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运用举例
春秋笔法举例

春秋笔法举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对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思想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承袭古代文学表现形式,通过其史料无一不表现出了“简朴”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表达力非常强,句法精而简、朴而有力,能够准确地表述出当时诸多事件,具有极高教育意义。
春秋时期,由于政治,军事,商业等大多数领域更感兴趣,在表达上也更多采取笔法表达,方便准确表述当时情况。
例如,“七月,以楚克战于蔡。
”这句话采用的是简洁的“春秋笔法”,短小精悍地将简单的内容传达出去,令人容易理解,而且明确表述了当时的情况。
另一个例子是:“夏四月,已旬日,公子弱卒秦以败走”,春秋时期的笔法被用来简洁阐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精而朴的“字画”,或者说是一种文本思维,能够将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精简表达出来,以便读者在品读时能更好地理解。
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笔法”也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古典音乐、文本、文学表现也都是基于这种笔法进行书写,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底蕴。
例如诗人屈原的《离骚》,他采用了春秋笔法,以凝练的字句表述了其无比的忧郁之情,引领了人们走进时空的壮丽与悲伤:“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云思结雨憧憧飞,欲穷千里目”。
此外,春秋时空中还诞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也非常擅长写作,用春秋笔法记录自己所发现的社会现状和他们的思想。
例如孔子,他曾说过:“有教无类”,“信而好古,以鉴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话语,用春秋笔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这些话语,在许多场合尤其深入人心,昭示了思想家崇高言论的模范作用。
许多人都将春秋笔法视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字表达方式,它拥有独特的表达力,可以准确表述出当时大多数事件,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简单而朴实的表达方式,而且也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的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因此,春秋时期的“笔法”在品读过程中给读者带来非常有益的教育体验,同时也起到了把握传统传承的重要作用,今天,有德有才的人仍然会运用春秋笔法来思考,将它应用到不同的文体中,彰显出它的无穷魅力。
春秋笔法你来举例说一说

春秋笔法你来举例说一说春秋笔法chūn qiū bǐ fá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成语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文学解释】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有两个特征: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
要用春秋笔法,先要建立“义例”。
这其实是文字上的立法,具有法律的一致性:某一类人的某一类事一定用某个特定的词组来描述。
这里要说“某一类人”,因为古人未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都是做皇后,好人家出身的叫“立某夫人为后”,不入流的则叫“立某氏为后”。
现在当然不宜如此,但是一个严肃的作者,必然有文字上的一致性。
义例立得好,除一致性外,就像比较合理的法律一样,还有它的有限性,即不能无限上纲。
第三节 《春秋》

二、《春秋》与孔子的关系 春秋》
•《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 《左传》成公十四年: 君子曰: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 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 谁能修之? 人,谁能修之?”
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 孟子 滕文公下 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 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 春秋》 春秋》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 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 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春秋》 罪我者其惟《春秋》 乎!’”
公羊传、穀梁传、左传) 五、《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 春秋》 1、《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 、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 春秋》 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公羊高, 《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 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 的三大家之一。 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 经传合并,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 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 左传》 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 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 今文经学的重 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 要经籍, 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 治的工具。 治的工具。
2、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所谓“春秋笔法” 也叫“春秋书法” 微言大义” 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 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 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 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 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 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 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 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 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 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 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 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 为亲者 为贤者讳” 曲笔的一面 的一面。 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十大经典例子

春秋笔法十大经典例子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简洁明快、寓意深刻而闻名。
下面列举了十个春秋笔法的经典例子。
1.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篇描写了淮阴侯刘邦的事迹。
全文以简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刘邦的个性和丰功伟绩。
2. 《左传·昭公十五年》: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著的史书《左传》中的一篇。
