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中医外治法
外治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外治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777959633d4b14e84246846.png)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2部分:外治疗法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熏洗法、涂敷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刮痧法、药袋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熏洗法、涂敷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刮痧法、药袋疗法技术操作。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GB/T ×××××的本部分。
2.1蒸气吸入法 steam-inhaling therapy使用蒸气发生器械,使药液加热后产生蒸气,由患儿口鼻吸入的治疗方法。
2.2气雾吸入法 aerosol-inhaling therapy使用雾化器,使药液雾化,由患儿口鼻吸入的治疗方法。
雾化器包括超声雾化器和压缩雾化器两种,参见附录C。
2.3熏洗法 fumigation-washing therapy利用中药的蒸气熏蒸及药液洗涤体表的治疗方法。
2.4涂敷法 smearing therapy将药物制成药液或药糊涂敷于体表的治疗方法。
2.5罨包法 wrapping therapy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外用治疗方法。
2.6热熨法 hot medicinal compress therapy将药物炒热后用布袋包裹,或者将中药和青盐一起放布袋内再置于微波炉内加热,然后用热药袋熨敷体表的治疗方法。
2.7敷贴法 application therapy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体表局部的治疗方法。
2.8擦拭法 perfrication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外用治疗方法。
2.9刮痧法 cutaneous scraping therapy利用刮具或手指在人体体表特定刺激部位或穴位上施以反复的刮拭、捏提、揪挤、挑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目的的外治疗法。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dbd0b07cd184254a35358f.png)
外治疗法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
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
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
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
国医大师9种外治法搞定常见小儿病(老中医毕生绝活)
![国医大师9种外治法搞定常见小儿病(老中医毕生绝活)](https://img.taocdn.com/s3/m/de95bad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0.png)
国医⼤师9种外治法搞定常见⼩⼉病(⽼中医毕⽣绝活)⼩编导读⼩⼉脏腑娇嫩,腠理疏松,反应灵敏,外治能通过⽪⽑、肌肤、经络、腧⽳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使患⼉疾病迅速消除。
运⽤外治法和内治法配合,既能提⾼临床疗效,⼜解决了⼩⼉服药困难和服药量不⾜⽽影响疗效等难题。
全国著名中医⼉科专家,国医⼤师,王静安擅长治疗⼩⼉常见病及疑难病,深受患者爱戴,被蜀中⼴⼤患者誉为“王⼩⼉”。
王⽼指出,内外合治法的使⽤原则仍是辨证施治,即根据临床患者不同的疾病,同⼀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体质、时间(季节、节⽓)等灵活使⽤。
现将王⽼在继承前辈医技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变通发展,创制形成的⼀套合适⼩⼉特⾊的外治疗⽅法,介绍如下。
1.敷贴法治久泻、痄腮⽌泻散[药物]麝⾹0.05g,⾁桂3g,研粉。
[主治]久泻不愈。
[⽤法⽤量]将药粉和匀,敷于脐中,先⽤油纸盖上,再⽤布袋或胶布固定,每次6~8⼩时,每⽇热敷 3次,3天贴1次。
按:按:⾁桂,性味⾟温⼤热,善治虚寒久泻,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所含挥发桂⽪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能促进消化功能,排出消化道内积⽓,缓解胃肠痉挛。
今配化阳通腠理、善于引药透达的麝⾹,药⼒通过神阙⽳,持续稳定地发挥作⽤,故治久泻有效。
贴敷⽅痄腮贴敷⽅痄腮[药物]青黛6g,仙⼈掌1块,⾷醋适量。
[主治]⼩⼉痄腮。
[⽤法⽤量]将仙⼈掌打碎,加⼊青黛、⾷醋,调匀成糊状,贴敷于红肿疼痛之处, 2~3⼩时换1次。
按:本⽅有解毒消肿、清热凉⾎之功,对痄腮急发、红肿灼痛者效佳。
按:2.熏⿐法治⿐渊通⿐饮[药物]荆芥花10g,薄荷叶30g,⾹⽩芷30g,北细⾟10g,紫苏叶30g,葱⽩头60g。
[主治]⿐渊。
[⽤法⽤量]上诸药煎⽔,沸后⽤蒸⽓熏⿐孔,每⽇ 3~5次,每次5~10分钟。
按:荆芥、薄荷内含挥发油右旋薄荷酮和薄荷油,可治咽喉、⿐中肿痛,并可缓慢渗透⼊⽪肤内;细⾟含挥发油甲基丁⾹油酚、细⾟酮,有明显的抑菌作⽤;⽩芷祛风散湿、排脓⽌痛;紫苏,近代发现其有抑制葡萄球菌⽣长的能⼒。
儿科常用外治法
![儿科常用外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bf8b8fcc22bcd126ff0c50.png)
