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肠道在肥胖与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 在糖代谢方面,胃肠道是重要调节器官, 吸收葡萄糖入血,分泌多 种血糖调节激素
抑胃多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s-like peptide-1,GLP-1) Ghrelin Peptide YY(PYY)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KK) ……
炎症爆发:肠道菌群与多脏器代谢紊乱
Burcelin R, et al. Acta Diabetol. 2011;48:257–273.
肥胖、T2DM处于一种低炎症状态
Cani PD, et al.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9, 15, 1546-1558.
人体短链脂肪酸的代谢
丙酸
•肝脏吸收 •糖异生作用 •抑制胆固醇合成
乙酸
•在肌肉、脾脏、 心脏、脑内代谢
丁酸
•结肠上皮代谢
•正常细胞生长 分化
结肠 发酵
基质
•淀粉 •非淀粉多糖 •其他糖 •某些蛋白质 •粘蛋白
陈 燕等. 江西科学. 2006;24(1):38-40.
肥胖影响肠道菌群的菌落分布
➢ 与瘦大鼠相比,肥胖大鼠的盲肠微生物拟杆菌门显著减少50%, 而厚壁菌门比例显著增加
拟杆菌门数量变化与体重减轻的关系
• 如图所示为不同粪便样本中肠道菌 • 拟杆菌门数量的变化与体重减轻呈
群的变化
正相关
Ley RE, et al. Nature. 2006;444:1022-3.
能量代谢和能量调控的研究进展
能量代谢和能量调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能量代谢和能量调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这其中,一些重要的发现既有望为研究人类健康问题带来新思路,也对未来的医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下面,我就能量代谢和能量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些简单的阐述。
第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胰岛素是一种胰腺分泌的激素,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运用。
然而,在部分人群中(尤其是肥胖人群)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使得胰岛素的作用减弱,从而引发多种慢性代谢疾病和肥胖。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上对胰岛素抵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在肥胖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的蛋白质、多糖和脂肪酸等物质与肥胖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胰岛素抵抗的肝组织中,白三烯B4/BLT1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脂肪酸加工,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这为未来的肥胖症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第二、脑-肠型营养调节与体重控制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肠-脑通路的发现,这条通路能够直接或通过神经代谢耦合(NMC)调控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
同时,肠道菌群的调节也是影响体重和代谢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究肠菌群与脑-肠型营养调控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治疗肥胖症,并对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相关指标产生正面的影响。
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肠菌群的组成和代谢能力与人类急性腹泻、肠癌、IBS和炎症性肠病等相关。
第三、能量调控与日常生活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能量代谢,从而维持健康。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和饮食。
运动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来促进体内代谢的方法。
而在饮食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健康饮食法,例如第一次推崇的“地中海饮食”等。
总之,能量代谢和能量调控的研究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应答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无法有效降低。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一是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导致胰岛素的信号无法正常传递;二是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等重要组织的胰岛素信号被干扰,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三是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胰岛素的受体结构和功能。
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无法正常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之一,脂肪细胞产生的脂肪酸和激素能够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胰岛素抵抗还可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三、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胰岛素抵抗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在机体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2.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脂肪组织炎症,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脂肪分布与胰岛素抵抗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的分布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解析肥胖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关系
解析肥胖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关系肥胖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肥胖如何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解析肥胖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肥胖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过多堆积,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科学研究表明,肥胖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1. 免疫系统对肥胖的影响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机制,负责抵御疾病和保护健康。
然而,肥胖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机体易受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肥胖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往往受到抑制,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肥胖会引起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产生过多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这些炎症因子抑制了免疫细胞的活性,并减弱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此外,肥胖还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紊乱。
