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资料:秦朝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远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
《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
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
商鞅变法在秦国设县31个。
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九郡)。
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秦朝采用郡县制维系了大一统局面,开二千年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之先河。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秦朝为何采用郡县制?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秦国采用郡县制的主要原因第一,周朝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使秦国采用郡县制。
周灭商,并未改变商奴隶社会的性质,而是延续了历史的惯性,分封诸侯,赏赐功臣,“封诸侯,班次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
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在分封制下,诸侯封国成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相应的诸侯拥有封地,承担起对周王室的义务:贡赋、作战等。
西周时期,奴隶制发展到顶峰,周王室能很好的控制诸侯封国,而诸侯国则对周王室尽相关义务,这使周王朝达到鼎盛,其疆域空前广大。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与周王室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同时,奴隶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开始失去存在的基础。
分封制的弊端逐渐凸现,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韩非子·和氏》)的混乱局面。
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
秦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封国,面临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大的危机。
秦早在作为周的附庸时,就位于对西戎作战的前线。
周平王东迁后,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这就使秦直接与犬戎对抗。
西周的灭亡,使秦深切意识到诸侯的不可靠。
而在长期的与犬戎作战中,秦更认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
秦处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对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虑。
秦朝郡县制
基层行政组织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 也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 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 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 安,循禁盗贼。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
以秦朝的郡县制为例
概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起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之后,废 弃了周代分封制地方分权的政体,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将 原六国统治的地方划为36郡(后增至四十九郡),县有一千多个 。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 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 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 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秦朝地方管理制度首先,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使得整个国家得以有效地地分割和管理。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将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郡、县两级,并设置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使得统一的国家政权得以顺利地向下延伸和控制。
其次,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行了“郡县制”和“郡县制”。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官员,负责领导政务工作。
九卿是分别管理各个部门,分别是御史、大司马、少府、大理、少府、少府,二千石、卿、郎中令。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郡县中选拔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实行选官制。
这一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再次,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个等级制度分为九品之上、三品之下、五品之上等级,在地方官吏的任用上注重职位等级,使得官吏选拔更加公正和合理,并且使得地方政府的管理更加有序和有效。
最后,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行了统一的经济政策。
在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实行了统一的经济政策,这个经济政策包括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税收等,这些政策的实行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得以有序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实行了郡县制,推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行了统一的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得以更加严格和有效地实行,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对后世的地方管理制度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秦朝郡县制
一、秦朝郡县制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议会权力之上,君主统而不治。
作用:1、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代表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美国宪法的评价积极:1787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消极: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
四、《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海关收取应上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2、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3、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五、《天津条约》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六、《北京条约》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已去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七、《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1、马关条约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一
高中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实行科举制,废除了世袭制C. 宋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地方管理D. 明朝实行内阁制,取代了宰相制度答案:A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实行推恩令B. 推行均田制C. 创立科举制D. 开设东厂答案:A3. 唐朝时期,下列哪项制度是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A. 九品中正制B. 科举制C. 世袭制D. 行省制答案:B4. 明朝时期,下列哪项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A. 内阁制B. 科举制C. 行省制D. 东厂答案:A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 宋朝时期,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D. 明朝时期,棉花种植广泛,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答案:D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 唐朝时期,瓷器制作技术达到顶峰B. 宋朝时期,丝织技术得到极大发展C. 明朝时期,棉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导产业D. 清朝时期,手工业生产完全由国家控制答案:C7.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 唐朝时期,市集贸易繁荣,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B. 宋朝时期,纸币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答案:B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B. 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是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C. 宋朝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 明朝时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农业科技的代表作答案:C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B. 唐朝时期,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C. 宋朝时期,苏轼的词作以豪放著称D. 明朝时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答案:D1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B.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之间的联系C. 宋朝时期,辽宋金三国鼎立,民族矛盾尖锐D.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答案:B1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正确的是:A.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文化C. 宋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D.