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

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

(1)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2)讲练结合 以练促学
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在 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自然、 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开。 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能 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 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四百 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 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 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二十 世纪 七十 年代 后 中国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探 索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伟 大贡献
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的初 期探讨 西方现代市场 经济的兴起与 主要模式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 与主要模式
二十 世纪 三十 年代 开创 国家 干预 经济 时代
干国 预家
经济 危机
罗斯 福新 政
凯恩 斯革 命
经济 危机
新自由 主义
罗斯福新 政凯恩斯 革命国家 干预经济
市 场 不 是 万 能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马克 思主 义政 治经 济学 创立
中国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探索
变革
马克 思主 义政 治经 济学 内容 市场 与社 会主 义的 关系
经济危 机理论
剩余价 值论 劳动价 值论 毛泽 东
(1)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
材料一: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 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 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 自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 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开。 材料三: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 行业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 资源日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 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 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 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浅谈《经济常识》(上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经济常识》(上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互动式教学
0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
习效果。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
03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确保两者相互补
充、相得益彰。
04
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
不断学习经济学新知识
教师需要关注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以更新自 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情境模拟法
总结词
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经济知 识。
详细描述
情境模拟法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际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常识》(上册)教学中,教 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模拟活动。例如 ,模拟市场交易、企业运营、经济政策制定等场景,让 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经济知识,提高实际操作 和应用能力。情境模拟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 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1
02
03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市场 等经济实体,了解经济活 动的实际运作情况。
社会调查
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进 行社会调查,了解经济现 象和问题。
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 作和实习机会。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案例教学
01
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理论。
教师师德师风的强化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 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积极与学生 沟通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 满意度。
05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济认识 的过程 ; 列宁、 斯大林 、 毛泽东 , 到邓小平 对社会 主义商 品经济 的认 识过 程 。如何 正确 评
价他们 每 个人 的 观点 ,正确 地评 价 不 同时期 经
济理论 的历史作用 ,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 、
思 政治 教学2 8 第8 9 想 课 0 年 期( ) 0
格 、供求 对 生产 的调 节示 意 图更能 明 了地解 释
么样 的教学 方 法 , 导学 引
生走进《 经济学常识 》更 , 好地 掌握 教 学 内容 , 是每 个 政治教 师都在 思考 和 探 索 的 。下 面就 《 济学 经
常识 》 的教学 方 法 阐述 一 点 自己不成 熟 的做 法 。
过程 等 内容 ,对 于我 们正 确地 理解 和认 识从 亚 当・ 密、 斯 大卫 ・ 嘉 图 , 马克 思对 资本 主义 经 李 到
嘉图的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用《 . 经济生活》 第一课 “ 揭开货 币神秘 的 面纱” 中的内容 ,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和本质方面 理解选修2 经济学常识》 《 的专题二中的“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货币不是某位圣 贤的发明 , 中“ 而 是商品生产 、 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 商品中分离 出来 固定充 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这
学常识》 内容 , 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 的作用 , 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 《 . 经济生活》 十课 “ 用 第 走进社会主义市
场 经 济 ” 市 场调 节 的优 点 、 足 和宏 观 调 控 中“ 不
的必要性” 等知识 , 分析 、 把握《 经济学常识》 专 题一 中的“ 斯密、 李嘉图的经济 自由理论”结合 ;
维普资讯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讨摘要对于初学者,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是全新的,还要理解很多基本概念、原理和经济学的规律。

因此探索与经济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笔者根据近几年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总结,旨在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笔者做了以下总结: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以单纯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导致学生对于学习过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透彻,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的现象较为突出。

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被忽视,自学能力严重缺乏;第三,由于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

传统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纯粹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至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不会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相违背。

针对以上传统教学出现的几个问题,结合近几年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1通俗教学法经济学课程中会出现诸多专业性术语,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专业术语时可能无法马上理解术语的经济含义,学习起来会感觉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此时,老师最好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出现的经济学术语,让学生容易理解,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

例如,在讲到需求这个概念时,教师不必让学生将需求的定义背下来,因为若无法理解,即使将定义背下来也无济于事。

教师可以抓住需求定义的两个关键词,即:欲望和能力。

一方面,消费者要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他需要这种商品;另一方面,消费者有经济能力购买这种商品,也就是消费者能买得起这件商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需求的含义了。

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

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

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具备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当今信息时代,经济知识的掌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因此,教授经济学常识是高中和大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经济学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因此,教学方法需要设计得既能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又能激发他们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的或虚构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经济学概念及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研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游戏模拟法游戏模拟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经济学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来模拟经济现象和决策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经济模型、市场模拟和决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经济参与者,体验真实的经济环境和决策制定的过程。

