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学分析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分类【教材分析】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义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在分一分,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有序条理,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按指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正确分类。
【教学难点】感受分类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天早晨上学,他差一点迟到了。
原来因为他们家的衣服放得很乱,校服好不容易才找到。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让他能很快找到衣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交流:谁想把你的主意告诉全班同学?预设1:他可以把衣服叠好了放在衣橱里。
谁还有别的方法?预设2:他可以把妈妈的衣服放一起,把爸爸的衣服放一起,把小明的衣服放一起。
谁还想说?预设3:他可以把衣服分开放,晚上就把要穿的衣服拿出来准备好。
……教师评价: 同学们的主意真好。
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刚才同学们说把衣服按爸爸、妈妈、小明的分开来放,这就叫做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按照“爸爸、妈妈、小明的方法”把衣服分开就是一个分类标准。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理解分类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意图】用零乱的场景激发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校长点评:教师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 青岛五年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物体的分类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
(2)物体的比较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物体的比较方法,如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比较。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物体的分类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记录下来。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分类和比较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具体的物品,如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的多样性。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说课稿
《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分类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两位小朋友、两个装满文具的展柜及学生的学具等。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部分的多媒体进行演示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性教学将整体设计为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二、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法)(一)“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超市啊?我想通过一般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对说的好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
“老师平时很喜欢逛文具店,听说:开心阿姨和好心情阿姨都开了一家文具店,老师这节课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文具店,好吗?(出示两个摆满实物的展柜,并邀请两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阿姨,请小朋友上演到阿姨这里来购买学具的情境)。
2024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学内容包括:数数;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类与比较;认识图形;认识位置;总复习。
准备单元:数数。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
入学前,多数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
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简单的数数,全面了解学生对计数、方位还有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和表达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第一单元:0以内数的认识。
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材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
分类与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第三单元:0以内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它是学习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四单元:认识位置。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单元:-0各数的认识。
是在认识了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对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 分类与比较教案 青岛版
分类与比较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
2. 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3.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主题图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
小明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们想到他家去参观吗?(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师:瞧,这就是小明的家。
谁能说说小明家都有什么?利用小明搬家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
二、学习比较、分类:1. 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
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2. 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①帮助妈妈整理厨房里的碗筷;②帮助妈妈整理客厅里的物品;③帮助妈妈整理劳动工具。
……教师小结:“看,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3. 解决问题①哪本书最多?教师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图,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教材版本2022-2023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目标1.掌握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
2.学会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内容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1.1 分类•什么是分类?•为什么需要分类?•如何进行分类?1.2 比较•什么是比较?•为什么需要比较?•如何进行比较?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将物品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难点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分类和比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着重讲解如何进行分类和比较,避免让学生产生混淆或误解。
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强调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可以用手比较、放在一起比较等等。
•教师还需注意分类和比较过程中语言表达准确,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1. 分类和比较的基本概念1.1 分类1.向学生提问:你们有做过分类的经验吗?(可请学生举例说明)2.讲解分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1.2 比较1.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比较物品大小的经验吗?(可请学生举例说明)2.讲解比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大小比较游戏、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2. 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1.讲解按照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手比较法、放在一起比较法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大小关系分类和比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教学评价1.考试:出示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大小关系分类和比较作业,加强学生巩固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反思1.分类和比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需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引导。
巴中市四小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分类说课稿 青岛版六三制
《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青岛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
它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二、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四、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的中我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利用猜一猜,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猜谜语游戏,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新授(动手整理书包。
)小朋友们通过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整理情况: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语数分的,有按书本分的。
由此得出结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三)巩固拓展在分人物头像、分动物、分几何图形等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上册数学“2分类”,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能识别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类的概念,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分类活动中,能够用口头语言表述分类的标准。
3. 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简单的分类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
2. 学具:彩色卡片、小物品(如扣子、石头、豆子等)、分类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分类的概念。
2. 新课:通过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讲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应用: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分类2. 板书内容:分类的概念、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分类练习题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类知识。
2. 实践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分类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分类1课时
比较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册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分类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点
(一)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二)自主练习第2题: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自主练习第三题学生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
学
反
思
第一册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比较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教学重难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突破措施
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三)自主练习第4、5题。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概念,能够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内容1. 分类与比较的概念2. 分类的方法与步骤3. 比较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类与比较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分类的概念和方法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类是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的过程。
讲解分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3. 练习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将一些物品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讲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讲解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较是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过程。
