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美兰金孔雀飞舞六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刀美兰金孔雀飞舞六十年

刀美兰,出生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舞蹈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的《孔雀公主》《小卜少》《赶摆》到大型音

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金色的孔雀》《水》《新米歌》,刀美兰表演并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舞蹈,塑造了楠梧诺娜公主、傣族少女等舞台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傣族人民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心灵之美,充分抒发了傣族人民含蓄、温良、和蔼、安详的性格特色和崇尚和谐、向往幸福的生活理想。刀美兰为傣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广大文艺界、舞蹈界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正是在以刀美兰等为代表的舞蹈艺术

家的辛勤耕耘下,云南傣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舞蹈并驾齐驱,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民族舞蹈。

在舞蹈的百花园里,刀美兰是一朵迎风摇曳的百合花,正如她的傣语名字“楠蝶帝娜”,在傣语中的意思即“仙女

的百合花”。这朵百合花,60多年前从傣家的竹楼里生长而出;60多年来且梦且舞,最终在舞台上绽放,成为西双版纳飞出的“孔雀皇后”。鲜花和掌声中,刀美兰始终念念不忘

的是人民的哺育、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我是在天尚蒙蒙、

芭蕉叶刚亮起来时出生的,妈妈说,在这个时间出生的人是

最有福的。”在刀美兰的回忆中,她的舞蹈艺术就扎根于澜

沧江边那块竹楼掩映的热土,她的一生是“有福的”。也许

正因如此,在回顾自己的“梦舞”生涯时,刀美兰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由此走出的原点,回到了滋养自己的傣族文化,并把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使命,秉书直陈,建言献策。

傣文化滋养了舞蹈的性灵

“孔雀舞为什么美?因为它表现了真和善。”刀美兰说。小时候,是贝叶文献中千百部傣族诗歌传说中如梦似幻的故事、是傣家数不清的佛寺里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傣家人热爱生活的节庆欢乐,把她造就成了一个爱做美梦的小姑娘。有时在奶奶的简裙上,有时在妈妈的被窝里,有时在爷爷诵经的佛寺里,她常常沉浸在这些使她着迷的故事中,幻化为一个个以己为主角的梦。而生活似乎还要丰富,包括言行举止、坐立站行等都有很多细致的规矩。比如在客人面前弯腰经过,要把筒裙掖合起来;在竹楼中不喧哗,坐时要双膝并拢等等。后来,这成了滋养刀美兰舞蹈的性灵,也造就了刀美兰舞蹈纯朴、自然、优美的特点,以至她常常说:“我是一个在傣

文化‘蜜糖’罐中长大的傣家女儿。”

在傣文化中,有这样一个生态理念:有了树,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田地;有了地,才有粮;有了粮,才有人。所以,在西双版纳的每一村每一寨,都有祭拜农林的

习惯;他们对砍伐森林有严厉的惩罚,每一家在盖竹楼时,都会种上七八棵帖刀木,这也成了傣家人的“生态林”。“对于傣文化的真善美,我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是深有体会的。它不是故意要成为这样子,但当你走在一座座小竹楼间,徜徉在秀美的大自然里,加上传统佛教文化中对惩恶扬善思想的宣扬和对道德、人品的规范,人就不自觉地走向了真善美。”刀美兰觉得,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孔雀舞神韵。

后来,著名舞蹈大师吴晓邦这样评价她:“看了刀美兰的表演,仿佛不是人在跳舞,是舞蹈之神、民族之神降临到人间、爱抚人间、爱抚苍生……”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居然一天也没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那么,她是怎样从傣家小竹楼走向艺术大舞台的呢?

从傣家小竹楼走向艺术大舞台

1954年,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到各村寨挑选文艺苗子,筹建西双版纳州文工队。刀美兰被选中了。那时,文工队虽然条件简陋,训练却一点不含糊。由于太辛苦,加上风俗不同,家长们纷纷把孩子拉回家。一起去的伙伴,最后只剩下小美兰一个人。在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的舞蹈《召树屯与南吾诺娜》中,刀美兰扮演了“孔雀公主”。这不仅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还对表演形式做了革新,去掉了面

具,显出了“公主”美丽的真容。

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容易诞生美丽的故事。而刀美兰的传奇故事,则是在1956年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上开始的。联欢会先在国内的德宏举行,后来又到了缅甸。周恩来总理也来了,宴会时就跟刀美兰一桌,让她喜出望外。当时,刀美兰穿着一件布拉吉,周总理就问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为什么不穿民族服装呢?”事先毫无准备,小美兰倏地脸就红了。当小美兰跳完了独舞《种菠萝》,周总理带头鼓掌;在接见演员时,他鼓励小美兰说:“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傣家人把孔雀当做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飞遍全中国、全世界。”时隔多年,刀美兰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而另一段故事更为传奇:原来,在缅甸的时候,小美兰所扮演的“孔雀公主”,不仅倾倒了千万缅甸的观众,也让当时的缅甸王子一见钟情。王子决意要娶“公主”入宫,并计划在仰光郊外的演出现场“抢亲”。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一起世界注目的外交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为了此事,周恩来总理觉都没睡好,先是安排小美兰提前回国,又以“她年纪还小”向缅方作了解释。

后来,刀美兰被调到了云南省歌舞团。1957年,刀美兰扮演“孔雀公主”,在北京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汇演

中一举成名;1959年,她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少卜少》《赶摆》,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不久,东方歌舞团成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刀美兰来到北京,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部分章节的领舞。

“采蜜”的孔雀喜迎文艺春天

到了东方歌舞团,刀美兰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尽管在特殊时期,许多民族舞蹈不能跳了,但在一个荟萃各民族舞蹈艺术家、演员的团体里,刀美兰感受到的是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在团里,她和莫得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一起,被人称为“四朵金花”。此时,相互学习和借鉴便成了她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文革”的漫长十年里,刀美兰一度被下放到工厂。但如今回想起来,在东方歌舞团的实践和学习依然让她感念不已。她说:“在东方歌舞团的日子里,我开始真正懂得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该如何去学习、‘采蜜’。”她的确是在“采蜜”。当刀美兰扮演的七妹在《孔雀公主》中翩翩起舞,除了幼时壁画上的形象、动作流转于脑海,像蒙古舞的抖肩,印度舞蹈中的眼神,也都被她传神地化用了。后来,在她的《金色的孔雀》中,为了表现孔雀的苏醒,她还借鉴了芭蕾的动作,用调控呼吸来传达喜悦。由于这些借鉴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做背景,看似信手拈来,却融入自己的表达中。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国舞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