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曼 住宅系列
彼得.艾森曼
代表作品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建筑设计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 使用。 由2711个水泥碑组成的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
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 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室内设计:对于室内的设计,建筑师也别具匠心,将带有文字的纪念碑水 平的镶在地上,这样游客在观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低头去看,自然形成了 一种“默哀”的氛围。
艾森曼简介
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 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 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 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
埃森曼的建筑作品
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 设计。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 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1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实现了建筑 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住宅2号》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住宅3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消除等级,这种等级包含各 部分美学价值的关系。他希望在他的体系中,不再通过权威的规则来作 出价值判断。 《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质,根据结构 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己的意义。埃森曼后来 称这一现象为“轨迹”。
埃森曼的实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 “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 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2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埃森曼》。
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 《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除此以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团体:
纽约五人组:约翰·海杜克(JohnHejduk) 、查尔斯·格瓦斯 米(Charles Gwathmey) 、迈克尔·格雷夫斯 (MichaelGraves)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 德·迈耶(Richard Meier) 解构主义七人: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法兰克·盖瑞 (Frank Gehry)、萨哈·哈迪得(阿拉伯语:;زها حديد英语: Zaha Hadid)、蓝天组(coop himmelb(l) au)、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和伯 纳·楚米(Bernard Tschumi)
3.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 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4.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 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 之物在艾森曼看 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著作: 彼得·埃森曼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点T住宅》、《飞 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 (Moving Arrows 、 Eros and Other Errors )、以及《卡纸板住宅》 ( Houses of Cards)等
艾默里艺术中心是亚特蘭大文 化冲力的活跃表现。中心配合好四 大展现空间,设计成戏剧、音乐、 电影等创意领域训练及表演用的一 处全国及国际中心。 它的主要目的虽是教授及训练 这些领域的学生,同时也会为两大 组成它的部分服务,艾默里大学和 更大的社区。
解读埃森曼建筑形式自治的历史传承
解读埃森曼建筑形式自治的历史传承【摘要】该文章对建筑大师埃森曼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分析,从埃森曼对特拉尼和柯布西耶的学习解读方面进行了论证,探寻到埃森曼设计语言和手法的来源,为埃森曼的作品思想研究以及对当代的启示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形式自治交叠分解深层结构多米诺体系自指涉系统【正文】1.从特拉尼到二号住宅1.1 意大利理性主义作为埃森曼早期的研究学习对象,居塞皮·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是意大利20世纪20年代的理性主义的代表者,埃森曼在评价他的建筑时将他与柯布西耶进行对比。
柯布西耶的白色形式是现代性的语言象征,它们属于“表层结构”。
而特拉尼的形式是以最客观的方式表现“深层结构”的语法象征。
特拉尼把墙体非物质化了,使它成为介于平与凹,实与虚之间的辩证指示物。
面对历史的元素,特拉尼转换为了现代语言,其建筑的结构形式既满足现代的技术与功能理性,又不失历史语法与传统秩序。
1.2.1 法西斯宫的理性法西斯宫是献给法西斯领袖的伟大作品, 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特拉尼“法西斯是人人可达的玻璃房子”的墨索里尼理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政治、社会等方面对于建筑的要求。
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意大利宫廷建筑模式, 平面围绕一个开敞庭院而展开。
透过混凝土屋面的玻璃顶采光,四周围绕着长廊、办公室和会议室。
四周的分层立面都是为了保证外部对于内部中庭感知的透明度。
底层庭院与室外广场就能够实现一体化, 允许人流从街道、广场向室内不断流动。
1.2.2 法西斯宫的“转换”埃森曼把建筑的构造元素梁、柱、墙,也就是形式上的线、面、体元素看成是句法中的单元通过组合转换分解等手段形成新的“句子和文本”。
在他看来,法西斯宫立面的实现是一个包含了对称与非对称(Symmetry and Asymmetry )、稳定与旋转(Stasis and Rotation )及网格与实体(Grid and Solid )的交叠过程(图1)。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的两项重要活动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的兴起与两项重要活动与此密切相关
一是在 1988年的 6月至 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名为“解
构主义建筑”的7人作品展,参展的7位建筑师分别是美国的F.盖里和
P.艾森曼、法国的B.屈米、英国的Z.哈迪得、德国的D.李伯斯金、荷 兰的R.库哈斯以及奥地利的蓝天设计小组。威格利称,这是一场新的 运动,“一场纯净形式的梦想已全然被打破的运动”。
解构主义
• 另一重要活动是在同年的 7月,在伦敦德尔泰勒美术馆举办的一个 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这个研讨活动及 其相应的专辑也是将同一些作品和人物推向公众,以揭示一种全新 的建筑观念正在形成。所不同的是,纽约 7人展的主办人声称解构 主义建筑与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无关,而在伦敦的研讨会上,解构主 义哲学却成为讨论这一建筑新思潮直接的理论话题。
