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6e5f7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7.png)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新时代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在本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和调整。
本文将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本土化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要明确新时代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对社会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也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和实践对于维护中国自身文化传统、推动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化的实践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本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众的具体需求,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土化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意味着社会工作者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文化和传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传承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
这意味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将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关爱他人、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本土化也会对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和策略产生影响,使得社会工作更贴近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更加有利于解决中国具体的社会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更加贴近和敏锐地把握社会新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本土化探索和实践时,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避免盲目借鉴外来经验和模式,导致价值观的混淆和偏差。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和理论。
我们需要注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提高,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https://img.taocdn.com/s3/m/864906758e9951e79b892738.png)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就诞生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在1952年随着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取消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仍是“舶来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要想弄清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
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讲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Resnick,1976)。
这里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是指当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一个非原生社会时所必须完成的一种转变。
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服务于人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
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禁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
对于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任何事物具有排异性。
这种排异性是互相的,需要在双发的共同调试过程中完成本土化过程。
王思斌教授在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原因了解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互斥力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呢?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
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183db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8.png)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这些因素纳入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是以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保障的。
就价值观而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以人本主义为核心。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个体,强调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强调在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要与其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应当让当地的居民感受到服务者的真诚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只有这样,社会工作才能够真正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地对服务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工作者要树立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要以对服务对象的关爱和尊重为出发点,要以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应当以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谐为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儿童保护问题等。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树立以改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价值观,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为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835f35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a.png)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一、新时代下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将其国外事物转化为符合当地文化传统与生活实际的一种过程。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要将原本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技术和方法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模式和方法。
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翻译成中文,而是要基于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现实问题,重新构建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
这也意味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在中国具体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社会工作的本土思考和实践创新。
1. 尊重和继承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际关系、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宝贵价值。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要在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将以中国传统的仁爱、敬老、孝顺、和谐等为核心,将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相结合,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基础指导和坚实保障。
2. 关注和重视当地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将更加关注和重视当地的社会问题。
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与西方不同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价值观要求社会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社会问题,将社会工作的目光和实践重心转向这些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4. 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要求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
在新时代下,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中国国情和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这也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更要具备一颗关怀社会、服务弱势、尊重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
四、结语在新时代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对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的一种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3c48c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31.png)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读了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章后,就像是在一条独特的小路上溜达了一圈,还发现了不少新鲜事儿呢。
以前总觉得社会工作嘛,就是按照那些从国外传过来的理论和模式,依葫芦画瓢就成。
但读完这文章才知道,原来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
本土化就像是给社会工作这棵大树找适合它扎根的本土土壤。
在咱们自己的地盘上,有独特的文化、社会关系和各种习俗。
比如说,在西方可能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益那是顶顶重要的。
可在咱们这儿,家庭观念重得很,家族关系、邻里关系那都是错综复杂又充满温情的。
如果不考虑这些,就直接把国外的社会工作方法拿过来用,就像把热带植物直接种到寒带的土地上,准得水土不服。
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本土化的尝试特别有意思。
就像一些社区工作者,他们把传统文化里的互帮互助精神和现代的社会工作理念结合起来。
以前村里谁家盖房子,大家都来帮忙,这就是咱本土就有的互助模式。
现在呢,社区工作者就把这种精神用在照顾孤寡老人、组织社区活动上。
这样一来,居民们接受起来特别顺溜,因为这既熟悉又有新的内涵。
不过这本土化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是对国外理论的过度依赖,有些从业者老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觉得国外的理论高大上,不愿意深入挖掘本土的资源和智慧。
另一方面呢,本土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还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虽然有潜力,但还得慢慢成长。
我感觉社会工作本土化就像是一场冒险之旅。
我们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本土和国际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就像走钢丝一样,既不能倒向国外理论的一边,也不能完全守着老祖宗的那一套,得把两者的精华融合起来,创造出真正适合咱们自己社会的社会工作模式。
这不仅需要那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努力,咱普通老百姓也能出份力。
毕竟,社会工作本土化最后是要服务大众的,大众的参与和认可才是真正成功的标志呢。
