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答案1-3章

合集下载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二章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二章

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答:【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辨识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为现代企业提供思路。

【3】中国古代的“顺道”与早期的其他管理学思想“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对于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明法。

法的公开性原则。

【2】一法。

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3】常法也称固法。

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什么贡献?【1】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2】率先指出人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了过去那种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诸如提高童工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雇员出售生活必需品的模式,从而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试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分工观点。

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巴贝奇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东财2010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2.管理(同济大学2013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1研;武大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定义使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②要在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

管理学原理各章练习附答案

管理学原理各章练习附答案

管理学原理各章练习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层次越高的主管人员,对___D___的要求越高.A.技术技能B.人事技能C.管理技能D.概念技能2.管理的主体是( D )A.企业家B.全体员工C.高层管理者D.管理者3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是指管理的(D )A一般性B多样性C历史性D实践性4.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_____A_____A.实践性B.精确性C.系统性D.理论性5.管理的载体是( D )A.管理者B.技术C.工作D.组织6.管理的核心是( C )A.建立组织机构B.协调人力物力C.协调人际关系D.尽力减少支出7.管理的核心是___B___.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8.管理的核心是( A )A.处理好人际关系B.制定目标C.管理好管理者D.实施控制9.管理的核心是( D )A.决策B.领导C.激励D.处理好人际关系10.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论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 C )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11.管理的第一次转折是___B___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A.法约尔B.泰罗C.卢瑟D.马歇尔12._____A___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A.管理的两重性B.管理的一般性C.管理的多样性D.管理的实践性13.管理学应属于( A )A.边缘科学B.经济学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14.管理的载体是___C___A.管理者B.技术C.组织D.工作15.管理学的第二次大转折发生于_____D____A.19世纪末B.产业革命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需准备时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技术迅速发展时期16.管理内部的要素,一般是___D______A.不可控制B.部分可控C.部分不可控D.可以控制17.管理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______B___A.自然属性和历史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D.连续属性与间断属性18.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是___C____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19.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C )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以控制的D.不可以控制的20.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____C_____落后A.技术B.体制C.管理D.科学21.在组织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管理的媒介是( B )A.人与物B.信息C.机构D.目的22.在组织的内部要素中,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的要素是( D )A.人与物B.信息C.机构D.目的23.管理的主体是( A )A.管理者B.组织C.人D.管理机构24.管理的主体是___D____A.员工B.国家C.领导D.管理者25.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 B )A.管理管理者B.管理一个组织C.管理工作和工人D.从事管理活动26.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 C )A.人员配备B.组织C.计划D.指导与控制27.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是____B____A.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C.计划、协调、指导、人员配备、控制D.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协调28.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管理二重性观点C.系统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29.反映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 C )A.社会属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科学性30.管理学原理区别于专门管理学的特点在于( C )A.历史性B.科学性C.一般性D.实践性31.管理学属于边缘学科,这说明管理学的特点是( B )A.一般性B.多样性C.实践性D.历史性32.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或主线是( C )A.社会生产方式B.管理历史C.管理过程及职能D.资源配置33.具有消亡倾向的系统是( B )A.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子系统D.反馈系统34.在自动调节系统中,为使工作维持在规定工作状况下而采取的措施,叫作( a )A.控制B.协调C.反馈D.交换35.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过程去实现同一目标,这是系统的( D )观点.A.整体B.信息反馈C.不断分化和完善D.等效36.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和(D )A.资源B.生产力C.泰罗制D.管理37.管理是一种( C )A.经济现象B.自然现象C.社会文化现象D.科学现象38.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_____B___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39.下列管理层次中____B____的职能是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协调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和实施计划.A.上层B.下层C.中层D.经营管理层40.中层主管人员主要任务是____B______A.监督执行B.协调执行C.决策控制D.激励员工41.主管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 D )A.内层外层B.深层浅层C.表层里层D.上中下层42.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学必要性的是( C )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43.上层主管人员的重要任务是( D )A.监督执行B.协调执行C.监督控制D.决策控制44.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了管理的_____B____A.必要性B.目的性C.科学性D.艺术性23._____D____是主管人员最基本的准则A.有强烈的管理愿望B.掌握大量的管理理论C.以公司利益为准则D.尽职尽责29.主管人员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____D_____A.能力B.素质C.物质基础D.自主程度二、多项选择题1.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ACDE )A.计划B.预测C.组织D.控制E.指导与领导2.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CD )A.科学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3.管理的基本特征有__ABCE_____A.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B.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C.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D.管理的核心是决策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4.管理的客体是( ABE )A.人B.信息C.机构D.目的E.物5.