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合集下载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0.06.21•【字号】浙科发政[2010]123号•【施行日期】2010.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科发政〔2010〕12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财政局,省级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高校、科研院所,杭州、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省级区域、行业创新平台: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根据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国科发政〔2009〕648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浙政发〔2009〕81号)的精神,我们制订了《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0年6月21日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国科发政〔2009〕648号)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方案》(浙政发〔2009〕81号)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意义与作用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的重要载体。

浙江科技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科技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2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1 期 0 2 1
团 公 司 等 1 家创 新 型企 业入 围2 1 年 度 中 国企 业 5 0 , 1 00 0  ̄.
研 究探 索
有8 、7 个 个和7 ,而浙江2 1 年高 新技术产 业产值仅 1 个 0 0 万亿
元 ,国家级 高新园 区仅 有杭 州、宁波和 绍兴3 ,已建 的国家 个 级高新园区的规模、综合实力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高新技 术产业园区相 比仍显偏 小、偏 弱。 2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浙江创 新人 才尤其是高层 次领
低于广东 、江 苏、 山东等省 的水平 ,居全 国第7 位。根据 国家 科 技 部 的综 合 评 价 ,2 0 年 浙 江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化 指 数 为 08 3 .6 ( 国为4 .8 ),列 全 国第 1 位 。此 外 ,浙江 各 54 % 全 33 % 3
织 实施 了高 效节能 技术等 1 个重大 科技项 目,工 程与项 目实 2 施有效 地助推 了浙江经 济快 速增长 。截至2 1 年 末 ,全 省拥 00
家科学技 术奖 ( 其中2 1 年 共有1 项 ),获奖数 量位居 全国 00 8 各省 ( 市、区 ) 前列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第 四位。 2 1 年 浙江 的科技综 合实 力位居全 国第七位 ,区域 自主创 新 00
能力位居全 国前 五位 。 4科技支撑经济社会 发展作用 明显增强。近年来 ,全省组
关键词 :科技发展 ;成效 ;问题 ;对策
浙 江 是 中 国 经 济 较 为 发 达 的 省 份 , 全 省 生 产 总 值
科技 合作 项 目2 2 ,其 中2 1 年 一年 签订 国际合 作项 目9 7项 00 8
( DP)由2 0 年1 3 5 G 0 5 6 亿元上升 ̄ 2 1 年2 2 7 3 j0 7 2 亿元 ,人均 0

利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 推进浙江科技强省建设——在国际科技合作(杭州)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利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 推进浙江科技强省建设——在国际科技合作(杭州)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原来的一些合作伙伴 。进~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
虽然如此 。 浙江的国际科技合作还要大大加强 。 因为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越来越依靠国际的合作与
的先进适用技术。 在引进人才方面 。 既要引进国外国
际一流的专家 ,也要 引进国外的一些适用的技术人 员。 比如工程师、 熟练工 , 特别是退休的工程师、 高级
由于历史的原 因, 浙江的科技资源相对短缺 , 虽 然我们有全国一流 的浙江大学和其它的一些高校 、 科研院所。多年来 , 特别是近几年来。 浙江的科技综
合实力也显著地上升 ,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求来说 , 浙江的科技资源还是严重不足。 因此浙江 省委 、 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 强调在贯彻 中央提 出的“ 自主创新 , 重点跨越 , 支撑发展 。 引领未来” 这
20, , 蓝 _ 3 06 2 斟 1
维普资讯

Ob e r s  ̄e


方面 。 把企业的研发机构设到美 国、 欧洲 、 日本等 些国家和地区,并且在美国等其他一些国家收购
目。
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方面要 以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和优秀的人才为重点 。在引进技术方面既要引进 最先进 的高技术 ,也要引进适合浙江传统产业提升
际科技合作方面 。 强调要坚持以企 业为主体 。 市场为
以后他们还希望做些事 , 希望到世界各国走走 。 浙江 非常热诚地邀请他们过来 。 一定能做到互惠互利。 另
外。 科技部 门自身要加强这方面力量 。 扶持一些涉外
的科 技中介机构 , 因为大量的牵线搭桥工作、 信息、 评估 、 咨询工作需要一批高质量涉外科技 中介机构。
交流 , 希望浙江能早 日建成科技强省 。 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 。 把国外的优质科技资源。 和他们的一些先进 技工。如海宁一个皮革厂就从意大利请来 了一位退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2.08.29•【字号】浙科发农〔2022〕33号•【施行日期】2022.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的通知浙科发农〔2022〕3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集聚农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有效提供源头创新成果的创新空间体。