这就好比一场大家都能参与的盛大派对,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角色,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c6328ce54028915f804dc22a.png)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意义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7cbfd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7.png)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现实问题:社会工作面对的是复杂和艰难的问题,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现实情况,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多种知识,与相关方面合作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改善困弱群体的民生和生计,加强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
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使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服务更加“接地气”,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
这有助于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大大推进其进步。
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当地文化和社会制度,从而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也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
这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为全球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和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通过本土化研究,可以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这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社会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使由国外或异文化地区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变得适合本土情况以发挥作用的过程。
通过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可以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社会工作体制,培养符合本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
总之,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527b7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8.png)
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我们主要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本土化障碍分析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
加强实践性教育和建立本土化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解决本土化障碍的重要途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土化现状,展望了未来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有效提升社会工作教育的水平,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现状分析、障碍、对策、实践性教育、教育体系、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适应本土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以培养适合本土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土化教育已成为迫切需要;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具备本土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的需求;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够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将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教育与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当地的需要和特点。
本土化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以及提升本土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现状,可以了解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析本土化障碍可以帮助发现社会工作教育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措施。
社会工作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本土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3ac02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0.png)
社会工作本土化名词解释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的职业,其发展不仅受到西方的影响,也受到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因此,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解释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名词。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在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将国际上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实践,通过适应、整合、创新等方式与本地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为当地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文化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将文化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因素考虑进去,旨在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三、社区社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工作区域。
社区包括人在其中居住、工作、学习或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的地方,是一个有机的社会组织单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人际性。
四、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平台形成的社区,与传统的实体社区相似,具有联系、互助、支持等功能,但其成员不一定在同一地理位置,甚至可能在不同的国家。
五、慈善慈善是一种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帮助的行为。
慈善可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旨在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善生活。
六、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一种既关注社会效益又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
不同于传统商业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社会企业追求在经济水平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经营自然资源、提供社会保障、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改善社会。
七、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指通过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等手段,使社区更加繁荣、和谐和可持续的过程。
八、本土实践本土实践是指将国际上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实践与本地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通过创新、整合等方式解决当地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的实践活动。
本土实践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是在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将国际上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实践与本地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为当地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f48e7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5.png)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读后感读了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章,真的是感触颇多,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不过这扇门的背后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唠唠的事儿。
首先呢,我得说以前我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总觉得它是个高大上的概念,离咱老百姓的生活有点远。
但是这篇文章一讲本土化,突然就觉得社会工作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要努力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咱就说这本土化吧,真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就好比是把一棵外国的花种到中国的土地上,你不能直接就往那一扔,不管不顾了。
你得考虑咱这儿的土壤是啥样的,气候咋样,有没有小虫子会来捣乱啥的。
社会工作从国外引进来,那些洋理念和方法到了咱这儿,就得适应咱们的文化、社会环境。
比如说,西方的一些社会工作模式强调个人主义,人人都为自己负责,可咱们中国人讲人情、讲家族观念。
家里人出了事儿,那可不像西方那样分得那么清,什么你的我的。
所以社会工作在咱这儿就得考虑到家族的力量,怎么让家族成员更好地参与到帮助有困难的亲人当中来。
文章里提到的那些本土化的尝试也特别有趣。
就像有些地方把传统的邻里互助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工作理念结合起来。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里,哪家有个红白事儿,邻居们都主动来帮忙,这种互帮互助的风气要是能和现代的社会工作方法融合起来,那可不得了。
这就像是给古老的智慧穿上了现代的衣服,既时尚又实用。
不过呢,在这个本土化的道路上也有不少磕磕绊绊的地方。
有些地方生搬硬套国外的模式,结果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路,难受得很。
而且,咱们国家地域那么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要想实现全国性的本土化,那简直就像要绘制一幅超级复杂的拼图。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给社会工作本土化出难题。
但我觉得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调整。
每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尝试,都像是在这个大拼图上找到了合适的一块。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工作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会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能真正解决咱老百姓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09ec2b248d7c1c709a145cb.png)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理念为引导,综合应用社会工作各种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资源,一起向着和谐社区,人人安居乐业的远景迈进。
此为道明而术优,最终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回应如今政府的政治诉求。
一、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翻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解决和舒缓社会问题的职业门类。
它这样的基因构成,就决定了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当年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提速是何其相似。