例如,肥胖者常常会出现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等现象,使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 肥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也能够对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炎症反应在肥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
这些炎症因子会干扰葡萄糖和脂肪酸的代谢,促进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细胞的分化增殖,从而进一步助长肥胖状态。
此外,肥胖者的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在免疫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肥胖者由于内分泌系统异常,使得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免疫功能。
二、肥胖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具体影响肥胖与免疫系统功能之间的关联显而易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炎症反应增加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
研究表明,肥胖者往往体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标记物的水平增高,提示慢性炎症反应的存在。
肥胖与慢性炎症的内在联系
肥胖与慢性炎症的内在联系肥胖和慢性炎症是世界范围内健康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肥胖的困扰,并因此面临慢性炎症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肥胖和慢性炎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减轻这种健康问题的影响。
1. 肥胖与慢性炎症的定义肥胖是指个体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情况,通常通过体重指数(BMI)来衡量。
慢性炎症是指长期存在的隐匿性低级炎症,与肥胖、肿瘤、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有关。
2. 肥胖与炎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肥胖与慢性炎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过度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C-反应蛋白等,这些物质引发了慢性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不仅可影响脂肪组织本身,还可能扩散到整个身体,导致全身性炎症状态。
3. 肥胖引发慢性炎症的机制肥胖会导致低级炎症的发生,其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脂肪组织的活性变化:脂肪细胞和炎症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脂肪组织内相互作用,释放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胰岛素抵抗:肥胖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流入血液,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
(3)肠道菌群失衡: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较为失调,这种失衡可能通过菌群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引发炎性反应。
4. 慢性炎症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有关,其中包括:(1)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慢性炎症可以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
(3)肿瘤:慢性炎症与许多类型的癌症发展相关,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4)关节炎:慢性炎症可引发关节炎或加重现有关节疾病的症状。
5. 减轻肥胖与慢性炎症的影响尽管肥胖和慢性炎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对健康的影响:(1)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蛋白,减少饱和脂肪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肥胖与糖尿病发展的关联研究
肥胖与糖尿病发展的关联研究近年来,肥胖和糖尿病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肥胖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以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机制。
一、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1.1 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密切联系肥胖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患有2型糖尿病的个体同时存在着明显超重或者肥胖。
1.2 肥胖对胰岛功能影响肥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减退和英式效应降低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由于脂肪组织产生过多的脂类代谢产物,妨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1.3 肥胖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增加肥胖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中风等并发症。
这不仅给个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给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沉重负担。
二、肥胖与糖尿病关联的潜在机制2.1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抵抗影响脂肪组织是患上2型糖尿病的个体中最丰富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其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非醛固酮棕三醇(FFA)等因子引起了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高血糖。
2.2 肠道菌群与物质代谢最新的科学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已经发现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功能异常,这些异常会直接影响机体对食物的代谢以及炎症反应。
2.3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脂肪组织和肠道菌群,遗传因素也在肥胖与糖尿病关联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基因已经被证明与肥胖和糖尿病发生有关。
然而,遗传突变不足以解释目前肥胖与糖尿病日益增加的趋势,环境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预防和管理措施3.1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肥胖与糖尿病,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改善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等。
个体应逐渐实现体重下降并确保饮食平衡。
3.2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公众教育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
厚 壁 菌 门( F i r mi c u t e s ) 及 拟杆 菌 门( B a c t e r i o d e t e s ) ,其 了肠 道菌群 与 肥胖 的病 因联 系 。
次是变形菌 门( P r o t e o b a c t e “ a ) ,还有少量分属微疣菌
2 0 1 2 年 ,V r i e z e 招 募肥 胖者 ,分 别将 从 瘦者 肠 内
沈洁 李文婷