儿科常用外治法【熏洗法】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
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
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
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
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
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
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44e2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3.png)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状态。
当机体受到外界因素侵害或内部代谢出现障碍时,内部环境失去平衡,便引起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也就是所谓的疾病。
而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使机体恢复内部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妇儿科,中医学拥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妇儿科疾病及中医外治疗法。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在经期周期、量和时长上发生不正常变化的一种症状。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经期提前、推迟、经量异常、经期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紊乱的结果,也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有关。
中医外治疗法:首选调节生活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配合以下中医治疗:1.药膳:可以煮一些月经调理的药膳,如红枣生姜茶、茯苓芡实粥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身体的营养,调节月经期。
2.中药调理:适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配以不同的中药剂量,调理月经周期。
乳腺炎乳腺炎是妇女在接近生产期、生产期、断奶期的阶段,由于体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乳腺的红、肿、热、痛、结节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乳腺炎是因为气血不畅,毒热蕴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中医外治疗法:1.草药治疗:益母草、牛膝、赤芍等中草药都可以起到消炎解毒,活血化瘀,促进乳汁排泄的作用。
具体使用和配伍参见医生。
2.祛风拨络法:中医认为乳腺炎发生有风邪入乳腺所致,建议使用具有祛风化湿、气行竹筒、解毒作用的中药。
具体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青春初开,产后,流产后或长期避孕后的妇女。
中医学认为子宫颈糜烂是由于情志失调,气郁不畅,内分泌失衡,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所致。
中医外治疗法:1.通络祛瘀法:使用火针或艾灸刺激卵巢、黄体和穴位,以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子宫颈糜烂症状。
小儿外治法
![小儿外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926da0264431b90d6c85c7ab.png)
小儿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属于“自然疗法”、“绿色医学”范畴,无毒副作用,采用纯中药配方,将内服药变换为外敷药,减轻了小儿“喂药难”及喂药后呕吐的困难,起到甚至超过内服药的作用,具有效应显著、安全便验,乐行依从的优点。
一、小儿穴位贴敷操作
小儿穴位贴敷在传统膏药的基础上改良了制作方法,将中药粉碎后用姜汁调和,贴敷在穴位上,藉以皮肤吸收、腧穴刺激,发挥膏药和穴位的双重效应,起到调整脾肺等内脏功能的作用。
适用范围:在治疗小儿发热、咳嗽、哮喘、厌食、腹泻等多种疾病时,常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二、小儿药浴熏洗
利用中药作用于婴幼儿肌表,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协调脏腑,由表及里,调整阴阳,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功效。
使婴幼儿肾气充,脾气实,肺气强,提高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同时可辅助缩短病程,减少用药。
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多种疾病
三、艾灸
艾灸具有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缩短病程、减少用药、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改善心肺功能等功用。
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寒性腹痛、腹泻、胃脘痛、风寒感冒、厌食、生长发育不良、痰湿咳嗽、预防哮喘复发、尿床等。
干货!十种儿科疾病的外治方
