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Ab s t r a  ̄ T h e a u t h o r a n a l y s i s t h e a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ml e s o f g e o h a z a r d s a n d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a t e d f a c t o r s o f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t r i g g e r e d g e o h a z a r d s , p r o v i d e u s e f u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s t a fa n d r e s e a r c h e r s . Ke y wo r d s : W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o n o n 1 2 t h Ma y ; g e o h a z a r d ;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r u l e s
5 8 % 公路 损毁 比和上段 相 比差 别不 大 。
1 . 2 沿河流水系的线状分布
地 质 灾 害 在 汶 川 大 地 震 区 域 中分布 特 征 是沿 水 系 河 网呈 线状 排 布 。调 查 显示 , 多数 地 震地 质 灾 害沿 岷 江
1 “ 5 . 1 2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川大 地震地 震地质 灾害 区域分布规 律探析
A r c G I S平 台 中建 立 数字 高程 为 1 : 5 w模 型 为基 础底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影响。

我们将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首先回顾“512”汶川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受灾范围等,以此为基础,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探讨这些灾害在地震后的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点以及形成机制。

本文还将结合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将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地震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具体影响。

本文将总结地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核心区域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地——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地区。

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和地质灾害的连锁效应,研究范围适当扩大,涵盖了地震烈度达到Ⅵ度及以上的区域,包括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多样,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地震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地震台站的地震监测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等关键信息。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震后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数据。

这些数据由研究团队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多次现场调查收集。

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识别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情况。

这些数据提供了宏观的视角,有助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规律和趋势。

地质背景资料:包括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规模达0级的地震。

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惊。

作为一场超级地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

在汶川地震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

崩塌是指山体或土石由于地震震动而突然崩裂、滑落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山体因地震而崩塌,堵塞了河流,毁坏了道路,甚至掩埋了附近的村庄。

滑坡是指土壤、岩体或其他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移动的现象。

这次地震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或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泥沙、石头等物质在流动中裹挟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流动体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泥石流掩埋了许多建筑物和道路,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针对崩塌和滑坡,救援人员采取了紧急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同时,工程治理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实施了边坡加固、排水沟建设等工程,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现象。

针对泥石流,救援部门则采取了水土保持、排水沟疏通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尤其是地质灾害方面,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了解灾害应对知识至关重要。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在抗震救援和重建方面的工作,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抗震救援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灾区搜救,快速准确地确定受困者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梁京涛;王军;汪友明;王猛;刘斌;杨磊【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5(30)1【摘要】Wenchuan M8.0 earthquake triggered 1 3759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otal,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density of 39 counties (cities,districts)is 1 4.02/1 00 km2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ata,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ismic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It is mainly focused in th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earthquakeintensity,lithology,terrain slope and altitude,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erived:① In the research area,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coseismic fault and within 30 km of the coseismic fault.On the regional scale,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ppears zonal distribution along 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and linear distribution or string-lik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water system.② The slope posi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icro-landforms,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ed mainly on the high position along the ridgelines and watersheds.③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arthquake.The devel-opment dens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decreases as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decreases.④Geological disasters main-ly develop in relative soft rockformations and hard rock formations.By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force,landslides u-sually occur in soft rock formation,and rock falls often develop in hard rock formation.⑤ Geol ogical disasters mainly develop within the area where the altitude is from 1 000 to 1 500m,and the slope is from 30°to 50°.In dif-ferent ranges of slope,geological disasters demonstrate different advantage developmental patterns.%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