文章 编号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2 1 — 0 0 2 6 — 0 5
胰 岛素抵抗不仅是 代谢综合征 的中心环节 也 是2 型糖尿 病发病 的关键环 节 本文将对 肠道
菌群与胰 岛素抵抗的关 系作一综述 。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胰 岛素抵抗 代谢 性内毒素血症 能量平衡
泌代谢 科主 任 。主任 医 师 、 ;
程 ,甚 至 疾 病 状态 ¨ 】 】 。 最 近 ,肠 道 文将 对研 究肠 道 菌群 与 胰 岛素 抵抗 菌群 与 肥胖 、 2 型 糖 尿 病 、心 血 管 的关系 作一综述 。
疾病 等 代谢 相 关疾 病 的 关 系引 起 了 人们 的极大 关注 。
题论坛 S p e c i a l F o r u m
Gu t mi c r o b i o t a
肠道 菌 群 与 a n d n s u l i n F e S i s t a n c e 胰 岛 素抵 抗
南方 医科 大 学第三 附属 医院 内分泌代谢 科
中图分类号 摘要 R 5 8 7 1 文献标识码 A
黏膜 表 面 、体 内均存 在 丰 富多 样 的 增 高等) 特 征 的一组 症候 群 ,易 发展
微 生物 。其 中绝 大 部分 ,是定 居于 为2 型糖 尿病 和心血管 疾病 ,严重 威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哪些健康问题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哪些健康问题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世界,那就是肠道菌群。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在维持我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各种健康问题可能就会接踵而至。
首先,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会引发消化系统的问题。
比如常见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和便秘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能够帮助我们分解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但当菌群失衡时,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它们的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导致食物不能被有效地分解和吸收,从而引起上述消化问题。
肠道菌群失衡还与肥胖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不健康的肠道菌群组成可能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脂肪储存。
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身体更容易吸收和储存脂肪,同时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进而影响食欲和能量消耗,使人更容易发胖。
而且,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免疫系统来说,肠道菌群的平衡也至关重要。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训练和调节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应对外来的病原体。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加感染和炎症性疾病的风险。
例如,容易患上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受到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为“肠脑轴”。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神经递质、影响神经信号传导等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
在皮肤健康方面,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能是一些皮肤问题的“幕后黑手”。
比如痤疮、湿疹、银屑病等。
这是因为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会影响体内的炎症水平和毒素代谢,从而通过血液循环反映在皮肤上。
另外,肠道菌群失衡还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有害菌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断改变,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也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为人体健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参与食物消化、补充营养、产生维生素等功能。
此外,它们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荷尔蒙系统的功能调节以及消化道黏膜的稳态维护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二、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一)肥胖症肥胖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与饮食结构、运动、代谢和一些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关。
由于不同微生物菌属的代谢能力不同,会导致多余的热量在肠道内得以消化,并加重肥胖症的发生风险。
而且,肥胖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会导致身体对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异常,进而加重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 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加重2型糖尿病的病情。
而且,肠道菌群与食物的摄入有密切关系,不同菌属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分解的效率不同,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一些微生物会合成胆固醇清除的酶,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而另一部分微生物则会增加肠道的渗透性,导致肠内脂肪转化为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四)心血管疾病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以导致慢性低炎症,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
而某些菌群的存在可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从而起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李 焱 梁绮君
A 文章编 号 17— 892 1)6 0 1- 3 2 2 0 (0 2 1- 0 3 0 6
肠道菌 群 肥胖 j胰 岛素抵抗
李 焱 中山 医学 院 博
士 ,德 国埃 森 大学博 士 后 ,
肥 胖 以及2 糖 尿 病 已成 为 当 门 ( a o a t ra 、 螺 旋 体 门 型 Cy n b ce i) 今 世界 重 要 的社 会和 健 康 问题 。肥 (p rc a ae) a iBE 7 门和 S i h et 、V dn 9 菌 o s 胖 和2 糖 尿 病 的 发生 与 多 种遗 传 另 外 一种 古 菌— — 史 氏 甲烷短 杆 菌 型 和环 境 因 素有 关 ,其 中人 体肠 道 菌 ( ta o rvb ce mi i 。 其 中 Meh n be ia trs t i h) 群 与 肥 胖 和 2 糖 尿病 的 发 生 有 着 大部 分 属 于 拟 杆 菌 门( 菌 ) 型 G一 或厚 壁
密切 的 关系 。
中 山大 学 附属 第二 医 院 内分
泌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 内
分泌 分 会 中青 年 委 员会 副 主 任 委 员 , 中国 医师 协会 内分
泌 代谢 科 医师 分会 委 员 ,
菌 门( ( 约 占9%) G 菌) 共 0 。
肠 道 菌 群 ( u co it) g tmir boa为
委 。 《中华 医 学杂 志》 英 文 版 、 《中 国药理 学通报 》 特
