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须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论文]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摘要:随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各项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
企业如何实现依法经营、强化内部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经营风险,是当前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央企业逐步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设立企业法律顾问,把依法经营纳人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
分析了同有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现状和重要性之后,提出了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几项措施手段,以便为国企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保障国有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各项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备,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已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相对薄弱,市场意识、法律意识与契约意识不强,合同管理不够规范,造成了一些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1、国有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之现状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及有关各方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由于现在的国有企业脱胎自以前的国营企业,作为单一主体面对法律问题的准备并不充分。
2、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必要性2.1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同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等11个部门规章和30多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大型国有企业将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提到了议事日程。
有的已经成立了法律事务机构,设有专门的法律工作人员,这些人员通过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和承办具体法律事务来实现自己的职能。
2.2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和规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市场竞争越发地激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越大。
2.3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在现代法制社会,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来实现,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主体,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
国企法律案件管理问题(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企法律案件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国企法律案件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国企法律案件管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法律案件管理对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国企改革背景下,国企法律案件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案件处理效率低、法律风险防范不足、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因此,对国企法律案件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国企法律案件管理水平、促进国企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企法律案件管理现状1. 案件类型多样化国企法律案件涉及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等多个领域,案件类型多样化。
这要求国企法律案件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以提高案件处理效率。
2. 案件数量逐年上升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国企法律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给国企法律案件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对国企法律案件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3. 案件处理周期较长由于法律程序复杂、案件争议较大等原因,国企法律案件处理周期较长。
这导致企业权益受损,不利于国企的稳定发展。
4.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部分国企对法律风险防范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三、国企法律案件管理存在的问题1. 案件处理效率低部分国企法律案件处理流程不规范,案件处理周期较长,导致企业权益受损。
此外,部分国企法律案件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处理案件效率低下。
2. 法律风险防范不足部分国企对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3. 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国企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如合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
4. 法律人才匮乏国企法律案件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国企法律案件管理的需求。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探索与思考
一、我省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探索
(一)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出资人制度。 3、关于企业风险防范。 经营和监管企业,必须倾全力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是回报,二是风险。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 济组织,不挣钱就失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市场是风险的集合体,经营企业就是经营 风险。要最大限度的赢取利润,最大限度的防范 风险。而企业风险中最主要的是法律风险。如何 通过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防范、转移法律风 险,是出资人和企业法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省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探索
(二)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的相关理论。 2、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在 企业风险体系中,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 开的,往往可能互相转化,存在交叉和重 叠。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 密切,关联度最高。
一、我省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探索
一、我省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探索
(二)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的相关理论。 3、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 (2)合同法律风险。在合同订立、生效、 履行、变更、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 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有 可能遭到损害。在座各位同学有一部分可 能在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专门从事这方面 的工作,到时候你们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二)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的相关理论。 2、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 法律风险是由法律规定的原因产生的法定 后果,因此事前是可以预见的,可以通过 各种有效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
一、我省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 设探索
(二)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的相 关理论。 3、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 (1)国企设立中的法律风险。在设立国企的过 程中,国企的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国企进行充 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对国企设立过程有了充分的 认识和计划,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国企的义务, 以及发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 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国企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 范、良好的设立过程。
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1.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
然而,由于国企规模大、业务范围广,面临着众多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挑战,因此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的必要性、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阐述。
2.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市场、政策、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多种风险,如市场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
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甚至倒闭。
因此,建立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关键要素(1)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第一步。
