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例苏州博物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处理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 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 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 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 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 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 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 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 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 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 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 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10 月6日,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 州博物馆新馆竣工开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经 过5年的论证、设计和建设,于中秋佳节揭开 神秘面纱。该馆总投资3.39亿人民币,包括 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 万平方米,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毕生智慧和 情感的封箱之作。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途 中,贝聿铭用笔和尺“建造”了包括波士顿 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德国 柏林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等在内的 100余项大型建筑。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 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 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 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 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 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留园的面积 约2公顷,分西区、 中区、东区3部分。 西区以山景为主, 中区山水兼长,东 区是建筑区。中区 的东南地带开凿水 池,西北地带堆筑 假山,建筑错落于 水池东南,是典型 的南厅北水、隔水 相望的江南宅院的 模式。东区的游廊 与留园西侧的爬山 廊成为贯穿全园的 外围廊道,曲折、 迂回而富于变化。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 池北为假山小亭, 林木交映。
留园三绝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 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 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 “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 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 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 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 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 “大不恭’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 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 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 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 所灭,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课程设计方案
1 参观博物馆、留园,撰写游记一篇不少于 2500字,可插入拍的照片。 2 测绘面积源自文库少于50*40平米的区域,绘出 平面、立面、效果图,并进行设计分析。 3 作业提交的时间:6月22日(周五)

专业考察安排
时间:2012.6.19早上7:00 地点:校门口集合 费用:每人90(路费+门票)、5元保险共 95元
设计特点之一:

“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贝聿铭形容新馆的特色是 “不高不大不突出”,与拙政园、忠王府在一起,新馆既 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要相得益彰,相互 呼应,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连贝聿铭自己也 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馆门虽然不高,但二重檐的门头 包涵着设计者独特的意图,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设 计者运用了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拥有的二重檐这一设 计理念,使新馆门头既不显得突兀,又不失高贵.


在我国造园史上,叠石垒山是苏州园林 的传统,但贝聿铭认为,苏博新馆要体 现时代特色,理应有创新的营造手法。 于是他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 “以墙为纸,以石为绘”,借拙政园墙 壁为纸,把巨石切片,高低错落排砌于 墙前。从新馆大门进入,在朦胧的江南 烟雨中,远远望去,如同一幅绘在墙上 的水墨山水画。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 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 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在现代 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 但是建材却没用传统的木料,而是以钢 材和玻璃相替代。博物馆里到处可见三 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 还有无数并列的直线条营造出的韵律

楠木殿

楠木殿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 “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楠木殿厅堂面阔五间,中间 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 积。正厅中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 椅。众多家具将正厅空间分隔成为明间、次间和梢间等空间系列,这 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仙馆东西 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这样的 做法是要把窗户外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 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所以我们走进五峰仙馆没有像以往走 进其他老房子那样,感觉阴暗、压抑甚至还有点阴森森,相反感觉这 个厅堂宽敞明亮,宏丽而大气。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 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 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 成了日军的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 后来抗战胜利后修葺园子时,不得不用水泥把楠木柱糊住,外面又刷 上漆。
雨过天晴图

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 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 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 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 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 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 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 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 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 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真是一个 谜。

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 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 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 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 16米。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 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 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 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 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 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 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 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 言。这位“光线魔术师 ”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 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 其突出。 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 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 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一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 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中部以水景见 长,是全园的 精华所在;东 部以曲院回廊 的建筑取胜, 园的东部有著 名的佳晴喜雨 快雪之厅、林 泉耆硕之馆、 还我读书处、 冠云台、冠云 楼等十数处斋、 轩,院内池后 立有三座石峰, 居中者为名石 冠云峰,两旁 为瑞云,岫云 两峰;北部具 农村风光,并 有新辟盆景园; 西区则是全园 最高处,有野 趣,以假山为 奇,土石相间, 堆砌自然。池 南涵碧山房与 明瑟楼为留园 的主要观景建 筑。
留园简介


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 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 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 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 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 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 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 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 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 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 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