的 肠 道 菌 群 总 重 量 约 1 k ,数 道 菌 群 后 的小 鼠摄 食 量 增多 ,但体 ~2 g 量 至 少 达 1 个 , 是 人 体 细 胞 的 内脂 含 量 却 明显 减少 ;植入 正 常小 0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作为其中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连陈汤的研究深入,其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二、连陈汤及其药理作用连陈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陈皮等中草药。
它具有清热燥湿、化痰消脂等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机体内部的湿热平衡,从而对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连陈汤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肥胖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有害菌群数量增多,有益菌群数量减少。
这种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具有重要意义。
四、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服用连陈汤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体重也有所减轻。
此外,连陈汤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
这种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可能是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重要机制之一。
五、结论综上所述,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连陈汤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等指标,减轻体重。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连陈汤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治疗进展(一)2024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治疗进展(一)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综述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正文内容:一、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糖尿病1.1 肠道微生物组的概念1.2 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1.3 肠道菌群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1.4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1.5 肠道菌群和肥胖相关基因的影响二、肠道菌群的调节与糖尿病治疗2.1 益生菌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2.2 益生菌的机制与作用2.3 益生菌的选择以及使用时机和剂量2.4 益生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5 益生菌对糖代谢和胆固醇的影响三、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糖尿病治疗3.1 短链脂肪酸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3.2 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与调节3.3 短链脂肪酸与能量代谢的关系3.4 短链脂肪酸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3.5 短链脂肪酸与肠道黏膜屏障的关联四、肠道菌群与药物治疗4.1 肠道菌群对药物疗效的影响4.2 肠道菌群对胰岛素增敏药物的作用4.3 肠道菌群与药物代谢途径的关系4.4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注射剂治疗的相互作用4.5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五、肠道菌群与饮食干预5.1 高纤维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5.2 饮食结构调整与肠道菌群的关联5.3 不同类型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4 膳食补充剂对肠道菌群的调节5.5 个体化饮食策略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总结: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治疗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调节机制,能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治疗的具体机制,并结合个体化的干预策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介绍: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
肠道微生物是指寄居于人类肠道中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其数量和多样性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微生物参与代谢调控1.1产酸能力肠道微生物具有产酸能力,可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丙酮酸等有机酸,降低肠腔pH值,并促进某些有益菌种的增殖。
这些有机酸能够抑制致病菌的滋生以及其他不良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从而保持肠道内稳定的菌群平衡。
1.2合成营养素和维生素部分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
例如,大肠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而嗜酸乳杆菌则可以合成维生素B12。
这些合成的营养素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3代谢毒物某些肠道微生物具有代谢药物和毒物的能力,例如,草酸盐、氮化合物等。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与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症的关系2.1能量摄取和吸收肠道微生物参与调控食物中能量的摄取和吸收过程。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群落会促进食物中脂肪和糖类的吸收,从而增加机体能量摄取。
同时,这些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人体消化系统中相关激素的分泌来调节食欲和饱腹感。
2.2脂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参与机体脂质代谢调节。
某些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抑制胆汁酸代谢及其回收来影响人体脂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这可能导致胆汁酸在肠道中的积累和血液中胆固醇的升高。
2.3慢性低度炎症肥胖与慢性低度炎症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者肠道内的菌群结构与正常体重者存在差异,并且伴随着慢性低度炎症的加重。
慢性低度炎症对整个机体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肥胖的发展。
三、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3.1血压调节肠道微生物通过调节氮氧化物合成参与血压调节机制。
某些特定微生物可以合成硝酸盐,而硝酸盐则可转化为一氧化氮(NO),其能够扩张血管并降低血压。
探索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两个重要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
本文将探索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了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肠道中,并与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密切的互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具体来说,它们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例如,某些肠道菌群能够调节T细胞的分化,增强其对感染和肿瘤的免疫反应。
