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总结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背景在本次行政案例中,涉及到一家企业_____公司与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
_____公司是一家在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_____产品。
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该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关的申请。
然而,在审批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情况。
行政管理部门认为该公司的扩大生产计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环境评估。
同时,周边居民也对该计划表示了担忧,认为可能会带来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
二、案例经过_____公司按照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委托了专业的环境评估机构进行了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在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后,扩大生产规模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但是,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核该报告时,认为其中的一些数据和措施不够充分,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_____公司则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在此期间,周边居民也通过各种渠道向行政管理部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审慎处理该公司的扩大生产申请。
行政管理部门在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后,决定组织召开听证会,听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在听证会上,_____公司、周边居民、环境评估机构以及相关专家等各方代表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_____公司强调了扩大生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周边居民则主要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权益,对_____公司的承诺表示怀疑。
环境评估机构和专家则从专业的角度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三、案例中的行政行为分析(一)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行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批_____公司的扩大生产申请时,表现出了谨慎和负责的态度。
他们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的申请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这是其履行职责的正常表现。
然而,在审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
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1. 案例简介在行政管理中,抽象行政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形式。
它与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不是针对特定个体或特定情况而发出的,而是具有一般适用性的行政规范。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制定了一项新的环境保护政策,禁止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高排放企业。
该政策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保护市民的生态环境。
根据该政策,任何企业都不能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高排放企业。
3. 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般性: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一类人或一类情况而发出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个别适用性;•预先性:抽象行政行为是事先规定的行政规范,提前设定行为的对象和范围,为行政主体在具体行为中提供了规范和限制;•约束性: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都有责任遵守并执行抽象行政行为规定的规范;•持久性:抽象行政行为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不容易随意更改或撤销。
4. 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市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被视为抽象行政行为。
该政策的适用对象是所有企业,不仅限于特定个体或特定情况。
政策的颁布是一次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案例。
政策的规定是事先设定好的,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不可更改性。
根据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市政府发布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普遍适用性,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
政策的发布是为了预防高排放企业产生对城市环境的恶劣影响。
政策的颁布提供了一种法律约束力,企业在行为中必须遵守政策规定的要求。
另外,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说政策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
在本案例中,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期为5年,即5年内任何企业都不能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高排放企业。
5. 案例影响与启示该案例中的抽象行政行为体现了政府对环保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该行政行为的发布对于市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禁止高排放企业的建设,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应具有影响因子,能够衡量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为行政机关提供评估和反思的依据。
案例应具有影响效果,能够评估其实际效果和作用,为行政机关提供实践成果的检验和总结。
影响力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方法
03
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和事件经过等。
案例背景
说明案例的来源,包括案例的选取标准、选取过程和数据收集等。
可诉性范围
原告是否具备提起诉讼的主体资格。
当事人适格
当事人提起诉讼是否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
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分析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的实践意义
06