通过对昭公十五年的叙述,左丘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3. 《国语·楚语》:这是《国语》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描述了楚国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楚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楚国的崛起与辉煌。
4. 《诗经·小雅·采葛》:这是《诗经》中的一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采葛的场景,通过对采葛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5. 《左传·哀公十二年》:这是《左传》中的一篇,通过对哀公十二年的叙述,展现了鲁国内外的纷争和变动,以及君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6. 《周易·系辞上》:这是《周易》中的一篇,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易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7. 《国语·吴语》:这是《国语》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描绘了吴国的兴衰和变迁。
通过对吴国历史的梳理,展现了吴国的辉煌与衰败。
8. 《诗经·小雅·甫田》:这是《诗经》中的一篇,以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田野的景色和田间劳作的情景。
通过对田野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的尊重。
9. 《礼记·大学》:这是《礼记》中的一篇,以简练的笔法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10. 《左传·哀公十年》:这是《左传》中的一篇,通过对哀公十年的叙述,展现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以及诸侯之间的争斗和妥协。
以上是春秋笔法的十个经典例子,它们以简练明快、寓意深刻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

三水课件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赵盾是“良大夫”又是“弑君者”,用儒家 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 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武士:
鉏 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 提弥明:忠肝义胆 灵 辄:知恩图报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三水课件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熟读全文,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 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 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 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 去做,父子也一样。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三水课件
合作探究
人物分析 晋灵公: 贪婪、 荒唐、 残暴、 晋灵公: 贪婪、 荒唐、 残暴、 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弹人观辟 虐杀宰夫 虚言纳谏 赵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
直言敢谏、忠诚仁义、 盾: 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 骤谏灵公 恩惠养民 为法受恶 尊重史官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三水课件
整体感知
何谓春秋笔法? 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特定称谓或 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 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 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惩戒的目的, 其核心就是“秉笔直书”,“不避强御” 的“实录”精神”。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 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 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 “春秋笔法”。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 三水课件
整体感知
关于《左传》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 春秋》 关系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 :
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 史书; 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 部单独著述。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史记与春秋笔法简介】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史记与春秋笔法密切相关。
史记是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而春秋笔法则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叙事方法,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简练、精炼,以简洁的文字记载历史事件。
史记继承并发展了春秋笔法,使其在史书中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实例分析】1.齐景公与管仲在史记中,齐景公与管仲的例子展示了春秋笔法的运用。
齐景公是齐国的一位英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
而管仲则是他的得力辅佐,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史记中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突显了管仲的贤能和齐景公的明智。
2.晋文公与介子推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也是春秋笔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晋文公流亡期间,历经磨难,最终返回晋国,成为一代英主。
而介子推则是他的忠臣,陪伴他度过艰难岁月。
史记中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的忠诚与信任。
3.楚庄王与孙叔敖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英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
孙叔敖则是他的得力辅佐,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史记中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突显了孙叔敖的贤能和楚庄王的明智。
4.鲁国郊外杀人案在鲁国郊外杀人案这个例子中,史记运用春秋笔法展示了案件调查过程。
案件曲折离奇,最终在孔子的高足子贡的帮助下,真相大白。
这个故事展示了史记在叙述案件过程中,既注重事实的陈述,又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作用】春秋笔法在史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兼具文学价值。
通过简洁的文字,史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曲折过程,使读者既能了解历史事实,又能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总结】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简洁、精炼的文字叙述历史,使史书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学价值。
什么是春秋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说到春秋笔法,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春秋》。
