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演变的特征及制约因素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高三历史课件:国共关系80年
3.国共两党两次分裂的相同点: .国共两党两次分裂的相同点: A.合作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B.两党分裂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内战 C.两次内战结果都以国民党彻底失败而告终 D.两次内战期间,日本都加紧侵华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D.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5.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 .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 第三次合作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
2、“分则两伤”: 、 分则两伤”
①十年内战时期, 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 给中国带来深 十年内战时期 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 重灾难。 重灾难。 ②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美国趁机独霸中国. 战后,国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美国趁机独霸中国 战后 国 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 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 完成统一大业。 完成统一大业。
试结合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有关史实, 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有关史实 (1)试结合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有关史实,分 析毛泽东上述思想是否正确? 析毛泽东上述思想是否正确? 正确
①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共两党所代 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 表的阶级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表的阶级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要依靠工 农群众建立工农政权,提出“工农民主共和国”口号是正确的。 农群众建立工农政权,提出“工农民主共和国”口号是正确的。 ②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 华北事变后,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所以要 暂时放弃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暂时放弃工农民主共和国的演变 合作 对抗 再合作 再对抗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国共关系
①原因: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②政策: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③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有什么发展和变化?并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中共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后果?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民革命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原因: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条件。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帮助。而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遭遇失败,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联盟。②政策:(中共三大)决定与革命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对抗到合作。
①原因:对抗原因: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合作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政策: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底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结果:国共合作破裂,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认识:历史表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必伤国家元气。因此,我们希望两岸不同党派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再次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
【历史课件】国共关系(专题)
特征:由合作到分裂,再次从 合作到分裂
一、近代后期的国共关系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合作的原因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共产国际的推动
2、合作的影响
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
3、合作的破裂
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 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 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 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 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 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 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 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 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 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 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 (1)国共的对峙
表现:①屠杀与反屠杀②“围剿”与反“围 剿” ③政权的对峙 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的推进
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问题:
材料:毛泽东1937年指出:“工农民主共和国 的口号,过去的提出和今天的放弃都是正确 的。”
1924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 期的“合作”、 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 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 “分 裂”四个阶段。
思考:(1)概括分析国共关系变化
的因素。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比较,中共在
国共关系的变化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
国共关系史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
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一)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1、原因和条件:①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③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和他合作④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合作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工农运动3、成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4、特点:党内合作5、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出中国,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再次合作的实现:1937.9-1946年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规模,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四大家族和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联共抗日。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特点:党外合作4、统一战线内部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考点10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国共合作的全面认识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 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从 1924 年以来, 国共关系大致经历了 6个阶段的曲折发 展历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原因: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 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 人孙中山真诚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具体指导和推 动国共合作。 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 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 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 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5.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6.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 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表现: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以缓和两 岸关系,促进两岸人员交流;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 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 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 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 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 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 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 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反动统治。 30 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 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 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近现代国共两党 关系专题
一、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 作(1924——1927) )
1927——1937 1937) 对 峙(1927——1937)
1937——1946) 1946) 合 作(1937 1946
1946——1949) 1949) 对 峙(1946 1949
二、 不同时期影响两党关系的主要 因素
内战,两党关系再次破裂。 内战,两党关系再次破裂。
结果: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结果: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给中
国人民带来灾难;国民党残 国人民带来灾难; 余逃往台湾, 余逃往台湾,造成了今天海 峡两岸的分离。 峡两岸的分离。
练兵营
1.某校九(一)班同学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 某校九( 某校九 班同学以“ 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分裂。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分裂。 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恶果? 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恶果? (3)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联系 )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祖国的统一大业, 祖国的统一大业,你认为这次探究有什么现实意 义?
再见!
表现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 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人民坚决要求抗日; 人民坚决要求抗日; 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 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主题5国民党的统治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精选】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主题5 国民党的统治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主题内容认知 本主题包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两大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党以及资产阶级政权及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主题内容范围: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国共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中共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国民党的发展概况和性质演变;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律;掌握国共关系发展的脉络;分析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主题知识概要: 一、国民党的组织及性质的演变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创立,宗旨为“驱除鞑虏,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
政治目的是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集合部分国民党成员成立。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3年起,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成立,由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独裁统治而组成,是我国现存的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说明:兴中会是革命团体,还不属于革命政党;1924年以前的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是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中国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019中考历史重难点解析-国共关系的演变及认识.doc
2019中考历史重难点解析-国共关系的演变及认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作用: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3〕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破裂: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完全破裂。
对国共关系演变的认识
〔1〕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的过程,决定国共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国共两党的性质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都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合作。
由于国共两党性质有着本质区别,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只能是暂时的。
〔2〕国共两党关系演变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合那么两利,分那么两伤;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 —— 1946 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际形势的影响。
国共两党的关系
时间 1924年1927年 1927年1937年 1937年1945年 1946年1949年
2018/1/23
关系 合作
影响
启示
北伐节节胜利,沉重打击了北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破裂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 如今国共两 党更须以民 以可乘之机。 族利益为己 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 任,再次携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手合作,为 破裂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祖国统一作
2018/1/23
武汉
中国军队有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彻底破灭 序撤出武汉
长沙
胜利 一溃千里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丢失豫湘桂大部分和黔的一部 分
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时间 人物
其他
平型关 七七事变爆 1937 林彪 在平型关伏击 大捷 发,平津陷 年9 115 日军一千 月 师 (山西) 落 目标:破袭敌 日军进攻敌 人的交通线, 百团大 后抗日根据 1940 彭德 摧毁交通线两 战(华 地,实行 年下 怀 侧和抗日根据 北) “囚笼”政 半年 地内部的日伪 策 军的据点
2018/1/23
1946-194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解放战争
政治较量:——重庆谈判 1、时间: 2、目的: 1945年8月。 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 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 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 平的阴谋。
3、结果:
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国共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史1、发展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A、1924-1927年:合作①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②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B、1927-1937年:十年对峙原因: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C、1937-1946年:再合作原因: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将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的政策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
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走向抗日战场D、1946-1949年:再对抗原因: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2、演变的特点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国共关系的历史
国共关系的历史,发展及未来以前:国民党:1894年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关系的演变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国共的对峙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评价答案
好:8
不好:2
原创:4
非原创:0
眷恋泡沫
2009-01-03 22:1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这表现为:(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采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评价答案
好:6
不好:6
原创:3
非原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