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及其对封建政治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替 了 法 律 。 在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一 元 集 权 化 结 构 中 ,反 映 出 的 政 治 制 度 的 沿革 与 兴 废 , 几 乎 都 是 围 绕 着 集 权 和 巩 固 集 权 这 一 原 则 而 运行 的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则 是 官 僚 集 团 的 分 权 与
权 力 的 削 弱 ,其 分权 的 目的也 是 为 了集 权 。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也对后来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过深刻的影响所以研究西汉的内朝制度颇有意义因而它也为一些洽史者所重视
第 1 2卷 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ANS UN H UNI VERS TY I
反 映 了 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 的 特征 。
关键词 :内朝 ;皇权 ;相权 ;西汉
中图分 类号 :K2 4 文献 标识 码 :A 3 文 章编 号 :1 7 —9 0 (0 0 6 0 5 3 6 3 5 7 2 1 )0 一O 6 一O
权 治 而 非 法 治 是 一 元 集 权 化 结 构 的 又 一 特 征 。最 高 统
治进 行 定 性 , 即它 到 底 是 一 种 什 么 样 的 制 度 。 文 章 旨在 从
皇权 与相 权 相 冲突 的视 角 对 西 汉 内 朝 政 治 的 缘 起 和 特 征 再 做 进 一步 的探 究 。
经 验 和 教训 ,集 权 于 “ 一 人 ” 朕 ,其 中 最 突 出 的表 现 便 是 削
最 高 政 治 权 力 是 不 允 许 被 分 割 、 被 分 散 的 ,皇 帝 拥 有 全 国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作者:张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以皇权与相权为代表的国家中枢权力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在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国家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皇权;相权;权力制衡一、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

至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受到的制约较大,仅仅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此时的宰相拥有较大的权力来领导运作国家行政机关。

至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施行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特征的集体宰相制度。

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此时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

为了制約宰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实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相权遭受分割,皇权得到发展。

至元朝时期,实行中书省制后相权相较于宋来说又有所加强。

明朝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由于废除宰相之后出现相位事务需要处理的空白,于是便出现了权力完全受制于皇权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实权且十分不稳定。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至清代,从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摘要: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务的全面把握和控制,设置丞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

至明废宰相以前,即便宰相权利或职位形式有所演变,相权与皇权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权利核心,其“斗争”和“合作”也决定和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局面与政治形势。

关键词:古代政治,皇权,相权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两种权利的制衡和加强都对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秦汉以来,宰相一直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凌驾于各种官吏之上,相权的加强必然对皇权形成威胁与制约,而皇权的加强又必然带来行政权力的扩大,这种矛盾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贯穿于秦汉至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历程。

即便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力大小有所区别,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皇权也随之产生。

为了配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发展,秦始皇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个最高职位,而这其中丞相总领百官,处于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这样就使包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政权力交到了丞相手中,丞相职权包括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诸多权力,宰相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导。

西汉建立之后,在诸多政治政策上承袭了秦朝的传统,依然保留丞相职位。

西汉成立初年,国内政局不慎稳定,外有匈奴来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有所上升,丞相集行政、决策、司法等各项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身边侍从,实行中外朝制度,并设立尚书令、侍中等职位,使这部分官吏能够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从而削弱丞相职权。

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012 届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专业年级历史学(师范)2008级学生姓名罗倩学号20080511442指导教师喻学忠职称副教授2011 年 6 月22 日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专业 08 级浅析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教育专业2008级罗倩指导教师喻学忠摘要:秦——作为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第一任王朝,可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开创之功,是使中国走向统一稳定的开端。

除此之外,秦朝时期也是皇权与相权势力变更的开始,是皇权逐渐制约相权的开篇:由先秦时期宰相权利凌驾与皇权之上到,皇权的专制,相权的依附;由宰相的专权到秦始皇时期权利的一分为三;等,政体与权利分配的变化势必给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带来深远而长久的影响,这里,我就秦朝时期皇权与相权的争夺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皇权与相权;历史渊源;总体情况;原因分析;影响意义前言皇权与相权,作为两个势力强大的政治团体,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并发展着,却又相互依托相互纠葛。