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特点与规律

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特点与规律
12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五)支挡结构震害主要特点
81.1%的支挡结构震害发生在发震断裂带附近的Ⅸ度及Ⅺ度地震烈度区内,VI 到Ⅷ度区内支挡结构震害相对较少。
地震 烈度区 Ⅸ-Ⅺ Ⅷ Ⅶ Ⅵ 四川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304 12 42 0 陕西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0 0 0 10 甘肃支挡结 构震害数量 0 0 6 0 支挡结构 震害统计 304 13 48 10 占总数百分比(%)
波放大系数约为1.25;由于山顶以岩质山体为主,公路一般是以路堑通过的, 因此路基破坏较少;而山腰通常有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或强风化层,大多是半
填半挖的路基,所以震害较多。
9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三)路基震害主要特点
50%路基震害发生在半挖半填的路段,路堑和填筑路堤段路基震害数量约各 占25%。半挖半填路基存在填土与既有地基之间天然结合面,虽然在设计中 考虑了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开挖台阶等,但在强地震力作用下引发的滑动。 44%路基震害主要发生于土质山体路段,岩质和上土下岩类路段的路基震害
81.1 3.5 12.8 2.7
13
主要技术成果1
——震害特征与规律
(五)支挡结构震害主要特点
支挡结构震害主要出现在重力式路堑挡墙上,58%为路堑式挡土墙,42%为 路肩式挡墙。重力式挡墙的震害数量为371处,占震害总数的98.9%,加筋式 挡墙与抗滑桩(桩板式挡墙)的震害仅4处,这与加筋挡墙和抗滑桩在震区数 量较少有关。在出现震害的重力式挡墙中,71%的为浆砌挡土墙,23%的片 石混凝土挡墙。浆砌片/块石为主的挡墙震害,占震害总数的74%,片/卵石混 凝土挡墙的震害仅占21%。 挡墙震害多位于土质地基上,占震害总量的58.4%;上土下岩和岩质地基上的 挡墙震害基本相当,分别为19.2%和22.45%。

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张军;杨泽平;梁海安;王瑜;陈强;谢泽【摘要】汶川县地属川西北中、高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该区域内的崩塌地质灾害更加发育.在2016年汶川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崩塌地质灾害点的个数与岩性、地貌、斜坡坡度、斜坡坡向、崩塌方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可知汶川地区崩塌主要是岩质崩塌,主要发育在灰岩、砂岩等沉积岩中;崩塌主要沿着岷江河谷地貌和两岸中山发育;崩塌多发育在坡度为60°~90°、斜坡坡向为90°~150°中;小型崩塌特别发育.【期刊名称】《工程质量》【年(卷),期】2017(035)007【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汶川县;地质灾害;崩塌;发育规律【作者】张军;杨泽平;梁海安;王瑜;陈强;谢泽【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20 引言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1,2],地形变化多样,同时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崩塌地质灾害频繁爆发。

程思等[3]较早做了汶川县崩塌地质灾害规律的探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祁生文、许强等[4,5]做了极重灾区地质灾害特征分析,认为崩塌受到岩性结构和地形的影响较大。

黄润秋、彭王星等[6,7]研究认为地震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断层上盘效应,刘应辉、张云祥、陈志伟等[8-12]以大量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汶川县内局部区域的崩塌发育规律。

本文在 2016年汶川县1∶5 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基础上,选取全县 354 个崩塌点作为数据源,统计分析汶川全县崩塌发育规律,为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以汶川大地震触发的青川县地区次生地质灾害为背景,介绍了由地震诱发的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并对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做了统计分析.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
作者:丁月双马志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刊名:中国水运(下半月)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2009 9(4)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垂直破坏。

50-4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建议

50-4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建议

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建议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盛昌明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当前对人类生命财产最为直接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除外)等地质灾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必然增加了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减弱,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由以往效率优先发展模式转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要求。

关注地质环境问题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人实地调研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北川旧城特大山体崩塌、绵竹清坪乡文家沟与走马岭特大山洪泥石流、汶川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雅安地质灾害监测网等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与省国土厅、国土资源基层管理部门及其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座谈。

并研究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希望问题具普遍性,建设具可操作性。

一、四川省地质灾害概况四川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省份之一,并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广大山区特别是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加之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和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以及该区域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高发势态。

据统计(见附表),2010年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63起(滑坡1493起,崩塌261起,泥石流345起,其它63起),造成77人死亡,44人失踪,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0195.11万元。

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9起。

与2009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是去年总数2.31倍,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了23.9%。

