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解“矛盾”,破难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复习策略

一、立足“矛盾点”,理清知识线
秦朝统一以后,创建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此后, 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这 一制度不断被统治者加强与完善。
2. 中央与地方之争: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加强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变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封国名存实亡。 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将全国分成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 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以后,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 地方行政由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为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 广泛的措施。政治上,削实权,实行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 派通判监督;军事上,收精兵,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财政上,制钱谷,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绝大部分转运 至中央。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建立后,为改变行省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的问题, 明太祖废行省、权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 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各自分立,相互牵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清朝大体上沿袭了明朝地方行政的基本制度。
·每日一句·Don't set your goals according to what are deemed important by others. Only you know what is best for yourself. 别人认为重要的,并不
中国封建帝王是如何削弱相权的

发挥 双重作 用:既可 以辅佐 皇帝 、帮助皇 帝 政 议政 。各省 长官和被 冠 以 “ 同中书 门下平 处 理 政 务 , 决 策 既 要 , 也 可 能 因 权 力 过 重 威 章事 ”头衔 的官员 ,即可进入 政事堂 议事 。 胁 皇 权 , 因 而 形 成 了 君 权 与 相 权 的 矛 盾 。 那 凡进入 参政堂 议政 的都 是 丞相 。这些 被冠 以 么 ,古代封 建君 主 为什 么不 断加强 皇权 ,削 头 衔 的 官 员 , 由 于 本 官 品 位 都 不 高 , 因 而 进 弱相权 呢 ?那他 们又 是如何解 决这 一矛盾 的 退 较易 ,在使 用上显得 便利 。这既有 利于发 昵? 挥 臣下 才智 ,又削弱 了相权 ,加强 了皇帝 的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的原因 权 力。 古 代 封 建 君主 不断 加 强 皇 权 , 削 弱相 封建统 治者 鉴于唐朝 后期 割据混 乱局面 权主 要原因如 下:1 皇帝达 到中央 集权 的需 教训 ,不断 的削弱和分 割相权 , 以进 一步加 . 要 。2 封建 土地私有 制条件 下的地 主阶级 的 强 皇权 。 三 省 六 部 有 名 无 实 , 中 书 门 下 、 参 . 设 顶端就 是皇帝 ,所谓 “ 家天下 ”。3 经济基 知 政事 。宋朝 就从三个 方面来 削弱相 权:设 . 础 决 定 上 层 建 筑 ,既 然 天 下 归 皇 室 所 有 , 则 参 知政 事, 即副宰相 ,分割 了宰相 的行政大 制 度 上 也 肯 定 有 一 套 相 对 应 的 “保 权 ” 机 权 ;设枢 密院 ,分割宰 相的军权 ;设 三司 , 制 。4 历史上 宰相乱政 的教 训,是后来 历代 分 割宰相 的财政 大权 。这些措 施确实 有效 的 . 皇帝有所 忌惮 。这是封 建社会 发展 的必然 , 分 割 了 宰 相 的 权 力 , 确 保 了 君 权 的 独 断 地 封 建 社 会 的 发 展 趋 势 就 是 中 央 集 权 不 断 加 位 。但它 也给 宋朝 带来 了官僚机 构 的膨胀臃 强 ,皇权 不断加 强,形 成一套 以皇帝 为首 的 肿 ,官员人浮于事的困境。 封建地 主阶级 的统治制度 。 宋 朝 以后仍然 有不 同形式 的措施 出台 以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的措施 削 弱相权 ,强化 君权 ,而这一渐 强 ,一渐 弱 中国 历史 上 第 一 个 封 建 王 朝秦 朝 建 立 也 是君主专 制制度 不断 强化在 中央 的表 现之 后 ,秦始 皇为 了加强统 治,强 化中央集 权 , 设立 了皇帝制度 ,其特 征为皇权 独尊 、皇帝 元朝开 始是一 省多相 制 ,后改为两 省多 相 制 ,又 以中 书 省 取 代 尚书 省 。 至上 、皇 位世袭 ;中央 又设三 公九卿制 度 , 明 太 祖 为 了进 一 步 加 强 君 主 专 制 权 力 , 辅助皇帝 处理 国家政事 。此 时君主主 宰国家 政治 而 没 有其 他 任 何 力量 可 以对他 有 所 制 先 是于洪武 十三年 杀掉 丞相胡惟 庸 ,皇帝 自
君权与相权

⑦总的来说,君臣关系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化和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
先说明君臣关系的变化冲突主要体现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上,然后分朝代论述,理论上皇帝独断,但实际上皇帝不可能事事躬亲,皇帝独断而臣下分职,宰相居于中间,受皇帝委托主持政务,又是官僚机构和官僚群体的代表。宰相总的来说是一个非正式的官名,即只是拥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大臣之称。以下是主线
①秦朝: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同时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君臣关系开始不断斗争、变化三公中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太尉负责军务,三权分立且三人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但此时丞相权力很大,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④宋:北宋时设“二府三司”,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理行政和军事,又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利,强化君权,君臣关系由开始紧张,宋后期政治混乱时多次出现宰相专权。
⑤明朝:君臣关系进展,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后设内阁。君臣关系中王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君臣关系中臣子服从皇帝。
②汉朝:汉承秦制,宰相权力仍很大。汉武帝时确立内朝、外朝制度,分化了相权。内朝为决策机构,由中书令、侍中、常侍组成,秦时“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有事先向中朝上报,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
③唐朝: 创立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相权进一步分化了。既可以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又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正确性。臣权向君权臣服。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焦点透视437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详细分析了相权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对演变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皇帝本人的期望并极力推行之,同时知识分子的摇旗呐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相权;演变规律;演变原因一、相权演变过程(一)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但当时各国称呼并不统一,如宰相、丞相、相邦等。
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二)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和汉惠帝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1。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实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凸显,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原则是,皇权不断集中,而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就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
(三)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精】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精】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君权指的是君主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的集中体现;而相权则是指官僚组织的权力,包括官员的职权和行政管理等。
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决策重大事务,并直接统领全国各级官员。
他们拥有对国家的统治权和制度建设的主导权。
然而,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官僚组织的制约。
官僚组织构建了官员的权力网络,并通过相权制约君主的权力。
如果君主不依靠官僚机构的话,君主的统治将难以实施,这就使得君主与相权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与制衡的关系。
其次,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官僚体系构建了政治和行政机构,并且这些官员通过严格的选拔和晋升制度得到职位。
他们具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和行政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国家事务。
官僚组织的存在使得君主不可能直接接触和掌握所有的政务,需要依赖官僚来管理国家事务。
因此,官僚组织和君主共同构成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
然而,官僚组织的权力也存在着与君主权力的冲突。
一方面,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任命和授权,他们必须服从君主的指挥。
另一方面,官员拥有相权,即执行政务的权力,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职权行使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权力。
这就使得君主与官僚之间可能产生意见分歧和权力争夺。