![干货!十种儿科疾病的外治方](https://img.taocdn.com/s3/m/6603473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b.png)
干货!十种儿科疾病的外治方现介绍几则疗效显著的外治方,有兴趣者不妨一试:01呼吸道易感儿藿香15克,细辛15克,辛夷20克,防风60克,菊花50克,薄荷50克,苍术150克,山柰10克,白芷100克,冰片10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布袋装好,并置枕头上,每天睡在其上,每月换药1次,连用3个月。
02幼儿急性颌下淋巴结炎将蝎尾、冰片按3:1比例混合,共为细末,医用凡士林做成膏,装瓶密封。
使用时,将药膏直接、均匀地涂于肿大的淋巴结处,胶布覆盖固定,3天换药1次。
局部破溃者禁用。
03腮腺炎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
先将赤小豆、大黄研细末,再以青黛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
用时取药末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蘸药液涂搽两腮部,干后再搽,不限次数。
04包茎嵌顿芒硝100克,明矾10克,溶于500毫升开水内,待凉后用纱布浸药液敷于阴茎上,每次30分钟。
05婴幼儿湿疹苦参、蛇床子、芥穗、白芷、连翘、苍术、威灵仙、土茯苓各9~12克,大枫子、白鲜皮、黄柏、大黄各6~9克。
上药加水2 000~4 000毫升,煎至1 000~2 000毫升,每日1剂,分2次外洗,每次20~30分钟。
06幼女外阴炎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龙胆草15克,赤芍30克,仙灵脾30克,水煎外洗。
伴阴道炎者坐浴,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07小儿口腔溃疡吴茱萸10克,清半夏10克,共研细末过筛,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足心,男左女右纱布或绷带包,睡前外敷,次日取下。
08小儿传染性软疣菊花20克,银花20克,板蓝根30克,赤芍20克,蒲公英30克,苦参30克,紫草15克,白鲜皮30克。
上药共加水1 000毫升,浸泡1小时,然后煮沸20~30分钟,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
1剂药可熏洗2~3天,1日2~3次,每次约20分钟,7天为1疗程。
09小儿腹泻苍白术各20克,白胡椒6克,荜茇6克,赤石脂10克,石榴皮15克,草豆蔻6克,山药15克。
小儿中医外治实施方案
![小儿中医外治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55fc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9.png)
小儿中医外治实施方案小儿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
在小儿生长过程中,外伤、皮肤疾病等健康问题是比较常见的。
中医外治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儿外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小儿中医外治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小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小儿外伤的处理,中医外治强调“以病为本,辨证施治”,即根据小儿外伤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轻微外伤,可以采用中药外敷或者推拿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以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加速愈合。
而对于严重外伤,比如骨折等,需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外治,以加速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其次,对于小儿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医外治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对于小儿湿疹、疱疹等皮肤疾病,中医外治可以采用中药浸泡、中药膏药外敷等方式进行治疗。
而且,中医外治还注重调理体内环境,通过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方法,调理小儿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外治还可以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儿外治具有独特的疗效。
比如,对于小儿感冒、发热等疾病,可以通过针灸调理小儿的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而对于小儿肠胃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可以通过针灸进行治疗,加速康复。
综上所述,小儿中医外治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调理体内环境,结合中药浸泡、中药膏药外敷、针灸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促进小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希望广大家长和医护人员能够重视小儿中医外治,为小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https://img.taocdn.com/s3/m/544ccb1580eb6294dc886c21.png)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儿科外治法
