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评课稿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5 孔乙己 观评记录
观评记录:【课堂】主体是把握小说三要素1、明确目标,集体明了。
2、解决字词,学生读。
3、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由学生概括、补充,教师引导解决。
主要是社会环境为清末的咸亨酒店。
4、小说三要素之故事情节学生概括、补充,教师引导提示。
主要片段为:被取笑偷东西、被取笑考不中秀才、教小伙计“茴”字、分孩子茴香豆。
5、小说三要素之人物这是本节课的核心。
教师通过设置三个问题,“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激发学生以此为中心进行指导思考。
同时又指导学生从人物描写方法上去分析人物。
教师点出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概念,让学生以此为指导去小组合作实践。
教师点出除孔乙己之外的其他人:喝酒的人、掌柜的、小伙计、邻居小孩,并提问学生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学生小组探究,起来展示。
教师再次强调“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些课文内容,来突出孔乙己“不受重视——没有社会地位”。
同时提出具有启迪意义的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引出对于孔乙己的正面描写的探讨。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得出孔乙己“读书人、偷东西、讲信用、考不上进学、心善、受尽世人嘲讽……”等关键词再次提出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引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思想内涵”即主题。
6、最后点出鲁迅对这类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引出《祥林嫂》这一课外阅读篇目。
【评价】本课堂体现出来的要点就是小说三要素的分析,特别是人物形象的探讨。
整个课堂活动的展开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引下读文、思索、探讨、总结。
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思考进程和课程重点的问题步步引导、层层推进,在有限的时间内总结出了核心内涵。
可以说重点突出、思想性强。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先生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考虑到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文本的深度,他们在学习《孔乙己》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使用的讽刺手法和隐喻,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2.原因: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乙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使用的讽刺手法和隐喻,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5.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等奖说课稿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孔乙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
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而《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着这些训练重点的文章。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文章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明确的任务。
二、那么结合新课程理念、本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
以上目标,我把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定为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
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
看孔乙己评课稿
看孔乙己评课稿信手拈来,匠心独运——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评课稿垫江四中代正应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课堂上未使用多媒体,只用一支粉笔,一张嘴。
看似极其平淡简单:教学内容简明,教学过程简洁,教学方法简易。
但在这平淡中,黄大师信手拈来,无不匠心独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在的积累,有实在的训练,有实在的收获。
一、教学语言平实,但思维敏锐黄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平实,看似也缺乏激情但他平实的语言中无不显示出其思维的敏锐,他抛出的第二个问题:你看过后还能记住哪些具体描写孔乙己的句子?这一问是学生谈了他们记住的句子不外乎穿着,脸色等。
为了让学生对孔乙己有更深刻的认识,黄老师用了几个追问如:“为什么穿长衫?为什么又脏又破?为什么不洗?为什么站着喝酒?让学生认识孔乙己的迂腐、贫穷、懒惰。
二、教学内容简单,但角度新颖黄老师没有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三方面去全面的讲解分析,而是通过“一只手”将人物形象分析的工作基本完成这节课,这节课他就抓住一双手。
读手,品手,写手,析手。
由手读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读出人物的命运,由手读出人物悲剧的根源。
黄老师不是没有读到孔乙己这个“全人”,不是没有读到鲁镇酒店的环境,也不是没有读到丁举人、“看客”们,而他却把眼光聚焦到孔乙己的“这双手”上。
一篇2000字的小说,写手就有近十处,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迂腐,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表现,“这双手”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所在。
他认为,“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
这里足见黄老师挖掘文本教材的独到的功力。
三、教学过程简洁,但设计特别,过渡自然由于教学内容就抓住孔乙己的“手”做文章,所以其教学过程也很简洁,黄老师驾驭课堂显得轻车熟路,一点也不紧张,慌乱,但其教学设计却很特别,过渡也极其自然,特别是用简笔画画出“爬”和“走”以及孔乙己的“用手走”,这一设计,巧妙地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明白了孔乙己为什么用手走,读懂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5、孔乙己》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发表于1919年。
它是鲁迅先生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书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刻反映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孔乙己的形象。
文章以孔乙己的出场、喝酒、被打、被捕、被卖等一系列事件为主线,通过对孔乙己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善良、迂腐、穷困和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
同时,文章通过描绘酒馆里其他人物的言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现实主义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时代背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性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原因:课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乙己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引发学生对孔乙己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他的悲剧命运原因。
【最新2018】孔乙己》评课-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孔乙己》评课篇一:《第5课孔乙己》评课稿今天听了辜先洪老师一节语文课《孔乙己》,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不当之处,望各位批评斧正。