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农业科技园区、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均为不同形式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本通知所指农业科技创新载体主要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两大类型。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强化绩效导向,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厅组织对《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修订)》(浙科发农〔2017〕138号)、《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浙科发农〔2017〕99号)进行了修订。

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切实担当主体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科学制定相应工作举措,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实绩论英雄的建设评价机制,把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附件:1.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修订)2.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修订)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8月2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创建要求第三章申报评审第四章管理考评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申报评审第三章建设第四章过程管理第五章附则附件1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科发农〔2020〕173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浙委办发〔2021〕31号)和《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政发〔2021〕17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科技厅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寿剑刚赵新龙吴正光叶杭玲刘信郑亚莉夏昶祺夏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工作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四个不”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尚还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因此,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是破解“四个不”问题的根结所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一)基本判断基本判断是目前优质科技资源尚没有形成向企业明显集聚的态势。

这一判断是基于:1. 企业尚未形成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了,自觉就会形成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形成了,创新型省份也自然就形成了。

2. 科技人力资源布局主要分布在政府及周围,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目前尚还缺乏承载高端科技人才的有效载体。

3. 企业技术的外部依赖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研发经费的执行和来源看,2011年我省613亿元R&D经费,来源于企业的539亿元,占88%,由企业执行的为502亿元,占8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执行存在明显的“倒挂”,表明企业研发活动存在外部依赖。

2010年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61.6%来源于企业,70.3%由企业来执行。

我省企业研发经费的这种来源与执行倒挂的态势,可以作为衡量科技资源是否自觉向企业集聚重要统计依据。

(二)进步明显从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创新资源在向企业集聚,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逐步确立起来。

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到2011年,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3万人,企业R&D人员22万人年,较2005年分别增长118.9%和255.3%,年均增长13.9%和23.5%。

加大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议

加大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议

加大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议
以下是关于加大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一些建议:
1. 建立合作网络: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共享资源和知识。

2. 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3. 加强人才引进: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4. 建设科技园区:打造科技园区或创新中心,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保护创新者的权益。

6. 促进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7. 提高公众科技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支持,培养创新文化。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加大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力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若干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浙政办发[2011]76号【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7.15【实施日期】2011.07.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7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国税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浙江证监局、浙江保监局《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国税局、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浙江证监局、浙江保监局)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现就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结合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在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创业和金融创新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在科技与金融资源密集的地区组织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与金融结合试点,探索科技创新创业和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集聚技术、资本、企业等各方资源,着力破解科技创新创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力争“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符合科技创新创业和现代金融发展规律的科技投融资合作体系。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5.07.02
•【字号】浙科发计〔2015〕95号
•【施行日期】2015.07.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的通知
浙科发计〔2015〕95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厅局,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新常态下浙江‘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持续发展路径优化与对策研究”等108个软科学项目列入2015年度省级科技计划。

现将计划下达给你们,请各归口管理部门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
实施管理,并于2015年7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工作。

附件: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7月2日附件:。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浙科发办[2014]35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浙科发办[2014]35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浙科发办〔2014〕35号)各市科技局(委),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现将《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分工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4年3月14日2014年省科技厅领导重点调研课题一、课题名称:我省支持科技型创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内容:围绕到2017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达到3万家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高新区和各类创业基地的载体作用,突出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支持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研究提出相应实施思路与有效举措,完善始创期、初创期、成长期、上市期等不同阶段的创业服务体系与政策体系,以及创新省级优秀创业基地的支持机制、加强工作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建议。

主持人:周国辉牵头处室:高新处参与处室:办公室、法规处、战略院等二、课题名称:完善我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研究如何强化科技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当好科技“店小二”。

重点围绕科技部门如何发挥粘合剂、催化剂、聚合器和推进器作用,在研究战略、制定规则、完善政策、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推介成果、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思路举措。