国有企业需要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风险的来源、性质、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2)风险防控措施一旦风险识别和评估完成,国有企业就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应该清晰明确地规定了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包括避免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以便在发生风险时能够快速、有序地做出应对。
(3)风险监控和反馈风险监控和反馈是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风险的动态变化,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与此同时,在风险发生后,企业需要对风险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风险防控措施,不断提高风险防控管理的效果。
4.建立健全的国企风险防控管理制度(1)健全的组织架构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明确分工、职责和权限。
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和统一运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完善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总结
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如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纠纷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国有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法律风险应对能力。
首先,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委托专业法律服务机构,负责监测和分析法律风险,及时预警和应对。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法律合规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其次,国有企业应加强员工法律意识培训。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他们具备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因此,国有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合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和风险防范,避免因合同纠纷导致的法律风险。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登记和维护工作,防范他人侵权行为。
最后,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
一旦发生法律风险事件,国有企业应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因此,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和应对流程,确保在法律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总之,国有企业在面对各种法律风险时,应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法律风险应对能力,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国企法治建设工作制度
国企法治建设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法治建设,规范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的经营管理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国有企业。
第三条国企法治建设应遵循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风险控制等原则。
第四条国企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明确法律风险防范的责任、程序和措施,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
二、组织架构第五条国企应设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企业法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组长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企业法律部门是企业法治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事务处理、法律培训等工作。
企业法律部门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专业知识水平。
第七条企业各级子企业应设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和法律部门,参照上级企业的要求,负责本企业的法治建设工作。
三、法律风险防范第八条国企在进行投资、融资、担保、合同签订等经营活动前,应进行法律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国企应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的程序和责任。
合同应由法律部门进行审查,重大合同应由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条国企应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合规要求,加强对员工的法律培训和考核。
第十一条国企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资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防范内部失控风险。
四、法律事务处理第十二条国企发生法律纠纷时,应立即报告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和法律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第十三条国企应建立健全诉讼管理制度,明确诉讼案件的审批、委托代理、诉讼费用等事项。
第十四条国企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
五、法治建设保障第十五条国企应将法治建设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必要的投入和支持。
第十六条国企应加强法治建设队伍建设,提高法律部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总结
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总结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国企在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如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侵权、劳动纠纷等。
因此,国企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国企应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法律风险防范部门或岗位,配备专业的法律人才,制定详细的法律风险防范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法律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和内部审核。
其次,国企应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培训。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因此,国企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提高他们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再次,国企应加强与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合作。
在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国企往往需要依靠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因此,国企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法律支持。
最后,国企应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应对机制。
即使做好了预防工作,企业仍然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风险,因此国企应建立健全的法律风险应对机制,包括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建立法律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采取法律行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等。
总之,国企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国企能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国企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集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有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XX集团已成为该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
然而,在2010年,XX集团因股权转让问题引发了一场法律纠纷,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情简介2010年,XX集团决定将其持有的某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A公司。
双方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约定A公司支付人民币1亿元作为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协议签订后,A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支付股权转让款。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2011年,XX集团将A公司诉至法院,要求A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及违约金。
A公司则辩称,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无法支付股权转让款,请求法院判决解除股权转让协议。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2. A公司是否构成违约;3. XX集团是否可以解除股权转让协议。
四、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股权转让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故股权转让协议有效;2. A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股权转让款,构成违约;3. XX集团有权解除股权转让协议。
最终,法院判决A公司支付XX集团股权转让款及违约金,并解除股权转让协议。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国企法律问题,以下是针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的基础,其效力直接关系到股权转让的合法性。
本案中,股权转让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内容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法院认定股权转让协议有效。
