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课件
《师说》ppt课件35张
![《师说》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d57e0f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b.png)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ppt课件43张
![《师说》ppt课件43张](https://img.taocdn.com/s3/m/033019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f.png)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 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 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意动。 ➢师:(后)动词,学习。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 “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动词,学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词语
例句
②传 ③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③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
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古义:__一___般__人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小学而大遗,吾 ④小学
未见其明也
古义:_小__的__方__面__学__习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 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古义:_不__一__定___ ⑤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
文章 总结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4
1
正面论述老师 的作用、从师 的必要性和择 师的标准。
运用正反对
赞扬李蟠“能行
比的论证方
3
古道,交代写作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f9a21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2.png)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词类活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 (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解惑也:
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无没论有,。不论。
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专门研究 代词,此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
第 三
观点?(本段分论点)
段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 并且。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 (古)所说的。 解其惑者也: (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师说》ppt(优秀课件)(模板)
![《师说》ppt(优秀课件)(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d51d0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c.png)
唐代中期重要文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 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和教化作用。
课件目标与意义
课件目标
通过讲解《师说》,使学生了解古代 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认识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尊师重 教意识。
课件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美德,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 德水平,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和理解。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01
尊师重道
文章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传承文化和知识的重要人物
,应该受到尊重和崇敬。
02
求知解惑
文章提出了求知解惑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以解
除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03
传承文化
文章强调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是传承文化和知识的重要人物
,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同时,每个人也应该重视文化传承,不
辩论活动
选取《师说》中的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如“现代教育是否应 该取消考试?”,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教育问题,锻炼其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实施建议及注意事项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互 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轻松、活跃的课 堂氛围。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灵活调 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 同学习需求。
启发式教学法在《师说》中体现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 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abec183c1ec5da50e270f5.png)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 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 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 而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抗颜而为 师,严正不屈的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 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造谣) 来毁谤韩愈 。
成为愚人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于:介词,对于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惑:糊涂
之:代词,指童子
爱其子 2
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结 果 论述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批判不重师 道,耻学于 师的不良世 风,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1名词,老师;2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这些人,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 攻:学习、研究
《师说》ppt课件45张
![《师说》ppt课件45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be9b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2.png)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完整版)《师说》优秀课件
![(完整版)《师说》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7827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3.png)
2023REPORTING (完整版)《师说》优秀课件•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思考与总结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引言通过解读《师说》,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师德等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师说》简介及作者《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文,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作用、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唐代中期重要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课件内容与结构课件内容包括《师说》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思考题等。
课件结构分为引言、作者简介、《师说》原文及注释、译文及赏析、思考讨论等部分,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层层深入。
课件特色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插入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
2023REPORTING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论证严密文章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教师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简练文章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段提出教师的重要性,并阐述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为全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此段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说明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疑惑,否则就会一直困惑不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段阐述择师的标准,说明选择老师不应该看重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等外在因素,而应该看重是否掌握真理和道理。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204bc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c.png)
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 于师”的现象,求师学道被视为 不光彩的事情,韩愈对此进行了 批判。
作者生平
01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02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职,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
03
韩愈认为,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有效
地传授知识给学生。
对学习态度的启示
勤奋学习,不断积累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韩愈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努力,不断 积累知识,才能取得进步。
韩愈认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 不懈,不能轻易放弃。
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韩愈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虚心请教 ,不耻下问,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和 长处。
01
对比论证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论证,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的对比,突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02 03
排比句式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等,增强了文 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语言简练
文章的语言简练有力,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却能够准确地表达 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说》ppt(优秀课 件)汇Biblioteka 人:可编辑2023-12-23
目录
CONTENTS
• 《师说》的背景与作者 • 《师说》的内容解析 • 《师说》的教育意义 • 《师说》的影响与评价 • 《师说》的实践与应用
01 《师说》的背景与作者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朝中期,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 ,士族门阀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的 垄断,庶族开始崛起。《师说》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6afe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f.png)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强调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为西方教 育奠定了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差异
教育目标
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西 方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
教学方法
东方教育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 生的被动接受;而西方教育则更倡导启发式教学法,鼓励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础。
CHAPTER 06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拓展思考
小组讨论:《师说》对现代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
发展。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育内容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
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02
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
反思与提升
03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断提升自己的
认知水平。
THANKS
[ 感谢观看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多元智能,理解
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沟通与倾听
师生间应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教师需倾听学 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
成长过程。
激励与引导
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 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合作与共赢
师生应共同营造合作、 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目标。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挑战
10.2《师说》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0.2《师说》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c10f8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f.png)
朗读并试背全文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
其身耻师、替子择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用原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结:第1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 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古今异义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泛指初等教育场所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常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用不着、不需要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师说》ppt课件30张
![《师说》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2fb37f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d.png)
文本探究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 “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 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 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转折。A项,宾语前置的标 志/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代词,这,那/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介词,相当于“于”/语 气助词。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 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 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 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当堂检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当堂检测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 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 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师说》ppt课件51张
![《师说》ppt课件51张](https://img.taocdn.com/s3/m/48b134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ppt课件58张
![《师说》ppt课件58张](https://img.taocdn.com/s3/m/6ebe19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e.png)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习研究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 如 是 而 已 。
李氏子蟠,年十广时 俗古文,六艺
之
上
赞许
比
通习之,不拘于时(),
赠送
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哈( )之。
翻译重点句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百世之师程门立雪寸草春晖 恩同父母恩逾慈母经师人师
敬老尊贤 门墙桃李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万世师表严师益友 * — 字之师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洗耳恭听三人行,必有我师
◆
随 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唐 ) 杜 甫
*《 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李商隐
《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
《乙亥杂诗》
教师的地位
教师像把盐, 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 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好做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b41d7d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2.png)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2.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 代词,他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无论 没有
7.师
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动词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名词
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 对不对?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
题 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 “议”相比,随便些。
(四)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 解 特的含义? 题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 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 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 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 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 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 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 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师说》ppt课件37张
![《师说》ppt课件37张](https://img.taocdn.com/s3/m/a1cdd6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0.png)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 聚而笑之
士大 夫之智不 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 人
通过正反 对比,论 证了从师 学习的重 要性,抨 击”耻学 于师“的 社会风气。
第三自然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前文所说的什么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研读第二段
文本研讨:第二段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 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⑧ ,愚⑨益愚⑩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⑪皆出于此乎?
