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规划

-结合济南老城区分析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是人类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有着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定位问题,集中在城市设计领域,对历史、地域的载人是有迫切需求。通过对中外城市更新历史发展的简要回顾,维护老城更新中的历史延续是城市设计理论的新要求。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特色,通过运用传统建筑特色复兴老城。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历史街区

1.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住,一个宜家的家具就把每个公寓,不管是在墨西哥还是上海、是赫尔辛基还是洛杉矶,都“统一”了。出门坐车,别说汽车就那么几个固定的选择,连不同城市的地铁都是几个品牌公司的产品。别说家具、汽车等等商品已经全球统一,连城市的样子都一致了。所谓街道家具--马路边的路灯、公车站牌、广告设置、人行道设计等等,东边成了全球企业的产品。都市的景观和建筑,透过国际竞标,由少数全球化的建筑师与开发商运作,造成面貌相似的大城市。

衣食住行如此,娱与乐就不一样了吗?我吃了欧式早点之后,开着德国品牌的汽车,驶过法国公司设计的街道。很可能是一个多媒体的影像展,用录像机、照相机、所摄下的现代感十足的光怪陆离的人生影像。很有意思,但是如果这种展看多了--比如你已经看过多次的意大利威尼斯展、巴西圣保罗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展、德国卡塞尔展、韩国光州展等等,你会有一个疑问:尽管艺术家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和国家文化不同,怎么“现代”的解释却大同小异、似曾相识?

看完展览之后,也许还有时间进了书店。这个书店一进门的地方大概就摆着《哈利`波特》,在香港和台北是繁体中文版,在北京和新加坡是简体中文版。如果是在马德里,会看到西班牙版。在柏林,会看到德文版。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文字,反正都是哈利`波特。

......

不仅只是衣食住行的物质,还包括娱乐的文化价值和观念,在全球化的运作下,都成为统一的商品,渗透了我的24小时,令人无所逃脱于天地之间”

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描述过的一段文字,面对全球化她以文化的角度批判质疑--我们的建筑,已经找不到他自己的词汇。我们把土地和城市提供出来,做以其他国家其他城市的文化,让中国的特色文化变成外国的特色文化,却走不出中国特色文化的路。我们的文化与习俗有一点国际输出,可是并不是特色的传播而是满足其他人的猎奇心理。当她大声呼喊“全球化的我在那里?”顿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文化界的回响和大讨论,同样也应引起我们对于城市设计思想的讨论。如何才能保佑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特色。

2.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与建筑的去向

作为一个中国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在许多课程学习中也不难发现,课本的内

容甚至课程的本身都是有西方起源,但是这些西方的思想与课程对于国内的城市设计并不适合,至少不能是我们国家保有自己城市特色;长期以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思想一统天下,西方文化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当代盛行的全球化大数据时代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题的领域,在建筑界则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与形态的趋同现象。无论是北京、济南或者是香港、台湾、曼谷、汉城以及纽约、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表现在,国际的城市规划或者建筑师直接参与我国的城市设计;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盲目模仿美国纽约,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宜人尺度,全部变成大尺度的冷漠的城市;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表现出的趋同性和无个性化,特别是传统街区与历史建筑被大量摧毁成为中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

全球化可能看成是西方世界的推广语,虽然其中的建筑文化具有国际交流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是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题的话语。正是因为全球化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使得中国在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的同时,让中国的建筑以及中国的建筑是规划师在国际建筑和规划领域中走向边缘化。

“他们的建造速度惊人,设计速度更加让人感叹不已,对于每一个建成项目-建成一次在这里也许并不准确,平均有27个设计方案......数量是他们非凡的过人之处,他们从一千零一个设计资料中挑选零件进行组装,令人和天才相形见绌......”rem`koolhaas所说的一句话极度恰当的讽刺了中国现在的建筑设计与规划思想,不过是拼拼凑凑,抄抄补补。(图片所示为纽约和北京)

3.地域性概念的引进

(1)什么是地域性

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1] ,是指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作为一种富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或流派,

它其实是来源于传统的地方主义或乡土主义,是建筑中的一种方言或者说是民间风格。但是新地域主义不等于地方传统建筑的仿古或复旧,新地域主义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在功能上与构造上都遵循现代标准和需求,仅仅是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东西而已。

在学术和学理层面上,对于全球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或可普遍化的(universalizable);另一种是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或文化多元论(plumlism of cultures)。第一种是确信全球化将成为人类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趋势;第二种则是认为由于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和文化传统得多元化,全球化只能表现在经济生活的显性层面,不可能深化为世界政治和文化趋同或“一体化”。

趋同是相对差异性,尤其是对地域差异性而言;只要地域条件和文化的差异还存在,所谓“趋同”便永远只具有相对的含义。所以不能把趋同作为建筑创作的原则或追求的目标。趋同的东西虽让让人心生厌恶却又让人无奈,因为无法阻止这种趋同,地方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弱化甚至消亡是一个在全球化下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文化和特色能够传承甚至发扬,因此我们需要涉及更多的地域性问题。

4.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规划思想

(一)对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关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

(1)深沉高原的文化哲理

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是指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泽比其他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有普遍性,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型背后云海这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的体现着建筑的本质。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殿”或“堂”。据《释名》则有“堂,优堂堂显貌也,殿,殿鄂也。”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以之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可说是神韵皆备,者名称本身就以含有某种文化意味,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对建筑定义理解,中西观念也大不相同。《皇帝宅经》,其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夫宅折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句话前半句说的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后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