为此,皇权与相权的权利之争贯穿着整个古代封建社会,两股势力此起彼伏,带来不同的斗争结果,从而产生相应的政治结构变化。

尽管如此,在“家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尽量的提高皇权制约相权,却又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们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皇帝与宰相都是缺一不可的,尽管流于形式上的管理并不影响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在具体操作上,纷杂的日常事务也是皇帝感到力不从心。

故,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使相权依附于皇权而不完成逾越是每个君主梦寐以求又费尽心思的。

本文将探讨秦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一、古代皇权与相权概说(一)皇权君主个人(或君主集团)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政治上的独裁,经济上的宏观与微观调控,军权上的绝对集中,文化的制定与修改,以及一切重要事件的决定于奖罚权。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相权、皇权关系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兴亡。

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得不说的问题。

皇权,顾名思义,由天子掌握,他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决策。

相权,由国家的宰相掌握,他拥有着国家的行政权,负责主要行政事物的处理,地位仅次于天子。

宰相制度起源很早,商朝的时候,伊尹是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汤死了以后,继续为相,辅佐了几代皇帝,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到皇帝的登基。

到了战国的时候,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正式命名为丞相。

从此之后,皇帝与宰相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制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地消弱。

汉代时,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对于宰相心存戒备,宰相对于皇帝心存惧怕,二者不断磨合发展,试图寻找一种比较成熟,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又有利于国家发展,安定的制度。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权,加强君权,在此期间二者似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唐太宗时期,内外朝的界限已经淡化,天子主政,开始进入了消弱相权的阶段。

唐太宗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则相权分散了,二则三者相互制约都统一向皇帝负责。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式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裁造成失误。

宋元时期,相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宰相的势力得到了扩大,这样也导致了皇权的不稳,产生内乱。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利,明太祖先是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并且三司都隶属于中央部门。

但是,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阅读: 3263 次我要评论( 0 )收藏 2012-2-24 20:27:29分享到: 0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常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以天下之大,即使皇帝他老人家再怎么英明伟大,明摆着也应付不了一大摊子的军政大事,所以他肯定要指派一个能干的丞相,并以他为整个官僚机构的首脑;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又只讲君权,不讲其他权利,从理论上说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其他人包括丞相的权利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

此后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1)以分化事权而集权的特点贯串封建社会的始终,并非自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始。

秦始皇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的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

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的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的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宋太祖采取的诸多措施,都极富有创建性;其“重文轻武”的特色,也为两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方便;北宋的孱弱,是相对于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言,是农耕民族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弱势。