同时,肠道菌群还能够调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它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和免疫恶化。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此外,肠道菌群的失衡还与过敏等免疫过度反应有关。
二、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除了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外,免疫系统本身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首先,免疫系统能够通过产生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质来控制肠道菌群的生长和分布。
抗菌肽具有强效的杀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内菌群的平衡。
免疫球蛋白则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中和病原微生物,保护肠道免受感染。
其次,免疫系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来控制肠道菌群的转移和入侵。
黏膜屏障是肠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障碍,它能够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进入。
免疫系统能够通过调节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保护肠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三、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肠道菌群引起人体肥胖的机制
肠道菌群引起人体肥胖的机制:(一)、增加能量的获取1、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帮助消化利用宿主自己不能利用的营养物质,使宿主获得更多能量。
2、肠道菌群可以直接刺激人体的脂肪存储组织的基因,使人体增加脂肪的积累。
A、肠道菌群增加了人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以及血清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含量,从而诱导了肝脏的脂肪合成,使脂肪细胞显著的过度肥大。
B、微生物发酵的产物可以刺激肝脏中脂肪代谢相关的酶,例如脂蛋白脂肪酶(LPL)。
甘油三酯通过 LPL的中介作用,从肝脏进入循环系统,进而被脂肪细胞吸收。
而且,肠上皮细胞可以产生一种LPL的抑制因子——禁食诱导脂肪细胞因子(Fiaf),而肠道菌群能够调控Fiaf 的表达。
(二)、肠道菌群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涉及复杂的分子机理,主要涉及两个独立的调控脂肪酸代谢的途径:肠道菌群一方面使得Fiaf的水平降低,诱导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助激活因子Pgc-1a与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及其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的辅助转录激活因子;另一方面降低了A M P 活化蛋白激酶(AMPK)这一控制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酶的活性。
(三)、,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性内毒素在遗传型肥胖动物的代谢失调中也发生着关键作用(四)、不当的饮食诱导肠道菌群改变,增加了病菌的数量,减少了保护肠屏障细菌的数量,影响肠上皮细胞基因表达,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使得进入血液的内毒素增加,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进而产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失调。
肥胖对宿主肠道微生态影响很大1、一方面,肥胖个体的肠内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性较高,主要可能与肥胖改变了肠的运动性有关;2、另一方面,肥胖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拟杆菌门微生物/厚壁菌门微生物的改变可明显影响人肥胖与否。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3500+种
9个
1:1
100倍
人体细菌种类
细菌菌门
细菌数/人体细胞数 细菌基因数/人体基因数
• 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 • 人体中微生物有1/3具有普遍性,而2/3具有特异性。
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
“无菌 体”
顺产 剖宫产 母乳喂养 奶粉喂养
转换到固 体食物
微生物丰 度↑
性别特异 性的微生 物群落
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 肠道菌群中占比约10%-48% 参与多糖代谢、胆汁酸和类固醇代
谢 其中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可降
解人体不能降解的多糖,向宿主提 供其中10-15%的能量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兼性厌氧菌 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中占比<
1% 多数变形菌均属于致病菌,如常
中草药及功能食品的潜在益生作用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DOI: 10.3389/fmicb.2017.02146
槲皮素+白藜芦醇 调节大鼠肠道菌群
槲皮素与白藜芦 醇(CQR)调节 肠道菌群组成, 相比于HFD组, 显著减低毛螺菌 科等与肥胖相关 的菌科的丰度, 增加Akk菌等与缓 解肥胖相关的菌 科/菌属的丰度。
尼古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尼古丁干预的雄性小鼠中,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改变与较低的体重增加一致; 氧化应激反应和DNA修复基因也在这些小鼠肠道菌群中特异性富集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中,尼 古丁造成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DOI:10.1021/acs.chemrestox.7b00162
• 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高水平的有益菌相关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人体内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不仅对我们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与之相关的肠道脂质代谢则是指在我们的肠道内一系列脂质分解、合成和转运等代谢活动。
脂质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当脂质代谢失调时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肥胖、高血脂症等。
因此,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篇文章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这两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做出说明,说明了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最后,目的部分则是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小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关联。
这部分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3. 结论部分则包括总结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关系、未来研究展望和结论三个小节。
总结部分将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将全面展示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及其关联,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且有条理的研究内容。
1.3 目的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近年来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痰湿内盛、阻滞气机,治疗上需注重调和气血、化湿祛痰。