提高行政机关执法水平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行政机关能够深入理解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通过案例分析,行政机关可以发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和改进,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案例选择标准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方法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实例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结论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的实践意义
行政行为概述
01
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执行任务、行使权力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行政法律效果。
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行政法律与案例分析
2.改变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现状的需要 目前抽象行政行为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法制的权威和统 一。 如规范性文件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 部门、地方受利益驱动,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抢 权力,争利益,乱发文件,违法规定审批、发证、 罚款、征收、摊派、收费、处罚、以权谋私等侵 犯公民利益的问题非常严重,导致管理失控,群 众反映强烈。公民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既然抽象行政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那 就应当给公民一个权利救济的途径,即将抽象性 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是必要复议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 审查的法律依据
根据《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改 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 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或命令”(宪法第89条第13、14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 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宪法108条)。有权“改变或撤销 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 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1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 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9条,宪法第104条)
2.行政复议制度的实践为审查抽象行政行为 积累了经验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复议范围,意味着相对人不 仅对依照抽象行政行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 申请复议,而且对抽象行政行为本身可以直接申 请复议,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保护相对人合法权 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3.海外行政复议制度提供了审查抽象行政行 为的经验
抽象行政行为
概念 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对称。从 动态上讲,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 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 力的行为规则的活动;从静态上讲,抽象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 人和事制定出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 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
行政法律行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某食品公司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食品安全,该局依法对某食品公司进行了调查和处理。
二、案情简介1. 案件起因2021年6月,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饼干”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接到投诉后,该局立即对某食品公司进行了调查。
2. 调查过程(1)现场检查。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仓库、销售场所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问题:①生产车间卫生条件不达标,存在虫害、老鼠等污染源;②生产设备陈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③仓库内储存的原料和成品没有按照规定分类存放,存在交叉污染风险;④销售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产品介绍和宣传。
(2)抽样检验。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饼干”进行了抽样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存在过氧化值超标的问题。
(3)调查询问。
执法人员对某食品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了解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情况。
3. 处理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某食品公司作出如下处罚决定:(1)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5万元;(2)罚款人民币10万元;(3)责令某食品公司停产停业整顿,期限为6个月;(4)吊销某食品公司《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案件,涉及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某食品公司未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储存、销售食品,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2. 违法行为分析(1)生产车间卫生条件不达标。
某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存在虫害、老鼠等污染源,说明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2)生产设备陈旧。
某食品公司生产设备陈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说明该公司在设备更新和维护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3)仓库管理混乱。
抽象行政行为典型案例
抽象行政行为典型案例篇一: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十大行政典型案例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十大行政典型案例2015年12月29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山东高法”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全省十大典型行政案例,王某某与日照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行政强制案、日照汇丰电子有限公司诉日照市知识产权局行政处理决定案上榜。
案例1、杨某某诉山东省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告知案上诉人(原审原告):杨某某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山东省人民政府【案情】杨某某于2015年5月5日向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济南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济征公告[2014]60号)涉及杨某某及配偶的房屋拆迁补偿,杨某某认为该公告依据的鲁价费发[2008]178号《关于济南等三市调整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的批复》(以下简称178号批复)违法,于2014年2月25日依据《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提出审查申请。