(4)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有何特色?
太尉
军务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虚有其位)
• • • • •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九卿
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9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揽利于加强皇权3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制约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相权的演变
• 【试题答案】C • 【试题分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 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 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2014年高考真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 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 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2014年高考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 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LegalSystemAndSociety{I}J占缸金2009.11(中)试论古代中国皇杈与相杈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陆小芸摘要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关键词皇权相权古典社会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一,皇权与相权的历史演进过程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皇帝"称号,皇权正式产生,同时,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高,权力大,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两汉时期刘邦建西汉,承秦旧制.西汉初只设置丞相作为宰相官职,后设相国或左右丞相.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此时的三公己无宰相之内容仅剩宰相之空壳.两汉宰相职权很大,特别是西汉宰相位高权重.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只是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宰相具体拥有的权力常常变化不定,往往出权随人移的现象.总的来说,三省长官交互辅政,三省制已基本形成.隋代多依前代之法,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同为宰相.但三省职权的界线划分不清,然而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唐承隋制.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为宰相.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举荐选拔任用百官,考察监督奖惩朝廷官吏,参与军事等,都是唐朝宰相所拥有的以权.皇权行使受到政事堂制度和门下省封驳制度的制约.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的变化就是,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陡升,与中书门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宋承五代十国之制,多次改变宰相机构及其名称.宋朝前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为中央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对掌文武大权: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三司,为最高财政管理机关,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了国家最高辅政机关.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恢复三省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尽管宰相制度屡变,但宰相所掌职权并无大变化.此时的皇权开始高度专制,"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元朝实行~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元代中书省,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敝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没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作者简介:陆小芸,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文章编号:1009.0592(2009)II-355.02丞相)为宰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 废宰相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步提高, 且统率六部.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_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二,皇权与相权的内在权力关系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皇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仲裁权,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人事任免权,最高军事指挥权,最高祭祀权,最高征税权,派驻使节与宣战权等.皇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神圣性,从理论上来讲,皇权来自天命的授予,而天下是属于天的,天子之拥有天下是天予之,是受天命而立的.第二,宗法性,在封建时代那种"集家成国"的国家形成模式下而客观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在皇家是在士大夫家族,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的内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传统性,皇权具有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皇帝职务的终身制与皇帝职位的世袭制.第四,分离性,皇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与皇帝本人相分离的状况,特别是王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皇太后垂帘听政都是皇权与皇帝本人分离的表现,这主要由于皇位的继承采取反智主义式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由于年幼,能力不够等原因常常使得皇权旁落.第五, 依赖性,在实际的权力运行过程中,皇权的实现需要庞大的官僚机器的支持,在理论上,新的皇权建立过程中,其神圣性,合法性都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论证确认.相权是皇权的派生权力,其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皇权决定的:即在分封制崩溃,皇帝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和百官庶僚之间的一个转承过渡的中枢机构,协调百司运作,处理日常事务."在专制制度出现的瞬问,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相权同时也就作为官僚制度权力的代表.相权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3552009.11(中)LegalSystemAndSociety{I;I占缸会过程,一开始相权的范围很广,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人事任用奖惩权,政策建议制定权等,但是到了宋朝以后,相权的范围大大缩减,财政权,用人权和司法权相继失去.