主持人:周国辉牵头处室:办公室参与处室:法规处、计财处、条件处、高新处、成果处、战略院等三、课题名称: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研究主要内容: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经费使用等问题,结合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从制度、政策、技术的层面,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范科技经费使用的意见建议。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评价制度》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评价制度》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评价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0.06.13•【字号】浙科发政[2010]118号•【施行日期】2010.06.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评价制度》的通知(浙科发政〔2010〕118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三大载体之一,是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是示范引领广大企业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之路的重要抓手。

为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制订了《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评价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市、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评价制度。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浙江省创新型试点和示范企业(以下简称“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发挥创新型企业在创新战略、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推动浙江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型企业是指符合产业发展导向,以技术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为根本的发展驱动力,以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的发展路径,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行业带动力的企业。

第三条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作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要求,按照“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通过试点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培育形成我省创新型企业梯队,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1.11.14•【字号】浙科发条[2011]234号•【施行日期】2011.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浙科发条〔2011〕234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局)、经信委(经贸委、经委、经贸局)、财政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级企业研究院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在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制定了《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实施《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企业研究院”)在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研究院的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企业研究院,是指依托于我省大型企业(以下简称“依托单位”)设立、具有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力、并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第三条企业研究院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集聚整合创新要素。

企业研究院要充分集聚创新要素,加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营造有利于吸引、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为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基地。

湖州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浙江科技厅

湖州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浙江科技厅

湖州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创新载体”主要是指科研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的科技园、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机构多种形式共存。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顾名思义是指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企业(以下简称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工作。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是提升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市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缺乏、科研设施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引进大院名校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有利于开展产学研合作,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对增强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国内外成功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般都有如下基本经验:(1)政府高度重视,巨资兴建科技创业创新平台。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是政府投巨资兴建的,占地200公顷,拟在15年到20年内分三个阶段发展。

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发展知识型经济的标志,是人才荟萃、创意新点子涌现之地。

纬壹科技城集住宅、商业中心、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体育设施等于一体,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美国政府建设的孵化器在1991年以后近10年内由12家增至627家,孵化器已成为美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每1美元投入的回报约为5美元,从进驻到毕业,平均每个企业的销售额增长4倍左右,孵化器内企业成活率高达87%。

(2)集聚高校院所优势资源,建立强大的成果转化体系。

近几年来,深圳先后与清华、北大等近50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科技载体和孵化、人才培养等成果转化体系。

政府对通过市级认定的科技载体,给予300万元的资助。

当前浙江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浙江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浙江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贾玉平一、当前浙江科技创新总体特征(一)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高根据历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自2002年起,浙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通常用此指标表示科技综合实力)牢牢位居全国第7位,表明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已经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处于稳步提高状态。

2004-2007年,浙江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46.90%提高到55.47%,2007年比2005年提高了8个多百分点;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7.65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指数提高9.7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15.68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

小。

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近两年已经超出辽宁;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指数长期领先;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仍与辽宁有较大差距。

(二)科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1.企业科技机构迅猛增长2004年以来,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机构发展极为迅速,到2007年底,已达到4881家,比2004年翻了一番。

其中2006-2007年净增加1610家。

与此相适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6.0%增长到2007年的9.5%,以一家企业一个科技机构来计算,这意味着近1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了科技机构。

图1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概况政府部门认定的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在2006-2007年间增加25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则增加151家。