解构主义
• 作品 2007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港
解构主义
• 洛 杉 矶 迪斯 尼 音 乐 中心 • 迪 士 尼 音乐 厅 落 成 于2003年10月23日, 造 型 具 有解 构 主 义 建 筑 的 重要 特 征 , 以 及 强 烈的 盖 瑞 金 属片状屋顶风格。
解构主义
• 捷克布拉格最著名的建筑: “会跳舞的房子”
解构主义
• 基本思想
• 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认为,按结构主义的观点,既然语言符号的意 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性,那么寻求符号的含义的过程只能是一个新 的符号取代另一个有待阐释的符号的过程;这样,语言体系自身是 不稳定的,意义也是不稳定的,原来的“实在”其实永远是一种 “不在场”或“缺席”,这基本就是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质疑。
② 建筑设计方面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艾森曼与House X 艾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在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与艾森曼的名字相关联,这种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复杂的重复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种复杂的本质,我们才能打开埃森曼建筑之门,去欣赏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这种共有的风格。
一种对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威胁促使艾森曼建筑风格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产生。
拒绝考虑设计方案的后果,带来的问题是设计人员常把建筑创新等同于一种形式的出现,一种不考虑实际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形式。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所考虑的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而就会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所以,设计方案中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艾森曼的建筑设计解决了相互矛盾的问题,或许这正是我们理解艾森曼建筑的正确态度。
对抗而不是解决矛盾将导致延缓一种形式的确定,而拒绝实施方案不是延缓功能的实施。
后者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
这将是一种依附于非完整中心性的暂时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延缓并不妨碍实施其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的实施并不能一次性完成,它包含了建筑工作中的未来因素。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他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功能性。
建筑的存在不能削弱建筑功能及建筑符号的存在。
”他的House X便是如此。
House X并未在设计之初便明确每一块空间的功能用途,他只是将几个几何形体变形、穿插,做细部处理,当建筑形式基本确定后,他才开始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分割。
不断调整,直至一个有韵律建筑诞生。
艾森曼住宅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艾森曼在一种貌似现代主义的假面之下行实验之实,梯形的屋顶、屋顶上的玻璃窗和柱廊围合的空间使整栋建筑空灵、富有趣味。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彼得 埃森曼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
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
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Errors,Houses of Cards 等。
他还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极T 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以及〈卡纸板住宅》。
此外,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 埃森曼》。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在国际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建筑理论的论文及随笔不计其数。
埃森曼还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
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 )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
[1] 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十号住宅莱因哈特大楼 公元2000年教堂瓜尔带奥拉住宅份。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
House X 之布局与空间
House X共三层,分为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四个体块。将闹静,洁 污,公共与私密空间巧妙分开。然而它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布局与空间 分割使它作为一个住宅而言颇显怪异。进去后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 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如他自己所说“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 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他希望通过 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因而House X的布局与空 间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并不容易分析,就住宅而言它可能是失败的, 但它以丰富的手法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却值得借鉴。它并不是 “以人为本”来设计,恰恰相反强调的更多的是建筑的存在。
间的走廊并不单调,大块的玻璃窗与墙围合成一个穿插在“建筑群”里单独
又联系紧密的空间。走廊上方和尽头的玻璃将环境引入室内,使原本狭窄的
走廊变的广阔。建筑中心处的转折和入口处与楼梯的联系更是产生了“山穷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House X 之光与影
人们认识空间往往是通过眼睛,而人所看到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该是光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或叠合的结果。House X中大小形状各异 的采光口,既在外形上产生了有韵律美的变化,也形成了室内不同强 弱的光与影;不同方向的采光口又带来不同角度的光线,显出平缓的 亮度梯度,这些渐变的亮度强化了物体构成的空间深度。
• 入口小而隐蔽,只是用两个体块的逼近来营造一种诱人深入的气 氛。正门 在两块玻璃幕所夹的窄墙上,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正面两个体块一实一虚,
大小相似的两个体块却给人不同的感受。左面网状方块难以用作居住却提供