从中可以总结出相权的特点:第一,依附性,相权的权力范围从大到小的变化, 相权只能依附于皇权,面对皇权的挤压没有任何活动的余地,相权永远处于弱势地位.第二,合法性,在明朝没有取消丞相之前, 相权的运行是有制度保障的.第三,分散性,独相只存在了较短的时间,群相成为历史的常态,相权被逐渐分散.第四,统领性,相对于其他的官僚而言,相权统领了整个官僚集团,代表了官僚集团内部的最高权威和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第五,持久性,因为皇权的运作最终总是要通过官僚制度才能实现,即时在相权合法地位被取消的明朝,还是设立内阁来行使相权,通过有实无名的相权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只要国家一日不覆灭,皇权一目不倒台,相权始终会存在并运行,只是行使的方法,手段,形式上有所差异.传统政治理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这样,皇帝虽然世袭却不妨害政府领袖,宰相可以永远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最贤能的人来担任.这对于广土众民的古代中国而言,诚不失为一种良好而合理的办法.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基本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同的斗争状态.一是作为私权力的皇权不断侵犯制度性的相权.私权力的皇权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任意性,相权作为官僚制度权力的代表始终构成君主贯彻个人意志的lj且碍.在历史上君主必须一再重复地起用私臣,近臣来取代品位极高的宰相,内朝官不断外转成为外朝宰相,而后又不断为皇帝更亲信的侍从组织所取代. 一般才能出色,个人意志突出的皇权拥有者对相权侵犯较大,比如"汉武帝改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此始,但相权却大为削了.皇帝对丞相动辄斥责甚至处死,公孙弘后6相,获自杀2人,下狱处死3人.以致公孙贺在拜相时不受印绶而顿首涕泣,视丞相为畏途."这使得汉朝相权的地位没有初期崇隆,权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二是代表公共权力的皇权纠正相权的非制度运行.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会沦为追逐小团体私利的工具,历史不断出现的"党争"就是群相之间互相倾轧的写照,虽然会影响政策制定,行政效率但是与独相对皇权的威胁相比,君主乐意接受这样的状况,这也充分说明了皇权为了私权力可以以牺牲公共权力为代价.出现这样的状况就需要君主基于个人的和整体的利益加强对官僚组织的整顿和控制,特别对相权的拥有者进行清洗和更换.最为典型的是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科举出身的庶族地主官僚集团与以李德裕为首出身世家大族,门第显赫的士族官僚集团的斗争,使得皇权必须不断的纠正相权的私人化,非制度化.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晚唐时对相权的拥有者进行定期的更换:唐穆宗长庆年问牛僧孺做宰相,李德裕就被排挤出朝廷,到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牛僧孺,李宗闪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H¨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相权拥有者这样不定的更迭最终也削弱了皇权,使得晚唐政治危机进一步JJu深.三是制度性的相权抵制私权力的皇权.相权的拥有者可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的规定对于皇帝不正确的命令予以抵制. 这通常是指运用封驳权对于皇权进行抵制.如唐代皇帝一股不能直接对各职能部门发号施令,重要决策须经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的政事堂会议共同讨论后,再经过一定的审核封驳程序后,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具有"圣旨"效力.在明代虽然取消了356宰相职位,但是如果君主绕过内阁大学士直接内降"御批",也被认为是"大骇听闻,有伤国体",遭到大臣抗议,往往被给侍中们"封还御批",拒不执行.皇权所代表的私利和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直接相违背,君主因为个人的先天性"无能"(主要因为反智主义式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无法起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作用,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却表现出某种"集体的理性"或远大的政治眼光,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制约或矫正皇权,但是,这种抵制往往是有限的.比如,明朝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熄"刖皇帝位,嘉靖帝l5岁以藩王身份捌皇帝位后,力图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这与国家礼法不符,激起群臣反对,引发了"大礼仪之争".以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和礼部尚书毛澄为代表的护礼派使皇帝三次提出这一问题部无功而返,所谓"议三上三却",但后来二人部被削职为民.群臣为扞卫礼法,决定采取最为极端的方式:集体向皇帝哭谏.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要求维护国家大礼.嘉靖帝将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尽系诏狱予杖.死杖下者十余人,贬窜相继".最后以皇帝胜利,大臣的失败告终.四是过分扩张的相权侵犯合法性的皇权.强势的相权拥有者会对皇权的拥有者构成威胁,特别对于赢弱的皇帝进行欺凌, 产生这种情况一股在王朝的中晚期,皇帝年幼辅政大臣行使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是上代君主所赐,是对相权合法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如果新君成年后不及时回收权力,那皇权的最高权威性就得不到保障,威胁皇权的统治地位.特别是维系中央集权国家正常运转的官僚集团的任命权更是成为相权第一侵犯对象,历史上在用人问题上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屡见不鲜.汉武帝初期,丞相田蚧"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干石,权移主上.上乃日:'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明朝万历年五年,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夺情"之争中过去以后,张居正已形同最高统治者,享有无上的权威,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政自己出"."张居正虽没有独裁者的地位,却有了独裁者的神通."在用人方面,张居正更是"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内而内阁,六部,都察院,外而各省,督抚,没有一个不是居正推荐的人:言官之中,御史,给事中也几乎没有不听居正的指挥."从中可以看出相权对皇权的侵犯,但最后的结局大都是相权的拥有者不得善终.三,结语从历史发展,制度成长的角度看,一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就是一部皇权不断强化,越来越走向专制的历史,就是一部相权被不断侵蚀,分割的历史.从权力运行的逻辑角度看,历史某个截面皇权与相权的演绎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只有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才能拨开历史的疑云,更客观地看待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皇帝与丞相的关系.注释:①Jf}.适.实谋.水心圳(巷I).¨南.rIi嘲什僚政治研究.?It社会科学}[{版礼.1981年版.第22-23页吴宗.f|嘲代竹僚瞍治制『韭坷f究.北求人学【fl版社.2004年版.25页.撤抛i屿光《Jlff纪》《资榆通鉴》恺理.⑤@f尘?张璁列传.(武尘候列化止.④官员遭父母吐乏,簦解职籍守制i{lj,II1{做"j忧".J忧满历能最新仃职栅廷I?J以I务需要,特准个别人必解职,lr穿前索服办公.仪足小参I弭庆礼『m已:或):{Jj4尚未期满J酊廊延急"Ⅲmf.湘之"夺情"张IJ!的父亲张文j¨J陵逝,{I1I宗F以"jt为"砸父为荆"帕m,张』蜘夺f『tft之ir达,激起了-搬多人的小满,创{人';了j辞激烈的奏疏反埘夺情,埘伥JE的人^学莽,歧风,政节等进行J}5发干¨浦弹,们邋到至王杖成(l¨j止?张lI传.q辔黄仁,万If..吖1华{肼I982年版.笫70负江I性.J..志绎(巷心).@朱东润.张Jf人f々湖北人…版』:.I981年版.第345负。