《春秋》是指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再解释一下笔法,笔法是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春秋笔法就是指《春秋》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不会出现春秋笔法这一特定专用名词。
它的出现是因为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行文中暗寓褒贬,其中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故称之为“春秋笔法”。
即用简短精练文字,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在编修春秋的时候,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这是春秋笔法的第一个特点,即用字简练。
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意思是说,《春秋》这样的书,用词细密而意思明显,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是春秋笔法的第二个特点,即文笔婉转而隐含褒贬意思。
因为有了春秋笔法,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作,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但《左传》并不是纯粹地给《春秋》做注,因为《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三家灭晋),所以《左传》是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当然,解释《春秋》的,不只《左传》,还有《公羊传》和《毂梁传》。
春秋笔法运用举例PPT模板

“春秋笔法”在传统史学的核心地位
史学的发展是从远古的口述史学、古代的叙事 史学,到近代的分析史学,再到现代的系统史学的演 进过程。古代史学是一种叙事史学,对于理论的分析 和综合并不擅长,其最基本工作便是“修史”,表现 为历史记述的连贯性和叙事方式的丰富性。从黄帝到 宣统的历史,均记录在册,历代相续,源流清晰;从 编年体到纪传体,从典章制度体到纪事本末体,均为 叙事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古代叙事史学既以记述为其 特征,那么时代对它最大的要求就是记事的真实性; 同时,古代史学的主题取向于政治,造成记事的求真 性与政治的实用性的相遇、相克和相成,使“直书— 曲笔”问题显露出来,构成古代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 成为史学的核心和时 Nhomakorabea的焦点。
例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 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 美丽”。 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可是稍一琢 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烈 士如此刻薄吧。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 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 褒贬。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 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体质是弱的”,目的 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 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这个例子可以作 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 是晋代的杜预。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 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 杜甫的景仰。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 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 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 献。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 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 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 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 丰富多彩。
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通俗解释

“春秋笔法”指源自春秋经的寓褒贬评判于曲折文笔之中的写作手法,现泛指寓褒贬评判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其意义大概是指微言大义,具体地说是表达委婉而规矩,而背后的立场、褒贬却十分鲜明。
也可以说是话不好好说、话不直接说、正话反着说、反话正着说,等等。
例如:(1)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反对“含泪”的批评家》)(2)这些陈述完全回避了被告方关于作案情节的质疑,处处都让人感受到了“春秋笔法”。
虽然算不上“失实”,但是与非的界限却变得模糊起来。
(千龙新闻网《“枪下留人”案判决书是否用了“春秋笔法”》)(3)方鸿渐羞愧得无地自容……便痛骂《沪报》一顿,把干丈人和假博士的来由用春秋笔法叙述一下,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
(钱钟书《围城》)(4)朱锋:这一动作看起来不大,但是一种“春秋笔法”,在国民心理上,为未来日本可能的“拥核”选择打“预防针”。
(《南方周末》郭力《中国,如何不陷入“东亚核竞赛”泥沼》)例(1)的“春秋笔法”就是指微言大义。
例(2)在陕西高院因被质疑重新审理某个案件后维持原判而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说法之后,作者使用了加引号的“春秋笔法”,此处,“春秋笔法”已经仅仅被概括抽象为“不明言”、“模糊”和“隐讳”。
同样,例(3)中的“春秋笔法”意为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语焉不详”,“一带而过”。
例(4)访谈对象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将日本政府把“即便是核武器,我们认识到,只要限制在这一程度内,拥有它们并不必然违反宪法”写入以内阁名义公布的正式文件中的这一“做法”称为“春秋笔法”,更是剥离掉“春秋笔法”原义中指某种写作手法的含义,直接运用为指称别有用意的某种行为。
语言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历史的研究或语言现状的理解,都必须紧密结合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历史背景加以论析。
“春秋笔法”与儒家经典著作《春秋》有着密切关系。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举例
【原创版】
目录
1.春秋笔法的概念和来源
2.《史记》中春秋笔法的应用举例
3.春秋笔法的作用和影响
正文
一、春秋笔法的概念和来源
春秋笔法,源于先秦时期的一种写作手法,得名于孔子所编撰的《春秋》史书。
这种写作手法主要特点是用笔曲折,意含褒贬,通过隐晦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
在史学著作中,春秋笔法被广泛应用,以微言大义、寓褒贬于其中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二、《史记》中春秋笔法的应用举例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春秋笔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郑伯克段于鄢:在描述郑国国君郑伯克段与弟弟共叔段之间的争斗时,司马迁称郑伯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共叔段被称为“段”,而不称为“弟”。
这种称呼上的变化,暗示了郑伯的阴险和共叔段的不幸遭遇。
2.飞将军李广:《李将军传》中,司马迁通过“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描述,既赞誉了李广的品行,又含蓄地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的失策。
三、春秋笔法的作用和影响
春秋笔法在历史著作中的运用,既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鲜明态度,又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为后世的文
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春秋笔法”?何谓“微言大义”?