①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②动词,超出;③多,形容词; ④还,副词;⑤请教,动词;⑥低,形容词;⑦圣明的人,名词; ⑧动词,圣明;⑨愚昧的人,名词; ⑩动词,愚昧; ⑪疑问副词,大概;
研读第三段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这类人
不一定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代词,此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 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 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 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 如此罢了。
分析第一自然段 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2024版《师说》ppt课件优秀课件
![2024版《师说》ppt课件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f234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a.png)
THANKS
感谢观看
鼓励人们以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03 知识拓展:儒家 教育思想探讨
儒家教育思想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儒家教育思想起源于孔子,强调“仁爱”和“礼制”,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教化。
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性善论”、“性恶论” 等观点,探讨了教育对人性塑造的作用。
关注当代教育改革动态,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传统智慧。
结合《师说》中提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等传统教育智慧。
可以参加教育相关的讨论会、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思想和经验,共同探讨 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 势磅礴,语言简洁,风格雄浑,结构严谨,对后人 有很大的影响。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章应该以内容为主,形式为内容服务,提倡 要有创新,不要人云亦云随大众,不然文章看起来 便了无新意。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强化中央集权, 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 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 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 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 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 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 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 见的精神。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 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 说服力和感染力。
西方教育价值观
倡导创新、注重个体、强调自由与平等,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 重要任务。
当代社会推广儒家教育思想可行性分析
《师说》ppt课件31张
![《师说》ppt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2e13b23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b.png)
单击• 此【处词编辑类母活版标用题】样式 • (1)名词作状语 •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 (2)名词作动词 •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单击•此(处8编)辑母其版标题样式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这不是……吗?”)
进入直播间的同学, 每人说一句,印象最 深的老师对你说的话
师 说
古 之 学 者 必 有韩 师愈 。
韩壹
虽 千
愈
万 人
印
, 吾
象
往
矣
写贰
作
唐 代
背
学 风
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复指主语,翻译时可以删掉) • 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2024版年度《师说》精品优秀PPT课件
![2024版年度《师说》精品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1470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3.png)
06
总结反思与启示
2024/2/2
23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教师的职责、作用 与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技巧探 讨
2024/2/2
《师说》的背景、 作者及历史地位
尊师重道的现实意 义
学生学习的态度与 方法
24
思考如何将《师说》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01
02
03
04
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 学习
2024/2/2
不断自我反省,提高个 人修养
重视教育,关注下一代 成长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 族精神
25
展望未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关注教育领域发展动态,不断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更多优秀人才
践行尊师重道理念,推动社会 文明进步
2024/2/2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
02
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措施
通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024/2/2
03
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践效果
通过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践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
元化评价方式。
2024/2/2
20
不同国家尊师重道习俗介绍
1 2
中国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学生见到老 师要行礼问好,逢年过节要拜访恩师等。
日本
日本文化中,教师被视为“圣人”,学生必须绝 对服从老师的教导,不得有任何违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之:代词,这一类。 耻:意动,“以……为耻”。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师:名作动,学习。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群:名作状,成群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
本文标题“师说”,“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 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 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 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 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 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 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 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 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 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 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 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 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 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 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 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 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状语后置
闻:知道,懂得。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状语后置
耻: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
圣:前一个“圣”,形作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愚:前一个,形作名,愚昧的人;后一个,愚昧。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课前检查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是故 无 贵 无贱,无长无少
课前检查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意动,以……为师。 名作动,学习。
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状语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全课 文文 串串 讲讲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 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师之职责
课堂练习
《优化学案》69页8题、9题、12题、14题。 ADBB
课后作业
在作业本上归纳第二段的文言知识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段落总结
1、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包括几方面? 举例论证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名作动,从师 学习;道:风尚。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语助词,句中表停顿。
欲: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超出。
焉:兼词,于之。
远:多。
犹且:还。
问: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
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
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
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
古
文
运
动
韩
愈
柳 宗 元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
韩愈
课前检查
韩愈(768-824),字 退之 ,河阳(现在河 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
”。万年任吏部侍韩郎吏,部故又称
“
”。死韩后文谥公“文”,故又称
“ 古文 ”。著名文学家、哲学昌家黎,先生集
“
运动”的倡导者。著《
》四
十卷。
文起八代之衰
唐苏宋轼八称大他家“
”,明人列他为
“
”之首。
也:语助词,表停顿。
从而:古,跟从而;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名作动,学习。
状语后置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是故:所以,因此。
走近作者
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 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 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 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 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 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 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 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 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 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 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其皆出于此乎?
其:大概。 此:代词,这个缘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意动,以……为耻;师:名作动,从师。 惑:糊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彼:那些。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代书中的文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 (一) 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
作 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者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
介 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绍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 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
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古义:用来 ‥‥‥的
所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通“授”,传授。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 (2)自比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韩愈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 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 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 “杂说”的称呼。
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
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
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三)
古 文 运 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 古为名的文风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 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 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 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 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 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 “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 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走近作者
卢小姐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 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 应当规劝他一下。
一天晚饭后, 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 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科场失意乃长 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 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 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 姐赐教。”卢小姐说:“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 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 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 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 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 名字。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