了一个独特的开敞空间,地板与平台相呼应,楼梯交错上升,使空间更为丰 富;右面近乎封闭的体块则给人稳重的安全感,一层的的侧窗和玻璃房间满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彼 得
· 艾 森 曼ຫໍສະໝຸດ 彼得·艾森曼生平简历 建筑思想 解构主义 作品解析
生平简历
• 1932年生于纽约,他 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在哥伦 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获 博士学位。他曾先后 在剑桥大学、普林斯 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校任教。
•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 者(即 “建筑界5巨头”之一), 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少数几个在实际创作中应用理 论的建筑师之一。“客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 都是建筑的建筑的,打破形势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建筑理论大师——彼得·埃森曼
1990 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旅馆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 设计荣誉奖
卡内基•梅隆研究协会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 计荣誉奖
1989 瓜迪奥拉别墅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计荣誉奖 瓜迪奥拉别墅作品,获美国建筑师学会建筑项目奖章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3-1989)
该中心可以被形容为非建筑或一个考古工程,其基本元素是脚手 架和景观美化。
旨在使基地的网格 和俄亥俄州的网格 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 的三维网格组成。 脚手架的一部分与 哥伦布市的街道平 行,另一部分校园 的网格平行。该建 筑无论在具体形式 上还是象征意义上 都将校园和城市相 连。
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旅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大哥伦布会议中心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卡纸住宅作品,获第五届世界建筑双年展金奖
富勒与汤姆斯阁楼作品,获美国建筑师学会国家奖章
1998 IBA社会住宅设计作品,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奖 获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1987 大学艺术博物馆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计荣誉 奖
生物研究中心作品,获国际邀请赛特别奖 1985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 计荣誉奖
233机械公司和176梯子公司消防站作品,获纽约城市艺 术委员会杰出设计奖
密欧与朱丽叶城堡作品,获第三界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1981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作品,获西柏林国际竞赛特别奖 1979 1lA住宅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计荣誉奖 1976 x住宅作品,获《进步建筑》杂志建筑设计荣誉奖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建筑理论大师——彼得·埃森曼.ppt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3-1989)
该中心可以被形容为非建筑或一个考古工程,其基本元素是脚手 架和景观美化。
旨在使基地的网格 和俄亥俄州的网格 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 的三维网格组成。 脚手架的一部分与 哥伦布市的街道平 行,另一部分校园 的网格平行。该建 筑无论在具体形式 上还是象征意义上 都将校园和城市相 连。
剥落:把建筑性修辞——先在性比喻——缩减到与功 能泡泡图里那些相当的程度。
轨迹追踪:埃森曼对于“踪迹”的诠释,就是被脚带 出、 留在脚上的沙子的随机状态。
重叠
住宅2#(1969-1970)——加倍
在住宅2#中,结构体系加倍,既有一套网柱还有一套剪力墙系统, 他们之中的每一套都足以承担结构支撑作用。这种两套重复占位 系统并置的做法模糊了与初始值或单一解释的联系。
住宅3#(1969-1971)——旋转
这种做法破坏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建筑结构内部的空 闲空间既是背景,又是陪衬,用以激发房屋主人的能动性。
住宅6#(1972-1975)——反转、滑移
房主人是一位摄影师,住宅环境赏心悦目,充满了不断变化的光、 影、色彩、质地。
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1985)
建筑理论大师—004 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2003 获罗马赛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 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 2002 获纽约科塞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2001 成为美国文学与艺术协会会员 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 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 2000 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会员 1999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布兰利博物馆设计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二等奖 1997 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建筑师-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
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
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
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被过滤广告被过滤广告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他用Silycon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试述艾森曼实验住宅的理论基础
构造和编结构造 、 拉伸结构等。在室 内空 间界面中可体现 出“ ” 要性 。 线
的运用, 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能尽显其美感。例如奥运会国家 2 室 内空 间界面 设计应 加 强构 成 意识
体育场的“ 鸟巢” 设计 , 就是界 面空 间的立体 构成形 态 , 界面 形态 设计师对室 内空 间界面 设计 时 除其 功能性 外 , 主要是设 计 是立体 的“ 性 表现 。界面设计 与结构 完美统一 , 线” 结构 的组 件相 它 的基本形态 即构成该空 间界面 的点 、 、 、 、 线 面 体 色等 因素的关 互支撑 , 由一系列辐射状 钢桁架 围绕碗 状坐席 区旋转 而成 , 形成 系 深 入地研究界面 与构成 的关 系。应 加强室 内空 间界 面设计 的
关键 词 : 建筑 , 重深层结构 , 双 模型, 设计 , 原则
中 图 分 类 号 : U_6 T 8 文献标识码 : A
艾 森曼 的 系列 住 宅 作 品 企 图将 形 式 看 成 是 一 种 对 含 义 的 巧 号 和 意 义 的关 系 中抽 象 出来 , 独 来 研 究 符 号 和 符 号 I 种 种 关 单 司的 妙操纵 , 以解释形式 自身的性质。 系。对于艾森曼来说他只从句法学 的角度 去探索建筑 , 行根本 进
. .