2. 违约责任: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双方应当严格遵守协议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本案中,A公司未能按时支付股权转让款,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解除合同的条件: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若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营风险防范
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营风险防范国企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性改革,通过改革措施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效益等,逐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法人化和现代化。
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经营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关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营风险防范的一些措施。
明确产权关系。
国企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通过产权的明晰可以激励企业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股权制度、决策权、董事会等,确保产权的规范化、制度化。
明确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权益分配,防止资源流失和财产侵占。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国企改革中,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控、审计、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防止经营风险的发生。
加强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国有企业需要遵守相关的信息披露规定,及时披露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信息,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减少经营风险的发生。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国企改革需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独立、有效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和考核,推动国企治理水平的提升。
建立健全内控、审计、风险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经营合规性和稳定性。
加强执法与监管。
国企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执法与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财务状况、投资项目等方面的监管,防止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操纵市场、虚假炒作、过度投资等不良行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营风险防范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通过明确产权关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加强执法与监管等措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企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国企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法治建设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法律法规的挑战,因此加强国有企业法治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二、工作目标1. 加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全面提升国有企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法规框架,确保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3.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4.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确保企业稳健经营。
5. 推动国有企业法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法治化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工作内容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法规框架,建立法规宣贯和执行机制。
3.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4.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 推动法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营造法治化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国有企业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责任到人。
2. 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法治意识。
4.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5. 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6. 推动法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法治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促进企业文化法治化。
五、工作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国有企业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工作合力。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要点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要点摘要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致使我国国有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则是在自身改制、重组等金融活动涉及的法律风险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进行论述,提出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要点,旨在为国有企业开展法律防范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一、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作用(一)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会制定诸多企业经营发展策略,其中必然包含企业未来投资方面和并购方面的内容。
国有企业为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逐渐建立了系统化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这有利于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安全。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行,国有企业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经营管理,杜绝不法行为。
(二)提高自身价值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运营阶段对法律风险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领导层不能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内容制定合适的国有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存在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利用自身职位的便利性,随意更改国有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违规行为,这不利于保障国有企业的相关资产。
而国有企业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能帮助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明确发展方向,促使国有企业进一步保值增值。
(三)实现多元化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企业需要在现有的运营基础之上,提升对企业结构转型、核心生产力创新以及跨越发展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随着创新意?R逐渐成为影响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对自身运用模式的创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避免因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产生法律方面的问题。
国有企业通过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促使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要点(一)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国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运营特点,对涉及相关法律管理条例以及制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争取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制定应对法律风险的相关措施,增强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应当对风险信息进行合理预测,总结分析已经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掌握法律风险问题较易产生的方面,预先对相关方面加强重视程度,实现对法律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
国企法律管理治理制度范本
国企法律管理治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法律管理,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范本。
第二条本范本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国有企业。
第三条企业法律管理治理应遵循依法合规、权责对等、公开透明、效率优先的原则。
第四条企业法律管理治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企业法律管理组织架构第五条企业应设立法律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统筹协调、审核审批、风险控制等工作。
第六条企业法律管理部门应具备以下职能:(一)制定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策略和措施;(二)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法律审核;(三)处理企业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争议等法律事务;(四)开展企业法律培训和宣传;(五)指导所属单位法律管理工作。
第七条企业董事会应设立法律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审查、评估和监控。
第八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企业法律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企业法律管理制度第九条企业应制定涵盖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管理制度。