情境导入发人深省辜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目标出示言简意赅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有效性地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辜老师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三个目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主学习精彩纷呈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未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辜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明确地设定为:理解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探究小说的主题,思考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基本得到了较好的达成。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进行细致的研读,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孔乙己的迂腐、善良、自欺欺人等复杂性格特点。
例如,对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这两个细节动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
在语言品味环节,教师选取了文中多处精彩的语句,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揣摩,感受到了孔乙己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紧扣教材,重点突出。
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为核心,辐射到小说的语言艺术、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先从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等直观描写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上升到对小说主题的探讨,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逐步深化。
同时,教师还注重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公开课教研《孔乙己》听课评课稿2021
公开课教研《孔乙己》听课评课稿202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袁凯老师的《孔乙己》,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听了袁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觉得这是一堂很有指导性的课,对我们在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分析人物形象方面有很大启发。
下面作一个简要的小结。
优点:1、教学设计简明紧凑,课堂流程一目了然。
本堂课从课初的四大名著引入,出示名著人物谜面,激发学生兴趣,到播放视频,弄清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及主顾类型,从而自然引出主人公孔乙己,再到学生阅读相关文段,独立思考“孔乙己是个可的人”和小组讨论“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然后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条理均很清楚,环环相扣,逐步将本堂课教学重点展现在学生面前。
2、关注学生课堂表现,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在整堂课中,教师始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题的依据,畅所欲言,这对于一个没有多少优等生的普通班而言,教师本人的勇气和课堂所体现的效果无疑都是可嘉的。
如在让学生表述“孔乙己是个可的人”以及归纳“孔乙己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两个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表现,而学生也展现出较好的水准,让人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3、课堂气氛轻松随意,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听过袁老师很多课,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的体现。
袁老师很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有时通过开一些小小的善意的玩笑,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学生在其引导下都能克服紧张情绪,有表达的欲望,这种生动活泼,然而活而不乱的课堂正是许多老师追求的境界。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2021年1月。
《孔乙己》评课
《孔乙己》评课《《孔乙己》评课》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郭老师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的才思、才教、才学。
我想用“幸福”来进行总结。
在这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夫子,只有合作学习的良师;没有求知路上的独行客,只有互帮互助的朋友。
这样的课堂,老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
我现就郭老师老师的这节课,做以简要评价。
一、才思--------新旧知识交替,巧妙而有效的解读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多处细腻而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没落社会的最底层知识分子,社会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文章的主旨较难理解。
而郭老师老师紧紧抓住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点,巧妙地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另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范进来引领课文,这样的引领既起到为本节课搭桥铺路的作用,又能再人物对比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用心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才教--------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上,氛围的营造,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掌控等等都要依赖于老师口头语言的表达。
在这些环节中郭老师老师出口成章,能服务于课堂的文学作品信手拈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依赖于他平时的个人修养。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会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三、才学--------启发思维主动参与课堂在这节课中,郭老师老师的启发式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伊始的初读人物,学生自由畅谈人物形象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之火点燃。
课中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人物行为,气氛活跃,让思维之火不断燃烧。
课尾,郭老师老师不断“扇风”,巧妙运用“对话式教学”,“如果你是孔乙己你希望他人怎么说,怎么做?”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
整堂课使学生都在老师的启发下,参与了课堂,表现了自己,也让我看到学生们原来可以这么优秀。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孔乙己》评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孔乙己》评课稿一、课堂教学背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的教材中,包含了一篇名为《孔乙己》的课文。
这篇课文是由鲁迅先生所写,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人物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孔乙己》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意义。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批判思维。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孔乙己》的书名和作者,并引导学生讨论该故事的背景。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平时都有看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吗?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第二步:讲解背景知识(15分钟)教师以激发兴趣的方式,介绍《孔乙己》故事中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发生的环境。