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责任是( ABD )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实现管理目的D.管理工作和工人E管理计划过程6.一个组织通常划分为如下层次( BE )A.主管层、执行层和作业层B.经营决策层、执行管理层和监督作业层C.经营管理层、外部管理层和核心管理层D.经营决策层、监督作业层和执行管理层E.上层、中层和基层7.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BD )A.管理理论B.一致目标C.管理实践D.集体活动E.管理原理8.虽然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可能各有差异,但其内部都含有以下基本要素( ABDE )A.人与物B.信息C.管理D.机构E.目的9.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BCDE )A.具有内部基本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B.主体是管理者C.具有任务、职能和层次D.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E.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10.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 BE )A.科学性和艺术性B.必要性和目的性C.部分可控性和部分不可控性D.技术性和阶级性E.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11.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管理与下列因素相联系( BD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社会化大生产D.社会制度E.科学技术12.管理学作为一门不精确的、有待于发展的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ACDE )A.一般性B.专业性C.多样性D.历史性E.实践性13.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是( CE )A.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B.科学技术与管理人才C.先进的科技D.发达的科技与管理水平E先进的管理14.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三个( ABD )A.唯物辩证法B.系统方法C.科学管理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方法E.管理过程方法15.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包含有两个含义,它们分别是( BD )A.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B.系统是一个实体,例如组织C.系统从属于环境超系统D.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E.系统的维持依赖于反馈信息16.当把管理过程或活动看作实体的系统时,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ABCDE )A.整体性B.目的性C.开放性和交换性D.相互依存性E.控制性17.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有( BCDE )A.系统方法B.比较法C.案例分析法D.综合法E.分析法18.管理逐渐形成理论并得到重视,在历史上经历过二次大的转折,它们是( AD )A.泰罗制的出现B.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C.十月革命以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工业革命以后19.管理学研究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包括( AE )A.组织中人、财、物的配置问题B.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与创造问题C.环境适应问题D.产权问题E.寻求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20.管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包括( AC )A. 组织内部人际关系问题B.合理配置人财物问题C.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D.使规章制度与上层建筑保持一致问题E.环境适应问题三、名词解释管理学;系统;系统的方法;主管人员;四、问答题系统的特征15;系统的观点及其内容;管理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意义;管理学的特点;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五、论述题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管理二重性及其现实意义6;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 A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初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 D )A.管理培训B.管理实践C.劳动竞赛D.心理革命3.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 C )A.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B.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C.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D.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4.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属于_____A______A.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B.人际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理论5.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科学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6.在“管理科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系统分析”概念的是__C__.A.日本松下电器公司B.德国西门子公司C.美国兰德公司D.美国通用公司7.霍桑试验提出要重视管理中( B )A.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C.工程技术方面因素D.人\事\物的结合8.泰罗是__B____--的代表人物之一A.管理萌芽阶段B.古典管理理论阶段C.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D.现代管理理论阶段9.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____B______A.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出现B.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C.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的出现D.梅奥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10.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____D____A.作业标准化B.计划工资制C.心理革命D.提高劳动生产率11.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____D_____A.泰罗B.萨伊C.法约尔D.韦伯12.马基雅维利的两类型领导者是指____A_______A.自然或天生型、后天获得型B.自然或天生型C.聪明和后天获得型D.内向和外向型13.古典管理理论中,把人视为_____A____A.经济人B.复杂人C.社会人D.自我实现人14.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处于管理学形成的___D____阶段.A.早期阶段B.萌芽阶段C.古典管理理论阶段D.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5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于(C )阶段。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11年06月19日星期日上午 10:03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资源2.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 计划4.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 决策;6. 协调,人;7.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8.组织目标的实现;9. 计划10. 自然,社会11. 管理原理,管理方法;12.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二、单项选择1.C2. D3.D4.A5. A6.C7.C8.B9.B 10.D11.B 12.C 13.B三、多项选择1. ABEF2. ABD3.ABD四、判断1.×2. ×3.√4. ×5. ×6.√7. √8.√五、简答(要点,非完整答案)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和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又开始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2.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的管理;二者不可分离。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管理者如果没有管理科学知识,则管理过程中或是依靠经验,或是凭主观、靠运气;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只是,他们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当然,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方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球的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智慧树知到管理学原理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学原理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学原理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管理学原理》章节测试答案第⼀章1、下⾯()是管理者的概念技能。