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于2014年4月1日作出鲁府法备告字[2014]2号《规范性文件审查结果告知书》,确认178号批复合法有效。
杨某某认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的审查行为认定事实不清,处理结果错误,故起诉山东省人民政府,请求依法判决撤销鲁府法备告字[2014]2号《规范性文件审查结果告知书》。
【裁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即行政法理论上所称的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其主要理由是抽象行政行为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它需要通过行政行为的转化才会影响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因此,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如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可以在对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也可以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而不能直接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抽象行政行为概论
抽象行政行为概论概述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法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与具体行政行为常常被并列讨论。
本文将就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法律定位以及相关案例等进行阐述。
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据一般性规范对一类特定的情形作出的行政行为。
与具体案例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不直接针对某一具体案例,而是事先针对一类事物或情形做出规范性决定。
通常,抽象行政行为包括命令、规则、规范等形式。
抽象行政行为的特点1.泛化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对一类事物或情形做出的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2.预见性:抽象行政行为在制定时对适用的情形进行了预先设定和规范,有利于事先预测和遵循。
3.持续性: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因特定案例的解决而终结。
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定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抽象行政行为通常由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制定。
其合法性应当在法定权限内,符合法治原则和程序正义。
同时,抽象行政行为也需要遵守法律的具体规定,如合法性、目的性、适当性等原则。
抽象行政行为的案例分析1.交通管理规定:城市交通管理局发布关于限速的抽象行政行为,规定在特定区域内车辆的最高速度。
2.食品安全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制定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限量。
3.税务规定:国家税务局制定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抽象行政行为,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金的政策。
总结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实践形式,对于行政机关的规范性行为和合法性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公民和企业,需要了解和遵守各种抽象行政行为,同时也应当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中,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规范将继续引起各界关注。
抽象行政法律行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化工企业(以下简称“某化工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多年来,该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进行处理,导致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多次向某市环保局投诉,要求对该企业进行查处。
二、案件经过1. 调查取证某市环保局接到投诉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某化工企业进行现场调查。
经调查,某化工企业确实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未按规定设置废气、废水处理设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2)未按规定安装废气、废水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无法对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控;(3)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变更生产工艺,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2. 责令改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某市环保局依法对某化工企业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该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3. 处罚决定在规定期限内,某化工企业未能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某市环保局依法对某化工企业作出了如下行政处罚决定:(1)罚款人民币50万元;(2)责令停产整治,停产整治期限为3个月;(3)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加强环保意识,确保企业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环境违法行为。
三、案例分析1. 抽象行政法律行为的概念抽象行政法律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等,针对不特定对象所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
在本案中,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属于抽象行政法律行为。
2. 案例中抽象行政法律行为的体现(1)普遍约束力: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对同类环境违法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他化工企业也需遵守该规定。
(2)行政规范性:某市环保局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了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行政强制力: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具有强制执行力,企业需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总结
报名的四川大学法律硕士杨世建状告人事部案, 被法院以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的设置属于公 务员的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 围的理由不予受理。
案例二:乔占祥诉铁道部案 一、基本案情
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依据铁道部报送的