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君主与官僚之间的合谋和合作。
君主需要通过赏罚和委任来操纵官僚组织,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制约。
同时,官员也需要通过与君主合作,以获取权力和地位的提升。
这种合谋和合作使得君主专制政体在相权制衡下维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冲突。
君主和官僚组织通过合谋和合作来解决这一冲突,使得君主专制政体在君权与相权之间保持了一种互动与制衡的关系。
官僚组织作为君主专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制于君主,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为政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标签:皇权;相权;制衡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宰相被看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不同的朝代,相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
皇权作为君主生而有之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世袭制中,君主可能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生而有帝王之权,由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受约束的皇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皇权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皇权的有效运行需要官僚机器的支撑,皇权的合法性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肯定确认。
而且君主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都需要另一种权力的辅佐制约。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重要一环,相权便是官僚制度的核心。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变化中,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
而自秦以前,便有类似丞相的官职出现。
“西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
到西周晚期,官僚机构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一人,出现《周礼》中所说的天官冢宰这种百官之长的职位与人物,这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丞相”[1]。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相权、皇权关系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兴亡。
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得不说的问题。
皇权,顾名思义,由天子掌握,他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决策。
相权,由国家的宰相掌握,他拥有着国家的行政权,负责主要行政事物的处理,地位仅次于天子。
宰相制度起源很早,商朝的时候,伊尹是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汤死了以后,继续为相,辅佐了几代皇帝,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到皇帝的登基。
到了战国的时候,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正式命名为丞相。
从此之后,皇帝与宰相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制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地消弱。
汉代时,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对于宰相心存戒备,宰相对于皇帝心存惧怕,二者不断磨合发展,试图寻找一种比较成熟,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又有利于国家发展,安定的制度。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权,加强君权,在此期间二者似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唐太宗时期,内外朝的界限已经淡化,天子主政,开始进入了消弱相权的阶段。
唐太宗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则相权分散了,二则三者相互制约都统一向皇帝负责。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式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裁造成失误。
宋元时期,相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宰相的势力得到了扩大,这样也导致了皇权的不稳,产生内乱。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利,明太祖先是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并且三司都隶属于中央部门。
但是,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皇权与相权矛盾

皇
帝 亲自掌管
吏 户 部 部
礼 部
兵 刑 部 部
工 部
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内阁的影响: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但不可 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①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④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皇 帝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9、(2010年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 D 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材料一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 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 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 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 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 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 ;六曰出贷; 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 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 (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君权与相权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条主线,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主旋律。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宰相在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因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1.君权与相权的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君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中,伴随着古代专制主义的逐渐演变而渐趋成熟的产物,是专制主义巅峰的代表。
它既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相权的产生,与君权相比,似乎总是处于一种附带的过程中。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拥有的权力。
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君权服务的。
相权起源与君权的起源相同,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随王权的衰亡之后,贵族世袭的官职制度等也随之衰亡,此时便逐渐出现了非贵族的官僚群体,出现了非世袭的政府官职,而作为人主近臣,身居高位的相、丞相等官职也渐次握有了相权。
需要指出的是,丞相级别的三公、三省未必就拥有相权,比如东汉光武帝时候就撇开三公机构而令内廷组织尚书台;拥有相权的未必就是丞相级大官,甚至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比如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在当时是握有相权的人,但他却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
2.君权与相权的统一与合作国家政务琐碎繁忙,光靠皇帝一人,很难做到事事稳妥,事事正确,这就需要贤能的宰相辅助,减轻皇帝的负担,同时也能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腐败和失误。
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
虽然君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
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
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
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
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
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其二、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导与练P12
中央官制的发展线索
秦朝: 皇帝制度 两汉: 内、外朝制 三公九卿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宋: 元: 明: 清: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 御史台
设军机处
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 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对各 种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在解题时注意运用归 纳方法。因为题目涉及的制度是中央机构,中央 机构的变革主要是围绕君权和相权展开的,特点 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
推动社会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 经济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或促进或阻碍)经济。 例:中国封建社会前期:
小农经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 专制制度阻碍其发展(政治制度需要改变)
D