A:沟通能⼒B:观察⼒和思维⼒C:技术和⽅法的能⼒D:交往能⼒正确答案:观察⼒和思维⼒2、()本⾝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E:创新正确答案:创新3、管理者的监听者⾓⾊是指()与⼯作和组织有关的信息A:传递B:收集与获取C:发布D:听取正确答案:收集与获取表明中国很、范蠡、计然曾提出了“⽔则资车、旱则资⾈”,“夏则资裘,冬则资絺”,4.早就有了()思想。

A:计划B:决策C:组织D:控制正确答案:组织5、学好管理学不⼀定能管理好企业,说明管理具有()。

A:科学性B:经济性C:艺术性第⼆章1、管理理论是在对( )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管理思想,管理思想经过提炼、概括与总结形成(),同时⼜对管理实践进⾏指导。

A:⼈类社会活动B:经济活动C:管理理论D:管理实践活动正确答案:管理理论,管理实践活动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A:“经济⼈”观点B:“社会⼈”观点.C:分权管理D:劳动分⼯论正确答案:分权管理,劳动分⼯论3、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

A:计划B:组织C:指挥D:控制E:沟通正确答案:计划,组织,指挥,控制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分为()。

A:⽣理需求B:安全需求社交需求C:尊重需求D:E:⾃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我实现需求,正确答案:⽣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5、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有 ( )A:泰勒B:法约尔C:德鲁克韦伯D:E:马斯洛正确答案:泰勒,法约尔,韦伯D:效益原理E:伦理管理正确答案:ABCDE2、责权利三⾓定理主要涉及()因素A:权限B:利益C:能⼒D:职责E:⼯作正确答案:ABCD3、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在于( )A:提⾼管理⼯作的科学性B: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C:有助于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有助于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段D: E:有助于提炼管理理论正确答案:ABCD4、⼈本原理包括以下观点()A:职⼯是企业的主体B: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参与C:现代管理的核⼼是让⼈⾛向完美D:管理是为⼈服务E:管理的前提是有群体正确答案:ABCD5、管理者履⾏职责能否做到完全负责主要取决于()因素A:权限B:利益C:能⼒D:学历E:经验正确答案:ABC第四章1、某企业为了建设企业⽂化组织员⼯去天安门⼴场观看升国旗,唱国歌,这属于管理()E:经济⽅法正确答案:C2、强制性是管理的()⽅法的特点A:法律⽅法B:⾏政⽅法C:经济⽅法D:教育⽅法E:技术⽅法正确答案:AC3、下列⽅法中客观性与精确性最强的是()。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 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 2 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资料下载地址:http://ຫໍສະໝຸດ /Ebook/41494.html
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满分 150 分,每题 30 分。
1.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决策理论对管 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拟定方 案—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 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 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 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 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 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 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 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 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
图 1 费德勒模型的发现 根据研究,费德勒认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下和非常不利的情 境下效果更好,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间情境下效果更好。 根据费德勒模型,提高领导者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种,选择领导者以适 应情境;第二种,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这可以通过重新建构任务或提高/降 低领导者可控制的权力(如加薪、晋职和处分活动)来实现。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现代管理理论
一、关键术语 1.霍桑实验 答:霍桑实验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到 30 年代初期主要由哈佛大学梅奥等专家在 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梅奥参与的继电器 实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与非正式组织。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梅奥和他的助手阐述了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 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社会人”假设 答:“社会人”假设指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霍 桑实验表明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人的观点与个性都会影响他对上级 命令的反应和工作中的表现。因此,应该把工人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即当做“社会人” 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为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个部分。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7.新组织理论 答:明兹伯格的新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组织结构的实质 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的方式的总和。了解组织结构,首先要了解组织中的各 种协调机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相互调适、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 准化、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六种基本的机制。这六种协调机制在时间 上是相继出现的,在空间上也可能同时并存。在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中,需要这六种协 调机制同时并存,但只有某一种协调机制占主导地位。
8.内涵式管理 答:内涵式管理力求通过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加强企业创新、提高内部生产能力来增强 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由外延式管理转变为内涵式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选择地扩展业务; ②强调内部创业。 二、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员工满足度的能力? 答:梅奥等人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 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是因为:在各种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 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 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 程度。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

《管理学原理》大纲、目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大纲、目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教学辅助资料集教学大纲《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Principals of management)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三、学时:48 学分:3 实验学时:0课内上机学时:0四、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英语五、适用专业:管理类专业六、适用年级:一、二年级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具体表现为一般原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一般原理、管理过程(职能)。

重点是管理原理和管理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人本原理和创新原理;管理过程主要以职能为主线,分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

