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自2013年9月份以来,几乎每个学期,我镇的各中小学都会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宣传、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特别是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其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亦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当前贫困生感恩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家庭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榜样和示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子女最好的参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家长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父母是孩子感恩的最好榜样,贫困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这有助于贫困生增强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多方位、多形式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随着贫困生不知感恩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堪忧,人们对于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心,这同时也是本课题组研究所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调研发现,从贫困生感恩各因子的总体水平上看,知恩和感恩状况较高,均值在3分以上,即具有相对较高的感恩状况,分别从贫困生感恩的各对象(感恩父母、朋友、教师和学校、国家和社会、自然等)上来看,感恩意识的均值均大于感恩行为的均值,且多数在3分以上,这说明大多数贫困生是知道感恩的,具备感恩意识,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贫困生自身因素是感恩教育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其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贫困生感恩教育仍旧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部分受助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

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感恩的实践行动。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学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要求。首先,从教育大环境来看,社会上关于贫困生感恩情感和感恩教育的书籍或读物少之又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多数尚未设置专门的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即便有一些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也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对感恩的理论和其本质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能够系统掌握关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理论。其次,从结合日常工作的调查结果看,贫困生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课程应该是感恩教育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目前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对贫困生进行口头的说教式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又相对匾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典型的感恩案例和典型的教育活动去进行感恩教育,辅导员也多是以口头讲述或是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也是贫困生获得感恩教育的主要手段。再者,贫困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和典型活动,从而进行感恩的自我教育。在这些教育环节中,均没有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再次,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感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儒释道的感恩思想对于人们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感恩思想理应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在学校陆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却在逐渐减少。调查也显示,学校并未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作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贫困生对于传统感恩文化的了解也很少。可见,从目前的状况看,学校对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更谈不上可持续有效发展。感恩教育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没有及时创新教育内容,感恩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因此,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二)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和时代性

首先,目前多数学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从一般经验出发,采取个别谈话、说服等一般性常规化的方式进行,不具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一方面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方式沿用了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仅仅注重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教育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讲解感恩知识或感恩故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能动作用,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学生)不为所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其次,辅导员是高校课堂以外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也多以说教为主,间或印发学习资料、召开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途径。调查显示,学校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所展开,如向资助人和单位写感谢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但次数很少,尚未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规定内容和长效机制。再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已经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注意到将经济资助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精神和物质双重助困的目的。这是目前学校感恩教育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感恩教育与经济资助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和长效机制,出现了资助工作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如何将感恩教育和经济资助系统结合,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学校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但学校将网络引入感恩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更未能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常规手段。这些尚未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方式多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大多都仅限于理论教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知行脱节和知情脱节。所以从方法和手段上理解,学校感恩教育尚存诸多不足,亟待改进。

(三)感恩教育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我国的感恩教育和感恩教育理念的诞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呈现出较为落后的一面。一方面,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传统的感恩教育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感恩教育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非一种情感体验和道德内化;感恩仅仅是对施恩者的感恩体验和报恩行为,并未认识到回报社会和其他个体也是感恩的体现;认为感恩只有在受惠者能力具备或是条件成熟时才能谈及。要提高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这些落后的感恩教育观念,从而有效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知恩、感恩,从而报恩,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