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集聚全省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的支柱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46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底R&D人员达71381人,占当年全省R&D人员的54.7%;2006年共实现销售收入502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18.03%;技术开发费180.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58%,占当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的44.3%;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42.37%;拥有专利7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700多项。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厅局(集团公司),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构建浙江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对策研究”等207个项目,列入我省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现将计划下达给你们,请各归口管理部门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并于2013年9月10日前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工作。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3年8月15日附件: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序号计划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备注合计12013C25011构建浙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对策研究张汉东浙江省商务研究院省政府委托课题22013C25012各类开发区开展“工业强区”建设与水平评价问题研究陈建军浙江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32013C25013财税政策与金融结合共促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陈娟浙江工商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42013C25014保险业改革创新与社会管理研究王海明省社科院省政府委托课题52013C25015建立完善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投融资体系研究孙伍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省政府委托课题62013C25016资本与“智本”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朱李鸣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省政府委托课题72013C25017深化改革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省政府委托课题82013C25018加快提升浙江“智能制造”水平的对策研究王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92013C25019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陈瑞浙江大学102013C25020浙江省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研究及对策建议杜健浙江大学112013C25021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网站智慧化评估体系陈熹浙江大学122013C25022浙江企业海外并购与技术创新研究陈菲琼浙江大学132013C25023浙江省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开放式创新能力培育研究范柏乃浙江大学142013C25024品质城市的建设与评价徐林浙江大学152013C25025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动向及其对我国影响研究朱晓芸浙江大学162013C25026加快我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陈智君浙江工业大学172013C25027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及持续成长机制研究施放浙江工业大学182013C25028提升我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陈国波浙江工业大学192013C25029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后续财务行为与影响研究:浙江的证据雷新途浙江工业大学202013C25030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浙江省工业用地政策优化研究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212013C25031关于推进专利保险支撑产业创新的对策研究于世忠浙江工业大学222013C25032浙江省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李嘉浙江工业大学232013C25033长三角研发资源空间分布、研发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方建春浙江工业大学242013C25034浙江省出口农产品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周晓东浙江工业大学252013C25035企业跨国并购推动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谢洪明浙江工业大学262013C25036基于技术、金融与产业链融合的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与对策研究XXX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72013C25037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俞顺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82013C25038浙江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徐明华省委党校292013C25039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沈亚伟省委政研室302013C25040按照“四化同步”要求,进一步发挥高新园区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核心载体作用的对策研究朱李鸣省发展规划院、省战略院312013C25041推动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兰建平、陈文强浙江省工经所、省科技发展战略院322013C2504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钟凯凯浙江海洋学院332013C25043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林静浙江海洋学院342013C25044新医改背景下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研究王斌艳浙江中医药大学352013C25045基于供应网络协同运作的江浙沪物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陈素芬浙江师范大学362013C25046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现实背景孙建红宁波大学372013C25047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与政策设计熊德平宁波大学382013C25048浙江省科技投入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蒋开东宁波大学392013C25049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王雁红宁波大学402013C25050智慧城市建设之“宁波模式”研究邵一骏宁波大学412013C25051建立科技风险、伦理评估和预警制度的研究王学川浙江科技学院422013C2505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及企业参与动力机制研究冯军浙江科技学院432013C25053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难点与创新路径研究刘东升浙江工商大学442013C25054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马淑琴浙江工商大学452013C25055浙江科技人才政策演化及其人才集聚效应研究:评价与对策盛亚浙江工商大学462013C25056浙江省畜禽污染防治的“绿色补贴”机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宁波和衢州的规模化养殖户为例赵连阁浙江工商大学472013C2505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朱发仓、柴亮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482013C25058从采购商驱动的GVC向流通主导的NVC跨越:浙江传统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王俊浙江工商大学492013C25059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和制度环境优化研究胡峰浙江工商大学502013C25060浙江省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程华浙江理工大学512013C25061战略演变下公司总部迁移行为及其对业绩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研究徐建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22013C25062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状况及扶持研究吴新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32013C25063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及政策研究江青虎中国计量学院542013C25064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质量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杨幽红中国计量学院552013C25065浙江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绩效评估与政策设计杨文培中国计量学院562013C25066浙江省专利权资本化研究陶丽琴中国计量学院572013C25067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孙彩霞中国计量学院582013C25068浙江省民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胡晓东中国美术学院592013C25069微博舆论倾向及政治影响研究奚建华浙江传媒学院602013C25070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吴俊杰浙江树人大学612013C25071优化财政科技资源配置,提高使用绩效的研究苏为华浙江财经大学622013C25072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路径研究毛丽红浙江财经大学632013C25073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研究赵玻浙江外国语学院642013C25074基于网络多维互动的金融营销学习平台的构建研究徐海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652013C25075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浙江省“腾笼换鸟”对策研究陈建忠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662013C25076“工业创强”背景下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尹晓敏浙江树人大学672013C25077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赵川平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682013C25078舟山新区海洋产业生态化培育与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冯娟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692013C25079浙江省专利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贾玉健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702013C25080协同视角下的浙江科技型企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王呈斌台州学院712013C25081节能减排背景下关于