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02学科门类:文学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着眼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拥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学基础与科学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数字化媒体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制作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采写、摄像、剪辑、制作、宣传以及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熟悉党的新闻宣传与舆论传播政策,具有政治敏锐性与新闻敏感性。

2.形成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本认知,熟练掌握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了解广告学基本原理。

3.具备从事广播电视学专业业务岗位所需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广播电视媒介知识基础,掌握适应本专业职业发展所需的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并善于在本专业工作中加以运用。

4.掌握市场调查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具有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呈现的技能。

5.熟悉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业务运作的具体流程,具备从事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与评论等各项核心业务能力。

6.具备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现代技术,具备较强的摄影、摄像、非线性剪辑、电脑排版、影像后期制作、网络编辑以及新媒体开发、设计与制作能力。

7.掌握广播电视策划原理和方法,具备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专题策划,栏目制作、编导、主持,电视纪录片创作以及微电影制作能力。

8.具有广播电视媒介、网络与新媒体的经营、营销以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9.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广播电视学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他领域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0.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宽广的国际视野,拥有良好的自学和自我提升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含休学)为3-8年;毕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二)核心课程

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摄像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栏目制作、编辑与排版

五、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一)通识通修平台

4

5

(二)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6

(三)专业模块

7

(四)交叉与自主学习模块

(五)集中实践环节

8

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安排表

(六)素质拓展计划

9

八、毕业要求与课程及教学活动关联矩阵

10

11

说明:T表示该门课程偏重理论基础、P表示该门课程偏重应用;“★”或“√”表示某课程或实践环节支撑某个目标的达成,“★”表示对达成此要求非常重要;“√”表示有帮助,但不起主要作用。

12

九、行业、企业合作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淮阴师范学院《关于修订2016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培养拥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我国新闻法规与宣传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学文化基础与科学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具备从事广播电视、数字化新媒体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制作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机构承担策划、采访、制作、摄像、剪辑以及营销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广告、公关、影像制作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制订淮阴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校地合作培养计划,实现校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培养原则

1.深入传媒业内部原则

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寻求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媒体(包含广电媒体、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等)作为合作方,通过细致调研,了解业界对于传媒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合作方的传媒业应该敞开大门,通过提供具体实习与实训岗位,联合培养学生,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统一管理原则

校地合作是双向活动,校地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3.校地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到媒体实务部门现场培训,同时邀请媒体实务部门的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或者讲授具体课程。通过校地互动,学校教师在媒体实务部门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媒体实务部门人员提升了理论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传媒学院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以广电系主任、相关骨干专业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地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地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地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

4.及时总结经验,对校地合作工作持续加以改进。

(四)基本任务

广播电视学专业根据学校要求建立若干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媒体、文化传媒部门(包括淮安广播电视台、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淮安有代表性的文化传媒公司、互联网公司以及学生生源地所在媒体等)作为校外合作基地。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见习、暑期专业实践、集中实习等教学活动;

2.接受教师调研、挂职锻炼,协助广播电视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与传媒学院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与培训;

4.共同参与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5.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合作模式

1.联合进行实务类课程建设

聘请媒体实务部门专家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的制定。对实践性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实行本校教师与媒体实务部门专家双教师授课制。

2.专家开设选修课或讲座

利用“传媒大讲堂”以及传媒文化节等平台,邀请媒体实务专家来校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为学生讲授新闻采写、新闻实践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专业见习和实习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在第3、6、10学期分三次进入媒体相关部门进行专业见习(了解媒体运作的基本流程、业务范围等基础知识)、媒体实习(进入各类型媒体进行实务能力训练)。见习、实习期结束后,学生书写自我实习鉴定,并主动向实习导师及单位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实习单位为学生作鉴定。学生返校后,须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成果、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及其他实习书面材料。

4.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业界根据自身人才招聘实际需求,可以优先录用我校推荐的学生。

(六)保障措施

1.合作单位实行挂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

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合作方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合作方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合作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