什么是“春秋笔法”?何谓“微言大义”?什么是“春秋笔法”?何谓“微言大义”?在讨论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就是春秋笔法的体现,是微言大义的范例。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是《左传》的代表作,是最能体现《左传》文章风格的一篇佳作。
明归有光有评价曰:“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
”孔子郑伯克段于鄢,是孔子《春秋》里面的一句话,这六个字就是对一个单独完整历史事件的全部记载,对此我们只能遗憾地评价为语焉不详。
而《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是左丘明在《左传》中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
由一句话扩展为一篇文章,可见这句话的浓缩程度,此亦所谓“微言大义”也。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精彩故事。
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一母同胞之弟之间发生了一场你死我活而又异彩纷呈的政治斗争。
郑庄公的亲弟弟共叔段深得母亲宠爱,有觊觎君权之心,有取而代之之意。
而他的亲哥哥、当时的国君郑庄公呢,早已洞悉此事,但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等到弟弟准备起兵叛乱之际,方才果断出兵,一鼓作气灭掉了他的弟弟。
后世人知道这件事,最初源于孔子《春秋》中的这一句话“简要新闻”,而能够看到2700多年前发生的这么一段精彩故事的详细传神的描述,要感谢左丘明这个人。
因为《春秋》对此事的记载只有“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若无左丘明之详细记述,仅凭这区区六个字,我们只知有这件事的发生,但对这一事件的细节内容根本无从了解,了解了之后,也方才明白什么叫微言大义。
这正是微言大义的典型范例。
短短六个字,可谓“微言”也,而其中却包含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可谓“大义”也。
区区六个字记载了一段历史,为了把这六个字的含义解释清楚,竟用了七百多个字。
微言大义的现代解释是,精微的语言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但它最初指的就是《春秋》。
解释《春秋》的《左传》,虽然篇幅远大于《春秋》,字数也远多于《春秋》,对事情的描述也远比《春秋》更为详尽,但对后人来说,也仍然属于微言大义。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史传”与“隐秀”是《文心雕龙》一书中的两个独立章节,“史传”属于文体论,“隐秀”属于创作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而作为一部从诞生之日便饱受关注的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来说,它已经大大突破了刘勰对于文体论与创作论的划分,且将“史传”与“隐秀”二者完美融合,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独树一帜。
史传与隐秀的融合,通俗来讲就是“春秋笔法”,也就是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的是“史笔”,进而做到了以下三点:叙述客观、情感隐藏、意在言外。
那么,这种独一无二的高超写作手法是如何运用,又是如何实现的,笔者将为读者层层剖析。
一、一字寓褒贬,笔法含春秋为了行文的需要,还是要简单述说一下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史书《春秋》的记叙手法,是一种在写史时使用语言的艺术,又称“微言大义”。
因《春秋》是史书,史书就应该客观公正,即所谓史官的秉笔直书。
但是遇到作者认为的尊者、亲者、贤者有过错时,不写似乎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但要写又会犯忌讳,所以便不通过议论性文辞明确表达出来,而是在记叙之中委婉、隐晦地暗含作者褒贬倾向写作,称为“曲笔”,也就是“春秋笔法”。
《红楼梦》是曹雪芹基于自己家族兴衰而创作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春秋笔法”,也是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大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叙述方式。
由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雪芹的小说人物已经具备了人物传记的形式,而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春秋笔法,所以将刘勰《文心雕龙》中“史传”与“隐秀”的概念借用过来,以进一步证明曹雪芹的炼字水准。
当然,这次笔者将“春秋笔法”的概念稍作放大,从更广的范围上对曹雪芹欲言又止的地方点出来,以利于读者对《红楼梦》这一优秀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事实上,曹雪芹之所以会运用春秋笔法,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书中含有大量家族史的内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相对敏感,所以要规避文字狱的风险;第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在家族败落之后,因而他看待过往的一切都更加理智、包容,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以第三者视角展开叙述相对公正。
春秋笔法现代例子

春秋笔法现代例子
1. 你看那些媒体报道,对于某个明星的负面新闻,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难道不是春秋笔法吗?就像报道某明星出轨事件,只说“感情出现状况”,这多明显啊!
