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经济启示
淝水之战的经济启示17页文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小学生必读历史故事1:淝水之战
小学生必读历史故事1:淝水之战小学生必读历史故事1:淝水之战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
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
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
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
在这个动乱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
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
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
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着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
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
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
他开始向南进行扩张,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
接着,前秦雄师又先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江苏六合)。
由是,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苻坚让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孜孜于大起军旅攻打江南,统一南北。
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苻坚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
八月又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
到了十月,苻坚认为攻晋的战略准备业已基本就绪,打算亲自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东晋。
在兴师之前,苻坚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
在这次殿前决策会议上,苻坚本人趾高气扬,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的东晋犹在抗拒王命,现在他要亲自统率97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弘扬淝水之战精神助力经济发展
弘扬淝水之战精神助力经济发展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是南北朝时期刘裕率领东晋军队与荆州军阀苻坚的决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给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弘扬淝水之战的精神可以助力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团结和合作:淝水之战的成功离不开东晋军队的协同作战和士气高昂。
在经济发展中也需要各个领域的合作和团结,只有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2. 勇往直前: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面对强大的敌人,但仍然坚持战斗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
经济发展也需要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
3. 智慧战略:刘裕在淝水之战中采取了巧妙的战略,运用地理优势和兵力分散战术,最终击败了苻坚。
在经济发展中,也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策略,善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 坚持正义:淝水之战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东晋军队代表了正义和合法的权力。
在经济发展中,也需要坚持正义原则,推动公平公正的经济规则和秩序,保障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总之,弘扬淝水之战的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创造力,助力经济发展。
这一战役的光辉历史教导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团结合作,制定智慧战略,坚持正义,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淝水之战的经济启示
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 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 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 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产量绝对减少 90万的规模,败于8万的规模,显然是规模收 益递减,就规模而言,也许没超限,但是 Q=F(L,K)两要素比例失衡导致失败的战争 与经济
XX111 XXX 201110603124
+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
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 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 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 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 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 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 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 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 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 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90万对8万,按照数字本身,毫无疑问10个打 1个,还有10万观众,可是还是8万>90万。 在经济学中,厂商的生产规模大,往往也不 一定能让生产成本降下来。
+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
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 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 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 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 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 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 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 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 战。
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一、淝水之战背景介绍1.1 战争的起因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当时东晋朝廷内部分裂,一方由苻坚领导的前秦,另一方由桓玄领导的东晋抗争。
双方对控制淝水一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决定在淝水展开激烈的战斗。
1.2 双方实力对比前秦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是桓玄拥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和士兵,且占据地利之便,使东晋一方能够有效抵御前秦的进攻。
二、兵不可见的战略谋略2.1 隐蔽的兵力部署桓玄充分利用淝水的地理特点,安排伏兵以待前秦的进攻。
他把一部分军队伪装成农民,隐藏在荆棘丛生的河岸和浅水中。
这样一来,前秦的侦查部队难以发现桓玄军队的实际兵力。
2.2 智取前秦大营桓玄事先派遣间谍混入前秦的大营,采集情报并观察前秦的军事部署。
以此为基础,桓玄制定了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等待时机,以智取前秦军营。
三、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3.1 淝水之战的转折点淝水之战的转折点出现在前秦军队攻击淝水时。
正当前秦军队渡河之际,桓玄下令放火烧了位于河边的村庄和森林,烟雾弥漫,草木着火。
3.2 草木皆兵的幻觉效果烟火之中,前秦军队看到的景象如同敌军丛生的灌木丛,草木上布满了战士。
前秦将士误以为淝水对岸全部是敌军,心生恐惧和惊慌,犹如草木皆兵,陷入无法战胜的幻觉。
四、战斗结果及启示4.1 前秦的失败在淝水之战中,前秦遭遇了意外,士气受挫,最终被东晋军队击退。
4.2 启示:智胜于力、以弱胜强淝水之战中,桓玄充分利用地利和士兵的技巧,成功以弱胜强。
这一战略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慧和策略常常能够战胜实力和兵力上的优势。
4.3 启示:兵不可见,心理防线很重要淝水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兵不可见的战略,即以虚实虚应敌、诱使敌人陷入幻觉之中。
这提示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态,不被表象所迷惑。
4.4 启示:情报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淝水之战中,桓玄通过派遣间谍情报员获得前秦军队的情报,并根据情报制定战略。
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取得战争胜利十分关键,这给我们在面对竞争时提供了启示。