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答案:D1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B.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C. 宋朝时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D. 明朝时期,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答案:D1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 唐朝实行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C. 宋朝实行行省制,取代了郡县制D. 明朝实行内阁制,取代了宰相制度答案:D1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均田制,取代了井田制B.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取代了均田制C. 宋朝实行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D.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取代了两税法答案:C1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袭制C. 宋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地方管理D. 明朝实行内阁制,取代了宰相制度答案:B1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B.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C. 宋朝时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D. 明朝时期,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答案:D17.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B. 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是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C. 宋朝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 明朝时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农业科技的代表作答案:C1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B. 唐朝时期,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C. 宋朝时期,苏轼的词作以豪放著称D. 明朝时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答案:D1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B.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之间的联系C. 宋朝时期,辽宋金三国鼎立,民族矛盾尖锐D.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答案:B2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展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B.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文化C. 宋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D.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 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一、秦朝郡县制的历史背景秦代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组织比较复杂,封建割据、分散割据以及封建内部的行政管理制度各异。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割据势力大量存在,国家分裂局面日趋严重,行政管理混乱不堪,社会秩序丧失。
这时的郡县制度不仅制度不统一,而且地域划分混乱,地方政权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国家统一大业的推进。
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对郡县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二、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1. 建置郡县制度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设立了郡县制度,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区划,并实行了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郡县制度的第一次完备的体系建立。
2. 设立三十六个郡秦始皇设立了三十六个郡,这是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具体体现。
设立三十六个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实行集权提供了基础。
3. 建立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在郡县制度的管理上,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人事任免、税收征管、兵役动员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实行法治化管理秦朝对郡县制度实行了法治化管理,统一了度量衡,加强了法律管理,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5. 推行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秦朝推行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考绩制度、户口制度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郡县制的影响1.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为中国政治的集权化提供了基础。
2. 统一了行政管理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施,统一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3. 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秦朝郡县制的实施,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使中国进入了统一行政区划制度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秦朝郡县制的启示1. 发展是硬道理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导语】对于⾼考历史的复习,要认真复习好每⼀个知识点,因为这样对考试的发挥是很有利的。
下⾯是⽆忧考为⼤家收集整理的⾼考历史《秦朝的统治》的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 ⑴、统⼀的条件:社会⽣产⼒不ZYB系列增压泵断提⾼,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民⽣活带来了巨⼤的灾难,⼈民渴望统⼀;秦国变法⽐较彻底,国富兵强,实⼒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统⼀战争的条件。
嬴政掌权后,⼴泛搜罗任⽤外来⼈才,部署统⼀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⑵、过程:灭六国;统⼀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和离⽔,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长城,形成中国历幅员空前辽阔的统⼀的多民族国家。
⑶、意义:秦的统⼀,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民的⽣活安定和社会⽣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时,东到⼤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带,南到南海。
秦是我国历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从此,统⼀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是⼤势所趋,⼈⼼所向。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业,功不可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①政治:第⼀,确⽴皇权⾄⾼⽆上,规定皇帝拥有⾄⾼⽆上的权⼒:凡⾏政、军事、经济等⼀切⼤权,均由皇帝总揽,⼀切军国⼤事都由皇帝⼀⼈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
⾃秦⾄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
第⼆,建⽴从中央到地⽅的官制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夫执掌群⾂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政事务,分掌政要。
在地⽅,废除分封制,推⾏郡县制。
丞相、御史⼤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全国的秦律。
2022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第2讲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江苏考试说明 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2)皇帝制度;(3)中心官僚机构与郡县制;(4)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学问点一 秦朝统一 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斗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学问点二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1)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权力: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挂念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3)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心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终裁决,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决策失误。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把握,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考向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确立的缘由、特点和影响 [史料研读]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肯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肯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古代政治制度争辩》 史料二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其次卷》1.史料一中“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夫;“肯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夫具有肯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
秦统一的制度
秦统一的制度:
1.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再将郡划分为县。