2. 有些公司的公关文,对自己的错误只字不提,反而大篇幅夸赞自己的成绩,哎哟,这不是春秋笔法是啥呀!就好比出了产品质量问题,只强调销量多好。
3. 在一些政治言论中也有呢,明明是很严重的问题,却用很含糊的言辞来表述,这不是春秋笔法是什么?比如说对于一些政策的解读,模糊其重点。
4. 新闻里对某些地方的灾害报道,着重说救援多及时,却对灾害的严重性弱化,这像不像春秋笔法呢?就如同发洪水只说水退得快,不提损失多大。
5. 学校的通报批评有时也是哦,对犯错学生的行为描述很委婉,这不是在用春秋笔法吗?好比打架事件,说“肢体冲突”。
6. 某些产品的广告,只夸大优点,对缺点避而不谈,这多明显的春秋笔法呀!像那种效果一般的化妆品,吹得天花乱坠。
7. 历史剧中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为了美化或者丑化,故意歪曲一些事实,这难道不是春秋笔法吗?比如把一个昏君演得很仁慈。
8. 社交平台上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讨论,有些人会刻意引导舆论方向,用春秋笔法呢!就像明明是错的,却说得好像情有可原。
9. 书里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根据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选择性的叙述,这也算是春秋笔法嘛!比方说对一场战争的描述,偏袒某一方。
我觉得春秋笔法在现代社会中真的挺常见的,有时候让人难以分辨事实真相,我们可得擦亮眼睛啊!。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春秋笔法是史书的标配,任何史书都需要用到春秋笔记。
而谈到春秋笔法,当然是指孔子老师所说的《春秋》这本书。
据说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有含义。
那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呢?这是因为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比如《春秋》有的是写周王室,这是周天子,大领导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错,不能直接写,要绕着弯写,这是为尊者讳。
先看一下春秋里,孔老师是如何玩笔法的。
春秋一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
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这里面就有春秋的笔法。
比如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
这是因为弟弟没有弟弟的样子,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另外,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第三,称郑庄公为郑伯。
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纵然后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后消灭。
这里面就是有春秋笔法。
再看一例: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这是讲齐、鲁、郑三军联合杀进许国。
但这里面也是有春秋笔法的。
比如使用郑伯、齐侯来称呼郑齐两国的国君姬寤生和齐僖公,这是批评他们侵略别人。
用“入”这个字,表示许国进行了抵抗。
再看一条: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春秋》鲁庄公九年)这是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的公子无知杀掉了齐国的齐襄公,自己当上了国君,不久后,无知被大夫雍廪杀死。
在这条记录中,孔子在无知的名字前没有冠以国名或公子的字样,表示这个人死有余辜。
用杀这个字眼,而不是用弑,则表示,就算你把齐国国君之位坐暖了,把齐国后宫睡疲劳了,你还是一个大夫,干掉你这样一个大夫,杀没必要铺张成弑。
有时候,春秋笔法解释还不一样。
春秋笔法运用举例PDF

史学的发展是从远古的口述史学、古代的叙事史学到近代的分析史学再到现代的系统史学的演进过程。
古代史学是一种叙事史学对于理论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擅长其最基本工作便是“修史”表现为历史记述的连贯性和叙事方式的丰富性。
从黄帝到宣统的历史均记录在册历代相续源流清晰从编年体到纪传体从典章制度体到纪事本末体均为叙事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古代叙事史学既以记述为其特征那么时代对它最大的要求就是记事的真实性同时古代史学的主题取向于政治造成记事的求真性与政治的实用性的相遇、相克和相成使“直书—曲笔”问题显露出来构成古代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成为史学的核心和时代的焦点。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是“春秋笔法”的第一个原则。
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解释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微而显”的含义有两层意思1、史官记述的文辞在于这个层面而他要表达的意思却在另一个层面2、叙述语句虽简洁而精炼但它所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却是人见人知。
·494例三中学教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写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从文章脉络看作者这里通过这一百多年来优秀人物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进行对比用来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巧妙地使用了“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由衷的尊敬。
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有成效”或“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过 历史程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