解析: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到宋代得到发
展,录取的名额有所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
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D符合题意。
五、文化专制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
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三要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和地位 如何、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若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均会阻碍社会发展) 例: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确立土地私有制 (生产力提高)(调整生产关系)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有何特色?
太尉
军务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虚有其位)
• • • • •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九卿
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9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揽利于加强皇权3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制约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相权的演变
• 【试题答案】C • 【试题分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 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 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2014年高考真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 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 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2014年高考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 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资料汇编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资料汇编刘华2015.9.9 中国古代政治史告诉我们,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它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社会里,直到明初废相才使专制主义达到没有任何限制的地步,才使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达到尾声。
皇权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并存的制度结构,必然会在制度安排上形成皇权专制与官僚行政的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常识是,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是国家的唯一领袖,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则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而不在皇帝手中。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官僚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一方面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一方面又是宰相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扩张性决定了这种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必然会产生权力与权力的争夺。
从整个历史的进程看,在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君权是一路高歌猛进,而相权并无什么招架之力,如前所述,中国式的皇权制度在理论上全是为君权开绿灯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另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和人口都是皇帝一人的私家财产,该怎么欺负你又有什么好说的!这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然。
先秦的孟子还发表过“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这样的看法,但就是亚圣这点可怜的呐喊到了朱元璋那里也给从儒家经典里删出去了。
所以,为臣的若要保持自己的一点尊严,似乎只有谋反和篡权一途:因为你要想安安生生地做你的丞相,似乎是不可能的。
像明朝的中兴之臣张居正,在世时权势熏天,甚至可以用眼睛瞪皇帝,但在死后也免不了遭到“反攻倒算”的下场,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灾难。
还有雍正手下的陕甘总督,先是年羹尧,后是岳忠琪,均为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但其结局却是前者被赐死,后者被判一个斩监候。
然而废除宰相严重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
这种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
介绍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君权与相权的定义与界限进行了讨论,并举例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冲突案例。
接着,探讨了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了官僚集团与君权争斗的局面,总结了官僚组织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以及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复杂性。
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结构和矛盾,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君权、相权、官僚组织、互动关系、官僚集团、冲突案例、影响、复杂性、未来研究、价值1. 引言1.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包括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绝对统治、官员任命由君主决定、政治制度呈现等级分明的等特征。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掌握政治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君主在体制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统治者,尊崇为“至尊至贵之君”。
官员则是君主实现统治目标的执行者,负责具体治理事务,但其权力是君主授予和限制的,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宠信。
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官员则必须忠诚于君主,执行其旨意。
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官僚体系的发展,直至近代。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决定了在此体制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力量较量时常发生。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还可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固有矛盾之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PPT课件

民间流传的故事折射出明朝怎样的政治形态?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留下的遗产是四亿之众的人口,和强固的农业文明传统,一种 稳定的生活方式。庞大的低素质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中国: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自然经济占主导
对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中国逐步落伍世界
世界:
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总统、内阁 (行政)
门下省
参、众两院 (立法)
最高法院 任命的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 (司法)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
4.宋朝的“二府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门 下
枢 密 使 (二府)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相传朱元 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的画 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 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 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 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看后,龙颜大怒,只听得: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一直存在着。
本文从君权与相权的概念及关系入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冲突根源。
分析了官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君权与相权冲突对官僚组织的影响。
结合现实情况,总结了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展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行机制,促进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君权、相权、冲突、官僚组织、制度、互动关系、影响、现状、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官僚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君权代表着君主个人的权力,相权代表着官僚组织的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君权与相权的概念及关系,以及官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我们还需要关注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君权与相权冲突对官僚组织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下权力的运行逻辑,为当前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意义重大。
