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背景我国领导的我国人民会议于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在此前,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疾苦深重。
新我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要求坚持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行党的基本路线,形成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政治秩序。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人翁作用,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
再次,要看是否充分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还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否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我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取得了全社会的积极认同和支持。
5. 总结和回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取得的重要成果。
毛概-第三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以进入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各个领域
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时
多选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A.使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B.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 产资料的主人
D.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性 的伟大胜利
E.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 义新时代。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 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岛屿外实现 统一的国家。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 主、享有民主权力的国家。
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 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3、阶级关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 本变化,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地主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 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及
历史依据:
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前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制度框架,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该制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政治纲领,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主体】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概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 总结和回顾性:在全文中多次提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概念,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以深入理解。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准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需要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为人民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确保广大人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民民主专政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灵魂。
3. 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牢牢掌握国家的政权和决策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巩固的根本动力。
4. 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中国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中,个人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阶段。
这一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根本保证。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努力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受到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中国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借鉴。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过若干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和完善。
1949年-1953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领域上实行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措施。
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内部三查三整肃,政府取缔了私人企业,对资本家和土豪劣绅等反动分子的财产和权利进行了没收。
推行了大规模的国企国燃建设,大规模的劳改和土改,这样一套社会主义措施,使中国政府摆脱了传统旧秩序的权贵思想遗产,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4年-1956年:中国在这个时期推进了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造,对食品、轻器械、工业和交通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造,实现了国有化和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的局面,打破了封建制度下的资本家私有制的独权,制度化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1957年: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运动,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性能力、思想解放和民主开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1958年-1961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中国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大规模改革,建设公有化的形式更严格的生产资料,进一步加强国有化的状态,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形态。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府要求人民去除传统思想,实践和发展他们的知识和创造力,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效果。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扶持农村、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开放和民主化等形式,政府不断优化、修正和改进社会主义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个制度的确立实现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经济的掌控和主导地位,即更好地利用了劳动人民的手工能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了丰富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及重大意义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是:1956年。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最根本的变革: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跨越式的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鼓舞了全世界被剥削、被殖民、被压迫的民族,鼓舞了广大亚非拉的地区民族革命。
掀起了一个民族独立的高潮,新中国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第三世界人民一边;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体系。
这个制度体系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通过国家机器的组织和运转,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化管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全面保障和服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伟大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仍然存在,个人利益往往被放在社会利益之上。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体系,强调的是全民利益和公平正义,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基本制度体系,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对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全民发展、推进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群体中,实现社会主义理念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确立的历史背景、主要路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所有制的运用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于整个社会或国家,而不再是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国家管理和调控生产资料,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社会主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为主导力量,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群众自治组织等形式,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力,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对教育、文化、科技的重视,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带来了剧烈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剧。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逐渐成为思想和实践的主题。
十月革命在俄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成功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路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革命斗争的途径。
像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人民革命等,都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典案例。
其次是通过和平演变的途径。
像挪威、瑞典等国家,通过和平的方式逐渐改革现有的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可以通过改良主义的途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影显示]
答案:A
[教师分析]首先,让学生看“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图,然后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建成了的大型重工业项目基本上位于东北三省境内,由此可以得到正确选项A。东北地区是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的能源重工业基地。
[板书]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写完成下表,然后再分点讲述。
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讲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4.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纪守法观念。
三、能力目标
[板书]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投影显示]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1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通过数字对比,得出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强调建国初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板书]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过渡时期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条件、内容、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等问题。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概念。
[教师讲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从经济上看,建国初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由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从整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的。这个过渡时期,从完整意义上讲,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简表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
↓
初级合作社
↓
高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
全行业公私合营
[板书]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投影显示]
[教学建议]教师出示投影片后,第一个问题由教师讲解,第二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板书]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投影显示]
[教学建议]A、C两个问题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因为难度较大;B主要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主要采用教师分析和学生回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教师分析]A.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前,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经济相比较,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而且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课主讲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点分析清总路线提出的情景、实质、内容等问题。
二、在讲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综合列表分析,加强直观教学。并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这一重要问题。
1.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内容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的史实,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3. 通过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史实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教师讲述]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探讨。
首先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其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的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为加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在讲述“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如“长春一汽”等“一五”成就。
四、教学结束时,要出示练习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就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教师讲述]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个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并举的计划,其本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学生回答]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特点主要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这同苏俄没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改造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
[教师分析]建国初,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合作方针,通过民主方式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对民族资本家的财产采取的政策不是没收,而是以“赎买”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剥削性和妥协性,但同时又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动力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政权巩固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愿意接受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拥护社会主义。1953年到1956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使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由剥削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1.进述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适用于教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
2.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五”成就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3.综合归纳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程”这一问题的分析。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
●课时安排
B.学生可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中有关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讲边填。
[教师讲述]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具体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临时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到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到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支持社会主义商业,才能迅速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飞跃。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