论汉代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论汉代皇权与相权的较量

论汉代皇权与相权的较量【摘要】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之后,权力,一个让人愿意花费所有的精力与财力去触及的这样的一个顶峰,甚至有好多人为了权力什么都不顾。

而在其中最为令人眼红的这个权力即为皇权。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皇权与宰相权是相互并行的。

在这种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

【关键词】皇权、宰相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一、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之后,权力,一个让人愿意花费所有的精力与财力去触及的这样的一个顶峰,甚至有好多人为了权力什么都不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当中,权力不变的命运就是分分合合,分合完美的结合。

三国演义中开头的一句话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权力的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古老的定律一直延续着。

而在其中最为令人眼红的这个权力即为皇权。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皇权与宰相权是相互并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宰相不只是一个职称而是指这一类人,这一类人也是站在权力顶峰的人物。

数学上有一种说法叫直线上升,意思就是像金字塔一样,慢慢的向上。

这种状态和我国的宰相权力的积累成长很是相像。

历史上虽然宰相制度可以提延伸到夏朝,但是真正把宰相作为一种制度,一个官职确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才真正的作为一种制度的存在。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着权力的养分,并不断的让自己的权力变大变强。

宰相权力到达的第一个高潮点是在汉初至武帝时期,也就是到了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在这个期间,宰相的权力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只手遮天”。