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连陈汤对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连陈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
3. 检测指标包括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肠道菌群结构等。
通过粪便样本分析,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三、研究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12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
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显著。
2. 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等)数量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不明显。
3. 肠道菌群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通过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达到治疗目的。
四、讨论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具有调和气血、化湿祛痰的功效。
本研究发现,连陈汤能够显著改善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等指标,同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连陈汤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与T2DM(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而其中痰湿内阻型更是我国中医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这一类病症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连陈汤作为一种具有调节体内痰湿、促进新陈代谢的中药方剂,其治疗肥胖T2DM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连陈汤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连陈汤治疗组。
在试验开始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以评估连陈汤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1. 肠道菌群分析经过连陈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减少。
这一变化在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持续存在,表明连陈汤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2. 临床疗效评估连陈汤治疗组患者在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上均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血糖降低、血脂改善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
这一结果说明连陈汤具有较好的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连陈汤通过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改善了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促进了患者的体重降低、血糖降低和血脂改善。
这可能与连陈汤中的药材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导读 2012年第9卷第16期 药品评价 13Guided Reading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和健康问题。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人体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为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数量众多,种类复杂。
正常成人的肠道菌群总重量约1~2kg ,数量至少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的10倍,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50倍。
主要位于大肠。
根据细菌16S rRNA 序列分类,含有细菌500~1000种,主要包括9个门,即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 a c t e r o i d e t e s )、放线菌门(A c t i n o b a c t e r i a )、梭杆菌门(F u s o b a c t e r i a )、变形菌门(P r o t e o b a c t e r i a )、疣微菌门(Ve r r u c o m i c r o b i a )、蓝藻菌门(C y a n o b a c t e r i a )、螺旋体门(Spirochaeates)、VadinBE97菌门和另外一种古菌——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
其中大部分属于拟杆菌门(G -菌)或厚壁菌门(G +菌)(共约占90%)。
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与正常小鼠相比,完全清除肠道菌群后的小鼠摄食量增多,但体内脂含量却明显减少;植入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后,摄食量减少,体脂含量却明显增加。
由于无菌小鼠的耗氧率明显减少,提示体脂的减少并不是由于能量的消耗增加所致,而是因为能量摄入减少。
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①大肠中的肠道菌群能将不被小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等)发酵,使其降解成短链脂肪酸,为宿主提供能量。
R elationship of gut microbiota, obesityand insulin resistance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 李焱 梁绮君中图分类号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2)16-0013-03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胰岛素抵抗万方数据专题导读14 药品评价 2012年第9卷第16期Guided Reading人类从膳食中获取的能量有10%可归因于肠道菌群的这种作用。
②肠道菌群的产物(如甲烷、短链脂肪酸)能减慢肠道的蠕动,延长肠道的通过时间,使肠道营养更充分地吸收。
③肠道菌群通过上调肝脏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hREBP)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mRNA 的表达,诱导脂肪合成的关键酶乙酰COA 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促进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
④肠道菌群下调肠上皮细胞产生的禁食诱导脂肪细胞因子(fasting-induced adipose factor ,FIAF)的表达。
FIAF 是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的抑制因子,LPL 能催化脂肪酸从脂蛋白上释放进入脂肪组织中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
因此,肠道菌群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参与宿主脂肪存储的调控,肠道细菌的失调可能是促进肥胖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与正常小鼠相比,肥胖小鼠肠道中拟杆菌门细菌的含量下降,而厚壁菌门细菌的比例相对升高。
与正常人相比,肥胖者粪便中拟杆菌门细菌的比例明显减少,厚壁菌门细菌比例增高。
经过52周节食减肥后,随着体重的减轻,肠道群菌结构趋向接近于非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即拟杆菌门细菌的比例较前升高,厚壁菌门细菌比例较前下降,而且体重的减轻与肠道拟杆菌门细菌比例的变化呈正相关。
但并非所有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