![儿科外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06104433687e21af45a948.png)
5
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 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 一种外治法。
其一:经络的作用 贴敷疗法是将药物敷在特定的部位,一般选取的是 腧穴。穴位循序分布于经脉之上,贴敷之药切于皮肤穴位之 上,药气速到经脉,摄于体内而达到病所。现代药理学研究 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因此,药物贴 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 起到双相调节作用。 其二:药物的作用 敷贴药物,切近皮肤,彻于肉理,如同内服药物在 肠胃内分清别浊,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到经脉摄于体内, 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选用苍术,砂仁,丁香,檀香
沉香,肉桂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
选药配合成方,研成粉末,制成香
袋,肚兜,香枕等。
香囊中药肚兜 香枕 Nhomakorabea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
![中医外治疗法-刺四缝](https://img.taocdn.com/s3/m/7c5ae45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7.png)
针四缝疗法
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
此法针对性很强,疗效显著,在中医儿科应用广泛。
一.操作方法
1.在四缝穴部位(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横纹正中取穴)用75%酒精消毒。
2.用三棱针(消毒)浅刺四缝穴。
(避开静脉,直接迅速刺入(两手均刺)1mm左右,随即拔出。
)
3.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以消毒棉球擦去。
1次/d,直至没有黄色液体溢出为止。
二.主治病症
此法适用于小儿疳积证,对虫积转为疳证者有良效,具有驱虫、消积、调理脾胃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
1.非疳证不宜用此法。
2.疳证患儿在发热期间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时,应暂停刺疳,待急性病愈后再行刺四缝治疳。
3.刺四缝穴时应注意消毒和掌握操作规程,刺后2小时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4.治疗后7天内要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禁止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9b249b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2.png)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中医外治指的是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选择除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位置,以此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外洗以及脐疗等,尤其是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避免小儿口服药物依从性较低的缺陷。
另外因为此类外治法的操作相对便捷,可以短期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一)肺类疾病穴位贴敷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该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念。
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以及穴位的作用,将经络作为理念根本,将药物根据穴位分布进行贴敷的方式,在渗透效应下,药物能够经过皮肤吸收,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穴位贴敷能够调节气血、疏经通络,将原本药物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肺类疾病的治疗中,可选择双侧肺俞、天突穴、檀中穴、阿是穴治疗小儿肺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能够对经络和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的效果。
(二)脾胃疾病在儿科中,腹泻作为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取神厥穴行中药脐贴的方法具有调理肠胃、健脾止泻的效果。
其中使用丁香、肉桂等药材制成粉状,敷贴于神厥穴,治疗效果可靠。
(三)心肝疾病心肝疾病主要发生在脏腑,心肝两脏为主的疾病,是儿科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对儿童的过度照顾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例如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等,将会引起精神或神经症状。