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科技应用的政策研究PeterHofman宁波诺丁汉大学722013C25082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体系建设研究程佳、潘灿金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浙江工业大学732013C25083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研究沈建明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省政府研究室742013C25084基于绩效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监管机制研究钱水祥绍兴文理学院752013C25085浙江省技术市场建设建设发展三年专项行动李东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762013C25086浙江农业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72013C25087浙江省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研究陈国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82013C25088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及激励机制构建研究杨良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92013C25089促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顾斌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协会802013C25090巩固提升广电惠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陶广平省广电学会812013C25091加快我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研究李明月省广电产业协会822013C25092浙江省出口非洲市场产品竞争力研究:以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和埃及为例程鉴冰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832013C25093政府规制视角下浙江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路径研究吴绩新绍兴文理学院842013C25094商业化育种体系运行机制探索应兴华中国水稻研究所852013C25095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的标准化和科学性研究俞锋华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862013C25096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浙江涉海产业布局优化对策研究张呈念温州科技职业学院872013C25097优化省属科研院所财政经费配置的研究叶永棋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882013C25098加强“六型”机关建设,推进科技行政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曾叶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892013C25099浙江省高新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刘信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02013C25100深入推进我省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的措施研究贾玉平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12013C25101浙江企业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和对策研究葛慧丽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22013C2510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立法调研鲁文革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32013C25103浙江省创新方法国家基地建设方案编制陈敏玲浙江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942013C25104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核算方法研究佘孝云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952013C25105浙江省技术和管理节能潜力与实现机制研究沈才忠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962013C25106浙江省交通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政策研究游道柱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972013C25107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研究叶灵杰、杨艳娟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982013C25108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的对策研究吴晓冰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992013C25109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张乐萍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02013C25110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宁建荣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12013C25111全面加强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的对策研究刘君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22013C25112浙江省建设“创新集群”的政策措施研究李强伟浙江警察学院1032013C25113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营期能耗测算及节能措施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042013C25114公共安全和重大传染病免疫策略研究姚军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52013C2511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钟要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062013C25116建立体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的对策研究丁春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072013C25117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陈棉权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1082013C25118“腾笼换鸟”界定方法研究及应用蒋建平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092013C25119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颜鹰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102013C25120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分析及竞争力提升政策研究吴雪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1112013C25121浙江省雾霾成因和治理机制研究周文浙江省科协1122013C25122公立医院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葛孟华绍兴第二医院1132013C25123文化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胡文革杭州南天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142013C25124科技社团服务区域创新的途径方式及对策研究隗斌贤浙江省科协信息中心1152013C25125深度推进《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政策机制研究吕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162013C25126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对策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172013C25127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途径与评价体系研究皇甫静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182013C25128《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实施意见》实施情况评估研究包海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192013C25129浙江省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指标体系研究陈志军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会1202013C35001阿里巴巴集团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郑燕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12013C35002促进浙江实体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林赛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22013C35003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作用边界研究孙雪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32013C35004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浙江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研究应思思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42013C35005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张颖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1252013C35006浙江省人力资源和创新社会管理现状分析研究--基于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林崇责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1262013C35007人力资本集聚及其对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张海峰浙江大学1272013C35008关于优化科技资源与支撑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钱佳平浙江大学1282013C35009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与政策保障研究郑江平浙江大学1292013C35010基于智慧化服务的乡村旅游创新扩散研究吕佳颖浙江大学1302013C35011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池仁勇浙江工业大学1312013C35012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战略转型俞锋浙江工业大学1322013C35013高校信息资源服务于浙江海洋经济战略的对策研究卢振波浙江工业大学1332013C35014金融机构支持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绩效评价及服务创新研究卜庆军浙江工业大学1342013C35015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浙江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皮江红浙江工业大学1352013C35016浙江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张友连浙江工业大学1362013C35017浙江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夏良康浙江海洋学院1372013C35018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现状与体系完善研究林瑾温州医学院1382013C35019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及能力评价指标研究谢红莉温州医学院1392013C35020基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