《关于报批部分旅客列车政府指导价实施方案的函》(铁 财函[2000] 253号),于2000年11月下发了《关于部分旅客 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计价格 [2000]1960号),批准对铁路部分旅客列车运价实行政府 指导价,允许部分列车票价适当上浮;允许部分列车票价 下浮,同时规定了浮动幅度、审批权限等。 铁道部依据国家计委的上述《批复》,发出《关于2001年 春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实行票价上浮的通知》,通知规定 了节前和节后的部分列车票价上浮,儿童、学生、现役军 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的有关内容。 河北省石家庄市居民乔占祥购买了2001年1月17日从是家中 到磁县、2001年1月22日从石家庄到邯郸的车票。分别涨价 5元和4元。
注: 《国家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起生效,于当时并不适用 3、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以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规章。因此,审理和 判决本案的依据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参照《国家 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前者只是在第15条规定,报考国 家公务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而并没有规定具体的 报考资格,后者在其第14条第6项规定报考公务员,年龄应 在35周岁以下。所以法院在国家还没有制定法律,而行政 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参照人事部部门规章《国家 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作出驳回起诉、上诉的判决是符合 法律规定的。 4、虽然法院依据法规或参照规章的判决并未支持刘某的诉 讼请求,但这不代表本案没有问题,因人事部和广西壮族 自治区的招考部门所设定的35岁的年龄上限侵犯了公民平 等的政治权利,故应受到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审查。
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
案例三:行政规范性文件
03
抽象行政行为分析
抽象行政行为应当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作出,确保其合法性。
法律授权
在制定抽象行政行为时,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程序的合法性。
程序合法
抽象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内容合法
合法性分析
内容合理性
抽象行政行为的内容应职权范围内,针对特定事项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文件。
总结词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常见形式,通常用于规范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例如,某市工商局制定了一项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具体程序和要求,这一行为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区别
联系与区别
影响
抽象行政行为可以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成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实践基础。
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规作出具体行政决定;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上升为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个别案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相互影响与转化
05
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与救济
定义
普遍约束力、不特定对象、可反复适用、具有先定性。
特点
定义与特点
抽象行政行为能够为行政机关提供统一的执法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一致性。
统一管理
高效行政
保障公民权利
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等方式,抽象行政行为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环节。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抽象行政行为能够为公民提供权利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抽象行政行为案例及分析
行政行为案例一:行政行为须合法、守诚信
案例一:行政行为须合法、守诚信(P21-27)全国首例“禁摩令”[案情介绍]2003年,长沙市政府先后两次颁发了《关于加强摩托车行驶管理的通告》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摩托车行驶管理的通告》,规定在市内若干道路上“不允许摩托车行驶”(市民称这两份政府文件为“禁摩令”)。
2004年7月12日,长沙市民刘铁山驾驶一辆有合法牌照的摩托车,经过长沙市湘江一桥时,被一名交警以违法闯禁区为由,对其开具了《公安交通管理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处罚200元。
刘提出异议,未被接受。
此后,刘铁山向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提出行政复议,并对长沙市“禁摩令”的合法性提出审查申请。
2004年7月29日,在接到“维持对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后,刘铁山向岳麓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法院受理了此案。
10月20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一案件,并于12月14日作出了一审宣判,认定岳麓区交警大队对刘铁山驾驶摩托车进入禁区执行的处罚程序合法,结果并无不当。
原告刘铁山一审败诉后,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
2005年2月1日二审在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3月29日,刘铁山收到二审维持原判的判决。
据称,此案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禁摩令”被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
[法律问题]本案中交警对刘铁山的处罚是否合法?长沙市政府颁布的“禁摩令”是否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参考结论]交警对刘铁山的处罚不合法。
“禁摩令”实际上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的规定。
[法律评析]本案进入诉讼程序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同样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曾经或者正在发生。
尽管没有确切数字,但据估计目前我国有禁摩规定的城市超过150个。
其中有些城市的“禁摩令”更为彻底:禁止摩托车进入城市或者在城市的主干道路行驶。
本案的裁判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本案一审中,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是执勤交警对刘铁山的处罚依据是什么,依据是否合法。
法律抽象性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权转让在我国越来越普遍。
股权转让涉及到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法律抽象性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以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为例,探讨法律抽象性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体现。
二、案情简介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业务。