针对该疾病类型,中医外治法可选择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方式治疗。
(四)肾类疾病肾类疾病虽然在儿科中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儿科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小儿遗尿症。
在中医角度学分析,肾类疾病的发生和膀胱、肺、脾等具有一定联系。
选择温针灸的方式,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很全儿科单方外敷方收集,值得收藏
![很全儿科单方外敷方收集,值得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a4760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3.png)
很全儿科单方外敷方收集,值得收藏1、腮腺炎:赤小豆,水浸,捣泥状,调鸡蛋清成软羔,敷患处。
(效验方 480)2、腮腺炎:水仙花蔸,捣烂,敷患处。
(效验小金方)3、小儿痢疾:白胡椒,研细,敷脐。
(效验方480)4、小儿痘花倒陷:抱出鸡蛋壳,去膜,新瓦焙干,每以热汤服半钱,婴儿酒调抹唇,并涂胸背及风池穴更效。
(效验方480)5、痘后痈毒: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涂。
(效验方480)6、夜啼:牵牛子7粒,研末,温水调糊敷脐。
(千家验方)7、小儿疳积:皮硝30-60克,放入布带,敷脐。
(千家验方)8、小儿疳积:五倍子9克,捣末,加醋调如羔敷脐。
(民间验方)9、小儿腹泻:鲜石榴皮30克,捣泥状敷脐,日一换。
(民间验方)10、小儿慢性腹泻:故子60克,研末,敷脐2-3次可愈。
小儿脐中出汁不止兼赤肿:白石脂30克,研末,敷患处。
(千金要方)11、小儿口疮:吴茱萸25克,研末醋调敷足心,一次可愈。
(偏方二百三)12、小儿急性喉炎:(包括扁桃腺炎)大蒜,捣烂敷足心,不超过半小时,以免起泡。
(偏方二百三)13、小儿吐乳:绿豆粉25克,鸡子清调敷双足心,效佳。
(偏方二百三)14、小儿脐中流水:龙骨,醋泡一昼夜,焙干研末敷脐,日一换,数次愈。
(偏方二百三)15、小儿脐中流水:赤石脂,研末敷脐,日一换。
16、小儿脐中流水:柿蒂,焙干研末,敷脐。
17、小儿吐泻:绿豆面9克,鸡子清调,吐敷囟门,泻敷足心。
(偏方二百三)18、小儿黄水疮:生甘草,研末,香油调涂,数日愈。
(偏方二百三)19、小儿乳头肿:粉面,炒黄,酒调糊状,敷患处,数次愈。
(偏方二百三)20、小儿脱肛:七星蜘蛛一个,捣烂敷,肛脱即入。
(偏方二百三)21、小儿丹毒:蚯蚓,好醋捣如泥,敷。
(安康县刘大斌方)22、小儿夜啼:细茶叶,越陈越好,嚼碎敷脐。
(验方秘方偏方大全)23、黄水疮:杏仁,焙焦研末,香油调敷。
(效验方480)24、小儿夜啼:吴茱萸12克,研末,醋调匀敷足心,适用于脏热心烦。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f21d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7.png)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儿科技法:
- 熏洗法: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
- 涂敷法: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
- 罨包法: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 热熨法: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
-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
- 药袋法: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技法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儿科常见病外治验方十则
![儿科常见病外治验方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2836cd22453610661ed9f424.png)
儿科常见病外治验方十则者60余年来,济世悬壶,致力于中草药的研究,特别是对儿科疾病,采用中草药外治疗法,往往获得良效。
现将儿科常见病的外治法十则介绍如下。
1、小儿闭证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药不能人,甚至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并非死症。
取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把,共捣如泥,以麻油、酽醋各适量,同入锅内炒热,用布包成两包,从头顶到胸背至四肢,乘热往下熨之,交替使用,必醒。
凡属闭证,无论男女,皆效。
2、小儿厥逆小儿突然手足厥冷,此系表邪闭其经络,或风气阻其营卫所致。
用生姜适量煨热,捣取汁小半杯,入麻油少许,调匀,用手指蘸姜油从上往下涂搓小儿四肢以通经络,热回拭去。
3、小儿痰厥小儿胸中寒痰,不时昏厥,醒则吐出如绿豆粉状物,且带青色。
用生附子1枚,生姜30g,同捣烂炒热,用布包裹熨小儿背心和胸,熨完后,将姜附掐成一饼,贴敷小儿胃口上,痰下去之。
4、小儿虚损太过虚损太过,上气喘急,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诸药无效。
用吴茱萸1.5g,酒调做饼,敷贴小儿肚脐上,以布包扎,真气即顺,气顺后去之。
5、小儿气痛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得用药。
将食盐一大碗,锅内炒极热,分成两包,先用一包在小儿胸膛、腹部从上至下熨之,冷则换上另一包,交替使用,痛去乃止。
此方无论男女气痛皆可用之。
6、小儿急惊风小儿急惊风,昏迷不醒,牙关紧急。
用生半夏3g,皂角1.5g,共为末,吹人小儿鼻中,立醒。