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管理体制。
2.律令法制: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整顿,制定了一系列律令,例如《秦
律》和《秦令》等,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行政管理。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使用铜钱作为通用货
币,并统一了度量衡标准,使商业交流更加便利。
4.集权中央化: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
帝和宰相手中,实行严格的行政体制和官僚管理,以确保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5.修筑长城:为了加强边防防御,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对北方边境
进行防线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
4 郡县和分封比较
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 不同点:
重要的行政制度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时 代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与中央政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府的关系 立性,封位世袭, 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免,只 拥有封地 有俸禄没有封地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的,按地域划分
(3)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
郡
县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 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 役。
皇郡 帝县 直长 接官 任皆 命由
3 郡县的历史意义
1.郡县制下,官吏不在世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 统治基础。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 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 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 边地的控制。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 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 廷尉李斯:郡县制;因为周的分封导致诸侯 始皇最后采取了谁的观点? 混战
材料一:武公……十年 (公元前688), 伐、 冀戎, 初县之。十 一年, 初县杜、 郑。 …… (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并诸小乡 聚, 集为大县, 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 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 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 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 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 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 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朝的各种制度介绍,官制,军制,土地政策,郡县制等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皇帝一人独裁,全国政令统一,集权控制力度很高,一旦皇帝发了疯,错误政策就通过郡县制波及全国,造成广泛的风险,农民大起义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周期性的噩梦,实不足怪。
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1. 郡守——也称太守,为一郡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2.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
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
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
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
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
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可见尉的职掌有二:一是辅佐郡守管理甲兵;二是主管逮捕盗贼。
3. 监御史,又叫郡监,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县级的官制县令、长均由朝廷任命。
丞助令办事,尉统一县甲兵,捕盗。
丞,尉是一县之长吏,斗食、佐史称为少吏。
其属吏还有:主吏,也称功曹,主管选用县之少吏和考绩。
1.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
2.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什么制度
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什么制度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一、含义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标志。
二、起源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三、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中国古代政治形态
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分析报告引言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重要的历程。
从早期的部落联盟到后期的庞大帝国,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宗法制到地方行政制度,这些政治形态的演进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厚底蕴。
本报告将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例探讨其特点与影响,并给出明确的观点。
一、中国古代政治形态概述1. 禅让制: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便是禅让制的雏形。
如尧舜禹的传说,便体现了这种首领选拔方式。
禅让制的特点是强调贤能,注重个人品质和才能,而非血缘或地位。
2. 世袭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王位的传承逐渐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
这种转变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袭制的代表如夏商周三代,王位的传承主要依据血缘关系。
3. 宗法制:在世袭制的基础上,宗法制逐渐形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将血缘关系作为权力分配的主要依据,强调家族的秩序与稳定。
如《礼记》中的“大宗百世不改,小宗五世而迁”,便是宗法制原则的体现。
4. 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郡国并行制,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发展变化。
这些制度的实施,旨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如西周的分封制,使得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有力地维护了王室的统治。
二、分析实例:以秦朝郡县制为例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
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治理效率。
以下是秦朝郡县制的具体分析:1. 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 提高治理效率:郡县制的实施,使得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了地方势力的滥用。
这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
3. 促进经济发展:在郡县制的实施下,地方的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一、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地方行政机构主要包括郡县制和县邑制。
1. 郡县制: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辖多个县。
郡县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标准化的法律、税收和土地制度等。
2. 县邑制:除了郡县制之外,秦朝还保留了一部分旧制度,即县邑制。
县邑制是根据地方风俗习惯而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其下辖的县邑相对较小,主要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和民生等事务。
二、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和县邑制,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1. 郡县制:汉朝增设了一些郡县,将国家划分为更多的行政区域。
同时,汉朝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巡察制度,严格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活动。
2. 郡国制:汉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郡国。
郡国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直接管理的地方行政机构,其下辖的地方相对较大,拥有更高的行政权力。
三、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州县制的实施和地方自治的发展。
1. 州县制:唐朝废除了汉朝的郡国制,实行了州县制。
州县制将国家划分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域,州下辖多个县,县下辖多个乡。
州县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地方自治:唐朝注重地方自治的发展,允许地方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地方官员在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地方自治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演变主要体现在府县制的实行和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
1. 府县制:明朝实行了府县制,将国家划分为府、县两级行政区域,府下辖多个县。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府县制,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府县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明清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科举制度的建立和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制度的实施。