通过图片资料与文字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30分钟)1.教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形成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2.分成小组,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认为孔乙己这个角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会被称为‘混球’?”等等。
3.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
第四步:重点词句解析(25分钟)教师选择几个重要的词句进行解析,并通过示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同时,教师可以扩展讲解一些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第五步:语言运用与写作(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练习,通过造句、改写句子等方式巩固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词句。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期的炎凉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会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听了杨老师这一节示范课后,评课小组经过座谈、交流和总结,对其评价结果如下:一、巧妙而有效的解读切口这篇文章布局精巧独特,它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以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
小说通过多处细腻而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徘徊于新旧秩序之间的没落社会的最底层知识分子,他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落伍者和牺牲品。
因此,杨老师紧紧抓住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点,巧妙地利用另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范进来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既起到搭桥铺路、巧设契机、自然而然引入课题的作用,又能开宗明义,突出课文主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巧作铺设,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
二、真切而深刻的文本体验在长期的小说文体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弊端,老师们在的教学中,多重主题形象的思想性解读而轻叙事技法的艺术性剖析,在对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从而造成了学生不爱上,老师不好上的尴尬情形。
许多老师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多流于程式化的作品慨括,通过简单的情节介绍,生硬得出小说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主题。
换句话说,老师们关注的是往住只是情节这一“主干”,而容易忽视小说的场景描写的人物刻画这一姿态万千、丰富多彩的“枝”和“叶”。
然而小说的中心主题总是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刻画来展现的,如何界定孔乙己僵化保守、清高迂腐、好喝懒做、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偷偷摸摸、死要面子,却又热情善良、讲信誉的形象;小说又是如何通过人物与场景的刻画来展现主题的呢?这就必须带着学生进入文本,用心去体验与感悟。
2023年孔乙己评课稿
2023年孔乙己评课稿2023年孔乙己评课稿1今天听了辜先洪老师一节语文课《孔乙己》,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不当之处,望各位批评斧正。
情境导入发人深省辜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目标出示言简意赅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有效性地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辜老师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学习__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三个目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主学习精彩纷呈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未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辜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
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
人教版初中语文孔乙己教案评价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经典的短篇小说,如《骆驼祥子》、《草房子》等,而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有一篇更为精彩的小说——《孔乙己》,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该教材中《孔乙己》的教学设计和评价。
一、教学理念1、阅读体验《孔乙己》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而此篇小说的阅读,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激发其阅读兴趣,为日后的文学阅读打下基础。
2、文化传承《孔乙己》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老北京城,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感受民俗风情,同时,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部分,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历史,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加文化内涵。
3、情感培养《孔乙己》这篇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善良却被社会所迫的人。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残酷和艰辛,同时,加强对于人类情感世界的探讨,启发学生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质。
二、教学环节1、导入引入在开始讲解故事前,可以先通过人物描写和写景,引入学生对于清代京城的认知和理解。
2、剧情分析以人物描写、事件发展、语言表达等为分析角度,分步骤剖析小说的情节表达和意境创造。
3、情感体验针对小说人物的善良、苦难和命运的讲解,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小说而产生共鸣。
4、趣味互动可以将小说情节的不同部分呈现给同学,让他们根据剧情想象和背景理解,进行“接龙”式的口语演绎,来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话题性。
三、教学反馈1、知识点复习在讲解和分析完毕后,可以进行知识点复习,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评价导向对于孩子的课堂表现、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老师在课后可进行针对性的反馈,激励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四、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阅读《孔乙己》,使学生了解不只是语文知识,更能对社会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感性认识中激发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为以后的文学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已己》课例及点评(精选)-初三语文