六上历史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时期。
这次战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本文将对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一、淝水之战1. 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 383 年,地点在淝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2. 淝水之战的背景淝水之战是由北魏孝文帝和前秦苻坚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
当时前秦国力强盛,北魏边境频繁遭受前秦军队的侵扰,北魏孝文帝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决定亲自率军出征,与前秦军队进行决战。
3. 淝水之战的过程淝水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攻防战,在北魏孝文帝的指挥下,北魏军队奋勇作战,最终成功击败了前秦军队,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4. 淝水之战的意义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确立了北魏政权在我国北方的地位,也为后来的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 北魏孝文帝的治国理念北魏孝文帝拥有开拓进取的治国理念,他致力于推行改革,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管理。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在位期间,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他取消了一些过度的赋税和苛捐杂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建立了健全的官僚机构;重视教育,提倡文化,使北魏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成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发展,为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联1. 淝水之战对北魏孝文帝的影响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增强了北魏孝文帝的政治声望,也为他在位期间的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他以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契机,大力推行改革,为北魏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淝水之战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北魏的国力,为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淝水之战》课件
其他人物
苻坚
苻坚是前秦的皇帝,也是淝水之战的另一方统帅。他勇猛果敢,善于用兵,但 在淝水之战中遭遇了谢安的顽强抵抗,最终失败。苻坚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谢玄
谢玄是谢安的侄子,也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他在淝水之战中担任重要职务,表 现出色,为东晋军队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谢玄还是一位文化名人,他的文 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在这个关键时刻,东晋 军队发动了猛烈的反击,最终 大败前秦军队。
淝水之战影响
03
对当时的影响
01
02
03
政治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 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 裂状态,各族政权纷纷独 立。
经济影响
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 成了巨大破坏,大量人口 死亡或流离失所,导致经 济萧条。
文化影响
淝水之战加剧了南北文化 的隔阂,不利于中华文化 的统一和发展。
《淝水之战》ppt课件
目录
• 淝水之战背景 • 淝水之战过程 • 淝水之战影响 • 淝水之战人物 • 淝水之战评价
淝水之战背景
01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 ,战争频繁。
民族融合
随着战乱和人口迁徙,民族融合 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和融合也对战争产生了影响。
04
东晋将领谢石、谢玄率领军队渡过淝水,与前秦军队 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东晋军队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 术,成功地抵御了前秦军队的进攻。
关键时刻
在淝水之战中,关键时刻是东 晋将领谢石、谢玄率领军队渡 过淝水,与前秦军队展开激战 的时刻。
在这个关键时刻,东晋军队采 取了以守为攻的战术,成功地 抵御了前秦军队的进攻。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
读《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的感想商学院李杰 2011201565《资治通鉴》中,不乏有很多经典战役,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
司马光本人对于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资治通鉴》中,他对许多战役都阐述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纵观这些经典战役,毫无疑问,淝水之战则是其中最经典的战役之一。
淝水之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识得这个名词吧,不过记忆中仅存不多的印象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并没有仔细研究过。
来到大学,选了《资治通鉴》选读这门课,拿起资治通鉴的课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才发现此役意义之深刻。
自古以来,英雄总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诞生,我们淝水之战的主角苻坚也是这样。
中华上下五千年,明君并不占多数,足以改变历史,甚至有能力统一国家,造福人民的帝王更是寥寥无几。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显然,苻坚就是这样的一位明君,一位很受众人爱戴的领袖。
单是一位智者抑或是勇者还不足以改变天下,自古以来,一位伟大的帝王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的,其身边总是充满着出谋划策的能人。
正如同曾经的姜小白有管仲,刘备有诸葛亮,苻坚身边也有这样的能人,他就是王猛。
他不仅仅像一面镜子,及时指出苻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良方,而且更是一名别无二心,甘愿鞠躬尽瘁的忠良之臣。
既然苻坚是如此一位君主,在肥水,他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先帝苻健的儿子苻生天性暴躁,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胡作非为,不仅纵用小人,荒淫无度,还杀人如麻,天下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苻坚除掉此暴君即位后广纳贤才,体恤民生,不出几年就造就了一片太平盛世,甚至达到了路不拾遗的一种社会风气。
随着国家的不断繁盛,苻坚也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其中就包括灭前凉、灭前燕等。
可以说苻坚是一个好战的人。
虽然说秦国逐渐平定了北方,使前秦的领土得到扩充,但对秦军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秦军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也无法承受常年的征战,厌倦战争也是正常情绪,况且战争受伤甚至死亡在所难免,多数人还是想和家人呆在一起。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庐山之战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劣势,却能战胜人数或资源优势的对手。
这种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在战争中,军事家们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战略,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和庐山之战。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当时,曹操率军二十余万,而孙刘联军仅五万人左右。
然而,在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操,迫使其败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战胜了曹操的二十余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王苻坚欲图统一南北,率军八十余万进攻东晋。
而东晋将领谢安、谢玄等人率领约二万人的军队迎战。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东晋军队成功地将前秦大军引入淝水河边,然后乘其立足未稳,发动突袭。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得东晋成功地阻止了前秦的南侵,为南方政权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4.案例三:庐山之战庐山之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63 年。
当时,东晋皇帝司马聃任命谢安为荆州刺史,负责平定荆州地区的氐族。
谢安带领数千东晋军队与氐族大军作战,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和谋略,成功地以少胜多,取得了庐山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使得东晋在荆州地区恢复了秩序,稳定了政局。