讲解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判断物体之间差异和相似的方法。
5. 练习比较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比较一些物品之间的差异和相似。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和比较的练习。
2. 让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分类与比较青岛版
课题:分类与比较统计整理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所学的位置、分类、比较、统计等相关知识,沟通知识建立内在联系。
2、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复习的过程,体验整理复习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整理、复习建立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综合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
一、联系本地天气情况导入二、初步感知雪山乐园情景图指导看图,指名回答看到了什么?师:大雪天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那么你想亲自体验这种乐趣吗?三、“分类与比较”知识的整理。
生:在土的右面有6棵松树。
师:除了松树,雪山乐园还有什么树?按照不同的名称我们把雪山乐园里的大树分成了三种,数一数这些大树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生:梧桐树比松树多。
松树和冬青树同样多。
……师:你还有别的分法吗?四:统计知识的整理生:在图的右边看到的冰雕有4只小兔子的、3只小猴子的、1只小梅花鹿和2只小松鼠的。
师:你说得很完整,我们可以借助统计图和统计表板书三种不同数目的图标还可以按颜色分把刚才数的结果记下来。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想统计那些事物的数量?生:有几只小鸟?……师:我们这样在统计图和统计表里整理数据,你认为有什么好处吗?生:可以把数过的记下来,不容易忘记。
看看统计图里涂颜色的格子的高矮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师: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和解决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根据雪山乐园里的信息解决了很多问题,他们都是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统计中的知识。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
五、联系生活小组互助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师:每个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小标志数(按题目难易程度分为:1枚小标志、2枚小标志3枚小标志)的题目,答对获得相应数量的小标志,答错就扣除相应数量的小标志还没有赶上来的小组加油了!)出示卡片题目。
生:小组派代表选择题目并说出解决问题使用到了本学期学到的那些知识。
六、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巩固你都有哪些收获?生:……师:你们都谈得很好,老师希望本学期学的这些数学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教学反思《分类》是第二单元《分类比较》第一课时中的内容,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感悟分类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并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在导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一堆散乱的糖果入手,让学生通过整理糖果,引出分类,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后,借助小明和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情景,进行了四步教学:一、让学生都说说是怎么帮妈妈整理衣服的。
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衣服进行连线整理。
三、白板展示,用准备的衣服教具来进行分类。
四,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同一类的物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第三环节,设计让学生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当媒体一出示教室一角的学习用品摆放时,学生已明显感觉到杂乱了,我借机引导学生如何分类才能让它们整齐有序,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环节,让学生4人小组合作,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来进行分类,看哪一小组摆的最整齐,最快。
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好进行了分类,然后在全班进行了总结,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可以把同类物品进行分类,不同类的物品也可以进行分类。
使分类在课堂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最后,我又创设了“今天我是售货员”这一小游戏,让学生把商品进行分类整理摆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性质浓厚的氛围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
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自己也发现一些不足。
我觉得在让学生整理衣服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实的场景,可以用真实的衣服;在游戏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新配套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说课稿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情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初步的概括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会分类,对学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面的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妈妈的小帮手”这一故事小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和分类的方法,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两位小朋友、两个装满文具的展柜及学生的学具等。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部分的多媒体进行演示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我将采用启发性教学将整体设计为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深化知识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二、说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法)(一)“小朋友们平时有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超市啊?我想通过一般学生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对说的好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
“老师平时很喜欢逛文具店,听说:开心阿姨和好心情阿姨都开了一家文具店,老师这节课就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文具店,好吗?(出示两个摆满实物的展柜,并邀请两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阿姨,请小朋友上演到阿姨这里来购买学具的情境)。
小学数学_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总复习《分类与比较》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前面咱们学习了分类与比较的知识,这节课咱们来复习相关的知识。
二、复习:(一)复习分类;1.出示信息窗,问:这些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生答,师板书。
2.小游戏:(1)分别指男女生各两名,指名给这四名同学分类,不同分法。
(2)师加入其中,五人可以怎么分?不同分法。
3.练习巩固:课件出示1——7题。
练习做完了,我发现同学们都很会分类,现在观察一下,这些衣服是怎么分的?(二)复习比较:1、出示信息窗,观察思考:按什么分类的?指名回答(1)谁的衣服多?怎么看出来的?(比较多少或厚薄)(2)这幅图上,我们还可以比较什么呢?(马:高矮、大小花瓶:高矮摆件:大小衣服:大小)请学生说明白什么比什么大(小、高矮等)2、小游戏:指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请同学比较他们谁高(矮)?谁比谁高(矮)?等等请刚才两名同学中矮的一名站到讲台上,问,是不是讲台上的同学比另一名同学高?为什么?应该怎样比?强调比高矮要站在相同的位置再比较。
3.师在黑板上画线,请同学比较。
强调比长短要从同一起点开始,把绳子拉直再比较。
4.练习巩固:课件出示1——9题。
这节课咱们复习了分类与比较的有关知识,通过刚才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很会分类,也善于比较,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三、当堂检测。
1.发检测题纸。
2.学生独立完成。
3.开火车订正,反馈。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咱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呢?《分类与比较》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
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自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课教学中我不断挖掘教材中的信息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多个游戏活动,如“给同学分组”、“比个儿”、“比手”“找出鸟类”、“找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去探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教学课时
3
教学课题:帮妈妈放衣服------比较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5、借助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6、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教学准备:衣柜挂图、花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小明是个勤快的孩子,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又放衣服。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可以发现或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习过程:1看一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2想一想可以比较物体的什么比如:比一比,谁的衣服最长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来比较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课题:帮妈妈放衣服------比较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4、借助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能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预习设计:
预习内容:回到家帮妈妈整理衣柜
预习目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确定一定的标准,然后分类
预习过程:1想一想可以怎样来分
2做一做自己试着来分一分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来分的,还可以怎样分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 (1)
按年龄分
汇报:
按性别分
2.分一分,说一说.
汇报:
按颜色分
汇报:
按样式分
3.分一分,说一说.
汇报:
机动车
非机动车
……
汇报:
按形状分
汇报:
按大小分
5.想一想,分一分。
6.分一分,说一说。
7.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你怎么 知道的? 妈妈的衣服 真多呀!
∨
∨
∨
∨
∨ ∨
∨
• 让学生明白不同物体的轻重与不一定 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精品课件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市实小 清风制作
第二单元 分类与比较
卧龙小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 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在不同的分 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 能力。
练习:
1.分一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说.
汇报:
练一练
参考课本第27页.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按颜色分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 了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分类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概念,理解分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分类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意义。
2. 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3. 分类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类的概念、分类方法及分类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妈妈是如何将商品进行分类的。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5分钟)(1) 讲解分类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2)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4. 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分类,并与家长分享分类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妈妈的小帮手——分类2. 板书内容:(1) 分类概念(2) 分类方法(3) 分类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教学分析 青岛版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
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教学课时: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教学课时: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