通过游戏模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经济学原理的作用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实地调研和访谈实地调研和访谈是一种贴近实际的经济学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实际经济活动的细节和实践经验。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实地调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媒体形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经济学概念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3. 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理解经济学的本质。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课程背景市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本章将通过对市场与竞争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市场的概念、类型和竞争机制,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竞争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分析市场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供需与价格3.1 课程背景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关系,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解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供需的基本原理;2. 理解价格的形成机制;3. 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供需的基本原理,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变动对市场和社会的影响。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价格现象的能力。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4.1 课程背景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行为。

本章将引导学生认识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特点,理解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经济常识》(上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经济常识》(上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促进交流和思考,加深对 经济问题的理解。
任务驱动法
布置实际任务,如市场调 查、经济数据分析等,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重点突出
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大授 课力度,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点。
难点解析
对教材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通过图解、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 理解。
03
学生学习指导
学习方法建议
制定学习计划
建议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和自身情 况,制定每周或每天的学习计划 ,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预习和复习
学生应养成主动预习和复习的习 惯,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和巩固已
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课堂听讲
课堂听讲是学习经济常识的关键 环节,学生应集中注意力,积极 思考,做好笔记,以便更好地掌
关注教学改革
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改革动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 教学方法和模式。
研究成果应用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术前沿追踪
关注学术前沿,对经济常识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进行深入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
1 2 3
案例选取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常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和研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词
客观、科学、全面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保证教学质 量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 ,以便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平时成绩、期中考 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学生总 评成绩。同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也可采用 不同的评价方法,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小 组讨论等。

经济学常识教案

经济学常识教案

经济学常识教案导语: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管理资源以满足需求的学科。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经济体系、市场的运作规律以及个体和社会面临的经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常识。

一、导入部分1. 导入活动:教师播放相关经济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2.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经济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二、知识讲解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以及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问题的学科。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2. 基本经济概念-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 机会成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因为资源有限,选择一种方案意味着失去其他方案的机会成本。

- 边际效应: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经济活动,对总效益的影响。

- 机会主义:在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最优方案。

3. 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体系: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形成以供需关系为基础。

- 计划经济体系: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由中央计划部门决定,价格通常由政府制定。

- 混合经济体系:市场和政府共同参与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4. 市场的运作规律- 供求关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 价格机制:价格反映了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

- 市场失灵: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时,市场失灵现象会出现。

三、案例分析1. 实际例子1: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解释通货膨胀原因:货币供应过多导致购买力下降,引发物价上涨。

- 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减少货币的实际价值,使人们的购买力减弱。

2. 实际例子2: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 解释汇率变动原因:汇率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因素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教材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①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
• • • • 人是自利 发挥市场作用 反对国家干预 政府职能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资本积累 降低工资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对外贸易
②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
• • • • • P17探究活动 原则: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进步 缺陷 实质
比较:
劳动价值 论 亚当•斯密 二元 大卫•李嘉 一元 图 收入分配 论 二元 一元 国家贸易论 绝对成本学 说 相对成本学 说
比较:
斯密劳动价值理 李嘉图劳动价 论 值理论 不 同 点
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的 关系 商品价值的 决定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可 能有交换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肯定没有交 换价值
②绝对成本和自由贸易理论
– 贡献 • 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 局限性 • 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绝对优势 • 绝对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 • 不可能都生产一种商品
斯密矛盾或斯密难题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国富论》中从物质利 益出发论述并肯定利己主义的经济观;《道德情操 论》中又从同情心出发论述并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 理观。这种不一致被经济学家成为斯密矛盾或斯密 难题。
三、内容简介
• 教材共设五个专题。 第一专题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二专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 献 第三专题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 主 要模式 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 第五专题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古典经济学巨 匠的理论遗产 (专题一) 斯密 李嘉图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 济的兴起和主要模式 (专题二)
2、李嘉图
(1)李嘉图生平简介 (2)李嘉图所处的时代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一课时怎样设计才能更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一课时怎样设计才能更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经济常识第一课时怎样设计才能更好。

经济常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解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下面我分别从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下阐述。

一、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二、学法1、案例分析法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理论联系实际理由: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加深印象,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钱吧?为什么?钱到底从哪来?为什么有这么大本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2.授课过程本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一)货币的本质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商品和货币两个知识点,从商品入手引出货币的本质。

第一个知识点商品让学生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关于商品的含义的设计,我让学生说一下大家熟悉的商品,设置问题这些商品有什么共性?引出商品的含义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然后列出一系列物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商品如:空气和氧吧里的扬弃、自家种自己吃的蔬菜和菜市场上卖的蔬菜、送给同学的钢笔和超市里卖的钢笔。

进一步理解作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及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关于商品的基本属性,我在大屏幕上显示一组图片2只羊=1把斧头设置两个问题1.为什么两种商品要交换?2.为什么能交换?进而引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第二个知识点货币从商品入手,让学生知道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以我从商品交换的演变过程入手。