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分析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指挥官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并制定出奇制胜的战术;二是军队纪律严明,士兵战斗力强,能够严格执行指挥官的命令;三是能够充分利用敌方的弱点,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战场主动权。
淝水之战读后感
淝水之战读后感淝水之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战役,将永载军事史册。
它让我领略到战略与谋略的精妙之处,感受到勇气与坚持的力量,认识到团结与配合的重要性。
在这场战役中,谢安与苻坚两位伟大的统帅斗智斗勇,各自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他们明察秋毫,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战略目标,并依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最终克敌制胜。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战争中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还需具备灵活应变的决策能力。
勇敢与坚持是战争中的必要品质。
东晋的军队面对前秦的铁蹄,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挺身而出,捍卫家园。
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让我领悟到,在困难面前只有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才能战胜一切挑战。
此外,淝水之战让我看到了团结与配合的威力。
东晋军队众志成城,协同作战,展现出了卓越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只有齐心协力,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场战役也让我领略到领导力的伟大。
谢安以身作则,激励团队,让每个士兵都充满了信心和斗志。
他善于发掘人才,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有智慧和经验,还需具备团队意识和人文关怀。
战争是残酷的,但正是那些复杂而残酷的战争,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
淝水之战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以及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所需保持的冷静和清醒的头脑。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冲突,追求和平与发展。
最后,这场战役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
谢安和苻坚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文化认同感,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
这使我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珍惜并发扬光大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共同为繁荣昌盛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4)曹操善于用人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孙权刘备成为他统一全国的障碍。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客观: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主观: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淝水之战给前秦政权带来了哪些影响?
淝水之战给前秦政权带来了哪些影响?前言众所周知,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使刚刚形成的大一统局势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胡人的进入导致中原各地百姓都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不仅经济基础被破坏,而且人口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面对这一现象,西晋王朝无力解决,并伴随着胡人的深入而日益衰落下去。
公元316年,西晋新都长年的沦陷宣告这个维持了五十一年短暂统治的帝国灭亡。
西晋士兵陶俑西晋帝国灭亡后,身为皇族宗亲的琅琊王司马睿想要重新建立起新的国家,并以继承西晋为名在建康登基称帝,也就是晋中宗,国号仍然沿用晋,史称东晋。
东晋虽然也在司马氏一族的统治下,但与西晋时期的版图规模完全无法相比。
而且由于西晋的综合国力较弱,所以屡次北伐想要收回旧土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占领了关中,并自封为秦王。
次年就以长安为都城,建立起了前秦政权并坐拥北方大片土地。
前秦的建立无疑对东晋的北伐计划产生了重大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前秦愈发强大起来,而东晋想要收回北方则变得难上加难,直到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爆发后,这一局势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前秦疆域图淝水之战前的局势前秦自开国之日起就不断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并不断向北方和东方扩张,先后吞并了许多较小规模的割据政权,如前燕、前凉等。
渐渐黄河流域一带的土地全部被划入前秦的版图之中,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前秦与东晋有了大片接壤的土地。
公元357年,苻坚诛杀当时的秦王苻生并自立为帝,成为前秦的第三任皇帝。
苻坚在继位后不久就对前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重用汉人王猛,使整个国家在汉化的过程中日益走向强盛,此时的前秦大有统一天下的希望,至少要比东晋统一的希望大得多。
前秦统治者苻坚公元373年,前秦的国力已经接近巅峰状态,苻坚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决定继续对外扩张,而他的目标正是与前秦有着接壤的东晋王朝。
然而苻坚的弟弟苻融却接二连三阻止苻坚发动南征,在苻融看来,当下依然不是南征的最佳时机,而前秦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
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战争。
战争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
淝水之战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
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
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
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恐怕没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
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
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
他到晋营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报。
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法抵挡。
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好。
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
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
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了。
淝水之战观后感
淝水之战观后感看了淝水之战的故事,就像看了一场古代版的超级大反转大戏。
首先得说说苻坚,这人吧,那可是雄心勃勃,带着他那号称百万的大军就奔着东晋去了。
我就想啊,这百万大军,那得是啥阵仗啊,一眼望过去都看不到头吧。
苻坚站在大军前面,估计心里想的是:“东晋啊,你就乖乖投降吧,我这大军一到,还不把你们碾得粉碎。
”可东晋这边呢,谢安那也是个厉害角色。
他就那么不慌不忙的,感觉像是在玩一场大赌注的牌局,可手里的牌看似没多少,却有着不一般的底气。
到了战场上,前秦这边就出了好多昏招。
苻坚想着让军队往后退一退,给东晋的军队让出点儿地儿来,想等东晋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出击,来个半渡而击。
这主意听着好像不错,可他没考虑到他这百万大军啊,成分太复杂了。
好多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一退,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大家都乱了套。
后面的以为前面的打败仗了,就开始拼命往后跑。
这一跑可不得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整个军队就崩溃了。
东晋的军队呢,估计也懵了一下,然后就反应过来了,乘胜追击啊。
那前秦的士兵,这个时候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跑得那叫一个狼狈。
这一战下来,苻坚那百万大军就这么稀里哗啦地败了。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骄兵必败”啊。
苻坚的野心就像一个吹得大大的气球,被东晋这根小针一扎,“砰”的一下就瘪了。
而且啊,这淝水之战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呢。
如果苻坚赢了,那东晋估计就没了,历史也就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可就是这么一场战役,让东晋又继续存在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大的优势,都不能小瞧对手,不然很可能就会阴沟里翻船。