沈漪文浙江师范大学1402013C35021浙江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周志丹浙江万里学院1412013C35022浙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春香浙江万里学院1422013C35023基于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研究谢子远浙江万里学院1432013C35024地方政府助力小微企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之路径研究唐果宁波大学1442013C35025金融发展助推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徐建军宁波大学1452013C35026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中的社会协同机制研究李娜宁波大学1462013C35027地方科技立法实证研究--基于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视角顾建亚浙江科技学院1472013C35028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应卫平浙江科技学院1482013C35029面向集群升级的设计驱动型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制造型产业集群为例徐蕾浙江工商大学1492013C35030协同创新中心运作管理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考察潘文安浙江工商大学1502013C35031浙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模式、路径与案例研究易开刚浙江工商大学1512013C35032浙江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市场和客户视角潘旭伟浙江理工大学1522013C35033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王晓蓬浙江理工大学1532013C35034面向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研究隋秀芝浙江理工大学1542013C35035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及异质性研究智瑞芝浙江理工大学1552013C35036合作博弈视角下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唐雯嘉兴学院1562013C35037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提升研究王喜嘉兴学院1572013C35038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张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582013C35039基于开放源用户创新的设计与R&D政策的比较研究任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592013C35040省城交通协调指挥与优化控制研究张定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602013C35041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申屠晓娟中国计量学院1612013C35042研发风险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的实证及对策研究:基于资产专用性视角王洪涛中国计量学院1622013C35043适应义乌小商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季任天中国计量学院1632013C35044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证研究王晓军中国计量学院1642013C35045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余晓中国计量学院1652013C35046浙江省低碳物流的合作模式及其引导策略研究黄祖庆中国计量学院1662013C35047我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路径和支持策略研究姜玉峰中国美术学院1672013C35048金融集聚助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及对策研究李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1682013C35049浙江制造企业实施制造服务化战略研究黄秋波浙江树人大学1692013C35050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陶晓丽浙江财经大学1702013C35051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政策研究张琼妮浙江财经大学1712013C35052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协同机制与推进策略赵昶浙江财经大学1722013C35053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浙江省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陈颖浙江财经大学1732013C35054拉美国家出口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控模式及对浙江的启示研究赵银德浙江外国语学院1742013C35055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东北崛起与西南塌陷”格局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杨龙志温州大学1752013C35056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主体的职能配置、模式选择及实现机制研究马家喜温州大学1762013C35057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周一真杭州师范大学1772013C35058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合的推进机制研究赵立杭州师范大学1782013C3505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方湖柳杭州师范大学1792013C35060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老年人体育锻炼心理效应评价体系研究史青杭州师范大学1802013C35061优化集群内技术创新保护机制助推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李晓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12013C35062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王雪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22013C35063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侣传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32013C35064技术标准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于专利池的组建与管理许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1842013C35065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标准研究-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范理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1852013C35066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模式研究朱杏珍绍兴文理学院1862013C35067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研究金欣绍兴文理学院1872013C35068我省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王荣德湖州师范学院1882013C35069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马点明衢州学院1892013C35070财政投入机制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地方高校为例赵祖地衢州学院1902013C35071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张学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912013C35072浙江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研究--基于内需视角李爱香嘉兴职业技术学院1922013C35073关于推进我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沈应仙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1932013C35074浙江省“个转企”对策研究刘淑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1942013C35075推进我省创意城市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安娜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952013C35076光伏陶瓷瓦屋顶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及示范余子英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962013C35077能效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推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王岚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1972013C35078融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模式研究韩忠培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982013C35079多重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及协同演进研究向永胜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992013C35080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协同共生的模型构建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2013C35081创新我省现代物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伟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2013C35082在“新四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2013C3508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夏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32013C35084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高等教育科研项目信息公开机制研究商兰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42013C35085浙江省软件产业项目群资源配置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郭研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52013C35086浙江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姜卫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62013C35087浙江省企业知识产权维护援助服务机制建设与实施问题研究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72013C35088促进浙江省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李华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结束——。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1.09.19
•【字号】浙科发计[2011]173号
•【施行日期】2011.09.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的通知
(浙科发计〔2011〕173号)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省级有关厅、局(集团公司),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青山湖科技城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等152项项目,列入我省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现将计划下达给你们,请各归口管理部门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和项目实施工作。