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 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 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 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 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释言”,本指用言辞来对所做之事进行 解释。事实上,吴国侵扰齐国,是吴国不义。 而吴国外交官奚斯强词夺理,用言辞为吴国 的侵略行为辩解,把战争的责任推给齐国。 吴国史官为洗脱本国侵略的罪名,使诸侯各 国不致诽谤吴王,于是以“释言”美化侵略 者的外交辞令,以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声誉。
“尽而不汙”,是“春秋笔法”的第四个
例二: 同样是死,封建礼制要弄出许 多名称来体现等级森严,据《礼记·曲礼 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字要因人因事而用,不允 许因出现歧解而违反礼制。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 行了坦诚的交谈”。
“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 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 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 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 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志而晦”,是“春秋笔法”的第二种
体例。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为“志,
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 文微。”他又在《春秋左传序》中概括为 “约言示制,推以知例。”
记载史实含蓄深远,文字简约,但表达 的意思却很含蓄隐晦。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孙侨 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 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例一:《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被 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止,执也,即被擒获。《左传·僖十七年》杜 《注》云:“内讳执,皆言止。”用“执” 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史官讳之,因言 “止”。
“公在秦三月。”
不言晋惠公被秦国拘 囚,而言“在秦”,均是 隐约其辞,有所避讳。
例二: “元来”与“原来”
例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 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 美丽”。
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可是稍一琢 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烈 士如此刻薄吧。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 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 褒贬。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 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体质是弱的”,目的 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 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这个例子可以作 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春秋笔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远 的。它不仅体现于先秦史籍中的史家精神与传 统 ,而且表现了史学家们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同时,抓住春秋笔法,进行阅读分析,对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恰当鉴赏作者的观点与态 度大有帮助。
此外,“微言大义”亦可借用为我们的作 文之法。
“微而显”—— 处理题材时不可面面俱到,要 善于以少胜多,善于勾勒细节,准确用词。。
运用举例
“春秋笔法”在传统史学的核心地位
史学的发展是从远古的口述史学、古代的叙事 史学,到近代的分析史学,再到现代的系统史学的演 进过程。古代史学是一种叙事史学,对于理论的分析 和综合并不擅长,其最基本工作便是“修史”,表现 为历史记述的连贯性和叙事方式的丰富性。从黄帝到 宣统的历史,均记录在册,历代相续,源流清晰;从 编年体到纪传体,从典章制度体到纪事本末体,均为 叙事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古代叙事史学既以记述为其 特征,那么时代对它最大的要求就是记事的真实性; 同时,古代史学的主题取向于政治,造成记事的求真 性与政治的实用性的相遇、相克和相成,使“直书— 曲笔”问题显露出来,构成古代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 成为史学的核心和时代的焦点。
“春秋笔法”的原则体例及运用举 例
“微而显”,是“春秋笔法”的第一个
原则。 杜预在《春秋左传序》中解释为:“文见于 此,而起义在彼。”
“微而显”的含义有两层意思:1、史官记述 的文辞在于这个层面,而他要表达的意思却 在另一个层面;2、叙述语句虽简洁而精炼, 但它所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却是人见人知。
例一:《国语·吴语》记公元前494 年,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 践退保都城会稽,听从文种的计谋,派 大夫诸稽郢向吴国卑辞求和,而“吴王 乃许之,荒成不盟。”作者仅“荒成不 盟”(指仅仅讲和而未订立盟约)四个 字,就写出了吴王的骄傲自大,缺乏政 治远见,急于想北上陈兵黄池,与晋国 争为中原霸主,没有考虑吴越不两立的 地理环境和历史现实,为以后姑苏之战 越国灭亡吴国埋下了伏笔。
阎没、叔宽以吃饭不得有 贪心来作比喻,劝谏执政大臣 魏献子不要接受梗阳人的贿赂。 由于注意了方式方法的婉转迂 回,终达进谏之目的,此乃曲 而达也。
2、“婉而成章”表现在另一方面,则是史官 用讳字来记言载事。避讳,这也是我国古代的 一种礼制规定。
正如《礼记·曲礼》云:“入竟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志而晦”—— 材料要典型,有举一反三 的功效。