2010年,甲方拟将公司股权转让给乙方,双方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
协议约定:甲方将其持有的甲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乙方,股权转让价格为1000万元,乙方在协议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首期款500万元,剩余500万元在股权转让完成后3个月内支付。
同时,双方约定了股权转让的相关条款,包括股权转让款的支付、股权转让后的公司管理权、股权转让后的债务承担等。
协议签订后,乙方按约支付了首期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完成后,乙方发现甲方在股权转让过程中隐瞒了甲公司存在的重大债务,导致乙方遭受重大损失。
乙方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乙方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
三、法律抽象性的体现1. 股权转让的法律性质股权转让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性质具有抽象性。
股权转让协议作为股权转让的法律依据,其内容涉及到股权转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等方面。
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各方当事人需要依据法律抽象性原则,对股权转让协议的内容进行解释和适用。
本案中,股权转让协议作为股权转让的法律依据,其抽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股权转让主体:甲方作为转让方,乙方作为受让方,双方在协议中明确了股权转让的主体。
(2)股权转让客体:甲方持有的甲公司50%的股权,作为股权转让的客体,在协议中进行了明确。
(3)股权转让权利义务:协议中约定了股权转让款的支付、股权转让后的公司管理权、股权转让后的债务承担等权利义务。
2. 股权转让的法律适用股权转让的法律适用具有抽象性。
抽象性的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我国某城市居民李某通过一款网络游戏平台购买了一套虚拟装备。
这套装备在当时的市场价值约为人民币5000元。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李某发现该游戏平台突然关闭,导致其购买的虚拟装备无法正常使用。
由于游戏平台运营方并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李某的虚拟财产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李某遂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游戏平台运营方赔偿其购买虚拟装备的损失。
然而,游戏平台运营方以虚拟财产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为由拒绝赔偿。
李某无奈之下,将游戏平台运营方告上了法庭。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网络虚拟财产是否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以及游戏平台运营方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法律分析1. 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用户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获得的具有特定属性、功能或价值的虚拟物品。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无形财产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法律对动产、不动产和无形财产的取得、转让、抵押、租赁等,应当依法保护。
”由此可见,网络虚拟财产作为无形财产的一种,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 网络虚拟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与游戏平台运营方之间存在虚拟装备购买合同关系,游戏平台运营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李某的虚拟财产权益受损,依法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游戏平台运营方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在本案中,李某因游戏平台运营方的原因导致虚拟财产权益受损,有权要求游戏平台运营方赔偿损失。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游戏平台运营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李某的虚拟财产权益受损,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抽象的法律行为审查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交通管理局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于2021年3月发布了《关于限制部分车辆通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该《规定》主要内容如下:1. 自2021年4月1日起,每日7:00至20:00,禁止外地号牌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在市区范围内通行。
2. 每周六、日及法定节假日,禁止所有外地号牌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在市区范围内通行。
3.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该《规定》发布后,引起了广大市民和外地车辆驾驶人的广泛关注。
部分市民和外地车辆驾驶人认为,《规定》限制了外地车辆在市区通行,有失公平;同时,外地车辆驾驶人对如何界定“外地号牌”存在疑惑。
为此,某市民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该《规定》。
二、法院审理过程1. 被告答辩某市交通管理局在答辩中称,《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旨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该《规定》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合法,内容合理,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 法院调查法院审理过程中,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1)某市交通管理局在制定《规定》时,是否征求了相关专家和市民的意见?(2)《规定》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3)外地号牌小型、微型载客汽车在市区通行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4)如何界定“外地号牌”?3. 当事人陈述(1)原告认为,《规定》限制了外地车辆在市区通行,有失公平。
外地号牌车辆并非全为非法营运车辆,部分外地号牌车辆系因工作、生活需要进入市区。
同时,外地号牌车辆与本地车辆在市区通行时,应遵循公平原则。
(2)被告认为,《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旨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外地号牌车辆在市区通行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较大,因此采取限制措施。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1. 某市交通管理局在制定《规定》时,已征求了相关专家和市民的意见,程序合法。
法律抽象性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其中关于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不可抗力条款是《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免责条款,其抽象性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合同纠纷案件为例,对《合同法》中不可抗力条款的抽象性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与被告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中约定,如遇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履行了合同义务,但乙公司在接收货物时发现货物存在质量问题,遂拒绝支付货款。