相应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老龄化、环保、贫富差距,还是最近提出的流动人口和心理抑郁,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着社会工作的介入。
虽然与国外相比,这些问题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问题的起因却有中国的内在特点,如果忽视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特点,而盲目推广社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应有的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举世认可的职业,这一点从如今社会工作发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见一斑。
凡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必然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否则不但人民群众不会认可,市场不会认可,政府也同样不会认可。
而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则在于成效的凸显,在于人的改变,在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如果这些东西没法达到,社会工作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
因此,要想社会工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那么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会工作只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方能在中国职业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能不能本土化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趋势已经出现十六大决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bb81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f.png)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阐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地呈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内涵,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社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二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本土化强调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
文化适应理论指出,社会工作在引入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尊重并适应这些特点,以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文化敏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能够敏感地察觉到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便提供更贴切、更人性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3f821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7.png)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一、概述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是指将国际通用的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和方法,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应用。
这一过程旨在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本土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以一个小组工作案例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过程及其成效。
该小组工作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城市的一个社区,针对社区内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缺乏社交支持等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
本文将从案例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本土文化的特点、社区的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等。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1.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背景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是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以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发展与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这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老龄化等。
这些问题对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适应。
再次,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文件强调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要求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还受到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https://img.taocdn.com/s3/m/1ecb51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e.png)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挑战和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分析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为后续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政策环境等,以期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文将提出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工作本土化,指的是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使之适应本国社会环境的过程。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在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而非简单的移植或复制。
理论本土化:即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本土解读和重构,使其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方法本土化: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本土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服务本土化:结合本土社会的特点,设计和提供符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社会服务,满足他们在生活、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教育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注重本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本土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2f047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a.png)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行为,旨在通过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关系,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支持、援助和服务,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在实践中所持有的一种关于什么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体系。
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反映了他们对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的看法。
三、本土化:本土化指的是将外来的事物、理念或文化适应和融入到本地环境中,使之符合本地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领域,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的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和实践方法与本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适应和解决当地社会问题。
四、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打造适应本地需求和价值观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它强调适应性、文化敏感性和本地化的特点,将全球社会工作原则与当地实践相结合,使社会工作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例如,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尊重和包容: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并充分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非歧视和公平: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对人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服务和支持。
3. 社区参与和合作: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和合作,帮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 残疾者权益保护: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和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5. 社会正义和倡导:社会工作者应该致力于社会正义,发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通过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感想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09f6fa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9.png)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地域差异明显。
在开展社会工作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因素,使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本土化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提高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
本土化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掌握本土社会问题,从而在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实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本土化社会工作还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
这种模式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然而,在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容易导致服务过程中出现偏差。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克服地域差异,如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社会工作本土化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 加强社会工作者对本土文化的培训,提高其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建立全国性的社会工作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
4. 社会工作者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总之,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6f98e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8.png)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土化社会工作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与具体地域、文化、习俗以及社会背景相结合,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工作。
