?徐文兵:首先就是我们把外界因素影响到他;伤到他的这个因素给它去除掉。

黄帝内经:何为“精气”

黄帝内经:何为“精气”

黄帝内经:何为“精气”展开全文导读:地球的外周有一层大气,我们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按照传统说法,这个大气层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

所以古人讲天包地外,这是讲地球这个世界本身的天地。

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人处于天地之中,人的这个身体,是天地二气结合的一种状态。

天地人这三者就是三才,古人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那么如果只讲天地的话,那是两仪,即阴阳两仪。

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这么看,这个阴阳不是太难懂吧。

天地二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运动。

当天气下降,遇到地的阴气,二者就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起来的状态就是"精气"。

1. "精气"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

阳气,本身具有能量,可是无法存留,始终在运动之中;阴气本身没有能量,但是可以贮存能量。

阴气吸纳阳气之后,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阳气被阴气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

这样就好办了,就可以被万物所利用了。

这就好比自然界中有电,雷电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古时候没有办法贮存起来,所以虽然有电这种能量,但是无法利用。

到了后来,慢慢研究出电池来,那样发电后,可以把电贮存到电池中。

这样,电能就可以慢慢释放,这样就能够为我们所利用了。

而精气,就类似于电池的这种状态。

那么继续讲精气。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

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

注意一下,这里的天地阴阳已经是后天的阴阳了,不然到后面讲先天阴阳的时候容易理解出偏。

这个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就是这个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是乾坤,这个学过易经的朋友都知道。

先天阴阳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这是乾卦;"浊气下降,积阴为地",这是坤卦。

先天的阴阳是乾坤。

这里乾坤就是纯阳和纯阴。

那么人体上,水火就是肾和心,心就是火,肾就是水。

心就是人体的天,水就是人体的地。

2. 后天阴阳。

天气和地气,这二者,进入人体,结合起来才是人体的精气。

黄帝内经三魂七魄讲解

黄帝内经三魂七魄讲解

黄帝内经三魂七魄讲解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典籍,其中的“三魂七魄”理论是对人体精神和生理的描述。

它来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并被应用于中医理论中。

“三魂”指的是人体内的精神能量。

其中包括了“元神”、“魂”和“魄”。

元神是人体最高级的精神形态,主管大脑的思维和意识。

魂是指思维和感觉的总和,包括思考、记忆和情绪等方面。

魂的活动主要在心脏中进行。

魄是指人体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等方面。

“七魄”则是指人体内的七种生理功能。

它们分别是肝魄、心魄、脾魄、肺魄、肾魄、胆魄和胃魄。

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协调和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三魂七魄”理论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三魂七魄的状态,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精神和生理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和平衡自己的三魂七魄,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三魂七魄的理解和操作需要严谨和专业的知识。

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调理和治疗,以确保健康与安全。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2,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4,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5,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6,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7,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人使煎厥。

9,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0,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1,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4,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15,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16,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7,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脏腑学说——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中曾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

五脏衰老有先兆肝衰先兆眼花爪枯,为常见的肝衰先兆。

故肝衰老的先兆为眼花爪枯。

心衰先兆舌萎脉露,因为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衰则舌不灵,心功能的变化可通过舌直接反映出来。

脾衰先兆萎肉脱为脾衰先兆。

肺衰先兆涕出皮皱,为肺衰先兆。

肾衰先兆齿摇发落,腰酸耳聋。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液,皆可晓知以不?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

是五脏声、色、臭、味、液也。

肝藏魂无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里,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开,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无名指的指根下面。

人身三宝――精气神(全文)

人身三宝――精气神(全文)

人身三宝――精气神(全文)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为神。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精气神真足!”在我们双音节的语言习惯中,“精气神”这个三音节词使用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精气神”。

精气神究竟是什么?精、气、神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怎样炼养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把“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精气”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说明三者有密切关系,后世道家把它归纳为“精气神”。

道家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是谓“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也就说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养生有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养气、养神。

几千年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摸索出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个方面。

不单是我们国家,西方国家也是这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养生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归结起来,也都包含于这三点之中。

精为基础“精”这个字,大家都会写,米字旁加一个青。

米字就是粮食,稻谷;青代表声音,所以念精。

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质,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做精。

也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精华,是构成人体形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

“精”分为两类。

一类是广义的,只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的物质都叫做精,包括精、血、津液等等。

第二类是狭义的,更具体一些,主要是指肾精,特指主管人的生殖、生长发育的精微物质。

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又称元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的功能,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