这故事就像一个警钟,在我耳边一直响着,提醒我做事情可不能盲目自大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3、○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3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4、: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表现(治国效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1)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的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汉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
《淝水之战》赏析
《淝水之战》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淝水之战》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
安徽寿县古城。
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
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
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原文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
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
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
”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
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
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
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引导语: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淝水之战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太元八年,秋,七月。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
”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琰,安之子也。
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
非汝,谁与成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苻坚
+
+
+ +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 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於公 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 先後成立了十国。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 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 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建立了「隋朝」。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 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 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 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 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 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 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 淝水之战 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 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 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 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 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就战争而言,90万秦军败在难以管理,难以 充分调度,难以整体化 规模经济并不意味规模越大越好,对于特定 的生产技术,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 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 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由于规模过大, 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滋生官僚主 义,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更大, 出现规模不经济。
+ 在淝水之战以前,东晋首多次执行以土断、检
籍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加强了东 晋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收入。谢安以流民、奴客 创建了北府兵,改度田税米为按口税米,在三 吴推行检籍等,这些政策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对保证东晋在淝水之战中 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淝水之战时负责长 江中、上游防务的桓冲军团,是经过庾亮、庾 冰、庾翼、桓温多次经济改革而形成的军事力 量,这个军团在淝水之战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 容忽视的。
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 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 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 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产量绝对减少 90万的规模,败于8万的规模,显然是规模收 益递减,就规模而言,也许没超限,但是 Q=F(L,K)两要素比例失衡导致失败的战争 与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 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 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 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90万对8万,按照数字本身,毫无疑问10个打 1个,还有10万观众,可是还是8万>90万。 在经济学中,厂商的生产规模大,往往也不 一定能让生产成本降下来。
+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
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 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 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 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 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 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 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 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 战。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杀掉苻生, 自立为大秦天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後,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 中)、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 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於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 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後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前秦许多大臣 都表示反对,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麼?我拥有 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 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XX111 XXX 201110603124
+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
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 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 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 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 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 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 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