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歌颂红军英勇长征精神的诗篇。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这首诗以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展现了红军必胜的革命信心。

二、课文内容《七律·长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总领全诗,点明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和背景。

次句“万水千山只等闲”进一步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困难,但红军却以“等闲”的态度对待,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畏。

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五岭的情景,将崎岖的山路比作细小的波浪,形象生动。

第四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则描绘了红军在乌蒙山区行军的情景,将险峻的山路比作泥丸,表现了红军的豪情壮志。

最后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分别描绘了红军在金沙江和泸定桥的战斗场景,表现了红军的英勇善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重点知识点1. 七言律诗的特点:七言律诗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韵律严谨。

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七言律诗。

2.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这首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顽强的精神。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革命的胜利勇往直前。

4. 比喻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小的波浪、泥丸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练习及答案1. 默写课文请同学们默写《七律·长征》这首诗,注意字迹工整、清晰。

答案:略2. 解释词语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战略转移行动。

(2019年新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30张ppt)

(2019年新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30张ppt)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概况
• 【名称】七律·长征 • 【作者】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 【创作年代】近代 • 【类型】七言律诗[1] • 【韵脚】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 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 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 “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 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 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 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 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 寒,说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4.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 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5.红军:具有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结束
鉴赏 老师备课用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
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笔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求得革命胜利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战役。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长征”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长征的起因、过程和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充满艰难险阻和牺牲奉献。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对长征的探讨。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长征发生的背景是国共内战的爆发。

当时国民党在毛泽东领导下追击共产党,为了保卫革命的成果和继续开展革命事业,红军不得不进行强行转移。

长征的起因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和条件与国民党作战,确保革命的延续和胜利。

二、长征的过程和经历长征的过程非常艰苦,红军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翻越险恶河流、跋涉草地荒漠等各种恶劣环境。

红军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战斗,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交锋。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封锁。

红军士兵饱受饥饿、疲劳和寒冷的折磨,但他们始终坚韧不拔、英勇不屈。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的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环境下的顽强斗争,也是一次进行革命战争艰苦实践的生动课堂。

长征锻炼了红军,提高了官兵们的战斗素质,同时也加强了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了更大的政治地位,使得党的声望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长征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长征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范围内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人们,对革命斗争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四、长征的启示和反思长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长征也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长征的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借鉴和运用。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

长征虽经历艰辛和牺牲,却以伟大的胜利告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字词句段篇1.我会认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mín)山云崖.(yá)大渡.(dù)桥2.词语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诗情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4.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笔记
1. 诗歌的韵律和形式:
这首诗是以七律为形式的,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严格遵循诗歌的韵律,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与下一句的相对应位置的字押韵。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主题是长征,表达了红军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英勇奋斗,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3.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军的艰辛和坚韧。

4. 诗中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时红军正在进行长征,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敌人的追击。

然而,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对于革命的忠诚。

5. 诗中的文化元素:
这首诗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诗歌元素,如韵律、对仗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诗歌的元素,如象征、隐喻等。

这种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6. 个人感受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红军的英勇和革命精神。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和魅力,它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详细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详细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详细知识考点5《七律▪长征》1.《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全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为总起,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勇过岷山……2.多音字:蒙mēng蒙骗、蒙人méng蒙蔽、乌蒙山巧记:天刚蒙(mēng)蒙亮的时候,下起了蒙(méng)蒙细雨。

3.形近字区别:悬崖峭壁、天涯海角、学海无涯渡过难关、度日如年、欢度春节、渡河4.近义词:磅礴—盛大逶迤—蜿蜒5.一词多义等闲①平常。

例: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人非等闲之辈②随随便便,轻易。

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③无端,平白地。

例:等闲平地起波澜。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在红军眼中,连绵的“五岭”只是细浪,高大的“乌蒙”只是泥丸,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艺术化的缩小,这样写表现出这些艰难险阻根本压不垮中国工农红军,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大而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

“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战士们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愉悦心情;“寒”字突出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9.描写战争的词语:烽火连天、人仰马翻、枪林弹雨、千军万马10.长征,也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指的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11.长征是什么?在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万五千⾥长征艰难历程的⽣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概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沙]即⾦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段。

④[云崖]⾼耸⼊云的⼭崖。

⑤[⼤渡]即⼤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位于四川、⽢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泽东。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我会写 崖yá(悬崖、⼭崖、断崖) 渡dù(渡⼝、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多⾳字 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 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 mēng(蒙骗) 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指的是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