第十条企业法律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法律事务工作流程;(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三)法律培训和宣传计划;(四)法律事务处理程序;(五)法律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六)法律风险责任追究机制。
第十一条企业应定期对法律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修订,以适应企业发展和法律法规变化的需要。
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第十二条企业应开展法律风险识别和评估,明确法律风险防范重点,制定针对性措施。
第十三条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前,应进行法律审核,确保合同合法、合规、公平、合理。
第十四条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第十五条企业应依法履行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动争议。
国企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国企公司法律事务管理,规范公司经营行为,降低法律风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以下统称为“公司”)。
第三条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治企原则:公司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确保公司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预防为主原则: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三)统一管理原则:公司法律事务由法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法务部,作为本制度项下法律事务的归口管理部门。
第五条法务部的主要职责:(一)负责公司法律事务的咨询、审查、谈判、诉讼、仲裁等工作;(二)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四)对公司合同进行审核、备案、监督和检查;(五)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六)对外委托法律事务,包括外聘律师、法律顾问等;(七)其他与公司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
第三章法律事务管理第六条公司法律事务包括:(一)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二)诉讼、仲裁: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仲裁等;(三)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四)劳动争议:包括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五)公司治理:包括公司章程、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六)其他法律事务。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在办理法律事务时,应遵守以下规定:(一)依法行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二)及时报告法务部门,确保法律事务的合规性;(三)配合法务部门开展工作,共同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第四章法律风险防范第八条公司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包括:(一)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二)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的法律风险防控;(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公司经营活动;(四)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
国企法务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
国企法务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和风险日益复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企法务工作必须不断提质增效,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以下是我们为国企法务提质增效提出的工作思路和重要举措。
一、完善法务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法务管理制度,明确法务工作的职责、流程和标准。
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法务管理政策,确保企业在各项业务活动中依法合规。
二、提高法务人员素质
加强法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鼓励法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同时,要优化法务人员结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企业法务团队。
三、加强合同管理
强化合同审查和管理工作,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完整。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署、履行和归档流程。
加强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优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法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
加强企业合规管理,确保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重大项目和关键环节的法律风险评估与防范。
五、推进法务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法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法律事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法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动态更新和便捷查询。
借助法律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审查、分析和预测法律风险,提高法务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制度
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制度一、引言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其特殊性质和权力集中的特征,容易面临廉政风险。
为了建立健全的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工作制度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制度进行探讨。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目标是确保国企经营活动的廉洁规范、公平透明,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国企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1. 依法依规: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依法取得的结果和证据将成为处理案件的依据。
2. 公正公平: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必须公正、公平,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当利益输送。
3. 风险预防: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必须提前预防,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避免廉政风险的发生。
4. 整体发展: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必须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一)组织架构国企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组织架构应包括顶层设计、具体实施和监督评估等层级。
顶层设计由国企领导班子担任,负责制定廉政风险防控的战略和制度。
具体实施由廉政监察机构和风险防控部门共同负责,配合各部门的具体工作。
监督评估由内部稽查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对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二)职责划分1. 国企领导班子:负责制定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总体战略和制度,并确保其贯彻执行。
2. 廉政监察机构:负责制定国企廉政风险防控的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监督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及时报告给领导班子。
3. 风险防控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定,监督各部门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4. 内部稽查部门:负责对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 外部审计机构:负责对国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独立审计,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为国企领导班子提供参考意见。
国企依法治企做法
国企依法治企做法
国有企业依法治企是指国有企业在其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和企业规章,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
以下是国有企业依法治企的一些做法:
1.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法律顾问、法务部门等机构,对企业决策、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法律审核,预防潜在的法律风险。
2. 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合规意识,确保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符合法律和企业的要求。
3.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等,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企业运营。
4. 强化内部监督和审计:建立独立的审计和监督机构,对企业的财务、运营、合规等方面进行定期审计和检查,确保企业活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5. 实施合规性评估:定期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合规性评估,确保所有业务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
6. 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国有企业应设立法律顾问或法务部门,为企业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确保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7.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