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演化特征统计分析

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演化特征统计分析
(41572302);四川省自然资源科技计划项目(KJ-2018-23) 作者简介:高会会(1992-),女,河南滑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机理方面的研究。Email:574102688@qq.com 通信作者:裴向军(1970-),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治理方面的教学和研
Ge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ofSichuanProvince,Chengdu 610081,China)
Abstract:WenchuanearthquakeisthelargestearthquakeinChinasincethe21stcentury.From theaspectsof scale,intensityandtime,wemadeapreliminarystatistical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ofgeolog icaldisasters(landslideanddebrisflowinthispaper)evolvednineyears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andpre dictedtheevolutiontrendoflandslideanddebrisflowduring2018-2025.Resultsdemonstratedthat:(1)The numberoflandslide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scaleandintensityofearthquake,andlandslidesmainlyhap penedinJuly-September.(2)Thescaleofdebrisflowismoreuniform,andthenumberofdebrisflowisapproxi matelyproportionaltotheintensityofearthquake,anddebrisflowmainlyconcentratedinJuly-September.(3)In theearlystageaftertheearthquake,landslidewassmallinnumberwhiledebrisflowwaslarge.(4)Thedifference intheevolvementcharacteristicsbetweenlandslideanddebrisflowaftertheWenchuanearthquakeliesintheforma tionconditions.(5)Accordingtoprediction,landslidewilldecreaseinanoscillatingmannerinashortperiodof time,withacycleof3-5years,whereasdebrisflowwillfluctuatehorizontally,alsowithacycleof3-5years.

3.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简化版)

3.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简化版)

滑坡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1000
安县大光包滑坡
1km 4km 2km
大光包(3047m)
滑坡前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大光包(2890m) 地表破裂
滑坡后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滑坡坝高达:690m! 体积达:7.42X108m3
5.12地震诱发灾难性滑坡、崩塌一览表 (死亡>100人,11处)
远远超过过去2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
地震以前的北川县城
新县城
新北川中学滑坡
老县城
王家岩滑坡
新北川中学岩崩
700人死亡!
1600人死亡!
老县城
1) 沿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线状分布
因道路主要沿沟谷修建,地震几乎使灾区公路全毁
2) 断层上盘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
岷江映秀-草坡局部路段地质灾害
威胁人口 (人) 49605 57440 130003 303349 44283 19197 4356 2781 29461 0 640475
威胁资产 (万元) 301688 117884 672595 1033871 179511 240175 96526 214948 180584 611 3038393
滑坡 滑坡 滑坡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1200 1200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灾害点位置 灾害体规模 (万m 3 ) 1200 1200 1200 1108.8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威胁省道210线及68户320人 目前未造成损失,威胁12户34人生 命财产安全。 直接威胁5户39人,堵塞河道后威胁 下游居民大于1000人,威胁资产大 于1000万元 矿山 通过调查为造成过危害,但遇暴雨 会形成泥石流物源,威胁沟口居民 及堵塞河道 铁路、电站 有可能堵塞磨坊沟,造成泥石流的 发生 县道、水利设施 滑坡形成顺河方向宽200~300宽, 高30m~50的堆石坝和堰塞湖,库容 最大达1200万立方米关庄镇集中安 置点曾为此疏散上万人。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査通过对北川、汉旺和都江堰等地区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主要集中在实际烈度8度以上区域。

调查还发现即使在高烈度地区,毛石挡墙、混凝土挡墙和锚喷支护均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其中以锚喷支护的抗震效果最好。

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毛石挡墙往往表现为上部和中部沿水平灰缝的剪切破坏;混凝土挡墙表现为阳角附近的开裂;山于錨喷支护为柔性支护,则基本没有裂缝出现。