这种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建设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体系,培育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时代对社会工作的要求、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内容、挑战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深入推进本土化社会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新时代对社会工作的要求新时代对社会工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化。
新时代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新时代对社会工作的要求是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新时代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境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时代要求社会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社会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共同解决。
社会工作者需要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共同为社会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本土化社会工作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工作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要求。
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土化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
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可能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差异,而本土化社会工作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ff071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8.png)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是将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适应和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的过程。
本土化实践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
以下是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可能涉及的一些方面:
1. 研究本土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本土社会问题的特点、原因和影响,了解本土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来实现。
2. 开展本土实践经验交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形式,与同行探讨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这有助于汲取本土实践的智慧,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 建立本土合作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本土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合作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这有助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合作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
4. 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模型: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本土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发适应本土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型和方法。
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模式,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5. 增强本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对本土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同时,需要加强对职业伦理、文化敏感度等方面的培养,以更好地应对本土实践中的挑战和困境。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努力。
通过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本土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4d4fe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6.png)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工作是服务人群、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本土化则是将国外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和运用。
在当前世界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切实贴近本地社会的需求和特点,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和功能。
通过本土化,可以更好地激发本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体,提升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工作本土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会关系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 正文2.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通过本土化的方式适应本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并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而服务。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以确保社会工作的实施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可持续性和适用性。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包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的有益经验和理念,同时注重本土化发展,创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要重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培训和教育,培养本土化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
要关注社会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和共建,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目标。
2.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日益凸显。
社会工作本土化简介
![社会工作本土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dba510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5.png)
社会⼯作本⼟化本⼟化所反映的是⼀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另⼀社会⽂化区域(“本⼟")并适应后者的要求⽽⽣存和发挥作⽤的过程。
本⼟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的社会⽂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社会⼯作本⼟化是产⽣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作进⼊某⼀国家或地区发⽣变化的过程。
⼀般是指社会⼯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的现象。
这些经验可能是整体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局部和细节的。
然⽽不管如何,这⾥都暗含着⼀种假设,即进⼊另⼀社会⽂化区域的社会⼯作在它发⽣和发挥作⽤的地⽅是成功的,是有经验可谈的,否则它就不⼤可能进⼊另⼀社会⽂化区域。
“本⼟”是⼀个内涵⼗分丰富⼜不易把握的概念。
它不但有地理学的含义,指⼈们原本⽣活的地⽅,⽽且有社会及⽂化的含义,指浸润于那个地⽅的⽂化、社会制度。
按照这种理解,本⼟化指的就应该是外来的东西进⼊某⼀社会⽂化区域,与原有的社会制度相配合,共同⽀持⼈们共同⽣活的过程。
本⼟化对外来者来说是⽂化适应的过程,对“本⼟”来说则是⽂化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它反映了两种⾏为模式、处理问题⽅式之间的互动。
既然本⼟与⼀定的区域相关,那么本⼟化也就有不同的社会⽂化背景。
在社会科学本⼟化的讨论中,学者们使⽤本地化、国家化、本⼟化、处境化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有不同的。
本⽂使⽤本⼟化是看重⼈们⽣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和⽂化特征,其中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化传统等。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作在中国的本⼟化是指产⽣于外部的社会⼯作模式进⼊中国(这是⼀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发挥功能的过程。
在这⾥应该注意的是社会制度的异质性和⽂化的差异,合此,我们就不必谈论本⼟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专业的本质属性,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区别于西方国家,但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共享部分。这部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超出国界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因此,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寻求其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契合。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直接系统地孕育出社会工作的价值思想,但是以上各种相关价值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充足的诊释和归宿,如我国的先哲们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点,提出“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正是博爱观最直接的体现。“不教而杀之谓虐”(《论语·尧曰》),则直接反映了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以人为本;还有“民者,君子本也”(《春秋毅梁传·桓公十四年》)等,这些思想集中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以人为本,崇尚人道思想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性的关于社会福利的记载,但是很多观点表明了当时已经开始有了对弱势群体给予救济,实施惠民政策的思想。例如:“凡天下疲瘾残疾,悍独鳄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告者也”(《正蒙·乾称篇》);“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西铭》)等。
所谓注重生活文化是说,社会工作说到底是对具体个人的帮助,是通过外部援助使有困难的人摆脱其困境的过程。助人方法要使受助者能够和乐于接受,助人效果要由受助者来评判。于是了解受助者以往的生活境况及面临困难的特征,了解他对受助的看法,了解他以往对待受助行为的态度,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对于选择助人方法和推进这一过程都十分有益和必要。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传统影响下人们对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人这种以助人者身份(与受助者关系) 来决定接受帮助与否及方式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不能不给予充分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影响