乌蒙:乌蒙⼭,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注释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本诗作者毛泽东。

1、课后生字崖yá(1)偏旁:山(2)结构:上下(3)组词:断崖、山崖渡dù(1)偏旁:氵(2)结构:左右(3)组词:过渡、渡河2、多音字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难(1)nán 难过、难受(2)nàn 发难、难兄难弟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横(1)héng 横竖、横跨(2)hèng 蛮横、专横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3、易错字词律、征、岭、逶、迤、腾、蒙、暖、岷、颜、磅礴4、翻译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霸笔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本文共有( )句。

2.默读课文两遍,朗读三遍,读准节奏,读出磅礴的气势。

试着背诵课文。

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律l ǜ 崖y á 渡d ù 索su ǒ注意:“崖”下面是两个“土”;“渡”左部是三点水,与“度”区分。

4.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并用画线的词造句。

逶迤 乌蒙 等闲 磅礴 云崖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认真读课文,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乌蒙大渡河。

金沙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乌蒙山。

6.诗中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读诗句,选一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8.思考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9.选择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说明了(),“寒”说明了()。

A.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B.飞夺泸定桥战争的惊险悲壮10.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填空。

《七律·长征》是一首_____诗,这首诗写于_____,当时_____率领中央红军越过_____,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_____的战斗豪情。

知识梳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征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征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征程》解析《七律征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5课,这篇诗歌的作者是韩东,运用七律的形式表达了对征程的追求和成长的思考。

韩东通过描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

诗歌以七律的形式进行,每一句都有七个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义。

诗歌的开篇以“登高望远,思来想去几千般”开头,展示出主人公对成长和未来的渴望。

随后,诗人通过描述主人公旅行的场面,描绘了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用“鸟翅膀,人征程”的形象来比喻成长的过程,强调了人们在征程中不断超越自己、追求进步的重要性。

诗人以自然界的景物来象征着人生的旅程,表达了对成长和进步的思考。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音韵和谐,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冲击。

通过描绘旅行的场景和表达对成长和追求的思考,诗人激励读者要积极追求知识和成长,勇敢面对未知世界。

《七律征程》这篇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成长和征程的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体会到人生的成长过程和追求进步的重要性。

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诗歌,学生可以学到如何面对困难和追求进步。

对于语文研究来说,这篇课文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七律征程》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诗歌,通过描述成长和征程的主题,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步。

这篇课文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注释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 红军:军队的通称。

3.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主要山岭绵延起伏叫“五岭”;细浪:小浪花,这里比喻翻山越岭时红军战士走过的地方。

5.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的高原上,气势雄伟叫“磅礴”;“走泥丸”是以滚泥丸作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 金沙: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7.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8. 大渡:大渡河。

9. 铁索寒: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寒在这里代表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

10. 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是指红一、二、三方面军,只有红军全部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才能说是“尽开颜”。

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不是用抽象的笔墨来描写长征的伟大与艰辛的,而是用既具形象又蕴深意的比喻来予以表现的。

诗中“万水千山”的形容绝不止是夸张的手法,而现实中的万水和千山无疑在证明着红军长征途中所跨越的地理距离。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写山,“腾细浪”和“走泥丸”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红军的伟大力量以及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写水,“云崖暖”和“铁索寒”的对比则反映了红军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所保持的乐观态度。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5.七律长征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英镑)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尽jìn(尽力)jǐn(尽管)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喜→悲暖→寒等闲→不凡五、理解词义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这里指红军队伍。

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9.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1.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12.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13.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1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15.《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是在(长征结束的情况下)写的。

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总领全诗。

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的笔记,供您参考:
1. 主题:《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表达了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 重点词语:
七律: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万水千山:形容山峰和河流的数量极多。

等闲:平常,轻松。

五岭:五座岭山,在江西省和广东省之间。

腾细浪:翻涌的细小浪花。

走泥丸:在泥球上走过。

3. 诗歌分析:
诗歌前两句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展现了红军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决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五岭和乌蒙山比作细浪和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述了红军在金沙江和大渡河上的战斗和行军,通过对比“暖”和“寒”两个词,表现了红军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坚韧。

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红军对岷山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展现出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顽强斗志。

4. 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5.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根据这首诗的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者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生字组词:
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
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