八、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真正学会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二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对管理职能和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三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知道“管理”的过程、而且能够弄清“管理”的逻辑;四是开启学生思维并使之追求管理智慧,使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具体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作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力争弄懂弄通教材内容;二要认真完成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和案例分析,并积极就课堂讨论题目作好准备;三是自发作些社会(机构或组织)管理调研,以为弄懂课程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和锻炼自己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九、学时安排:十、实验内容和要求:无十一、考核方式:考试成绩由两块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答案第四章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答案第四章

管理学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第四章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第一篇导论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第一节行为科学的产生一、照明实验二、梅奥与继电器实验三、访谈计划四、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五、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六、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思考题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

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第二节现代管理流派一、社会系统学派思考题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

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

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

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 3 章、思考题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

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

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

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

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与管理(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关键术语1.管理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即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过程。

2.人本原则答: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①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②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

“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管理为人服务不仅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来提高组织业务活动的效率,而且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

3.适度原则答:适度原则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适时管理则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4.效益原则答: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 周小虎)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 周小虎)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思考题1.所谓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和组织环境。

2.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3.管理工作涉及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业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

原因:组织的性质不同,活动的内容有别,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根据具体对象不同,管理工作可分为以上三个方面。

业务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组织在业务活动中要利用诸多资源,其中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具有主动性。

最后,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会在财务上得到反映。

4.企业的任务可以从外部要求和内部需要这两个不同角度来考察。

从外部要求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任务与企业存在的社会理由有关,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企业存在,是因为该企业提供了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首要任务先是要满足社会需求。

获取利润,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挥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利润。

5.人本原则即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实现人本原则,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实现人本原则,要为人服务,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促进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6.适度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管理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来进行选择;适时管理则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管理学1-3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1-3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管理的基本含义?管理是对组织中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信息和人员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的创造性决策活动。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管理的基本含义:⑴从管理的目的看,管理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⑵从实现目标的手段看,管理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⑶从管理的本质看是协调;⑷从管理的对象看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2、为什么说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由于管理活动的环境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权变性,有效的管理还要利用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习惯准则来解决问题,所以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从工作要求看,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是管理知识、管理艺术和管理经验的函数,表现出极富规律性,这可以看着是管理的科学性。

长期实践证明,单纯掌握了管理科学知识或仅具备管理艺术都无法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3、研究管理的核心是什么?虽然说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但研究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管理本质或者说属性,要搞清楚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也就存在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和组织劳动协作过程的必要条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它不会因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是管理自然属性最明显的特征。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生产关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管理要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维护所有者和利益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从而表现出管理的社会属性。

4、试说明不同管理者角色的差异性。

作为管理者,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基层。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 3 章一、思量题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1)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者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

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者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干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者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 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

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节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

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实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 共同的目标。

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3) 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编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

这是组织工作的( B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B、巴纳德C、厄威克D、古利克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B、实现企业目标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D、一项管理职能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B、一项管理职能C、分工合作关系D、实现企业目标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B、非正式组织C、企业结构D、正式组织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B、授权C、均权D、分权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B、分权C、均权D、授权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B、分权管理C、集权管理D、不确定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3.1 复习笔记一、行为科学的产生1.霍桑试验霍桑实验是指主要由梅奥教授等专家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旨在测试出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

(1)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假定工作环境的照明亮度能影响工人的视觉和情绪,从而会影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但实验结果是工人的生产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说明照明亮度并不能影响生产率,实验人员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原有的假设被否定了。

(2)梅奥参与的继电器实验。

在霍桑工厂研究人员选择了继电器装配和云母片剥离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量的增加。

在实验过程中以自由发表意见、得到关心的工作环境代替传统严格控制的环境,实验人员发现,管理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士气的提高,人际关系和工作态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产量的变化。

(3)访谈计划。

实验得出以下结论;①表明管理方式与工人的士气从而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意在征询工人意见的访谈计划。

②虽然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实际上未有任何改善,但工人们却普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以前好了。

③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这样才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人士气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

(4)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

在绕线实验中,研究人员得到以下结论:①工人们在产量水平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并运用团体压力来加以维护,使人们共同遵守。

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团体有自然形成的领袖和自己的行为规范。

③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和管理者的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2.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在总结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比,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以下新观点。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3.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

这个试验包括四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霍桑试验的意义:①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②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2.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研)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

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第一章组织与管理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要素及其整合一、组织及其要素思考题1.何谓组织?组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体。