因此充实不仅生长发育正常,而且抗病能力也强。

“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是从父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是秉承于父母的,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一个是后天的,也就是人出生以后吃的食物、喝的水,叫水谷精微,这是一种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精气神魂魄◢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就是说不同的天德,即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天道的能量对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它们悄悄地来到地球上,不为大多数人所感知。

“地之在我者气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气,即不同的地理、地区也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比如到了某个新地方,有人会水土不服,这就是地气不同造成的。

另外,有的人到了某个地方后疾病会加重,有的换个地方病情会减轻,甚至多年的顽疾都会消失。

总之,天德可以说是生命之性,地气可谓是生命之根。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句则是说由于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升、天德地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得以化生。

精:“生之来谓之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为生殖之精,禀承於父母,为人体生长与生育的基础,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是生命运化过程中,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再由人体内脏加工提炼,逐渐累积而来,并可贮存於脏腑。

“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

[转载]精气血神

[转载]精气血神

[转载]精气血神一、精(精气)精,是《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物质概念。

这一概念在中国古文化中,就人体、就生命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正像《黄帝内经》中其他范畴的使用一样,精,也要根据其在各种行文中的具体使用生动地、丰富地、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其含义。

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上的理解,也不是对《黄帝内经》文本的考证,而是要真正把握《黄帝内经》对生命、对生命现象、对生命现象中各种内容、环节、方面的体验、感觉与认识。

也就是说,为了把握《黄帝内经》的范畴所根源的真正意义,“精”这个字,是《黄帝内经》中古人做出的一个手势,我们要透过这个手势看到其所指向的天空中的月亮。

我们要真正把握的是,在人体中精的实际含义、实际存在、实际规律。

我们在生命的体验之中,心平气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体会一下“精”为何也?所谓呼吸精气之精为何也?所谓积精全神之精为何也?在这种状态中遍阅《黄帝内经》的整个文字,就会在生动的意义上把握精有如下意义:一,就整个天地自然而言,大自然中山川、草木、五谷都有其精气。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是指大自然中的精气。

二,就人体而言,又有人体的精气。

所谓“积精全神”所积之精,主要是指人体之精。

三,所谓人体之精,最原始的意义是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或者说是元精,这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作为一个生命,人最初、最基础地发源于这个生殖之精,先天之精。

四,进入人体内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生存的精微物质。

五,对于水谷之精的含义,我们要做一点发挥了。

我们已经讲到,自然界万物,山川、草木,都有其精。

水谷,也有其精。

这里,我们对精的含义有着超越一般现代科学所理解的饮食与营养的概念含义。

水谷之精,就是在水谷中有着可以化入人体、成为人体之精的那些精微物质。

当我们对天下万物,特别是对草木、谷物、江河、流水、山川、大地有精的感觉时,我们就知道,古人在生命科学的意义上有着如何朴素的、混沌的、似乎是幼稚的同时又是天才的、智慧的、超前的概括。

中医学之精气神简述.精

中医学之精气神简述.精

中医学之精气神简述.精
元宝说
瞧您这精气神儿真好!
中医学关于精、气、神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较全面论述。

精的概念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从液态精华物质的角度出发,人体之内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均属于广义之精范畴。

精的分类、生成及作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产生,经脾气的转输作用到达脏腑,在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的同时,又将其剩余部分输送于肾中,以充养肾藏的先天之精。

生殖之精源于肾精,产生新的生命体。

脏腑之精中既有先天之精,亦有后天之精,但比例各不相同。

作用是濡养各脏腑,化生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的生理机能。

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为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使一身之精生成有源、逐渐充盛。

精与气
精有形,是气的化生本原,藏寓于脏腑之中,主静而属阴;
气无形,由精化生,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主动而属阳。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的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脾为“后天之本”。