“婉而成章 ”——为文须“错综见意,曲 折生姿”,通顺流畅,不可太浅显。
“尽而不汙 ”——用实录来写其事,但 不要写得太污秽直白,留下思考的空间。
“婉而成章”,也是“春秋笔法”五事之
一。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为: “婉,曲也。谓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 示大顺而成篇章。”
“婉而成章”就是用委婉曲折的言辞 来记言载事,使表达能顺理成章。
1、“婉而成章”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婉转屈 译文 曲。
子纳 与将贿你有托一梗许个情同阳之梗,去人。阳魏劝人献谏有阎与子吧狱没别打!,谓人算 我打答们将叔官应的不宽司下主胜曰,来人眼。一,:看他向请“就的以纳要下不与败属受赂子讼阎贿于谏,没赂魏于对闻乎是叔名献!就宽于子吾向说诸,魏:侯主献“,献以子我现 不在贿因为闻梗于阳诸人行侯贿,而今损害以了梗名阳声,之那贿是殃万万之不,可不以的可。。””两人二朝 人明见 院 他朝 、魏里们献,陪, 叔子侍自而 褒之从己不在后回一,答起退。留说用。”在:膳献那 “ 。召里阎两子之不明人将,走、在食。叔吃使魏褒饭,佐献在之问食子。间谁将”,。要魏先于比吃献后庭已饭 子叹,了叫息食,他了曰,问俩三:三谁进次“还来。叹在,吃阎。庭让完 既后饱,魏,献献子子问起问这焉件,事,曰说::““人人们有常言说:曰‘:只唯有吃食东可西以可以忘忘 忧记 呢。忧?愁”吾。两子’人一你异们口食在同之吃声闲一 地顿答而饭道三的:叹时“间我,里们何叹都也息是了小?三人”次,同,贪是心辞什不对么足曰原。因食:物 “刚吾送上小来人的也时候,,贪担。心不馈够之吃始,因至此,叹惧息。其吃不到足一半,,故不叹禁私。下 中责食备自而己自:咎主人也赐。给曰我们:食岂物主,哪之有食不而够吃有的不道足理呢??是因以此再再次 叹叹 子。息的。心主等思之到一既您样吃,已完只食了要,, 吃我饱愿们也以想就小到知,足人但了之愿。腹我因们此为小第君人三子的次胃叹之口息心,。,也”像魏属君献 餍子而说:已“,讲是得好以。三”叹于是。拒”绝献了梗子阳曰人:的贿“赂善。。”乃辞梗
例二:在中学教材《廉蔺列传》的 “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 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 相如”出现了姓氏。别小瞧了这一 “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在 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 个人都心知肚明。太史公在叙事时不 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 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 胜过了千言万语。
例三从:文中章学脉教络材看《,改作造者我这们里的通学过习这》一的百第多一年部来 优分秀,人毛物泽的东失写败到和:中“国灾共难产深党重取的得中的华伟民大族胜,利一进 行百对多比年,来用,来其说优明秀马人列物主奋义斗与牺中牲国,实前践仆相后结继合,的 重探要索性救。国在救评民价的历真史理人,物是时可,歌他可巧泣妙的地。使”用了 “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 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 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 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 令人不敢恭维。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 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 由衷的尊敬。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 有成效”或“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 处。置换成前者是溢美之辞,置换成后者,伤人
义例。 杜预在在《春秋左传序》中要而言之曰: “直书其事,见文见意。”
史官根据历史事实,客观而详尽 地把它记录下来,不得偏离、隐瞒、 甚至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叫“尽 而不汙”。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了让 人们看清“三一八惨案”的真相,他是这样着力 描绘刘和珍和杨德群被虐杀经过的: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 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 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 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 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 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 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 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 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 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 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 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 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 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
虽只一字,内涵却是相当深刻的。
解读
“其一是手枪”,那么其二、其三是什么? 长枪。官配手枪,兵带长枪,有官有兵,说 明是有预谋的。 “从背部入”而不是从正面射击,属于偷袭, 自然是场大屠杀。
结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属于偷袭性质的大 屠杀。一个政府到了连杀人都只敢偷偷摸摸的 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这种写法就是如实照 搬事实、不加任何掩饰的春秋笔法。这种写法 能唤起民众的觉悟,使人认识到反动政府的真 面目。它如匕首一样,直刺敌人的胸膛。
“惩恶而劝善”,是“春秋笔法”五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