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过程中浅析中国古代城市与地域生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过程中浅析中国古代城市与地域生态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古代的城市选址一般最先考虑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因素。其中最为优先考虑的是引用水源,其次是水文的利用和改造,这样人们便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另外借助自然生态的优势我国城市多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区域,山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源,为城市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生态观,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水”这一精深的和谐生态理论,并影响我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

标签:城市;地域生态

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的诞生肯定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城市,我们只能透过考古学和神话传说这些非直接的证据来找到一些根据。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下游等。

追溯历史,最早的人居环境可以说是村落,而这些村落的选址常常位于安全、朝向景观良好和环境优美之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流徙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湖岸边,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基本上居无定所,其临时栖居的方式为穴居和巢居。穴居多发生于干燥的高地、山林地区之中,巢居多发生在近水、潮湿地区之中。早期的原始聚落多发育于自然资源较为优越的地区,大都靠近河流、湖泊,那里有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适于耕作,宜于居住。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是农业发达最早的地区,在那里最早出现原始农村聚落。[1]

我国城市选址的生态人居思想可概括为:依山傍水。山是大陆的骨架,也是人类生活资源的天然仓库,人类可以用采集这样的简单劳动来换取大自然的馈赠;水则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话人类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了,更不用谈发展。可以说依山傍水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从环境角度看,城市所在地必须有一定面积的平原,才能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城里人生活。平原使交通、物资交流、集市贸易都方便,再背靠大山,面临大河,在军事上更为有利,水上交通也更方便。“背大山,面洪流”的另一层含意是背北面南,背阴面阳。我国东南大都受季风影响,大山的阴阳坡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坡向不同,气候也不同。南坡暖,北坡凉;南坡湿润,北坡干燥。南北坡气候差异,又造成了植被、土壤、地表径流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影响地貌的差异,阳坡坡面侵蚀作用比阴坡强烈,最后造成山坡不对称。阴阳坡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如果阴坡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现象。因此,道路选线要避开阴坡地段,尽可能选在阳坡。房屋建筑也应选在阳坡,因为阳坡温暖,光照强,通风条

件好。由此可见,都城、市镇选址时,强调“背大山,面洪流”、“背阴面阳”是有实践经验作基础的,含有现代科学的价值。因此许多古城名曰“×阳”,如沈阳、洛阳,就是按依山傍水、避阴向阳的城市环境认识做出的选择。

我国的城市大多是在大山大河之间发展起来的。例如,六朝古都南京濒临长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四周群山绵延,特别是兰山似天然屏障横卧在城南,各式各样的建筑依山就势,层层相因;昆明在群山之中网开一面,著名的滇池不仅增添了城市的美色,还成为昆明的生命之湖。“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元运也亨通。”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选址也证实了古人的论断。翻开地图看便知,凡有大江大河的弯环处、入海处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为首都或大商业中心,如武汉在长江与汉水汇合处,上海在长江入海处,沈阳有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宁波处在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三江的交汇处,同时滨海又增添了它的城市生态区位优势。

中国历朝开国之时,对于都城的选址在自然环境方面都很重视,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我国历史上的城市选址及其布局与设计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最深刻的理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最深远的理论背景。天人合一是指:人是自然之一物,人与万事万物共同组成大自然。人与万物虽然各有特殊性,但他们在本性上和所遵循的规律方面都具有由之所构成的整体大自然所标志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是人与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人与万事万物的属性在大自然整体中平衡互补,且相互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存在的前提与条件、互为补偏救弊。[2]

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了一种有关住宅、村镇及城市等居住环境的关于选址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学”。它的内容精深广博,包括环境学、建筑学、天文学、预测学、园林学等等。[3]“风水说”所信仰和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现代和未来生态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称“风水说”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把“风水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4]由于应用者的目的不同,引发了一些歧义,造成该理论的发展中掺杂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这并不能完全否认风水理论在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价值。它的实质不外乎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的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与其相适应的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朴素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2-43.

[2]张全明,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87-690.

[3]朱幼.山水黄城.[EB/ol],2001-02-20.

[4]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开放研究室.“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R].研究报告,1991,(1):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