7、小儿腹痛、肢冷小儿腹痛、四肢冷。
用陈壁土一撮,老细茶、鸡冠花、灯心、蜡树叶、银珠各适量,共捣烂,入香油适量,炒热,贴敷小儿肚脐上。
8、小儿肺胀小儿肺胀,证见两鼻煽动,汗出不止,胸高气喘,呼吸困难。
用巴豆1个,去壳捶烂,布包塞鼻中,即效。
9、小儿解颅小儿解颅,证见小儿囟门不合,赢瘦面黄,4岁~5岁不能行走。
用半夏、生姜、川芎各30g,细辛90g,桂心30g,乌头10g,用酒浸一昼夜后,煮三沸,绞取汁,去渣。
以布巾蘸药液,寒温适当,熨囟上,冷则易之,复熨如前,早晚各3次~4次,20d病愈。
中医儿科发热外治法十则
![中医儿科发热外治法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551b990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a.png)
中医儿科发热外治法十则以下十种发热外治法可以作为辅助疗法配合其他治法同用,综合发挥疗效;也可为服药困难的小儿单独使用。
1.老生姜适量,煮水泡脚。
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以水没至脚踝以上为宜,至全身微汗出为止。
2.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将青蒿、白薇等煮沸后过滤,待药汁温度适宜时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微汗出。
3.将麻黄、金银花、山豆根、细辛、薄荷、冰片、甘草等诸药超微粉碎,加适量米醋调成糊状敷脐窝,外用有塑料内衬的胶布固定,每6小时换药1次。
用于外感发热、食滞发热。
4.雄黄、栀子、大黄各等分,共为细末,以蛋清调糊,外敷膻中、中脘、神阙,每12小时换药一次。
用于食滞发热。
5.薄荷30g,大黄、当归、赤芍、甘草各15g,炒僵蚕6g。
将上药加入麻油,文火煎熬,勿令烧焦,滤去药渣,留取药油,加入黄丹、六一散收膏即成。
取药膏摊涂于油纸上,敷贴于胸口胃脘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每日换1次,连续2-3天。
主治风热表证,亦用于热病初起。
6.银花、连翘、甘草、荆芥穗各12g,桔梗、淡豆豉、薄荷、牛蒡子、淡竹叶各9g。
将上药加入麻油,文火煮熬,滤渣取药油,加入黄丹,用桃树枝搅匀,收膏装瓶备用。
取药膏摊涂于油纸上,敷贴于天突穴及人迎穴两侧,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用于风热感冒及扁桃体炎、急性咽炎。
7.青蒿150g,荆芥30g,薄荷30g,柴胡120g,大青叶100g,藿香50g。
将上药加水5000ml,煎煮沸10分钟,过滤去渣,用药液先反复擦洗患儿,等药液温度38℃-40℃时,让患儿洗浴20分钟,每日1次。
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8.麻黄、桂枝、细辛、陈艾、菖蒲、紫苏、荆芥、青蒿、寒水石各15-30g,加姜、葱熬水,温洗15分钟,每日1次。
适用于外感发热。
9.中药直肠给药(1)栓剂:以水牛角、柴胡、白鲜皮制成退热栓剂,用时塞肛。
治疗小儿风热外感发热。
(2)灌肠法:将中药银花、柴胡、黄芩、连翘、荆芥、大青叶、菊花各适量,水煎沸20分钟,取汁备用。
小儿常见疾病的外治疗法
![小儿常见疾病的外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8e42aaccbff121dd3683b2.png)
2020/5/12
25
要穴是何处
吴师机说:“病在内者敷要穴、病之
广泛者敷要穴”。
要穴是何处?就是神阙,俗称肚脐眼。
神阙是生命之门。
《经穴名考》:
神 是心灵、是生命力,
阙 是君主居城之门。Leabharlann 2020/5/1226
生命之门可重新开启
古人认为,神阙无所不至,通达气机,补虚泻 实,可升可降,能培补人之正气,调节脏腑阴阳。
29
穴位贴敷近十余年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
穴位贴敷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 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治病种迅速扩大
自八十年代之后,药物穴位贴敷之法,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迅速渗透到内、外、妇、儿、五官、
皮肤各科,
急性病,如出血热、尿毒症, 难治病,如中风后遗症、肝硬化、糖尿病; 常见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之类; 罕见病,如汉特氏综合征等,均可用本法治疗。
隋唐,比较重视刺激性药物的穴位贴 敷
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用旱莲 草椎碎,置于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相当 于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 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亦有非刺激性药物穴位贴敷的内容, 如《外台秘要》就有较多脐疗方法的载 述。
2020/5/12
15
宋代 多种医学著作有穴位贴敷疗法的记载
21
《理瀹骈文》提出外治法可“统治百病”
2020/5/12
《理瀹骈文》把贴敷疗法治愈疾病 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 肤、五官等科。
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 论断。
为后世应用中药外敷法开拓了法门。
22
《理瀹骈文》
该书载有穴位贴敷的各种剂型,诸如膏、丹、丸、散、饼、 栓、泥等以及各种验方,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进行了颇为 精辟的阐述。如“膏药贴法,不专主一穴”,“膏药治太阳经 外感,初起以膏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更用药敷天 庭”(《理瀹骈文·略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见中医外治法