附件:2011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
二○一一年九月十九日附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8〕59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8〕59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8〕5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间活力和创造力,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参与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创新(一)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社区支行、小微专营支行和科技支行等各类特色支行,制定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实行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

建立小微企业差别化监管机制,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容忍度可比平均贷款不良率容忍度高出2个百分点,法人银行机构切实做到“三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引导商业银行改革考核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列入考核内容。

(责任单位:浙江银监局、省财政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创新小微企业用款还款方式,推广无还本续贷类、随借随还循环类和中长期流动资金类贷款产品,有效解决贷款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

进一步规范应急转贷资金运行机制,完善地方政府应急转贷资金管理,推行市场化运行,提高应急转贷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暂时困难企业的贷款周转支持。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科发成〔2019〕114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科发成〔2019〕114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科发成〔2019〕11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对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12月27日浙江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对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现就加快建设和完善全省技术转移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市场主导、需求拉动,改革牵引、制度推动,开放共享、内外联动,主动接轨长三角,以“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技术转移为重点,提升技术创新的供给质量,优化技术市场的配置效率,加强创新主体的研发、承接和转化能力,提高技术转移全链条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发挥技术转移体系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

--到2022年,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200亿元,年技术转移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转移组织达到20家左右;建成运营规范、交投活跃、功能完备的全国性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形成覆盖全省、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大市场。

--到2025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中国(浙江)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具备开展科技成果证券化交易、有效衔接证券交易市场的条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枢纽节点。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22〕5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22〕5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22〕5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省级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2号),我厅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1月14日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为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一)功能定位。

省技术创新中心(亦称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力量。

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

(二)主要任务1.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1.02.10•【字号】浙科发高[2011]23号•【施行日期】201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浙科发高〔2011〕2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教育局,各高等院校,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加快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十日关于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加快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依托高等院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集聚和示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使大学科技园成为我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和支撑服务不断完善的示范性创新创业载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引领、以省级大学科技园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格局;建成大学科技园10家以上,孵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力争使其中3~5家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园;各地级市都要争取创办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经济强县(市、区)可通过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或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对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寿剑刚赵新龙吴正光叶杭玲刘信郑亚莉夏昶祺夏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工作存在“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人才发展机制不完善”等“四个不”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表现在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尚还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因此,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是破解“四个不”问题的根结所在,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一)基本判断基本判断是目前优质科技资源尚没有形成向企业明显集聚的态势。

这一判断是基于:1. 企业尚未形成创新的主体。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了,自觉就会形成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形成了,创新型省份也自然就形成了。

2. 科技人力资源布局主要分布在政府及周围,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

企业目前尚还缺乏承载高端科技人才的有效载体。

3. 企业技术的外部依赖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研发经费的执行和来源看,2011年我省613亿元R&D经费,来源于企业的539亿元,占88%,由企业执行的为502亿元,占8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执行存在明显的“倒挂”,表明企业研发活动存在外部依赖。

2010年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61.6%来源于企业,70.3%由企业来执行。

我省企业研发经费的这种来源与执行倒挂的态势,可以作为衡量科技资源是否自觉向企业集聚重要统计依据。

(二)进步明显从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创新资源在向企业集聚,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明显得到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逐步确立起来。

1. 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到2011年,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43万人,企业R&D人员22万人年,较2005年分别增长118.9%和255.3%,年均增长13.9%和23.5%。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达到76.9%,企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的比例达到82.6%。

2. 研发经费投入加快增长。

到2011年,我省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284.8%,年均增长25.2%。

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省R&D经费比重达到81.9%。

三是研发机构数量明显增加。

到2011年,我省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6781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为19.7%。

研发机构数较2005年增加3610家,增长113.8%。

3.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成倍增长。

到2011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5万件和5.9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11.6倍和15.2倍,占全省职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4.5%和85.5%。

工业企业(含个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6万件和12万件,分别为2005年的3.9倍和6.6倍,占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1.2%和92.3%。

新产品研发活动明显加快。

到2011年,全省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23万亿元,是2005年的4倍。

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较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长。

到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1万亿元,2005—2011年,年均增长19.3%,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6.0%高3.3个百分点。

4. 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明确,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二是科技资源向流动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如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行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各种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措施推行,企业获取科技资源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三)当前问题当前的问题是优质的科技资源上海没有形成向企业集聚的态势。

1、企业仍然不是高层次优秀创新人才扎根的首选。

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大多首选去政府部门,其次是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不仅缺乏高端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精英,创新基础条件尚不足于吸引这些高端的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事业引人留人的机制尚未形成,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只是权宜之计,不仅会影响创新成本,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统计数据也表明企业高层次人才比例呈下降趋势。

2011年,尽管我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了43万人,但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却只有8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19.8%,较2005年降低了8个百分点。

在浙两院院士、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院所。

2、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我省企业研究机构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2011年,我省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有人员34人,低于全国平均值58人;平均每个企业研发机构拥有仪器设备原价453万元,低于全国平均值968万元。

