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运用举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 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 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 杜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 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 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 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 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 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 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
义例。 杜预在在《春秋左传序》中要而言之曰: “直书其事,见文见意。”
史官根据历史事实,客观而详尽 地把它记录下来,不得偏离、隐瞒、 甚至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叫“尽 而不汙”。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了让 人们看清“三一八惨案”的真相,他是这样着力 描绘刘和珍和杨德群被虐杀经过的: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 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 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 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 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 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 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 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志而晦”,是“春秋笔法”的第二种
体例。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为“志,
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 文微。”他又在《春秋左传序》中概括为 “约言示制,推以知例。”
记载史实含蓄深远,文字简约,但表达 的意思却很含蓄隐晦。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孙侨 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 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释言”,本指用言辞来对所做之事进行 解释。事实上,吴国侵扰齐国,是吴国不义。 而吴国外交官奚斯强词夺理,用言辞为吴国 的侵略行为辩解,把战争的责任推给齐国。 吴国史官为洗脱本国侵略的罪名,使诸侯各 国不致诽谤吴王,于是以“释言”美化侵略 wk.baidu.com的外交辞令,以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声誉。
“尽而不汙”,是“春秋笔法”的第四个
“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远 的。它不仅体现于先秦史籍中的史家精神与传 统 ,而且表现了史学家们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同时,抓住春秋笔法,进行阅读分析,对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恰当鉴赏作者的观点与态 度大有帮助。
此外,“微言大义”亦可借用为我们的作 文之法。
“微而显”—— 处理题材时不可面面俱到,要 善于以少胜多,善于勾勒细节,准确用词。。
“原来”在唐宋前一直写成“元 来”,明朝建国后,巩固政权是头等 大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元来 (元兵卷土重来)”,普通民众对元 朝歧视汉人的政策深恶痛绝,自然也 不愿意“元来”。这样上下一心, “元来”自然地成为“原来”。
3、“婉而成章”还表现在措词委婉 上。
例:《吴语》载:“吴王夫差既胜齐人艾陵, 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 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 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 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 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 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 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
虽只一字,内涵却是相当深刻的。
例一:《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被 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止,执也,即被擒获。《左传·僖十七年》杜 《注》云:“内讳执,皆言止。”用“执” 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史官讳之,因言 “止”。
“公在秦三月。”
不言晋惠公被秦国拘 囚,而言“在秦”,均是 隐约其辞,有所避讳。
例二: “元来”与“原来”
阎没、叔宽以吃饭不得有 贪心来作比喻,劝谏执政大臣 魏献子不要接受梗阳人的贿赂。 由于注意了方式方法的婉转迂 回,终达进谏之目的,此乃曲 而达也。
2、“婉而成章”表现在另一方面,则是史官 用讳字来记言载事。避讳,这也是我国古代的 一种礼制规定。
正如《礼记·曲礼》云:“入竟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惩恶而劝善”,是“春秋笔法”五例之
一。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善
名必书,恶名不灭,所以为惩劝。”
好人就应该让他名垂青史,恶人就 一定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见 史官记事,对有的事不只直书,还用带 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予以评价,说明 目的是“惩恶劝善” 。
在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张 溥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种笔法。魏忠 贤生前修造生祠,显然希望名垂千古, 于是作者偏偏不称他的名字,而只以 “魏阉”“大阉”呼之;而被杀的五人, 虽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 训”,由于他们能够“激昂大义,蹈死 不顾”,作者认为他们应该在历史上留 下自己的印迹,所以不厌其烦地记录了 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沈扬,周文元”。
例三从:文中章学脉教络材看《,改作造者我这们里的通学过习这》一的百第多一年部来 优分秀,人毛物泽的东失写败到和:中“国灾共难产深党重取的得中的华伟民大族胜,利一进 行百对多比年,来用,来其说优明秀马人列物主奋义斗与牺中牲国,实前践仆相后结继合,的 重探要索性救。国在救评民价的历真史理人,物是时可,歌他可巧泣妙的地。使”用了 “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 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 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 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 令人不敢恭维。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 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 由衷的尊敬。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 有成效”或“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 处。置换成前者是溢美之辞,置换成后者,伤人
例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 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 美丽”。