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对于探讨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君主专制政体中权力运行的关键问题,揭示了君臣关系、官僚体系和政治权力分配等方面的机制和规律,对于研究君主专制政体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________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________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__________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________”,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唐代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________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________,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________,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________”,作为副宰相。
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________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沿革(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________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__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__________、都察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 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从史料中可看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唐代)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 史料反映出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 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因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而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内阁的影响: 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内阁首辅” ≠“宰相”? 相同 地位 职权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相权的演变: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制令决策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由中书省决策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 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 制约 户 吏 刑 兵 礼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二 府
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构 长官行宰相职 枢密院(西府)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官职及权利 分行 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三司使 副 相
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 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皇 帝 亲自掌管 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 主专制走向极端。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 明成祖 设内阁
相权的演变:
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直辖地腹里 六部
(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中书省(行政) 皇 帝 枢密院(军事) 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 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 中的重要筹码。
(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
2015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Ⅰ)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横独 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
•
(2014年高考浙江卷,38)(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 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 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 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 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 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 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 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 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①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④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皇 帝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 【试题答案】B • 【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内阁不是不 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 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 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 (2014年高考广东卷,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 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 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军机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相权很大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趋势: 相权一分为二 君权日益加强, 唐朝:三省六部制;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 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二府三司制 被废除。
其演变的总趋势?
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 事”(副丞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 进一步分散相权 司使管财政
史料三 (宋代)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 史料反映出宋代通过中央设置审官院、审刑院等制度,相权被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进一步分割。 史料四 (明代)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 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史料反映的是明代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相权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 史料五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 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有何特色?
太尉
军务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虚有其位)
• • • • •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九卿
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9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 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废除相权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
(1)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绝对君 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国家。 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 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 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 • • •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监察制度的演变 (4)选官制度的演变
第一讲 君权和相权的博弈
——专制主义的确立与演变
• 学习要求: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 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 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 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废丞相、设 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 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 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 【答案】B • 【解析】考察明朝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 明清之际皇权强化,A选项明显与所学知识时代特征不符。内阁 主要是辅助决策,六部在明代洪武废相后是皇帝直属的办事部门, 两者全责并不一致,六部也从没有被取缔。 • 难点主要在D选项,材料提到的明朝首辅严嵩和张居正虽都权倾 一时,但皆因皇帝而不得善终,其权利再大却仍在皇帝的掌控之 下,何谈“首辅权力失控”?故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