商品交换最开始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扩大的物物交换。

多媒体展示物物交换的困难,让学生思考怎么解决。

学生讨论最后会得出结论找一种大家都喜欢的商品,引出一般等价物。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

《经济学常识》课标解读及内容解析课程标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本课程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

其中,历史地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可以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鸿篇巨制──《资本论》,特别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

在对比斯密和李嘉图所处时代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市场经济实践的了解,对当前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概览,有助于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涵义。

回顾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和毛泽东的有关经济探讨,可感悟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认识过程,体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把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认清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重要性。

这正是学习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内容要求的把握(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1简述斯密所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阐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他所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并在欧美进入了鼎盛阶段。

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正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斯密对市场经济问题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主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资产阶级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即“自由放任”,力图排除一切封建障碍,反对重商主义,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他认为经济自由是人的利己本性的体现,是“自然秩序”的规律性的要求。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制度,并在这个限度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2选修2 经济学常识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2选修2 经济学常识教案

选修2 经济学常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修课《经济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经济学派产生背景、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深化学生对当前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编写依据其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再过20年左右,目前的在校高中学生不仅将逐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将陆续进入社会决策层。

再过30年,祖国的前途命运必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情况来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和多种就业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社会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差距拉的过大等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正处在一个攻坚阶段。

这是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敏感期。

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否则,我国社会发展将出现大问题。

在此情况下,编写一本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经济学常识》教材,使学生对主要经济学派的观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中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

理想引领人生,信念鼓舞斗志。

中学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值我国社会的变革时期。

这一过程是社会方方面面发生分化组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与新现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经济观念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摘要】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下图所示)。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4-02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

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可是对于习惯了高中传统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课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内容是全新的,是陌生的。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经济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

下面就《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法阐述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必修课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选修课内容,架起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桥梁。

(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内容。

思想政治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扩展。

其中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1《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

学生也正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知识基础上,选学《经济学常识》的。

所以,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优点、不足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等知识,分析、把握《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中的"斯密、李嘉图的经济自由理论";结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相关知识,讲授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018年高中政治教研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一教材分析课件 (共63张PPT)

2018年高中政治教研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一教材分析课件 (共63张PPT)

财富及其来源
重商主义者
金银货币
斯 密
什么是社会财富
一国生产 商品的总量
通过国家干 预经济,保证顺 差的对外贸易
如何增加社会财富
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资本的利 用效率
17
●时代的呼唤 ●财富及其来源 ●劳动价值理论 ●阶级机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理 论 贡 献 政 策 主 张
亚当●斯密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的政策主张 :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国民财富的增长 途 径
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 工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斯密的政策主张 :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增进 利己 是人的 本性
将资源投 到商品供 不应求、 价格高的 部门中
自然秩 序的思 想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特定物品的效用 使用价值
由于占有某物 而取得的对他种 货物的购买力
交换价值
水与钻石悖论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认识到使用价值不决定交换价值 未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也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价值的决定因素(二元)
有时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有时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
追求个 人利益
社会利 益,国 民财富 的增加
出 发
唯一动力
市场 自由竞争
斯密的政策主张 :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国民财富的增长 途 径
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 工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时代的呼唤 ●财富及其来源 ●劳动价值理论 ●阶级机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理 论 贡 献 政 策 主 张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教案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选修课《经济学常识考点解析》,主要针对经济学初学者,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经济学考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共计十个章节,本教案为前五个章节的详细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2. 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原理;3. 理解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基本理论;4. 熟悉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等热点问题;5. 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四章: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教学重点】供给、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价格机制的作用。

【教学难点】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变化;供给曲线的斜率变化;市场均衡的动态调整。

2.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教学重点】消费者偏好与需求曲线;生产者成本与供给曲线;利润最大化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

3.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竞争性市场的特点;企业竞争策略分析;市场势力分析。

【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竞争性市场的市场势力分析。

4. 第七章: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与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衡量与成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教学难点】潜在GDP的概念与计算;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应用。

5. 第八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重点】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乘数效应分析。

【教学难点】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政府支出与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乘数效应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阐述考点;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经济案例,提高学生应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4. 练习与测试: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经济学常识》教材分析

《经济学常识》教材分析

二、各专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专题一: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3框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框 第4框 框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学了本专题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思想: 学了本专题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思想: 充分肯定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在创立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 上的历史功绩,知道它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 上的历史功绩,知道它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建起来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正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建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从 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课件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课件.ppt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 1929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崩溃后 晕头转向的投资者
世界经济危机(1929~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929 中领取免费食品的美国饥民
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中 ~ 世界经济危机 中 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 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
二、各专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经济学常识的知识结构
来源 斯密 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
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关 系的初期探讨
借鉴
凯恩斯 新自由主义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
美国 德国 日本
现代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实践
经济学常识的主要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成本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
市 市场经济模式 场
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成本价格 k 新 创 价值 造 价值 的 V 价 C 值