《孔已己》课例及点评(精选)-初三语文<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LINE-HEIGHT: 150%"></SPAN>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 LINE-HEIGHT: 150%">[课堂实录]</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LINE-HEIGHT: 150%">李镇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LINE-HEIGHT: 150%">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SPAN lang=EN-US>“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LINE-HEIGHT: 150%">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评课稿
孙老师这节复习指导课是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阅读拓展延伸课。
《孔乙己》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对词语的品析,所以上完这篇课文之后,孙老师设计了这节复习指导课——品析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节课有三个亮点:一是有效分析学情。
这个专题的选择,孙老师在课前做过专门的调查,针对学生的薄弱点进行训练。
二是方法指导有效。
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和近期做过的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用来指导学生做题。
三是讲练结合。
能对这节课所讲的方法进行有效落实。
学生学情:《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对孔乙己做了非常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师在教授时如果不能耐心的引导分析,学生是很难感受到孔乙己的形象。
当然,我也从中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字词的表达效果分析有一定难度,所以才选择了这个点来做阅读指导。
1 / 1。
《孔乙己》观评课报告
孔乙己观评课报告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家。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阴暗,其作品的意义经久不衰。
其中,《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广泛地研究和讨论。
本次报告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进行观评,分析其主题、文学技巧等方面。
内容分析1. 主题《孔乙己》的主题主要在于对贫苦人民的揭示和关怀。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苦难的酒保的描写,展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和处境。
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无情遗弃的人,他不仅长相丑陋、身材矮小、语言粗俗,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被人轻视。
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形象,呈现出当时社会对贫苦人民的嘲笑和不公,呼吁读者关注并关怀贫苦人民,反对温良者的不义。
2. 文学技巧《孔乙己》充分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技巧,例如:•生动的描写:小说中对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如孔乙己的长相、语言等。
•深刻的象征: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形象,以及他们所受到的侮辱。
此外,孔乙己的酒也是一个比喻,象征了一个人在困难时寻求的某种希望和心灵寄托。
•带有批判性的街头风格: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具有街头文学的风格,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情况,呈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态度。
通过这些文学技巧,鲁迅成功地描绘出贫苦人民的命运,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处境。
结语《孔乙己》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文学技巧而被广泛地传诵和讨论。
这篇小说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贫苦人民所受到的苦难和不公,唤起人们对这部分人的关注和关怀。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贫困和不公,我们应当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改变现实、呼唤正义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评课稿
今天听了辜先洪老师一节语文课《孔乙己》,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不当之处,望各位批评斧正。
1、情境导入发人深省
辜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
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2、目标出示言简意赅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有效性地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辜老师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学习*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三个目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学习精彩纷呈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未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辜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
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
4、精讲点拨恰到好处
点拨的时机是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产生的。
“点拨”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
在讲解《孔乙己》时,辜老师叫学生品析一个“半”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含“半”字的语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有事可做了就有话可说了,通过探讨,教师点拨、总结:孔乙己半瓶醋的学问才导致他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半文半白的说话方式才叫人半懂不懂引人发笑,半途而废的工作态度导致半夜三更的下作行为,半身不遂导致他半人半鬼的生存状态及半文不值的社会地位。
最后,我用一副数字联概括孔乙己的一生: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难觅,六亲不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三餐无着,两袖清风,一文不值。
精要的概括所以学生对孔乙己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而达到了精讲点拨的效果。
再如讲解杜甫诗时,在介绍作者时,为了让学生较深刻的认识杜诗现实主义即“诗史”,我用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臭”的读音来点拨。
5、训练反馈相得益彰
一堂课下来,有时不是人人都能学会,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辜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叫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别属于什
么描写,另外还布置了稍微较难一点的问题,供基础较好的同学做。
这种设计作业的低起点,多形式,照顾了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不仅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6、小结拓展完美谢幕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要上好一节课,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课堂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精心设计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精彩的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梳理和高度概括,辜教师从课堂细节入手潜心研究,认真设计,收到了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