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寿剑刚赵新龙吴正光叶杭玲刘信郑亚莉夏昶祺
夏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工作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四个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尚还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因此,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是破解“四个不”问题的根结所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判断
基本判断是目前优质科技资源尚没有形成向企业明显集聚的态势。这一判断是基于:
1. 企业尚未形成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了,自觉就会形成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形成了,创新型省份也自然就形成了。
2. 科技人力资源布局主要分布在政府及周围,包括高校
和科研院所。企业目前尚还缺乏承载高端科技人才的有效载体。
3. 企业技术的外部依赖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研发经费的执行和来源看,2011年我省613亿元R&D经费,来源于企业的539亿元,占88%,由企业执行的为502亿元,占8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执行存在明显的“倒挂”,表明企业研发活动存在外部依赖。2010年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61.6%来源于企业,70.3%由企业来执行。我省企业研发经费的这种来源与执行倒挂的态势,可以作为衡量科技资源是否自觉向企业集聚重要统计依据。
(二)进步明显
从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创新资源在向企业集聚,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逐步确立起来。
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壮大。到2011年,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3万人,企业R&D人员22万人年,较2005年分别增长118.9%和255.3%,年均增长13.9%和23.5%。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76.9%,企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的比例达到8
2.6%。
2. 研发经费投入加快增长。到2011年,我省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284.8%,年均增长25.2%。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比重达
到81.9%。三是研发机构数量明显增加。到2011年,我省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678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为19.7%。研发机构数较2005年增加3610家,增长113.8%。
3.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成倍增长。到2011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5万件和5.9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11.6倍和15.2倍,占全省职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
4.5%和8
5.5%。工业企业(含个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6万件和12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3.9倍和
6.6倍,占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1.2%和92.3%。新产品研发活动明显加快。到2011年,全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23万亿元,是2005年的4倍。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较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长。到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1万亿元,2005—2011年,年均增长19.3%,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6.0%高3.3个百分点。
4.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明确,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二是科技资源向流动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各种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措施推行,企业获取科技资源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
态势。
(三)当前问题
当前的问题是优质的科技资源上海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1、企业仍然不是高层次优秀创新人才扎根的首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大多首选去政府部门,其次是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不仅缺乏高端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精英,创新基础条件尚不足于吸引这些高端的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事业引人留人的机制尚未形成,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只是权宜之计,不仅会影响创新成本,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统计数据也表明企业高层次人才比例呈下降趋势。2011年,尽管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了43万人,但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却只有8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19.8%,较2005年降低了8个百分点。在浙两院院士、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院所。
2、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我省企业研究机构规模偏小,层次偏低。2011年,我省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有人员34人,低于全国平均值58人;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拥有仪器设备原价453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968万元。目前,我省54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全部布局在高校、院所。我省17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中,只有46家布局在企业或有企业参与。
3、对外技术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省企业R&D经费支出中,外部经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或技术研发多依靠高校院所。2011年,我省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37.5亿元,是2005年的8.7倍;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占R&D经费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
3.8个百分点。
二、内在的原因分析
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没有自觉向企业集聚,有着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有些是文化和观念上的影响,有些是发展基础的原因,有些是现行制度上的障碍,还有些是发展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从历史、制度和阶段三个方面来探寻。
(一)历史原因
1、传统文化有悖于创新文化。在封建社会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等级、权威、依顺、服从在传统文化中时常可见,根本没有企业和企业家的文化。受传统文化影响,政府的管理容易形成包罗万象的模式,创新活动往往受“专家”或“权威”的摆布,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言权较低。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在无形之中影响了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
2、计划经济年代不存在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回头看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