中医之声
公众号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除了服用汤药的内治法以外,还有一些外治的方法也适用于小儿疾病的防治。
《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到了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系统全面地建立了外治法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外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疾病种类不同、病情轻重不同,选择适当的外治之法,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下面就介绍几种:
熏洗法熏洗法是将中药煎汤,用熬好的药液和煎煮过程中产生的中药蒸汽熏洗体表的一种方法。
例如如果小儿在夏天发高烧而且不发汗,就可以用中药香薷煮水熏洗体表,可以帮助患儿发汗退热;在麻疹发疹的初期,可以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等中药煮水以后,再在药汤中加上黄酒,擦洗患儿的四肢和头部,同时将药汤在室内煮沸,让药气充满房间,使体表能够接触药气,帮助患儿透发麻疹。
吹药法吹药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喷粉器或自制的细竹管、纸筒等,将药末吹入孔窍等处的治疗方法。
吹药疗法将药物吹于口腔。
咽喉、耳、鼻、眼、皮肤创面等处,可治疗相应局部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鹅口疮、乳蛾喉风、耳疮聤耳,鼻窒鼻渊、以及白喉、丹痧、黄疸、昏迷痰壅等症。
药粉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豁痰、利气通窍、熄风解痉等功效。
注意吹药粉末应极细。
涂敷法涂敷法是把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者用把中药打粉加入水或者醋等,调匀外敷在体表的一种方法。
例如用新鲜的马齿苋、仙人掌捣烂,加入青黛、金黄散、紫金锭等,一起用水调匀后敷在腮部,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把吴茱萸打粉用醋调匀后涂在脚心涌泉穴,可治疗小儿流涎等。
罨包法罨包法是把药物放在体表的局部,外面包扎起来的一种方法。
例如五倍子粉加醋调匀后放在肚脐处,外面用布包好不使药物漏出,用来治疗盗汗;把皮硝包扎在脐部,用来治疗小儿食积等。
热敷法热敷法是将中药放在锅内炒热后,用棉布把药包好后热敷于体表的一种方法。
热敷疗法常用于腹痛、泄泻、积滞、癃闭、痹病、痿病、哮喘等症,根据所用中药材的种类,可起到温中祛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等功效。
例如:将干姜、炒白术、川椒、食盐粗粒等一起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寒积腹痛;将丁香、肉桂、乌药、益智仁等中药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虚寒性遗尿、腹泻等。
贴敷法贴敷法是将中药制成药粉、药饼或软膏,敷贴于体表局部的一种方法。
如在夏季三伏期间,用麻黄、白芥子、延胡索、川椒、细辛等中药打粉,以生姜汁调匀制作成药饼,贴敷于肺俞、定喘、膏肓等穴位上,用于小儿寒性哮喘等。
擦拭法擦拭法是用中药药液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如用金银花、生甘草、连翘等中药煮水拭洗口腔,用以治疗小儿鹅口疮、口腔溃疡等。
拔罐法拔罐是—种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可起到畅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营卫、祛风散寒等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痛苦不大、功效显著等特点,因此深受欢迎。
儿科疾病如风寒感冒、咳嗽、腹痛、遗尿、哮喘等,用拔罐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做法: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或医用润滑剂,选取口径大小适中的玻璃罐或透明塑料气罐,迅速将罐紧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负压使皮肤被吸入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即可去掉。
去掉罐时,先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一侧,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便会很快脱落。
注意事项:对6个月以内的乳婴儿禁用;对高热抽搐,皮肤过敏,水肿,出血倾向,有明显营养不良、皮肤感染者,均不宜拔罐。
操作手法要轻柔,尤其是去掉罐时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拔,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
刺四缝刺四缝是儿科常用的一种针法,有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症和厌食。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所经过之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横纹中点。
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1毫米,刺后用手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