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是泸教版物理学科的第一学期,注重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奠定未来学习物理的坚实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可量化的物理现象,例如长度、时间、速度、力等。

单位是标准化的量度标准,例如米、秒、牛顿等。

了解物理量与单位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物理量的概念。

二、运动的描写在物理学中,运动被定义为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改变。

根据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因素,可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描写运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本质。

三、力和运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了解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理解物体受力的本质,例如重力、弹性力等;并能够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

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用来减少人力劳动量或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物体。

学生需要了解杠杆、轮轴、轮轮固定组、斜面等简单机械,并能够计算简单机械的力学功率和效率。

五、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等介质的振动传播到人的耳朵中,产生听觉感受。

学生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例如共振现象、控制音量等,并能够解释声音的特性。

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由物体释放的电磁波,可以反射和折射。

学生需要了解光的反射、折射的规律和现象,例如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全反射等,并能够解释实际现象。

七、电学基础知识电学是研究电和磁的学科。

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了解电场、电荷、电势差、电流等电学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计算。

八、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自然界中有许多与物理学相关的现象,例如天空的颜色、太阳的光芒、闪电的产生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并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

总之,八年级上泸教版物理的知识点需要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掌握。

在实际学习中,应当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方法,进行实验证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八年级沪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沪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沪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1. 长度测量- 长度的单位可多啦,像米(m)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就像玩数字游戏,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 测量长度得用尺子,正确使用刻度尺很重要。

首先得看零刻度线有没有磨损,量程够不够,分度值是多少。

测量的时候,尺子要放正,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的时候得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呢。

比如说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得写成1.23cm这种形式,最后的“3”就是估读出来的。

2. 时间测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s)、分钟(min)、小时(h),1h = 60min,1min =60s。

我们可以用停表来测量时间,停表有大盘和小盘,大盘读秒,小盘读分,读数的时候可别弄错了。

3.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就叫机械运动。

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得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改变。

比如说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以汽车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是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m/s和km/h,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很特殊的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就不一样了,速度是变化的,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的公式也是v=(s)/(t),不过这里的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二、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像敲鼓的时候,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可能还在传播哦。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3.3 力1.力的概念: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施加作用的物体是施力体,受到作用的物体是受力体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体,反之,受力体同时也是施力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其一改变则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表示(力的符号:F)①力的图示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例:桌面上一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0N的拉力,用力的图示表示:②力的示意图: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严格按照力的图示法表示力,而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受到的力,且不强调有向线段的长短,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例:桌面上一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画出该力的示意图8.力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统称测力计。

实验室中常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②弹簧测力计:[1]结构:外壳、面板、弹簧、圆环、拉杆、指针和挂钩[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示数为挂钩处受力的大小。

[4]注意事项:a)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b)使用前需轻轻晃动秤钩,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c)测量力时,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造成测量误差。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
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
的传播速度。

即: V
固>V

>V
气。

4.回声
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然后在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③回声的应用
[1]加强原声:如在教室内讲话比在旷野听起来响亮
[2]金属探伤:如探测金属制品内是否有气泡
[3]测距
5.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的世界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

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玻璃幕墙发出耀眼的光,这是由于太阳光在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还有湖中倒影)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 1um=103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6、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二、简单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八年级 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沪教版物理八上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物理八上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测量一、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µm;1µ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µ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二、质量l.质量(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kg)、吨(t)、克(g)、毫克(mg),其中千克是质量的国际单位。

(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1.2 声音的特征
1.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注: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即1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Hz);
2.超声波与次声波
①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②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 Hz
3.乐音与噪声
①乐音: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使人感到愉悦和美妙的声音。

②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③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a 在声源处减弱;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 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主要涉及了一些物理基础知识,如力、功、能、机械运动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要深入理解其概念和运用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做详细介绍。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重力、拉力等。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力或受力平衡。

例如,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车辆,受到平衡的摩擦力和引擎提供的推力。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可表示为F=ma(m代表物体质量,a代表加速度,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

四、功与能量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

我们可以用功率(P)来表示功的速率,单位是瓦特(W)。

能量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它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类。

五、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曲线运动。

其中,曲线运动可以被视为沿着一条曲线的连续直线运动。

六、电学基础八年级上学期也涉及到了一些电学基础知识。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负载三部分组成的。

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电势差,导线则起到了传递电流的作用,而负载则是利用电的能量完成所需工作的元件。

七、磁学基础磁力用于描述由磁场引起的物体间相互作用。

磁场是一种物质的特性,可以将物品吸附在磁铁上。

结语学习物理知识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物理学的一部分。

八年级上沪科物理知识点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掌握。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物理学的学习之路带来一些帮助。

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速度或形状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先的状态。