我对《经济常识》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对《经济常识》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对《经济常识》教学的几点建议作者:李耀霞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6期高中政治分为三大部分:高一阶段的《经济常识》、高二阶段的《哲学常识》以及高三阶段的《政治常识》。

在这三大部分中,《经济常识》的知识容量大、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其在整个政治学科中占的分量又比较重,因此,如何上好《经济常识》,是摆在高一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做了一些总结,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精心选材备好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细致和充分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要备好一节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备大纲。

备大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过程,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备大纲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大纲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技能的培养,都要明确大纲的要求是“记忆”、“理解”还是“运用”等;二是找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材载体,也就是通过研究大纲,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备教材。

即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与前后内容的联系。

在备教材时,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在事例的运用上,由于教材中所用材料往往滞后,因此,备课时要注意选择一些最近发生的、学生们也关心的社会热点作为例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备学生。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掌握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方法得当,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

具体来说,我常用的方法有:1.比较分析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经济学常识》教学方法探讨与分析发表时间:2016-04-07T11:18:21.9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1期作者:刘文[导读] 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刘文(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铁岭 112000)【摘要】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下图所示)。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研究性学习方式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54-02高中思想政治课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的一个突破。

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可是对于习惯了高中传统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课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内容是全新的,是陌生的。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经济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

下面就《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方法阐述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运用必修课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选修课内容,架起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桥梁。

(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讲解《经济学常识》内容。

思想政治的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扩展。

其中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1《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

学生也正是在学习《经济生活》知识基础上,选学《经济学常识》的。

所以,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经济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就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优点、不足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等知识,分析、把握《经济学常识》专题一中的"斯密、李嘉图的经济自由理论";结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相关知识,讲授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用《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中的内容,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和本质方面理解选修2《经济学常识》的专题二中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 "货币不是某位圣贤的发明,而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这一内容。

3.《经济学常识》中关于"价值规律理论",可以运用《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 去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用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去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特别借助《经济生活》教材17页价格、供求对生产的调节示意图更能明了的解释示价值规律"自发的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的作用。

如图:还可以利用此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能否增加盈利,通过什么途径。

这样就引出价值规律的有一个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必修《经济生活》教材14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在图示上的"价格下跌"和"获利增加",之间连线,并让学生在线上写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如上图所示)。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样就会使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经济学常识》内容。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学习哲学知识可以为我们学习各门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认识的过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过程。

如何正确评价他们每个人的观点,正确的评价不同时期经济理论的历史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经济学常识》中的各种思想观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经济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是文化的内容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

《文化生活》中关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关于文化创新途径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等对于我们学习《经济学常识》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探索"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就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取人类经济理论的精华,全面了解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利用学生已有的必修课知识进行选修课教学,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必修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为学生学学习选修课插上翅膀。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的经济观点。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新课标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选修课程《经济学常识》中需要横向比较的理论或观点很多,比如:重商主义、斯密、李嘉图关于财富的观点,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阶级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自由理论,西方现代市场主要模式的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20世纪中美苏三国改革的特点与作用分析等。

这些知识如果是教师一一讲解,逐个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

如果引导学生,动手、动笔、动脑自主探究、交流、借鉴,教师适时点播,就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在交流合作中,通过分析、辨别、归纳、概括总结出不同经济思想、观点的内在联系。

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领会,准确的把握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观点。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主要是介绍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及思想,系统掌握这些经济理论和观点,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归纳法、图表法也是很有效果的。

这些方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三、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构建起于历史发展过程相统一的知识体系。

选修课程《经济学常识》是按专题编写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淡化了专题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常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把看是相对独立的专题内容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理解,更方便记忆。

每个专题内的知识还可以按时间细化。

比如专题三:"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凯恩斯革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时代→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滞涨→新自由主义诞生等。

再如: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1921年危机→新经济政策、列宁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五十年代初的争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等。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不同的专题知识联系起来,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对不同的经济观点进行历史的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上述方法不是绝对的固定方法,也可以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就更遵循了教材的现有体系。

,四、精选择材料,设置情境,讲练结合注重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记忆是基础。

但是记住了,不一定能够理解。

不理解的死记,不去运用,不久就会忘掉。

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

为了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在学和用中牢记基础知识。

我们政治课教师就要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第五专题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选用下列材料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达到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

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一言堂,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也凸显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个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每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

社会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成长。

我们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的探索与追求,追求先进的理念,追求科学的方法,追求更高的效率。

让我们在追求中探索,在探索中追求,在追求与探索中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