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可是稍一琢 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烈 士如此刻薄吧。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 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 褒贬。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 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体质是弱的”,目的 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 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这个例子可以作 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例二: 同样是死,封建礼制要弄出许 多名称来体现等级森严,据《礼记·曲礼 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字要因人因事而用,不允 许因出现歧解而违反礼制。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 行了坦诚的交谈”。
“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 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 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 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 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春秋笔法”的原则体例及运用举 例
“微而显”,是“春秋笔法”的第一个
原则。 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解释为:“文见于 此,而起义在彼。”
“微而显”的含义有两层意思:1、史官记述 的文辞在于这个层面,而他要表达的意思却 在另一个层面;2、叙述语句虽简洁而精炼, 但它所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却是人见人知。
例一:《国语·吴语》记公元前494 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 践退保都城会稽,听从文种的计谋,派 大夫诸稽郢向吴国卑辞求和,而“吴王 乃许之,荒成不盟。”作者仅“荒成不 盟”(指仅仅讲和而未订立盟约)四个 字,就写出了吴王的骄傲自大,缺乏政 治远见,急于想北上陈兵黄池,与晋国 争为中原霸主,没有考虑吴越不两立的 地理环境和历史现实,为以后姑苏之战 越国灭亡吴国埋下了伏笔。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过 历史程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
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 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 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 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 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婉而成章”,也是“春秋笔法”五事之
一。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为: “婉,曲也。谓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 示大顺而成篇章。”
“婉而成章”就是用委婉曲折的言辞 来记言载事,使表达能顺理成章。
1、“婉而成章”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婉转屈 译文 曲。
子纳 与将贿你有托一梗许个情同阳之梗,去人。阳魏劝人献谏有阎与子吧狱没别打!,谓人算 我打答们将叔官应的不宽司下主胜曰,来人眼。一,:看他向请“就的以纳要下不与败属受赂子讼阎贿于谏,没赂魏于对闻乎是叔名献!就宽于子吾向说诸,魏:侯主献“,献以子我现 不在贿因为闻梗于阳诸人行侯贿,而今损害以了梗名阳声,之那贿是殃万万之不,可不以的可。。””两人二朝 人明见 院 他朝 、魏里们献,陪, 叔子侍自而 褒之从己不在后回一,答起退。留说用。”在:膳献那 “ 。召里阎两子之不明人将,走、在食。叔吃使魏褒饭,佐献在之问食子。间谁将”,。要魏先于比吃献后庭已饭 子叹,了叫息食,他了曰,问俩三:三谁进次“还来。叹在,吃阎。庭让完 既后饱,魏,献献子子问起问这焉件,事,曰说::““人人们有常言说:曰‘:只唯有吃食东可西以可以忘忘 忧记 呢。忧?愁”吾。两子’人一你异们口食在同之吃声闲一 地顿答而饭道三的:叹时“间我,里们何叹都也息是了小?三人”次,同,贪是心辞什不对么足曰原。因食:物 “刚吾送上小来人的也时候,,贪担。心不馈够之吃始,因至此,叹惧息。其吃不到足一半,,故不叹禁私。下 中责食备自而己自:咎主人也赐。给曰我们:食岂物主,哪之有食不而够吃有的不道足理呢??是因以此再再次 叹叹 子。息的。心主等思之到一既您样吃,已完只食了要,, 吃我饱愿们也以想就小到知,足人但了之愿。腹我因们此为小第君人三子的次胃叹之口息心,。,也”像魏属君献 餍子而说:已“,讲是得好以。三”叹于是。拒”绝献了梗子阳曰人:的贿“赂善。。”乃辞梗
运用举例
“春秋笔法”在传统史学的核心地位
史学的发展是从远古的口述史学、古代的叙事 史学,到近代的分析史学,再到现代的系统史学的演 进过程。古代史学是一种叙事史学,对于理论的分析 和综合并不擅长,其最基本工作便是“修史”,表现 为历史记述的连贯性和叙事方式的丰富性。从黄帝到 宣统的历史,均记录在册,历代相续,源流清晰;从 编年体到纪传体,从典章制度体到纪事本末体,均为 叙事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古代叙事史学既以记述为其 特征,那么时代对它最大的要求就是记事的真实性; 同时,古代史学的主题取向于政治,造成记事的求真 性与政治的实用性的相遇、相克和相成,使“直书— 曲笔”问题显露出来,构成古代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 成为史学的核心和时代的焦点。
解读
“其一是手枪”,那么其二、其三是什么? 长枪。官配手枪,兵带长枪,有官有兵,说 明是有预谋的。 “从背部入”而不是从正面射击,属于偷袭, 自然是场大屠杀。
结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属于偷袭性质的大 屠杀。一个政府到了连杀人都只敢偷偷摸摸的 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这种写法就是如实照 搬事实、不加任何掩饰的春秋笔法。这种写法 能唤起民众的觉悟,使人认识到反动政府的真 面目。它如匕首一样,直刺敌人的胸膛。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 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 《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 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 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只是董仲舒 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 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 《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也使得 “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志而晦”—— 材料要典型,有举一反三 的功效。
“婉而成章 ”——为文须“错综见意,曲 折生姿”,通顺流畅,不可太浅显。
“尽而不汙 ”——用实录来写其事,但 不要写得太污秽直白,留下思考的空间。
例二:在中学教材《廉蔺列传》的 “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 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 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 “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在 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 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不 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 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 胜过了千言万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