五要素是:组织成员 (认同组织目标,愿意为组织作贡献)组织目标 (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目标,一般由组织主要负责人提出)组织活动 (组织存在的标志,开展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大家认同的目标)组织资源 (资金、人、物质条件、信息;资源需要筹措)组织环境 (组织生存在一定环境中,首先要适应环境;不是被动适应,可对环境施加影响)二、组织要素的整合(一)要素内部的整合(1)组织成员的整合(2)组织目标的整合(3)组织活动的整合(4)组织资源的整合(二)要素之间的整合(1)活动与环境的整合(2)目标与活动的整合(3)活动与人的整合管理就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这种整合的内涵:1. 制定有吸引力的目标以聚集组织成员。

2. 选择能最有效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方案。

3. 协调不同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努力。

4. 根据活动的要求和特点组织筹措物质条件。

5. 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加工和利用这些物质条件。

6. 根据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决定或调整组织的目标性质与活动内容。

三、企业: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一)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二)企业的任务1.满足社会需要2.获取利润3.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思考题4.为什么说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都是现代企业的基本任务?满足社会需要是由企业的社会组织属性所决定的,实现利润是由企业的商品生产者性质所决定的。

这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首先,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其次,利润也是企业满足或继续满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前提。

因此,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才能取得利润;同时,只有取得利润,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三)企业的活动1.资源筹措 2.资源转换 3.产品销售第二节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一、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思考题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如下:(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的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管理的定义有多种。

福莱特(Follett,1942)曾给管理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艺术,它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但要想对管理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定义显然是不够的。

下面我们援引有代表性的中外管理学教科书对管理所下的定义,据此给出本书的定义。

罗宾斯和库尔塔(Robbins and Coultar,1996)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工作的过程。

”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

刘易斯(Lewis ,Goodman and Fandt,1998)等人指出,“管理是指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与前面的定义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它立足于组织资源。

普伦基特和阿特纳(Plunkett and Attner,1997)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管理定义为“—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实现目标的活动。

”这一定义比前面的定义更加具体,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徐国华等(1998)指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

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

以上三个层次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杨文士和张雁(1994)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该定义与前一定义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它只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作用。

还有很多管理的定义:1.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 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的过程来协调所有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 管理是由一个人或更多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 管理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 管理是社会主义教育。

(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

)7.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8. 管理就是决策。

9. 管理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产生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10. 管理就是谋取剩余。

11. 管理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12.管理就是领导。

13.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三多主编,管理学第一版2000)二、管理的内容思考题3.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为什么?组织管理的内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

横向分析是从管理涉及的内容这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的。

组织的性质不同,活动的内容有别,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展开的工作也是千差万别的。

但一般来说,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管理工作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业务管理。

(2)人事管理。

(3)财务管理。

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组织管理的内容的。

不论是对社会组织的一般管理,还是对组织活动的某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它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内容:(1)计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三、管理的原则(一)效益原则(二)人本原则思考题5.何谓人本原则,管理者如何才能实现人本管理?所谓人本原则简言之就是依靠人、为了人。

组织是人的集合体;组织活动是由人来进行的;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的管理。

人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当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管理的为人服务不仅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来提高组织业务活动的效率,从而使组织能够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而且还应包括通过管理工作,充分实现组织成员的社会价值,促进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三)适度原则思考题6.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所谓适度原则简言之就是在管理中不能走极端,片面化。

管理活动中存在许多种相互矛盾的选择。

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更多的不是取决于对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是取决于对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适时管理则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第三节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一、管理科学化思考题7.什么是管理科学化?为什么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化仍然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是指管理者在其实践过程应当按照客观的规律来办事,依据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决策,有效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则是指对于管理问题的探索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管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科学化仍然是管理学发展的主流,理由如下:首先,职业化管理研究队伍日益扩大以及系统的管理科学教育不断发展,都将促进管理科学知识的创新,同时也为管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奠定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科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不断创新与完善,也将使科学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从而促进管理科学化进程。

复杂性科学及方法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因为管理本身就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动态性特征。

最后,管理研究的专业化分工及知识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管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实践过程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从而又反过来推动管理科学化研究,加速管理科学化进程。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思考题8.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确定其是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

艺术常被用于安抚人们的心灵、刺激人们的欲望,激发人们灵感。

管理学则是发现组织活动中的协调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合理地安排业务活动和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基本属性:(1)普适性。

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是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

管理学是建立在对组织协调活动及其投入要素的抽象基础之上。

(2)可重复性。

管理学的强大使用价值就是其命题可重复性的表现。

(3)逻辑自洽性。

指科学知识应具有体系完整性。

管理学涉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完整的职能体系。

(4)可证伪性。

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

现代管理发展一再突出权变法则,指出任何管理学命题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再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

管理学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有复杂性思想的人,管理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还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

把管理学理解为一套固定公式与通用模式是狭隘的有害的。

管理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其合理性体现在进步性,体现在接受那些最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研究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