秦朝的郡县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国家的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行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一、郡县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郡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封建制度。
周朝时期,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建领地为基础,通过分封将国家统治权下放给诸侯。
然而,这种封建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丧失了中央集权的控制力。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国家行政区划重新整理,建立了郡县制度。
郡是大的行政区划单位,而县则是郡的下级行政组织。
这种制度将国家行政管理权从诸侯手中收归中央,实现了国家集权化。
二、郡县制度的特点与组织结构郡县制度在秦朝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通过设立郡县,将国家行政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 去除封地:秦朝废除了周朝的封建制度,将原有诸侯的封地变为郡县。
郡县制度的建立使得国家统治体系更加稳定,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因素。
3. 官员任命:秦朝通过郡守、县令等职位来管理郡县,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确保了统一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执行。
郡县制度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 郡:郡为最高行政单位,也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治设在各个重要的地区城市,由郡守负责行政管理。
2. 县:县为郡的下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乡村和居民。
县由县令负责,县令由中央政府任命。
3. 乡村:乡村是县的基层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乡村事务。
三、郡县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与影响:1. 统一国家行政管理:通过建立郡县制度,秦朝实现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为后世的统一王朝提供了行政管理模式。
2. 促进经济发展:郡县制度的推行改善了地方经济环境,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郡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的内容一、郡县制的主要内容?①内容:郡是隶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管行政、军事、监察。
县隶属于郡,设乡、里两级行政机构。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
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
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②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进步!和它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相比,它的进步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1、郡县的长官是由中央任命,之前是地方诸侯自己家内部继承!不是由中央任命!2、郡县的长官是有任期的!之前的地方长官是终身的!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郡县制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郡县制的内容: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二、秦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答这是一道关于历史的问题,它考验的是关于秦朝制度的有关知识,那么我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国家实行封建制度,采用法家思想,在地方上采用郡县制,废除了秦朝以前都分封制,地方官员有中央任命,这样就防止了以前的那种诸侯势力过大,所以这样就很好的管理地方事物。
秦朝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
在郡县制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2020高中历史 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含解析)岳麓版1
课时作业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可知诸侯的地位高于周王的地位,说明分封制已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答案】B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答案】D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解析】材料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结合史实可知秦代设立御史大夫以监察百官,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5.《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和影响
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和影响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和影响摘要: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朝采用郡县制。
朝实行郡县制既是对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也是为了加强军事和地方控制。
斯的坚决主也是朝推行郡县制的主要力量之一。
始皇及其下属政治中央家的因素也值得参考。
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朝集权统治和全国的统一。
关键词:朝始皇郡县制郡县制的“闪亮登场”最大好处,就是给始皇开创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又在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随即毫不犹豫的通过政权这个强大的组织动员的能力,迅速地让郡县制在全国围普遍推广。
朝采用郡县制维系大一统局面,开创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先河。
那么朝为什么采用郡县制,本文将进行讨论。
一、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商朝开始采用分封诸侯维系国家,周朝延续了商朝的分封诸侯。
在西周,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诸侯,诸侯便向周天子朝贡,周天子的势力很大,周王朝达到鼎盛。
周平王动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失去了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实力大增,分封制的弊端非常严重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的局面,诸侯实力增强。
周天子后来形如摆设。
诸侯战乱不已,百姓苦不堪言。
国分析周朝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决定采用郡县制。
当时国位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很少受到周朝带有封建性等制度的影响,明显的对周朝分封制存在陌生感和疑惑,而采用郡县制是必然的。
二、朝实行郡县制是对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朝从最初设县到商鞅变法确立郡县制,历经三百多年。
国第一次设郡县制是在武公十年,“伐邦、冀戎。
初县之。
”到孝公十二年,商鞅在变法,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曰三十一县”。
至此形成十分严密的基层地方组织。
商鞅变法集中乡邑,便于统一管理,有群王直接任免官员,设置县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资料:秦朝实行郡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
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是岁,赐爵一级。
治驰道。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谪,实之初县。
禁不得祠。
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
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
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卷五《秦本纪》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后之文人祖述其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殆不然。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
”《十二年》:“郑伯逆楚下之辞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
’”《十五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
”《成公六年》:“韩献子曰:‘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
’”《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曰:‘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
’”《三十年》:“绛县人或年长矣。
”《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
’”《五年》:“榖启疆曰:‘韩赋七邑,皆成县也。
’”又曰:“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
”《十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
”《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哀公十七年》:“子榖曰:‘彭仲爽,申俘也。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晏子春秋》:“昔我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
”《说苑》:“景公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
”《战国策》:“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
”《吴世家》:“王余祭三年,予庆封朱方之县。
”则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史记》:“吴王发九郡兵伐齐,”范蜎对楚王曰:“楚南塞厉
门而郡江东。
”甘茂谓秦王曰:“宜阳,大县。
”名曰县,其实郡也。
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匈奴传》言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又言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则当七国之世,而固已有郡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22《郡县》
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
[正义]曰:《风俗通》云:“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左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
”
《汉书·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