标签:震害;滑坡;崩塌;挡墙;锚喷支护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of Bei Chuan, Han Wang and Dujiangyan, the geolagical disaster areas of landslip, collapse have the higher earthquake intensity especially those above 8 degrees.The survey also found that even in areas of high intensity, rubble wall, concrete wall and 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 has good seismic effect, the seismic effect of 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 is best.Under seismic loads, nibble wall is often manifes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horizontal mortar joint shear failure; concrete retaining wall is cracking near the corner; Because theanchor-shotcretebolt support is flexible suppor, there is basically no crack・Key words:seismic demage;landslip;collapse:retaining wall;anchor-shotcrete retaining引言2008年5月12 B 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0级地震,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岩石崩塌和泥石流,造成了河道堵塞,道路、建筑物的损坏和大量人员伤亡。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紫坪铺大坝绕坝公路边坡防治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1、加强流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 理,探讨流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都汶路泥石流
2、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镇建设
用地地质灾害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砸毁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安县高川老虎嘴崩塌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汶川强震区地震灾害的成功防治实例:
北川县城防止滑坡
丹巴县城滑坡防治
青川红光乡泥石流防治 紫坪铺大坝边坡防治
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
治理后的丹巴新城滑坡
长。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截至8.21 25270 次)
●三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
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
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 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对同震位移这一重 要地震参数进行考察和测量。
遇难:69226人
受伤:374643人 失踪:17923人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
等多部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经专
家认定,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 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 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 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 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5·12”汶川大地震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

首先 ,因为黄土质 地疏 松,多 孔 隙 、垂直节 理发 育及 透水性强 ,很容易 造成沉 降和崩滑 ,为土体 滑动提供 了条 件 。 另外 ,黄 土 层 内所 夹 的 粉 砂 隔 水 层 或 下 部 基 底 的 第 三 系层面 ,均有滞水 作用 ,常破坏 黄 土结 构 ,成为 润滑 的滑 动面 ,促使滑坡灾 害产生 。尤其 是在地 震力 和水的共 同作 用下 ,可引起大 规模黄土 斜坡 失稳 ,形 成高速 、远程 、低 角 度 的滑 坡 ,表 现 出低 抗 震 性 和 高 流 动 性 的特 点 。

7 ・ 6
l 。 材 J
S c Bu l ihu id M acrn s e } l
2 1 年 第 5期 01
第 3 7卷 总 第 13期 6
21年 1 01 O月
“ 1 ” 川 大 地 震 滑 坡 的 地 貌 特 征 及 理 施 研 究 5・2 汶 治 措
黄 波
县 发 生 里 氏 8 0级 大 地 震 , 同 时 因 地 震 引发 了大 量 的 次 生 .
地 质 灾 害 ,摧 毁 庐 舍 与 工 程 设 施 ,掩 埋 村 落 ,给 劳 动 人 民
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滑坡 灾 害地貌 一旦 生成 ,震后 仍然 留 有种种 灾害隐患。笔 者分析 了地震滑坡 的地貌特征及 危 害
的程 度 ,提 出 了相 对 应 的 治 理措 施 。
占滑坡总数的 l. 1 ,但这些规模 巨大的滑坡单体或群 体 35 % 累计面积 占到流域 滑坡总面积的 3 . 9 ,反映了滑坡灾 害 74 % 强度大和区域滑坡地形的严 重性 。
12 滑 动 面 角度 低 缓 .
关 键 词 :汶 J 大 地震 ;地 震 滑坡 ;地 貌 特 征 ;措 施 l l 中图 分 类 号 :P 1.7 35 9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4 1 (0 1 5— 06— 2 6 2— 0 1 2 1 )0 0 7 0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摘要: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

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大致范围,提出了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策略,并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特点,预防,重建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5. 12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发生7. 6级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严重,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大地震。

它给千万的炎黄子孙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也使国家蒙受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可知,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其发震准确时间是2008年阳历5月12日(阴历四月初八)14点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1°N,东经103.40°。

震源的深度是15 km,属于浅源地震。

震级用面波来衡量的话,面波的震级是里氏8. 0级,如果用地震器衡量的话,地震器的震级是7. 9级。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乃至改变了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供灾区重建过程中参考。

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理地质背景“5·12”汶川8级大地震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从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

首先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

然后又经过挤压,生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四川省水库 “一号工程” 1958年开建,因暴雨冲垮大坝和苏联专家的撤走而被搁置; 1997年立项; 2001年3月29日在争议中动工; ① 2006年12月竣工; 工程动态投资72亿元,静态投资62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 为877米,最大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其 2008-05-12 14:28:04.0, 中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这样一次巨震,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地质环境本身就比较
脆弱的四川西部的中、高山地区,其触发地质灾害数量之多,分 布之广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超出人们所预料的!
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00 80 60 40 20 0
94.67 88.00 84.00 81.33 74.67 69.33 94.67% 56.00 44.00 32.00 21.33
100
69.3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距断层距离(km)
地质灾害规模与距断层距离的关系
120
灾害点个数百分比
Dist.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 合计
Number
16 8 9 9 10 4 5 2 3 5 4 75
ration
21.33 10.67 12.00 12.00 13.33 5.33 6.67 2.67 4.00 6.67 5.33 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10地理二班谢泳龙100204089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2 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

