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举世皆浊我独清(浑浊)答案:D(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指的是“污浊”,比喻社会风气不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D. 由于他的努力,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B(A项缺少主语,C项“中心思想”与“强调”重复,D项“由于”与“所以”重复)3-10题略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11. “政通人和”中的“政”指的是什么?(3分)答案:政指的是政治,这里指滕子京治理巴陵郡时的政治清明。
12. “百废俱兴”中的“废”是什么意思?(3分)答案:“废”指的是废弃、荒废,这里指之前被废弃或荒废的事物。
13. 根据文中内容,滕子京为什么要重修岳阳楼?(5分)答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因为他在治理巴陵郡时,政治清明,人民和睦,各种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因此想要修复岳阳楼,以纪念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
14-15题略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16.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5分)答案:作者描绘了荷塘、荷花、月色等景物。
17. “荷塘月色”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答案:“荷塘月色”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9-20题略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21-23题。
【名校】重庆八中2025届学年高三语文11月试卷+答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年11月高三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
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
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
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
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
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
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
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维护下去吗?”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的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2025届河北金太阳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狭义的隐身即无法被肉眼看见,而广义的隐身还包括无法被雷达、声呐等手段探测到。
八省联考的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
八省联考的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由于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试卷和答案,但我可以给你一个高三语文试题的样例,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试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1. 请解释文中“政通人和”的含义。
2. “百废俱兴”中的“俱”字,应如何理解?3. 根据节选,作者对岳阳楼的重修有何看法?答案解析:1. “政通人和”指的是政治清明,人民和睦,社会秩序良好。
2. “俱”在这里表示“全部”或“都”,“百废俱兴”意味着许多废弃的事务都重新得到振兴。
3. 作者对岳阳楼的重修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滕子京政绩的体现,也反映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文化的繁荣。
试题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4-5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解析:4.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静夜思》是他在夜晚思念家乡时所作。
5.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通过仰望明亮的月亮,联想到远方的家乡,从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试题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7题。
《我的母亲》节选: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6. 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是怎样的?7. 请分析文中“用自己的方式”的含义。
答案解析:6. 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是尊敬和感激的,认为母亲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依然具有智慧和教人做人的能力。
7. “用自己的方式”指的是母亲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来教育子女,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同样有效且充满智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样例,并非真实的八省联考试题及答案。
实际的试题和答案需要参考官方发布的资料。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属于口头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广泛传唱,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让人。
A.结晶薪火相传焕然一新B.结晶口耳相传耳目一新C.积淀薪火相传耳目一新D.积淀口耳相传焕然一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
2023届高三语文试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
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
人总要寻求意义。
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
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
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
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
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
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个具有高度干扰性和沉重信息负担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备受影响而无法集中精神。
其实,令我们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个可能的原因,与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有关。
换句话说,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注意力缺陷。
信息应激。
为了使我们的心智功能得到开发,我们有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接收信息洪流呢?不,没这个必要。
我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尺度方面总是有极限的。
当要求超越了我们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边开车边打电话所造成的事故就是最实在的警示。
另一个告诉我们在拥抱汹涌的信息洪流时应该有所保留的因素,就是它与应激之间的关联。
我们对于应激的了解在近些年得到了深化,无数的研究证明,高水平的应激激素会损害心脏、血管、免疫系统等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部分,包括大脑。
对大脑而言,加剧的应激与工作记忆受损和长时记忆受损都有密切的联系。
科学家证明,应激,尤其是特定的几种类型,例如创伤后的应激,能够影响海马,这是一个对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非常重要的脑部结构。
但这只是对于长期的、高水平的应激而言,中度或暂时性的应激可能是有益处的,如对唤醒具有最佳效果。
应激激素与信息量之间也没有任何简单的联系。
在《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一书中,萨波斯基综述了他与其他人在应激方面,以及与之有关的深层原因的研究。
应激水平与情境相关,并受到我们对自身所处状况的解读的影响。
“可控感”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应激,或者说压力,主要与我们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态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过关于“心流”的概念,它指的是那种彻底专注并沉浸在所进行的事件之中的感觉。
一位艺术家正在绘制一幅画作,他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
当一位外科医生在进行一项需要他投入全部心力和技巧才能成功的非常困难的手术时,也可以达到心流的境界。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举世皆浊我独清(污浊)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温故而知新(复习)答案:B(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应解释为“混浊不清”,而非“污浊”。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答案:C(C选项没有使用明显的修辞手法,而其他选项分别使用了设问、对偶和拟人。
)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和选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答案:《诗经·郑风·子衿》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答案:范仲淹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填空题。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4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答案:文章中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2-4. 略(根据实际文章内容,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四、作文(30分)题目:《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要求: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我的眼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点滴体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对家庭团圆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传统文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
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
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
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
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
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
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
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
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
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
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
山东省语文高三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语文高三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桎梏恣意涣散恣肆B. 恣睢缱绻徜徉踌躇C. 恣意缱绻徜徉踌躇满志D. 桎梏缱绻徜徉踌躇满志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很好的论文。
D. 由于他刻苦钻研,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马识途。
C.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态龙钟。
D.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谋深算。
二、填空题4. 请填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6.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月光的什么特点?答:作者描述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下,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7. 文中“薄薄的青雾”象征着什么?答:文中“薄薄的青雾”象征着朦胧、梦幻般的美,增添了荷塘的神秘感。
8. 作者对月光的态度是怎样的?答:作者对月光的态度是欣赏和喜爱,认为月光的朦胧美恰是到了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文题9. 以“我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1. A2. C3. A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
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潞河中学2015—2016-1期中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7个题,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请同学们把单项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号对应,切勿涂错位置!将除作文外的其他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10月30日, 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
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
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离不开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
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
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仓 jié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
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髓庾颉B. 髓臾颉C.隋臾颉D. 髓臾诘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3分)材料二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
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
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
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5. 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材料三汉字之恋王蒙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我以为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
它的形象性、体系性世无其匹。
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
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
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
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
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
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
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
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
我最近得到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
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
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
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6.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结合文本回答。
(4分)7.填空。
王之涣的是一首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后两句是,。
(3分)8.“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成语,与“龙飞凤舞”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3分)A.日积月累B.精气神C.惊天动地D.一气呵成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20分)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③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④,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⑤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⑥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⑦之一曲,绵上之山⑧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⑨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
中涓:太监。
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
黄冠:代指道士。
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
④太华之山:华山。
⑤雷首之山:首阳山。
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⑦汾:汾水。
⑧绵上之山: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