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话——无事抒怀及《南明史》读后感之史可法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人闲话——无事抒怀及《南明史》读后感之史可法篇]

闲人闲话——无事抒怀及《南明史》读后感之史可法篇

不知不觉,大学第二年的时光又匆匆溜走了将近两个月,这两个月间,我过得并不算太好,但值得庆幸的是,经历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挫折之后,我却渐渐找回了那种充实而明晰的感觉,这于我而言已然是久违了……

关于《南明史》

明清之际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曾经只是寥寥数语的模糊剪影,只是满清贵族风卷残云席卷中华一统江山的顺理成章,闲人闲话——无事抒怀及《南明史》读后感之史可法篇。曾经在我的眼中,这一段历史是单调的,乏味的,悲凉的,沧桑的,史可法就义,弘光帝被俘,李自成的牺牲,在满清的铁骑面前,一切的抵抗似乎显得毫无意义,而那些被屠杀的生命,就义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也仿佛失却了那种功亏一篑的扼腕与悲凉,他们的生命,仅仅成为了一种改朝换代所必然存在的附属之物。

然而,在一步步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在作者辛勤耕耘的每一个字句面前,我才明白了自己的自负与无知。而在这段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每一段历史,以及曾经出现过的每一段或伟大或渺小人生,都有着属于它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精彩。历史,是由每一条鲜活的生命而抒写的,既然我们自己的人生都可以充满种种的精彩,那么,每一段过去,都应该是无比的鲜活动人。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坚持,那些无奈。

先来说说史可法吧。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以上内容,皆出自百度百科。

曾几何时,我对这类简洁有力的人物小传总是充满着好感与向往,因为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是那一个个令人崇敬向往的伟大背影,是一个个让人无法自拔的人生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对自己,对过去的一次次怀疑和反思,这样的文字却愈加令我感到苍白与不真实,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充斥于其中的成功,失败,喜悦,痛苦,挣扎,无奈,都不应是寥寥数语所能尽述的——不论是谁,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描述的如此简单,那历史绝对不会如此精彩,如此让人神伤。

史可法——民族英雄?

史可法真的能被称作民族英雄么,在我看来,恐怕是不能的,他只是一个实现了自己生命存在价值的人而已,于国家,于民族,他绝称不上英雄,或许应该称作一个罪人吧……

但是,于他而言,这又如何?他是一个活在儒家大义之中的人,他是一个活在自我编织的世界里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尽人事,知天命,也正因此,他也被自己的信念所阻挠,他因为自己的信念而伟大,也因为自己的信念而渺小。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风雨飘摇,身为留都实权人物的史可法,却在“定策”之时畏首畏尾,犹豫难决。以至于马士英把持朝政,四镇拥兵自雄,以至于朝廷无威,政令不行,直接成为弘光朝迅速覆灭的祸因,联想及此后以大西军为主的西南地区抗清斗争取得的光辉战绩,不得不为史可法的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而感到扼腕叹息。

为何会如此?

在我看来,史可法,作为一个传统的士人,自小受到儒家精神的熏陶,满腹大志,心藏忠君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联想起他的一生,他的确无愧于自己的信念和志向,然而,正因为他的信念与志向如此强烈,这反而成为了他的绊脚石,因为在他看来,君臣大义、儒家精神是支撑着世界运转和历史前进的动力,正因此,他处处谨慎,处处小心,他的思想已然禁锢在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之中,他无法理解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历史的前进的根本动力绝不是什么君臣大义,儒家精要,而是人心,是人的欲望,读后感《闲人闲话——无事抒怀及《南明史》读后感之史可法篇》。也正因此,他预料不到马士英会因权欲而与四镇相勾结,也预料不到四镇会因私心拥兵自重以至于政令不行而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当然,李定国的悲剧更加令人扼腕叹息),每个人都渴望活着,都渴望要更好的活着,没有谁天生就有义务为你姓朱的人的江山抛头颅洒热血,我只想要活着,只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没有人非要为你史可法的理想而牵就你,而理解你,马士英之所以要联络四镇,以成定策之功,是因为他了解不到局势的危急和紧迫,也正因此,他满脑子的欲望仍然是争权多利,是啊,叫老子听你的,凭什么?凭什么不是然你来听老子的呢?而四镇的拥兵自重,以至于之后除少数将领外的降清自保,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地位,是啊,锦衣玉食的生活,高高在上的地位,又有多少人能够舍弃它去杀身成仁,舍弃生命呢,叫老子去死,你又凭什么呢?史可法一方面想要中兴南明,另一方面却又认识不倒满清的巨大威胁和内部的摩擦分歧所带来的巨大危害,长期活在自我世界中的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执着,而这种执着,在这样风云变换的时代,在这个群雄逐鹿,人们的欲望在这样动荡的世代而张扬奔放,乃至于能够吞噬无数生命的时候,他的这种执着从某种程度而言只能是一种天真,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天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弘光朝廷的覆灭,以及他最后的杀身成仁。而他的死亡,正是在这种信念破灭之时所带来的万念俱灰的必然结果……

扬州之战时,已知大势已去的史可法,已然惊慌失措,胸中漫无主见,当信念和志向已然无法实现之时,他本能的选择了退缩和逃避,他任凭清军破城,只求一死以全名节……

他,伟大,他,渺小

就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言,他无疑是伟大的,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始自终作为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士人而活着,殊为不易。然而,可悲的是,历史的世界,终究是冷酷而绝对理智的,它不会因为某个崇高的理想抑或悲壮的气节而改变,它认可的,只是每一个时刻的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它前进的步伐,不是某一个崇高的理想,所能决定的,而是这世上所有的人心和欲望还有那茫然不可知的自然的力量。就像在许多年之后,我们可以斥责马士英的权欲熏心,可以鄙视那些没有气节的将领的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