在这个过程中,丞相真的是处在一个“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的状态。

皇权与宰相的权力达到相应的平衡,宰相甚至可以干涉皇帝的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空 壳 。两汉宰 相职 权很 大 , 别 是 西汉宰 相位 高权 重 。 特 供皇 帝参 考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 , 政基 本 上 由世 家 大族 和权 臣所 把持 , 朝 皇 清初 仿照 明朝 旧制 , 以内 阁作 为国 家行政 的 中枢 , 以内阁大 权 受到 的制约 比较 大 , 只是 处于 相对专 制 的阶 段 , 相具 体拥 有 宰 的权 力常 常变 化不定 , 往 出 权 随人 移 的现 象 。总的 来说 , 往 三 学士 为宰 相 , 由满汉 大员 充 任 , 同时还 存在 满洲 贵族组 成 的议政 王大 臣会议 , 者共 参 国政 。 二 因前 有议 政王 大 臣会议掌 握 国家核 省长 官交 互辅政 , 省制 已基 本 形成 。 三 心 机 密, 总理_ 切事 务 , 后有 军机 处掌 军 国大 政 , 以清朝 内阁始 所 隋代 多依前 代之 法 , 设尚书 、 门下 、 内史三 省 。 省长 官分 别 终 受压 制 , 三 只能 处理 一些 公 开 的例行 公事 , 宰相之 实 。 无 为 尚书令 及左右 仆射 、 言 、 史令 , 纳 内 同为 宰相 。 但三 省职 权 的界 二、 皇权 与相权 的 内在权 力关 系 线划 分不清 , 而三 省的 权力 核心 却 在 尚书省 。 然 皇权 作 为从 古典社 会到 现代 社会 过渡 的产 物 , 内在本 质主 其 唐 承 隋制 。 高祖 设尚书 、 唐 中书 、 门下三 省 为宰相 机构 , 且三 要表 现 在两 个方 面 : 一 , 为私 权 力的皇权 , 第 作 是一 种任意 、 不确 省分 工明确 。 中书 出令 , 门下 封驳 , 书执行 。三省长 官尚书左 定、 尚 不受制 约 的权 力 , 二 , 为 公共权 力的皇权 , 第 作 是一种 稳 定、 承 右仆射 、 中书令 、 侍中 , 为 宰相 。参 决 国家重 大事 务 , 荐选拔 担 公共 责任 实现 公共 利 益 的权 力 。 都 举 皇权 的主 要 内容包括 : 最高 立 任 用百 官 , 考察 监督 奖惩 朝廷 官吏 , 参与 军事等 , 是唐朝 宰相所 法权 、 都 最高 司法 权 、 高仲 裁权 、 高行政 决策 权 、 最 最 最高 人事任 免 拥 有的以权 。 权行使 受到政事 堂制度 和 门下 省封驳 制度 的制 约 。 权 、 高 军事指 挥权 、 高祭祀 权 、 高征 税权 、 驻使 节与宣 战 皇 最 最 最 派 五代十 国时 期 , 国 宰相 制度 基本 上沿 袭唐 制 。 明 的变 权 等 。皇 权 的主 要特 点有 : 一, 圣 性 , 各 最 第 神 从理 论上来 讲 , 皇权 来 化 就是 , 央最 高军 事领 导机 关枢 密院 , 位 陡升 , 中书 门下平 自天 命 的授 予 , 中 地 与 而天 下是 属于 天 的, 天子 之拥有 天下是天 予之 , 是 分秋色 , 参与 国家大政 。 受天 命而 立 的 。第二 , 宗法 性 , 封建 时代 那种 “ 家成 国” 在 集 的国

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统一

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统一

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统一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开始,政治上就出现了让人顶礼膜拜的君王,先秦时期的君主虽然也讲天命所归,但是由于与贵族分土而治的制度制约,君王的权力还不能完全做到至尊无上。

在东晋时期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即琅邪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直至“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皇权的至高无上才得以初现。

皇权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皇帝一人,拥有绝对的独裁权力。

他是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象征,独揽着所有政治的、军事的、决策的、主祭等国家重要权力,而在皇帝的周围不存在任何一种分割、分享、约束和监督其权力的其它权力主体。

靠专制的个人统治广袤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官僚政治作为专制主义的补充物逐渐成熟,即“为与士大夫共天下”。

宰相则是官僚政治的代表,而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有的权力。

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

实际上皇权与相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皇权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与代表,而相权则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相权必然从属于皇权,宰相组织必然服务于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又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又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皇权和君主专制。

皇权与相权的统一皇权与相权之间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有其统一性的。

皇权虽然主宰一切,但是不得不与相权相互依存,皇权必须依靠相权的辅助,方能对国家实行有效统治。

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

虽然皇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

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

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

另外,皇权除了依靠相权对于政府的管理以外,还必须依靠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而相权则是官僚集团的最高权力代表。

皇权与相权

皇权与相权

皇权与相权消长的逻辑及其影响李涛 1001050711 政治学理论自秦已降,古代中国便处于皇帝的统治之下。

政治体系中,皇帝不仅在法理上具有最高权力,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也具有最高权威。