这个定律表明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恒定性,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作用力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ma,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定律给出了计算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力学研究的核心。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的是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必然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机械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做功的能力。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种,其中动能是指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势能是指物体在垂直高度方向上的能量,当物体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势能会转化为动能。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外力总功为零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这个定律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解决力学问题。

七、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由少量部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它们可以通过机械优势的作用来增强力的作用效果。

常见的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八、功与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值,它是由力的大小、移动距离和两者之间的夹角决定的。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能力,它是由功和时间的比率决定的。

以上是八年级上沪教版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2.3透镜成像1.透镜①透镜的种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②透镜相关的几个概念[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4]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③透镜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2.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和火柴,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实验时先在带刻度的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然后调整蜡烛的位置,最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为止,并观察像的性质,同时在光具座刻度上读出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并和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比较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图示成像规律总结:[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分界点,但焦点处是不成像点;[3]物在焦点外,物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4]物在焦点内,物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像距也越小(即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5]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事项:a)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b)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3.视力的矫正①人眼的构造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3.4 重力力的合成
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其应用是重垂线,可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水平面是否水平。

③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额重心,即重力的作用点。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2]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④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3]地球附近g取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在地球附近所受的重力为9.8N。

2.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①合力和分力:用一个力来替代几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个力就叫这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合力的分力。

注意: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其中每个分力,也可以小于等于其中每个分力。

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1]同向相加,合力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
[2]反向相减,合力方向跟比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F2同向二力合成反向二力合成。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 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3.5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受到的力
3.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2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5.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挤压、接触面要粗糙、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③分类:
④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⑤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⑥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⑦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粗超程度、压力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⑧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1]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如刹车过程)、接触面变粗糙(如鞋底花纹)。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如滚动轴承,行李箱安装轮子)、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如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3.2 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①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做路程
②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
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则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通过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
速度公式为:v=s/t;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它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①图a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s=vt,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函数图像是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该直线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直线的倾角越大,表示运动速度越大
②图b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v-t)图像
由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所以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t轴的直线。

直线与时间轴的距离反映了速度的快慢。

4.变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
①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v =s/t;。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沪教版近年来,物理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对其产生兴趣。

作为初中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在沪教版教材中被详细讲解。

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力和运动1. 向心力:向心力指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其大小与力的大小、半径的大小以及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系。

向心力的方向与圆周切线方向垂直,向着圆心方向。

2. 惯性: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惯性越大,物体保持运动的能力越强。

3. 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物理公式v=v0+at来表示,其中v 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4. 分解力:分解力是指把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常用于计算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二、机械能1. 动能:动能是指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一般用公式E=(1/2)mv²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高度h处具有的势能,可以用公式E=mgh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

3.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换:当物体由高处落下时,重力势能逐渐转换为动能,当物体向上运动时,动能逐渐转换为重力势能。

4. 功:功是指力对物体作用时所做的功,可以用物理公式W=F×s表示,其中W为功,F为力,s为力所作用的距离。

三、电学1.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指电荷流动的方向和速度,电路是指电荷在电能源和导体之间流动的路线。

2. 电阻:电阻是指材料对电流的阻碍程度,可以用欧姆定律I=U/R来表示,其中I为电流强度,U为电压,R为电阻。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多个电器以一个电线依次相连的电路,电流经过每个电器时,电压和电阻都会发生变化;并联电路是指多个电器以分支电线并联相连的电路,电流可以分成几个支路后再汇合,电压不变,电阻会发生变化。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沪教版(上海)物理 八年级上册 各课同步知识点清单(12份)

3.1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①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2.参照物
研究物体运动时,事先选定的衡量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的、作为参考标准的物体
①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为研究方便,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它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③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某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的世界
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
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
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

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
玻璃幕墙发出耀眼的光,这是由于太阳光在玻璃上发生了镜面反射;(还有湖中倒影)
6、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光的反射。

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确定像的位置.(2)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使用刻度尺目的是: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是为了判断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7、物理学中把能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叫虚像。

8、光的折射(光路可逆)现象:看水中的鱼变浅、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9、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10、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1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用照相机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物近像远像变大)
13、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为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插在架上;
14、放大镜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用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时要使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

15、近视眼特点: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16、远视眼特点: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第三章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变形:s=υt、t= s/υ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 交通用: km/h 换算:1m/s=3.6km/h
9、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

第四章力
1、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3)弹簧测力计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了解量程②明确分度值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3、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成正比,比值为g=9.8N/K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3)方向: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寻找重心的方法:作图法: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是几何中心点;支撑法;悬挂法。

(5)提高稳度的方法:①增大支撑面积②降低重心。

4、(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阻碍物体
相对运动的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3)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直线滑动时,二力平衡(摩擦力f=拉力F)结论:①当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如:用力捏刹车板;紧皮带;用力写字
②接触面变粗糙,如:新的鞋底与轮胎;路滑时撒沙子或草;举重运动员手抹镁粉
(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接触面变光滑,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