其经营活动不仅遵守法律,而且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8. 应对法律纠纷:在发生法律纠纷时,国有企业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调解、仲裁或诉讼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通过上述做法,国有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依法治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的思考【摘要】法律规范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规范了国有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
所以法律风险存在于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个环节。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避免,一旦风险发生,后果往往难以控制,给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甚至是破坏性的灾难。
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应对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风险防范一、国有企业依法治企的现状(一)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在落实依法治企的道路上已步入轨道,许多国有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合同管理办法、“三重一大”决策法律风险评估、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法律事务协作机制等,形成了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规范和刚性约束,营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推进了国有企业法治建设的进程。
(二)内控机制逐渐完善,加强权力监督,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有效防范了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重大建设投资、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工程招标等等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审计、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确保权利的依法合规。
(三)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很多国有企业逐步建立法律咨询、服务等事务性机构或与法学院建立人才输送计划、聘请侓师事务为法律顾问单位等,在日常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全面参与或部分环节介入,提供法律意见,在发生诉讼、仲裁纠纷时有力的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依法治企提供有效途径与保障,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二、国企法律工作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依法治企发展态势较好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落实依法治企完善企业治理的要求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法纪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干部、职工缺乏法纪意识和底线思维,发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找关系摆平问题,想着私了,而不是想着依照制度和法律程序去解决问题。
如有的单位面临经济纠纷时,一方面不够重视,前期没有为诉讼做准备,导致对簿公堂时陷入被动的局面;另一方面,在面临仲裁或诉讼时,想着怎么尽快把事情压下去,而不是走合法渠道来解决问题。
国企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国企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随着国企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与之相伴的也是各种法律风险。
在国企的经济合同中,可能存在着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合同的缺陷、违约行为、合同履行中的纠纷、合同解除等等。
对于国企而言,必须充分了解并防范合同法律风险,以便全面保护企业的利益和合法权益。
1. 合同缺陷风险:合同缺陷可能源于合同的格式不规范、内容不清晰、未能充分考虑双方的权益等,从而导致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难以有效约束各方当事人,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2. 合同违约风险:合同一旦发生违约,将面临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的风险。
而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各种原因,合同一方往往存在着无法履行合同的情形,这将产生不可预见的风险。
3. 合同履行纠纷风险: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合同条款不清晰、履行环节产生争端、合同解释差异等情况,导致双方产生履行纠纷,从而产生各种法律风险。
4. 合同解除风险:由于各种原因,合同可能需要解除,但合同解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争端,解除方式不当或解除条件不明确也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以上仅是国企经济合同中的一些典型法律风险,而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国企应当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1. 加强合同管理:国企应当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决争议等各个环节,确保合同的效力和稳定性。
2. 合同审查:国企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当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权益平衡、风险可控,确保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3. 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化解。
4. 准备应对措施:国企在面临合同风险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准备应对措施,包括协商解决、法律诉讼、仲裁等多种方式,以充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5. 法律意识培养:国企应当通过法律培训、合同知识普及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能力,减少合同风险的发生。
国企工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国企工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国企工作流程风险点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1)员工招聘不透明,可能导致人才选拔不公、队伍素质不高。
国企法律纠纷案件特点(3篇)
第1篇一、引言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法律纠纷。
本文旨在分析国企法律纠纷案件的特点,为国企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企法律纠纷案件的特点1. 案件类型多样国企法律纠纷案件类型丰富,包括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劳动争议、股权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
这些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涉及的法律问题众多,给案件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案件涉及金额较大国企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交易金额通常较大,因此法律纠纷案件的标的金额也相对较高。
这给案件的调解、仲裁和诉讼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案件处理周期较长国企法律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多个环节,如调查取证、调解、仲裁、诉讼等。
由于案件复杂,涉及的法律关系和当事人较多,案件处理周期相对较长。
4. 案件涉及多方利益国企法律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等多方利益。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案件公正、公平。
5. 案件证据收集难度较大国企法律纠纷案件中,证据收集难度较大。
一方面,由于国企经营活动的特殊性,相关证据可能分散、难以找到;另一方面,部分当事人可能存在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给案件审理带来困难。
6. 案件处理结果对国企形象影响较大国企作为国家重要经济组织,其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结果不仅关系到案件本身的解决,还可能对国企的声誉、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国企需要高度重视形象维护。
7. 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较多国企法律纠纷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如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侵权责任法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需要准确把握法律适用,确保案件公正、公平。
8. 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政策性因素国企法律纠纷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受到国家政策、行业规定等因素的影响。
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考虑政策导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须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企业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企业生产经营所面对的风险,可以概括为财务风险、销售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显然,法律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
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一、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现实意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股份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逐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国资委目前正在进行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试点,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力度。
落实这些改革任务,需要严格依照法律程序,依法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同时,企业竞争的实质不仅仅是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较量,而且还是法律、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