此外,动物及人体实验均显示肥胖者肠道菌群表达更多有利于摄取能量的基因,如感受和降解膳食纤维的基因、转运单糖和多糖的基因、单糖和多糖细胞内代谢的相关基因等。
例如肥胖小鼠发酵膳食纤维的能力更强,肠道中能产生更多的单链脂肪酸。
向无菌小鼠分别植入肥胖小鼠和非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植入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小鼠体脂含量较植入非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小鼠明显升高。
提示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肥胖的发生。
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在婴儿期就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说明肠道菌群的不同出现在体重变化之前。
肠道菌群在机体出生时便开始形成,随后几天中逐步完善。
最先定植的细菌能够调节宿主肠道上皮细胞基因的表达,创造一个有利于它们定植的环境,同时抑制随后进入这一环境的细菌生长。
因此,最初定植的菌群与宿主成年后的稳定菌群模式密切相关。
婴儿的肠道菌群受母体的胃肠道、阴道、皮肤的菌群影响。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双歧杆菌,母乳喂养的婴儿日后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机率减少13%~22%,母乳喂养的时间与超重的发生率成负相关。
此外,饮食结构是影响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长期高脂饮食可减少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以及一些拟杆菌门细菌。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参与了宿主的能量代谢;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肥胖的发生。
但不同的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肥胖的发生,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炎症过程产生的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引起胰岛素抵抗。
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能量过剩引起肥胖,脂肪组织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引起低度炎症;高脂饮食引起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多;近年的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可能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导致炎症,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
1. 肠道菌群变化增加肠道LPS 吸收,诱导慢性炎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存在于革兰阴性细菌(G -菌)外膜的一种内毒素,细菌破解后被释放,是G -菌感染时激活机体固有免疫系统,启动炎症反应的主要成分。
LPS 进入血循环后,LPS 结合蛋白(LBP)促进LPS 解聚成单体,并将其转运到单核巨噬细胞膜上,促使LPS 与CD14结合。
CD14再协助将LPS 转运至其识别受体——Toll 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复合物(TLR4/MD-2),随即激活TLR4。
通过Toll/IL-1受体(TIR)结构域招募含TIR 结构域的衔接蛋白(TIRAP),激活髓样分化分子万方数据专题导读 2012年第9卷第16期 药品评价 15Guided Reading88(MyD88)依赖途径,以及招募TRIF(含TIR 区域诱导的干扰素活化子)-相关接头分子(TRAM),激活MyD88非依赖途径。
最终引起一系列的炎症过程:①激活I κB 激酶(I κB kinases ,IKKs),使I κB 磷酸化而被降解,NF-κB 得以活化;②激活三条MAPK 途径——ERK 、JNK/SAPK 、p38MAPK ,在下游可激活另一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③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使其活化。
转录因子NF-κB 、AP-1和IRF3被激活后,进入细胞核内与DNA 结合,启动了1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促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等的表达,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除单核巨噬细胞外,肝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也表达LPS 的受体。
LPS 可通过激活这些细胞中的IKK ,诱导I κB 磷酸化,进而促进NF-κB 活化,上调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IR 、IRS 的酪氨酸磷酸化,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引起胰岛素抵抗。
2. 高脂饮食改变肠道菌群,增加LPS 吸收人体肠道中含有大量的G -菌,共可产生超过1g 的LPS ,是非感染状态下血中LPS 的主要来源,对于维持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健康人在一次进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30min 后,其血浆LPS 水平即开始升高。
长期高脂饮食后血中的LPS 水平明显升高。
这种由高脂饮食引起升高的内毒素水平远低于感染性休克时的内毒素水平(约为十到五十分之一),所以也被称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metabolic endotoxemia)。
但这种长期低水平的LPS 足以增加肝脏、骨髂肌、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引起胰岛素抵抗。
高脂饮食引起LPS 水平升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高脂饮食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①高脂饮食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结构,使G +/G -菌的比例降低,G -菌比例相对升高;②高脂饮食后肠内的双歧杆菌明显减少,而双歧杆菌有降低肠内内毒素水平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③高脂饮食能抑制肠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加了肠道的通透性,促进LPS 的吸收;④高脂饮食使肠上皮细胞合成的乳糜颗粒增多,促进LPS 的吸收和运转到靶组织。
因此,高脂饮食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进而引起低度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肠道细菌未来可能成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靶点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如双歧因子、一些寡聚糖等。
动物实验已显示某些益生菌、益生元能降低体内LPS 水平、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葡萄糖耐量。
小样本量的人体研究也提示服用益生元、益生菌可降低炎症水平。
纠正异常的肠道细菌未来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靶点。
小 结肠道菌群参与能量物质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长期高脂饮食是改变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增加LPS 吸收,参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纠正异常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收稿日期:2012-5-8 接受日期:2012-5-20万方数据肠道菌群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作者:李焱, 梁绮君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刊名:药品评价英文刊名:DRUG EVALUATION年,卷(期):2012,09(16)本文链接:/Periodical_yppj201216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