甲公司认为,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其无法保证货物质量,故请求法院判决乙公司支付货款。
被告乙公司则认为,合同中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已明确规定了免责条件,故其无需支付货款。
双方在法庭上对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产生了争议。
三、问题分析本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合同法》中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
不可抗力条款具有以下特点:1. 抽象性:不可抗力条款的表述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2. 灵活性: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 法律效果: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可能导致合同解除或免除部分或全部责任。
针对本案,以下是对不可抗力条款的抽象性分析:1. 不可抗力条款的抽象性体现在其表述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不可抗力成为一大难题。
2. 不可抗力的认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否具有突发性、意外性、不可预见性;不可抗力事件是否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履行成本过高;不可抗力事件是否具有不可克服性。
3. 在本案中,甲公司主张不可抗力导致其无法保证货物质量,但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
乙公司则认为合同中已明确约定不可抗力条款,故其无需承担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在审理本案时,认为甲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故判决乙公司无需支付货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铁道部的《通知》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铁道部的《通知》影响到所有可能乘坐被允许涨价 的列车的人的利益。但是,这些人在此时并不具 备申请人资格或原告资格,因为他们的实际利益 并没有受到损害。当乔占祥购买了根据该《通知》 而涨价的车票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与 该《通知》之间具有直接的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因而有权提起诉讼。
注: 《国家公务员法》2006年1月1日起生效,于当时并不适用 3、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以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规章。因此,审理和 判决本案的依据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参照《国家 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前者只是在第15条规定,报考国 家公务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格,而并没有规定具体的 报考资格,后者在其第14条第6项规定报考公务员,年龄应 在35周岁以下。所以法院在国家还没有制定法律,而行政 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参照人事部部门规章《国家 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作出驳回起诉、上诉的判决是符合 法律规定的。 4、虽然法院依据法规或参照规章的判决并未支持刘某的诉 讼请求,但这不代表本案没有问题,因人事部和广西壮族 自治区的招考部门所设定的35岁的年龄上限侵犯了公民平 等的政治权利,故应受到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审查。
案例点评:有关行政机关制定的规章及规章以下的抽象性文件 在行政诉讼中处于什么地位?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在审判依据上,是适用法律、 法规,参照规章。规章必须与法律、法规相一致;规章与 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不得适用规章。行政机关所制定的 规章以下的抽象文件,不能成为行政审判的依据。 在本案中,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局的轻生(1985)440号文件,属于国务院的部门规章,它的 法律效力阶位在法律与法规以下,于是它不得与法律和法 规相抵触,否则不具有约束力。现在的情况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对擅自销售他人 商标标识的,只规定赔偿损失,并可罚款,但没有“追缴 非法所得”的规定。经生440号文对上述侵权行为规定了 没收非法所得,显然与《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 相抵触,因而不能作为判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至于,该省商业局制定的《关于食品、饮食、服务行 业下脚料回收工作的试行办法》,不属于行政规章,是属 于规章以下的行政规定,它更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故二 审人民法院对一审人民法院判决上的纠正是正确的。
第四章 抽象行政行为
案例一:报考公务员超龄被拒案
2005年9月28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
“报考公务员被拒”案件。原告刘家海因超过人事部门设 定的报考年龄一年,未获得报考资格。他认为,被告设定 强制性限制条件违反了职权法定、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 法院确认被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 委组织部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法院经过审理,驳回了刘 家海的诉讼请求。 被告自治区人事厅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于2004年7月23日联 合发布《关于印发〈2004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公 务员和机关工作者考试录用简章〉的通知》,该简章规定 的报考条件的第五项为:身体健康,年龄为35岁以下 (1969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名办法和方式为:自治区 直属机关全部实行在广西人事考试网上报名,网上资格审 查等。
原告刘家海按要求在网上报了名,所报考的部门及职位分
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机关处室、法学会的职位, 填写的出生年月为:1968年4月。因原告的年龄已超过35周 岁,被告根据报考单位的反馈意见,分别于2004年8月2日、 8月9日在其设定的网站报名系统上对原告做出“此次招考 录用,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你已超龄”和“对不起、 你已超龄了——35岁以下”的信息反馈意见,不同意原告 参加本次公务员录用考试。
《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由于仅仅是部门规章,无权对 公民的政治权利进行限制和剥夺,所以其中的剥夺35周岁 以上公民的平等参政权的规定,在内容上违反了《立法法》 而无效。
因超龄被拒的其他案件
年过70的老律师谢文彬申请律师资格注册年审, 广东省司法厅以其超龄为由拒绝,谢文彬不服, 把广东省司法厅告上法庭。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对 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广东省司法厅要为当年72岁 的谢文彬办理注册年审手续。
而在2000年7月1日《立法法》出台以后,已无必要再诉诸宪 法。根据《立法法》第8条第五项和第9条的规定,对公民 政治权利的剥夺必须制定法律,并且不得授权国务院制定 行政法规。所以根据法律优位和法律保留的原则,可确定 的是:《国务院暂行条例》规定的公务员录用条件并没有 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剥夺(或剥夺性限制)公民权利的规定。 如有涉及限制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则这种规定在《立法 法》生效后自动失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不存在授 权其他行政机关制定限制、剥夺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条文。