.
宽、 高三维空 间的实体 。在 形态上具 有几何体 和 自由体等 , 在室
多 。例 如 朗香 教 堂 的界 面 处 理 上 就 是 体 块 的 表 现 , 处 于 教 堂 内 人
19 99
.
内 空间界面设计中, 矩形、 圆形、 三角形、 菱形等体块被运用得最 [] [ 鲁. 恩海姆 艺 术 与视 知 觉 [ ]滕 守 尧 , 疆 源 , 、 4 关] 阿 M 、 朱 译
建筑师——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还有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二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的建筑作品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I-VI作品(1968 -1975年)住宅X作品(1975年)旅游金融中心(1986年)IBA社会住宅(1987年)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小泉三洋办公大楼(1990年)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1991年)nunotani办公楼(1992年)哥伦布会议中心(1993年)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三核心设计体系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氏建筑总是呈现出复杂暖昧的结构关系、丰富多变的体穿插。
然而这些若似非理性的建筑却是建立于严谨多样的理性设计手法之上。
艾森曼《图解日记》一书是其对自身设计经验的回顾。
结合艾森受在书中对图解内在性的归纳以及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 在剖析视觉艺术中心之前有必要对互动网格、尺度的消解、立方体、形、风车构图等核心体系进行阐述曰。
当然艾氏的手法远不止如此本文所述均与视觉艺术中心相关,诸多手法汇聚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动体系形成艾氏固有的设计核心。
在维克斯纳创作过程中,1 互动网络通过解位《引获褥信息并引入相关的另一系统形成互动网格, 是艾森曼的设计手法之一;2 尺度的消解艾森曼将分形几何看作是传统几何学的拓延与发展并在一系列的建筑中运用一种叫做比例缩放的手法。
-埃森曼住宅2号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著作有:Moving Arrows, Eros and Other Errors, Houses of Cards等。
彼得·埃森曼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很高。
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经典别墅空间建构》和《安藤忠雄论建筑》里都有。
埃森曼可能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一位建筑师。
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哲学知识,而且同德里达等知名哲学家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还同德里达合作,为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作过建筑设计(未采用的方案)。
埃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与西方的哲学思想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夸迪欧那住宅(1988,西班牙加的斯)中的那种自缠绕、自相似、跨层串接又相互容纳的复杂的建构方法,据说是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中获得的启示;住宅6号(1978)则用结构主义哲学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对当代住宅作了新阐释。
埃森曼把住宅当成一个自主的、可拆分的、抽象的序列,因此,他对住宅的窗户、门和其他构件进行一种不确定的常规安排。
他根据抽象原则,顽固地把他所推崇的玄学形式化和审美化,并且以一种近乎粗暴的隐嘲,将西方当代异化的社会情状同住宅的室内布置牵扯在一起:在主人卧室中,夫妇的床被象征着横亘在当代文化中心的虚空劈为两半。
这里当然不排除埃森曼在设计中有意对住宅主人(一对摄影师)表达一种幽默趣味,但对于这位不放弃任何机会兜售自己的哲学和显示自己的深刻的建筑师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他主要是要通过这种空间分割,来表达一种尤奈斯库(Eugene Ionesco)[35]式的夫妇陌路的隔膜感和荒诞感。
在住宅10号中,埃森曼试图运用他从解构主义哲学那里获得的颠覆和否定的武器,彻底推翻一个早已被人们接受并且现在仍然被接受的人本主义命题。
他说:“五个世纪以来,人体尺度一直是建筑的基准,但是,由于现代技术、哲学和心理分析学的发展,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作为始源的存在这种最高抽象概念,可能再也保持不住了……”[36]在威克斯勒视觉艺术中心和其他一些作品中,埃森曼则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中的“取消中心”和“文本的游戏”作了形象的、直观的表现。
正因为此,詹克斯认为埃森曼的作品是美学的玄学,说他使玄学的观念审美化了。
[37]虽然埃森曼自己否认他使玄学审美化,但他同时承认他的建筑使玄学形式化。
在詹克斯和埃森曼的两种对立的看法之间,即在玄学的形式化和审美化之间,其实也包含着一个与哲学或美学紧密相关的问题。
詹克斯说埃森曼使玄学审美化,是从审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评判埃森曼的建筑。
他认为埃森曼由于在其建筑中以审美的态度表达了他的建筑哲学,因而赋予他的建筑一种玄学的美。
而埃森曼认为他的建筑只不过是哲学的物化和具体化,他的建筑不过使哲学变得可见而已,至于是否审美的,他并不在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埃森曼显然不愿意解除他作为一个解构主义建筑师的矜持,他必需执著于零度美学乃至于反美学立场。
然而,“佛”手无边,孙猴子翻不出佛爷的手掌心。
零度美学也好,反美学也好,甚至超美学也好,仍然离不开审美的范围。
一切同美学过不去的革命与反叛、扭曲与畸变,都无非想制造另一种美学幻境而已。
埃森曼自己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我认为回到康德是很重要的,否则,你无法理解现代主义。
”[38]可见,哲学在埃森曼这里,只不过是实现他的“无目的的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像埃森曼先前想象的那样,是建筑的目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是目的,否则,建筑就成了哲学的图解了。
如果真是这样,这不仅是建筑的悲哀,也是哲学的悲哀了。