无论朝代如何剧烈的更替政权如何频繁的转移,这一基本特征始终未发生过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皇权的这种优势得益于先秦诸子的理论主张。

儒家和法家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不仅从理论上认可单一和至上的皇权,而且在实际政治运行中更是竭力为皇权服务,由此奠定了皇权在法理上的至上性和无限性。

正是这种理论上的皇权至上无限性,使皇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了无限扩张的合法性。

纵观中国皇帝制度发展的历史,虽然在某些朝代的某些阶段,皇权的行使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但是从这种限制的性质来说,它不是从法理上或理论上对皇权的限制,而是皇权行使过程中的实际因素的制约。

此外,从事实来观察,古代皇权发展的趋势无疑是日趋集权化,皇帝的权力日益扩大,而能在实际上制衡皇权的力量越发萎缩,皇权就越发不可限制,这是历史的恶性循环。

所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运行中,皇权的扩大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皇帝制度发展的趋势。

只有在认清皇权实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实质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皇权在法理上的至上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消长趋势。

理论上的皇权至上无限性,使皇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获得了无限扩张的合法性。

一方面权力的自我膨胀的本性使皇权总会寻求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皇权的自我扩张在法理上是无可厚非理所当然的,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反应到皇权与相权的实际关系当中,由于相权在法理上与皇权根本无法抗衡,所以在皇权的扩张面前,相权整体呈现出的是一种软弱无力的状况。

所以皇权与相权之争一开始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相权的失败是由皇权的性质决定了的。

我们说相权在某些阶段会起而对抗皇权,不过是客观条件对皇权不利的暂时现象罢了,一旦皇权缓过劲来,其集权的趋势便会重新开始甚至会更加剧烈。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固有矛盾之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PPT课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固有矛盾之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PPT课件
“来人,给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师被砍掉了脑袋。第二位 画师被召,画得更加用心,但同样被拖出斩首。第三 位很聪明,他悟出了前两位画师被杀的奥秘,只是脸 型的轮廓有些像,但却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 又显得威严沉稳。朱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
民间流传的故事折射出明朝怎样的政治形态?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留下的遗产是四亿之众的人口,和强固的农业文明传统,一种 稳定的生活方式。庞大的低素质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中国: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自然经济占主导
对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中国逐步落伍世界
世界:
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总统、内阁 (行政)
门下省
参、众两院 (立法)
最高法院 任命的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 (司法)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
4.宋朝的“二府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门 下
枢 密 使 (二府)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相传朱元 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的画 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 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 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 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看后,龙颜大怒,只听得: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与相权篇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

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⑵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主体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5)瓦解:西周后期①原因:A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B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②表现:1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4、西周宗法制: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之争在我们从小形成的观念中,古代社会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全中国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而且现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排斥的心态。

因为在现在的人心里中国的传统政治就是皇权专治。

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完全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

于是清灭亡后人们对于满清政权的不满意,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导致国人对中国以往传统“权”的尊重和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东西。

所以从相权和皇权的斗争来说明明清时期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

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政治。

在明清以前完全不是皇帝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

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皇帝一个人处理的过来。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都是宰相负责制。

汉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就是宰相的正式名称。

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管理国家一切政府的事物。

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国家大事。

其中御史大夫下有一个御史中丞。

这个官是驻扎在皇宫的,皇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归他管,而御史中丞又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又归丞相管,这样就相当于连皇室一切事都归丞相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丞相管理一切事包括皇帝的家事。

其实这是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个时候是家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的家臣,当然也管家事。

所以这是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

这就导致了相权过大,当遇到了比较强势而权力欲望大的皇帝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比如西汉的汉武帝因为不能忍受权利受到节制。

而设立“中朝”也叫“内朝”。

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的。

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协助办公(很像明朝的内阁),让他们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外朝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

这些内朝官员多是皇帝的宠臣,能很好贯彻皇帝的旨意,不受到外朝大臣的制约。

而且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在保存传统相权稳固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