形形色色的问题“红头文件” 《人民日报》2007年4月18日
据此,乔占祥认为铁道部关于2001年部分旅客列车涨价的
通知侵害了其合法权益,于2001年1月18日根据行政复议法 的规定,就不服铁道部的《通知》向铁道部申请行政复议, 请求:(1)撤销被申请人于2001年1月4日公布的2001年春 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实行票价上浮的行政行为;(2)审查 被申请人作出上述行政行为的依据——国家计委关于部分 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有关的问题的批复不合法,并 予以撤销。 在铁道部作出维持涨价通知的复议决定后,乔占祥向北京市 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1)判决撤销被告 作出的铁复议[2001]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并责令被告依法 履行《行政复议法》第26条规定的审查及转送的法定职责; (2)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通知》。法院受理此案,并作 出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
二审人民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
《商标法实施细则》对擅自销售他人商标标识的,只 规定赔偿损失,并可罚款,但没有“追缴非法所得” 的规定。经生440号文对上述侵权行为规定了没收非 法所得,与《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相抵触; 因此,该文不能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于是,二审人 民法院做出判决:撤消一审判决维持的追缴非法所得 3761元的处罚;维持罚款700元的处罚决定。
原告因不服被告做出的上述行政行为,于2004年10月向自
治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在复议过程中,自治区政府将司 法厅追加第三人参加复议,并于2005年1月19日做出决定, 维持被告做出的不同意原告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具体行政行 为。
刘家海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认为,被告作为省级人事主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门,负有对本行政区
因年龄受限无法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
报名的四川大学法律硕士杨世建状告人事部案, 被法院以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的设置属于公 务员的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 围的理由不予受理。
案例二:乔占祥诉铁道部案 一、基本案情
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依据铁道部报送的
《关于报批部分旅客列车政府指导价实施方案的函》(铁 财函[2000] 253号),于2000年11月下发了《关于部分旅客 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计价格 [2000]1960号),批准对铁路部分旅客列车运价实行政府 指导价,允许部分列车票价适当上浮;允许部分列车票价 下浮,同时规定了浮动幅度、审批权限等。 铁道部依据国家计委的上述《批复》,发出《关于2001年 春运期间部分旅客列车实行票价上浮的通知》,通知规定 了节前和节后的部分列车票价上浮,儿童、学生、现役军 人、革命伤残军人票价不上浮的有关内容。 河北省石家庄市居民乔占祥购买了2001年1月17日从是家中 到磁县、2001年1月22日从石家庄到邯郸的车票。分别涨价 5元和4元。
法院的审理
一审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艳芳照相馆出卖带有商 标标识的照相卷暗盒,属于擅自销售他人注册商 标标识的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 法》第39条的规定,应当赔偿侵权人的损失,并 处以罚款;但没有“追缴非法所得”的规定。国 家经委、轻工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轻生 (1985)440号文件是对商标法的补充规定,可以参 照审理此案。据此,一审法院做出判决:维持工 商行政管理局的处罚决定。 艳芳照相馆不服判决,上诉于市中级人民法院。
域内国家公务员录用管理的行政管理职责,并享有制定本 行政辖区内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的法定职权, 因此被告制定的《2004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公务 员和机关工作者考试录用简章》是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 条例》、《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的, 是合法有效的。据此,报考者必须具备考试录用简章规定 的资格条件。原告的超过了35岁以下的年龄条件,被告通 过网上报名系统对原告做出的反馈意见,事实清楚,证据 充分,被告做出不同意原告参加本次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合 法的。同时,根据相关规定,被告以网络信息传递的形式, 在其指定的网站报名系统上通知原告的行为也不违法。综 上所述,法院驳回原告刘家海的诉讼请求。
由于当时《公务员法》还没有颁布,故在本案中行政行为
的依据就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人事部的部门规章《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和广西政 府办公厅的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 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没有具体设置(规定) 对公民报考公务员的强制性限制条件,相反,在总则第2条 里规定了公务员制度要贯彻公开、平等的竞争择优原则, 所以该条例在这一点上是符合平等原则、合法有效的;而 《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在国家没有制定法律、而上 位的行政法规有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确定了公务员包 括资格,35周岁以上的人不得包括公务员,应当说并没有 违反上位的行政法规,那么要想使该规定诉诸无效,必须 借助于违宪审查的方式,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确认该规 定违反宪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侵犯了35周岁以上公民的 平等的参政权,但是,违宪审查对普通公民来说很难。
分析
1、本案是一个非典型的行政诉讼案件,法院审查的是设定报 考资格条件这种非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这种行政行 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11条列举的范围之内,但根据行政 诉讼法第2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 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 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故设定报考资格应属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 通知中所设定的报考资格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所 以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范畴,而抽象行政行为在我国是不 可诉的,所以要想实现对该行为的审查,必须通过将抽象 行政行为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亦即由一个超过35 周岁的中国公民报考公务员,对招考机关否认其报考资格, 拒绝其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个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而事实证明,本案中的复议机关、司法机关都将设定公务 员报考资格认定为具体行政行为,并受理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