目前,我省54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全部布局在高校、院所。

我省17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中,只有46家布局在企业或有企业参与。

3、对外技术依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我省企业R&D经费支出中,外部经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

我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获取或技术研发多依靠高校院所。

2011年,我省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37.5亿元,是2005年的8.7倍;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占R&D经费比重较2005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二、内在的原因分析科技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技资源没有自觉向企业集聚,有着内在的深层次原因。

有些是文化和观念上的影响,有些是发展基础的原因,有些是现行制度上的障碍,还有些是发展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概括起来,可以从历史、制度和阶段三个方面来探寻。

(一)历史原因1、传统文化有悖于创新文化。

在封建社会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等级、权威、依顺、服从在传统文化中时常可见,根本没有企业和企业家的文化。

受传统文化影响,政府的管理容易形成包罗万象的模式,创新活动往往受“专家”或“权威”的摆布,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言权较低。

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在无形之中影响了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

2、计划经济年代不存在市场意义上的企业。

回头看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提出:“我国统一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四个方面组成的。

在这个系统中,科学院是学术领导核心,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两支主要力量,地方研究机构则是不可缺少的助手。

”企业并不承担创新研发任务。

直至90年代初,国家“八五”计划才提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

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是企业进步的源泉”。

直至“九五”规划才首次提出“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况,1991年我国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才仅占了28%左右。

3、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多种发展红利阻碍了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企业从本质上讲是逐利的,偏向于投资回报率大、风险小、见效快的经济活动。

改革开放带来了各种红利,如制度红利、市场红利、劳动力红利、资源环境红利、政策红利、全球化红利等。

这些红利能够为企业带来见效明显的经济利益。

相对而言,创新活动难度高、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对企业的吸引力很小。

因此,企业不愿意投入创新活动,也不需要集聚创新资源。

“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当企业适应了依靠这些红利来实现发展的模式之后,要转入创新驱动的模式,还需要艰难的转型。

(二)制度原因1、市场竞争机制不充分。

市场竞争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与压力,竞争中的表现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与优胜劣汰。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竞争制度还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仍较强大。

政府资源配置在严格意义上应局限在公共领域以及市场失灵的领域,介入竞争领域配置公共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不仅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也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是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如能源、环境成本等要素价格并不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企业往往选择拼资源、低成本扩张的增长方式,而不是技术创新,抑制了企业对创新资源的需求。

三是产业垄断影响企业创新。

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凭借行业垄断地位就能获取超额利润,直接削弱了行业创新动力。

2、人事制度不完善。

人事管理制度与社会福利、医疗保障、资薪待遇等直接挂钩,引导了人力资源的流向。

先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阻碍人才项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

一是人事编制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一般有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除少数国企的大多企业一般没有编制的概念。

进入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享有编制,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往往则是终身制,相当于终身都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政策,享受各种财政政策保障,包括固定的收入、医疗待遇、退休金等。

而企业的这种待遇均推向市场,存在风险。

这些体制障碍的存在,导致企业创新成本高、风险大,不利于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二是人员流动制度。

由于单向的人员流动制度,编制内人员流向企业比较容易,而企业人员进入编制内人员则非常困难,造成科技人员在就业选择时,优先考虑有编制的单位。

企业在这种被动地位下,迫于吸收二流的人才,要不就是高成本引进人才。

由于企业人员流动的随意性和频繁,导致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比较谨慎。

三是创新利益机制。

尽管在政策上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采取技术期权等,但在我省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股份制企业改造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吸纳人才的企业并不多。

企业科技人员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由于评价和分配机制不完善,大多科技人员定位在“打工者”的角色,创新成果难以在分配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不仅影响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也是导致优质科技人力资源难以向企业流动的重要原因。

3、创新制度不健全。

创新资源流向与创新制度密切相关。

当前的创新制度不利于创新资源流向企业。

一是研发推动的模式不利于企业集聚创新资源。

当前,我省乃至全国的创新模式主要为研发推动模式,即很多科技成果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发获得,然后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到企业转化。

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创新成果的被动受让方。

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式还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二是知识产权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知识产权制度既是对创新的激励又是对创新的保护,对于引导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鼓励创造、支持发明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普遍偏弱,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维权成本过高,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知识产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还比较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