易得元九酿黄金酵素,空腹喝修复胃肠,饭后喝提升消化功能,使营养吸收更快更多,助力您的健康。

打嗝、胃疼、胃胀、反酸、积食,九酿黄金酵素,一喝就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一动,有了一时的意念或回忆,这就形成了意。意是回想、联想,总是由某些事物或思想、情绪等引起,是人与外界环境接触后形成的一时的想法、念头。人们曾经会有过各种各样的想法、念头,很多都和其它许许多多的想法、念头一样,可能过去就过去了,只是一时的,是“心有所忆”。
志:“意之所存谓之志”。
意多了、想法多了,把它们沉淀下来,“存”在那里了,也就是牢牢记住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想法、志向,这种内在的心理变化就叫“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就是意的保存和停留,是由意念而产生实现这种意念的决心。人们过去一时的想法、念头,就这样被固化下来,成了“志”。
虑:“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在思考过程中,往往需要做出由此及被、由近及远的推理,这是一个选择并决定未来行动的目的和方法的过程,是“因思而远慕”,这就是“虑”。与下定决心后的“思”相比,这时的思维已经比过去更深入了一步,成为了“虑”。
智:“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因虑而处物,是在深思远虑的基础上,由推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事物进行正确安排处理的过程,叫做智。《荀子?正名篇》说:“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神:“两精相搏谓之神”。
男女交媾,阴阳两精上下交感而产生的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叫做神。自然界里面的哪一种现象人们最不好控制,山川河流人类都经过洪荒的时代,对人类有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我们大禹治水,部分改造了世界、改造了自然。其实,最难于控制把握是生命,钱再多也挽回不了生命。每个生命当中都有很多生理机能活动,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最难于把握、控制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形体活动,应该是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我们常常有这么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解放前的英雄共产党员们可以被关进监狱、被灌辣椒水等等,但是改变不了他们的革命意志,这就是神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精神活动里面,瞬息万变,更难于控制琢磨的是谁?是心神。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一句则是说由于天之德下流与地之气上升、天德地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得以化生。
精:“生之来谓之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生殖之精,禀承於父母,为人体生长与生育的基础,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是生命运化过程中,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再由人体内脏加工提炼,逐渐累积而来,并可贮存於脏腑。“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精具有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等生理功能。
心:“任物者谓之心”。
所谓“任物”,任者,担任、接受;物,外界事物。也就是说当某人愿意与外界事物时,就能对其产生一定的认知,称为心能任物。人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存在,这靠谁来反映呢?心。心是接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心理是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藏神,心主神明。
意:“心有所忆谓之意”。
中医经常说人有三宝:精气神。正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医生要医病,更要医人,医人的关键就在医神。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应该十分重视养神、调神。
魂:“随神往来谓之魂”。
魂魄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中医理论、古代传统文化之根来说,魂藏于肝,肝应于春,而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萌发向上的季节。所以“魂”是人的下意识、不自主的而又积极萌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是在神的控制之下才能清晰、条理又理智地活动。具体地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听课,有的人上课前打算好了一定要好好听,可是听着听着心思不自觉地就不在这儿了,看他身体坐在那里,可神没了,在没有提醒他之前,他走神了、跑神了。这个思维活动,就是没有在神的控制之下,它大多是没有条理的。更严重的就会发生梦游症。这就叫:没有随神往来。但是有些人思维不敏捷,说的时候跟不上,这叫魂少了。所以我们看《黄帝内经》对人的思维活动的描述是非常准确,换一种说法可能就不能完全表达它的含义。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天之在我者德也”,就是说不同的天德,即不同的天体运行轨道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天道的能量对人的影响大多是隐性的,它们悄悄地来到地球上,不为大多数人所感知。“地之在我者气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气,即不同的地理、地区也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气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到了某个新地方,有人会水土不服,这就是地气不同造成的。另外,有的人到了某个地方后疾病会加重,有的换个地方病情会减轻,甚至多年的顽疾都会消失。总之,天德可以说是生命之性,地气可谓是生命之根。
总之,精、气、神、魂、魄表述的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意、志、思、虑、智描述的是人的一个完整的思维意识过程,是后天形成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思:“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有了想法、志向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反复思考、权衡利弊,为实现志向而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规律,这就叫“思”,是“因志而存变”。《类经》中说:“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从一时的想法、念头,到被固化下来成为“志”之后,人们会对它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为了实现它们而辗转反侧。
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藏于肺,肺应于秋,秋是万物收获的季节,大量的劳动成果需要得到保护并保证能够及时、充分、尽量地供应人体的各种需求。魄能够稳定人形、神的活动,帮助人达到形神合一,以更好地应对每天面临的各种情况,这就是魄,它“并精而出入”。简单来讲,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充分调和而发生作用就会产生魄。人的体魄强壮,遇到突发的恶劣环境,有非常强的抗御能力。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我们会说某某人讲话有魄力,是说什么?是说他说话掷地有声、说实话,是说他心口合一、形神合一。这样他对外来的突发事件就能从容应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魄。魄它往往和胆联系在一起叫胆魄。反过来讲,做事没有魄,就是精气不够,这叫“没有金刚钻,非要拦瓷器活”。魂魄比较特殊,和意、虑、思不一样,虽然通过后天发挥作用,但是先天就已经具备了。“以后为基,以父为抵……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必具。”魂魄二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共同保持人后天的正常身心运动。
气:气的含义很广,简ຫໍສະໝຸດ 言之,气为万物之联系,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的正常运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有密切相关,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生理功能。人之气可分为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如精气,神气;一类是后天的,如营(荣)卫宗气。后天之气,由人的饮食生成。气还受人情绪影响,《黄帝内经》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忧则气泻,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