1.从工作范围来看,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给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家族本位”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求助系统主要局限在家庭、亲戚或邻里的范围,很少求助于“外人”;传统的“孝道”要求子女亲自为父母养老送终,认为老人看护的工作交给“外人”就是不守“孝道”的表现;家庭中亲子、夫妻之间传统的不平等的关系,使一些人认为虐待儿童、妇女、老人等只是家庭的内部问题,不需要“外人”插手,即使是受害者,也因“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求助于社会工作人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无法向西方那样实现对这些领域的自然“干预”。2.从工作目标来看,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中的“群体主义”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社区和小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区和小组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借助于中国传统伦理中对群体的归属感和牺牲精神的倡扬,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激发起社区和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当然,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中国人个人意识较为薄弱,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观念淡漠,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做更多的工作去帮助案主树立自我权利意识,鼓励他们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性,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又要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呼吁和宣传,使社会各界正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为他们的最终独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从工作方法来看,在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希望满足需要的方式、受他人帮助的方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充分理解工作对象,采取能为他们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 “案主自决”基于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第一,中国传统观念一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信任。当社工人员以“案主自决”为由拒绝向他提出建议,他会认为这是社工不诚心帮助或是推卸责任。第二,较强的家庭和群体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如果社工人员一味启发一个希望在家庭中找回自己位置的案主充分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自由、扩展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其结果只能使案主越来越迷惑。第三,在整体性观念、依赖性观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工作者,自小内化了的一些中国文化信念,如照顾别人、为他们着想的心态比尊重别人个体性和自主性的心态强,要让他们既关心求助者的问题又与他们保持理性的距离并非易事。但“案主自决”的原则和工作方法符合中国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4.从社会工作的结束和评估方式来看,中国社会工作也应当有自己的特色。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旦协议所规定的任务完成,契约终止,双方的联系也就终止了。中国社工人员与案主之间更适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既然是带有亲情和友情色彩的关系,就不可能像契约关系那样彻底的“结束”,相反,中国人对助人关系的理解常常是延展性的。在作为中国职业社会工作前身的民政干部工作中,流传着许多民政干部与社区居民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的佳话。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仍旧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 社会工作效果的评估也不能仅依据某一次完整的社会工作过程来进行,因为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第一步可能仅仅是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而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个工作是没有成效的,密切关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彻底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样,也不能说一次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了案主问题的社会工作就一定是成效显著的,因为这种解决可能是表面的和不彻底的,随着关系的解除,同样的问题可能重复出现。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领域既与外来的社会工作所进入的领域有关,也与社会工作的过程有关。改革开放留给社会工作的活动空间是广阔的,农村发展、妇女发展、助残助学、儿童救助、老人照顾、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都是社会工作可以进入的空间。目前境外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已在中国内地积极开展工作,这对国际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内地作了具体的说明。当外部的社会福利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并开始工作的时候,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就开始了,这里包括要同政府打交道,同项目人口或工作对象打交道,了解有关的法律和政策,了解助人活动的规则,认识受助对象所享有的文化等等。社会工作在这个层次上的本土化是要找到外来的社会工作同本土问题的结合点,在政策、文化、社会制度诸方面实现社会工作同本土基础的协调。
结语
对当今中国来说,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但要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考虑到计划经济体制解决问题方式的实质性影响,考虑到在集体主义和福利主义影响下人们的心态。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化、体制和心理背景。社会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这些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助人活动,发现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同本土性社会工作的亲和性,创建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本土化任务是具体的。应该抱持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去助人这是关系到助人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社会工同工作对象在观念一。契合有助于助人活动的启动与发展。在这一阶段,社会工去理解工作对象,包括其需要及希望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接受他人帮助的方式及他对受助过程的理解。理解了这一切并对之进行科学的评估,社会工作才能实际地启动对工作对象的帮助。在这方面,要顺利地启动助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要考虑到工作对象的处境、他所享有的文化、他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这就是社会工作助人理念上的本土化和处境化。
传统文化保持着巨大的发展惯性,现代的文化整合中的纵向整合也“主要是通过对本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吸收、融合而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既然社会工作主要的价值思想完全可以在我国的文化中找到归宿,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吸收、同化,以推进我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
社会工作在助人过程和技巧方面也应注意本土化。社会工作是社会工同工作对象的持续的、深入的互动过程。互动程序的安排、互动中语言的运用、行动符号的运用都会对工作对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互动过程的进行。在这方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是相当细致、微妙和重要的。
一项社会工作的结束和评估也要考虑本土的因素。专业社会工作注重结案,似乎要明确地宣布结束工作关系。但是中国人对于助人关系的理解常常是延展性的。我们可以用明确的“结束”去切断工作对象的延绵情感吗?实际上,在结束一项社会工作之前对工作效果的评估也是值得注意的。我们怎样去判断工作对象对受助行为评价的真实性呢?答案当然是先要了解工作对象的生活经验与价值观念。
以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亲友互助体系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的效能,在当今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得到了考验。向市场经济过渡改变着政府和单位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一些企业的不景气甚至破产使这些企业的在职和退休职工的保障发生问题。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少地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在解决人们现实的物质困难方面的作用也日显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化正在疏远着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亲友关系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将使亲友之间的相互关照力不从心。剧烈的社会变迁表明,原来的产生于旧体制之上的社会工作模式和传统的民间互助系统其功能空间在缩小,新的社会工作制度有了可以进入并发挥作用的空间,社会工作本土化也就有了现实可能性。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领域和任务
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服务与需要相配合。在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上这一原则仍然适用,即我们首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工作进入
毫无疑问,当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和民间互助系统能够发挥作用并较好地回应社会需要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是较小的。社会工作是合理配置资源并使其发挥效能的活动。它也是社会资源的耗费。当原有的、产生于本土的社会工作及助人系统仍然效能充分时,从异文化中引入哪怕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引入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可能会费用高而边际效益很小。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在原有制度仍在起作用的情境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本土化采取依靠原有体系、注重生活文化的策略或许是可取的。
所谓依靠原有体系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国内地没有象许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所拥有的民间社会机构,没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实际的社会福利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靠政府、工青妇组织及工作单位。因此,具有国际经验的专业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内地就必须与这一原有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结合,而不可能去另建一套独立的社会工作体系。第二,社会工作本土化是靠现在从事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的,这些人员领悟了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经验,并将之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必由之路。当然,这里说要依靠原有体系并非排斥建立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以作示范。基于上述理由,社会工作本土化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对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国际社会工作经验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比较和碰撞。第二,分析两种社会工作之异同,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强化它们之间的亲和性。第三,在此基础上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扩大二者之间的相容性,以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