时间:1967~1968地点:美国,新泽西该住宅象征了职业夫妇家庭结构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由于不同的工作作息时间偶尔分开居住。
设计师将玩具般的缩小比例的模型与正常人的比例联系起来。
这就创造了一系歹《的转换场所,从过大到极小,在转换场所中,个人产生了很多对空间新的认识和体验,比例和艺术的构成效果让建筑的立面更有趣味,同时也和平面空间达成了完美的协调统一。
新建成的住宅相对于旁边的已经存在的房子来说,就像一个玩具。
4号:Design 1971Falls Village, Connecticut3,000 square feetIn House IV, a phys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produced which is seman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minished or more neutral. To do this,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has been overstressed lo give it primacy over the perceptual or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understanding an architecture.This house is an attempt to produce a physical environment which could be generated by a limited set of forma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rules. Spatial relationships are in the syntactic domain of architecture and, since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s rather imprecise, it is difficult to code an architecture or produce a precise set of transformational rules.2号:Design 1971Falls Village, Connecticut3,000 square feetIn House IV, a phys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produced which is seman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minished or more neutral. To do this,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has been overstressed lo give it primacy over the perceptual or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understanding an architecture.This house is an attempt to produce a physical environment which could be generated by a limited set of forma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rules. Spatial relationships are in the syntactic domain of architecture and, since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s rather imprecise, it is difficult to code an architecture or produce a precise set of transformational rules.6号:所在地:美国-> 康涅狄格->设计师:彼得·埃森曼Design/Completion 1972/1975Cornwall. ConnecticutMr and Mrs Richard Frank2,000 square feetExterior: painted wood panelsInterior: painted wall boardThis weekend house on a small rural site in north-western Connecticut provides the owners—a photographer and his wife—with a sensuous and playful environment, full of continuously changing light, shadows, color, and textures. The house is a studio landscape, providing an abstract background for the photography of still life and people. In doing so, the house and its occupants become part of a series of daily "living portraits."Guardiala别墅:所在地:西班牙-> Cadiz->设计师:彼得·埃森曼Design 1988 Cadiz, Spain Mr Javier Guardiola Sr 1,200 square feetThis house can be seen as the manifestation of a receptacle in which traces of logic and irrationality are intrinsic components of the object/place. It exists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the rational, between logic and chaos; the arabesque. It breaks the notion of figure/ frame, because it is figure and frame simultaneously. Its tangential el-shapes penetrate three planes, always interweaving. These fluctuating readings resonate in the material of this house which, unlike a.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outside and inside, neither contains nor is contained. It is as if it were constructed of a substance which constantly changes shape.嘉玮的话:埃森曼的建筑作品他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毫无疑问与传统的建筑形象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