由此可见,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拥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还不能自动形成企业的财产权,也无法自动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有效的法律手段,通过知识产权查询,使企业创新活动少走弯路,尽可能处在较高起点,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面临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
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对入世有关条款承诺期限的临近,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面临的法律风险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走出去”参与境外竞争与合作,对国有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统计,截止2005年,中央境外企业和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已经达到69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6299亿元,净资产2870亿元,所有者权益2264亿元,职工人数21万人,其中中方职工15万人。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对当地的法律规定、有关国际条约、协议不十分了解和清楚,时常引发涉外法律诉讼,造成工作被动;有的企业法律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既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又给国家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强调指出,“国有大型企业要‘走出去’,必须是法律先走出去,否则就要承担风险”。
中外企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竞争回报,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潜在的法律风险。
因此,重视和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否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既是中国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对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检验。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国有企业情况复杂,资产数额巨大,分布面广,运营要求高,监管难度大。
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截止2005年,国资委收到中央企业请求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中央企业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
从涉案企业看,80%发生在二级以下子企业,有的甚至发生在四、五级子企业,充分暴露出一些中央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合理,资产配置链条过长,对下属子企业管理失控。
从涉案标的额看,许多案值往往很大,有些案件一旦败诉,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就可能毁于一案,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这些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但问题的核心是由于决策草率、法律审核把关不严,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法律论证,缺乏必须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保障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作用,从而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所以,要保障中央企业庞大的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更需要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作保障。
这是依法治企的客观要求,也是依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次全会决议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从以上决议内容来看,无不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息息相关。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命脉,其发展水平、规模、业绩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下岗失业人员必然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在国家税收减少的同时,企业员工的收入及生活质量也就随之降低,甚至能否按照足额发放工资都成了问题,如此,必然给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如果国有企业不能依法管理,不能规范管理,就很难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企业为了短期行为或企业利益,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或者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居住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确保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企业法律风险分类及成因分析(一)企业法律风险分类针对企业法律风险的特性,我们可以将法律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分析其成因,采取不同的对策加以控制和防范,这是国有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1、从法律风险发生的原因与企业的关系来讲,可分为直接法律风险和间接法律风险。
直接法律风险是企业自身的行为或相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的法律风险。
最典型、也最常见的如合同关系和劳动关系引起的法律风险就属于直接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相对人一方或双方利益受到侵害、损失及灭失的可能性。
间接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受到其它法律关系的牵连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如担保产生的法律风险就是间接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往来中,必然要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合同担保关系,有时为担保人,有时为被担保人。
在签订重要合同时设定担保,可减少风险,保障履约。
但如果设定担保时不规范,如担保人无担保能力,担保财产有权利瑕疵等,就会导致担保虚设,一旦发生违约,担保责任无法落实,责任追究就十分困难。
再如有的国有企业在为其它企业提供担保时不够审慎,风险意识不强,有时会陷入被动,代人承担履约责任,却无法向被担保人追偿,以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比直接法律风险,间接法律风险更难以预测,因此,应在事前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
2、从发生法律风险的来源来看,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
内部法律风险属于企业内部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与相对人的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
内部法律风险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可防可控性较强,法律法规不允许的就不能做,否则,必然发生法律风险。
事实上,我们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要以加强内部管理为重。
外部法律风险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外部法律风险与企业员工或者说法律关系的相对人联系不大,其显著的特性是不可预测性。
对于外部法律风险,企业要未雨绸缪,建立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出现法律风险,要有危机处理机制,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
3、从法律风险的产生与人的意识行为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
我们知道,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类法律风险也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暴致使企业重大损失的,就属于客观类法律风险。
从客观类法律风险产生的成因来看,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
主观亦即人的意识,同样,主观类法律风险是由于人的意识行为引起的,只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可防可控性较强。
(二)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1、管理人员或合同当事人法律意识不强。
一是有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
二是在实践中,有的国有企业在产品购销活动中,因为是多年的关系户,有时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打白条、开空白合同书;由于合同书内容、条款残缺不全,责任追究无合同依据,这样就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往往授人以柄,难以保证合同目的实现,反而增加了合同风险系数。
三是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合作对方是多年朋友,盲目自信,签订的合同不严密,履行时出现变更不确认以至出现漏洞;有的企业在整体划转、资产转让时,没有相关法律专业人员把关,认为只要有行政文件即可,致使新企业形成后,由原有企业的债务或纠纷引起的诉讼时有发生。
2、企业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一是由于体制等原因,部分企业法律工作人员难以介入合同审查、合同谈判、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经营活动,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审查环节,埋下许多经济隐患和经营风险。
比如有的企业从员工招聘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待遇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大多由人事部门包办到底,法律工作人员很难介入,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
有的国有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一般都由业务部门来完成,对事先审查、论证、调研工作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有的经营人员违规操作,甚至仅凭哥们意气、人情关系就草率签约,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
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条款的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企业法制部门组织不健全。
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既有按照企业法设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有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和控股企业及合资企业等,有的大型企业还设立了二级、甚至三级子公司、分公司等,不同形式的企业受不同法律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