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

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得出:(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 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四川 5 1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张永双等《地质力学学报》摘要: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 0 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 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 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殷跃平等《工程地质学报》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 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

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 ,对地震形成的 33处坝高大于 10 m 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 ,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 4种溃决危险。

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 , “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 , 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

据实地调查 ,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 ,具有“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三阶段特征。

在高速滑流中 ,发生 3种效应 : ( 1 )高速气垫效应 ,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 ,具有一定厚度 ,飞行行程可达 1~3 k m; ( 2)碎屑流效应 ,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 ,特别是含水丰富时 ,形成长程流滑 ; ( 3 ) 铲刮效应 , 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 ,形成新滑坡、崩塌 ,但是 ,其厚度不大 ,滑床起伏不平。

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 ,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

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 1600人被埋死亡 ,数百间房屋被毁 ,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 ,举世罕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 ,滑程约 2400 m ,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 ,形成滑坡坝 ,致使 7个村庄被埋 ,约 400人死亡。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韩用顺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 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 )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 )利用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程思,易加强《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摘要: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表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

在分析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初步规划建议,同时提出了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安排生产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5 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谢洪,王士革,孔纪名《山地学报》摘要:“ 5 . 1 2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高山峡谷区和四川盆地深丘区等地,行政区划上涉及四川省的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陇南市,陕西省的汉中市等的山区,面积大于1 0× 1 0 k m 。

强烈地震除直接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各种设施被毁外,还在山区引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形成灾害叠加,导致灾情更加严重。

次生山地灾害主要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集中分布和沿河谷两岸山坡分布,具有下列特点: I .类型多样,包括崩塌、滑坡、滚石、堰塞湖、泥石流等; 2 .数量上以滚石、崩塌、滑坡为主; 3 .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 4 .堰塞湖主要由地震滑坡、崩塌形成; 5 .泥石流活动具滞发性,地震直接激发的泥石流仅一处; 6 .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7 .加剧了防洪形势的严峻性; 8,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 9 .活动强弱与地震烈度大小关系密切。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施斌等《高校地质学报》摘要: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丁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摘要:映秀至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

本文研究中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实测了大量地质剖面,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分析论述了一处特殊的水压力致远程滑坡灾害基本特征及机理。

在茂汶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显著差异,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

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6°~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

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失稳位置在0.12坡高至0.91坡高之间,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

在影响斜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多个因素中,地震动和斜坡地质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黄润秋,李为乐《工程地质学报》摘要:5 12汶川大地震 ( M s = 8 . 0 ) 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 分布范围约 10 万 k m2。

这些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主要还是受到发震断层的控制, 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

通过都 ( 江堰 ) ) 汶 ( 川 ) 路、北川 ) 安县、马公 ) 红光 3 个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的研究, 发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断层效应: ( 1 ) 由于属逆断型发震, 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 " 上 / 下盘效应 " , 发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高、范围广、规模大; ( 2 ) 断层上盘 0 ~ 7km 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 断层上盘 7 ~ 11 k m 范围和下盘 0 ~ 5k m 范围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区; 绝大多数的大型滑坡都分布在距断层 5 k m 范围内; ( 3 ) 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 大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发生在这些部位; ( 4 ) 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为 N W - SE , 与映秀 ) 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 这与地震波垂直于断层方向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 5 )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育在Ù 度及其以上烈度的区域。

其中, Û度区发育密度与Ú度区的基本相当, Ù 度区灾害密度只有前两者的 1 / 3 , 而Ø 度区发育密度只有Û度区或Ú 度区的 1 / 1 0 。

三、文献资料的成果分析1、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标题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作者黄润秋,李为乐观点在GIS平台上,对灾害点分布与高程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7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