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纳兰性德词赏析
纳兰性德词赏析纳兰性德词赏析人物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故又称纳兰容若),号伽山人。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相传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作品原文(长相忆)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品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解释详细: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品赏:天涯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赏析《如梦令》范文
赏析《如梦令》范文《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七言绝句。
本诗以细腻的情感揭示了自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失意人的心境,具有深邃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篇1200字以上的《如梦令》赏析范文。
《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七言绝句。
本诗以细腻的情感揭示了自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失意人的心境,具有深邃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篇1200字以上的《如梦令》赏析范文。
《如梦令》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如梦”为主题,首句即以“如梦令人愁”为开篇,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种如梦般的愁绪并非实实在在的现实痛苦,而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一种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梦”为隐喻,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梦里不知身是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感情上的无奈,她被爱情的离去所伤,感觉自己如同身处异乡,孤寂而迷茫。
“一晌贪欢”一句则展现了失意人无法抵挡乐观时光的诱惑,“一晌”代表短暂的,贪欢则暗指享受快乐的时光。
诗人对于过去其中一种美好的感情怀念,追求幸福时光的渴望,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中提到的“那会饮”以及“那会笑”的私房酒和美好风景,是诗人回忆往事的结晶。
这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印刻在诗人心中,可以在寂寞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然而,这一切都如梦般虚幻,美好的时光只是短暂存在,“转眼成空”,诗人只能用如梦般的思念和愁绪来面对已逝去的爱情。
另外,本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内在意蕴,展现了唐代女诗人的独特风采。
本诗整首以辞章简练,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带有音乐般的韵律美。
整首诗字字句句都能窥见诗人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思念,凝聚了诗人对爱的憧憬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这首诗将深情厚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的体验。
总之,《如梦令》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简练的语言,通过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纷乱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高永丰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常随从康熙皇帝出巡南北,有机会领略到了塞外风光与守卫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而《如梦令》就是他的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一首塞外词, 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他豪迈中所渗透着的孤独忧伤的情怀。
1682年三月,正值风华正茂的纳兰性德随从康熙皇帝出山海关,到辽东一带巡视。
在征途中,诗人伫立塞外,思古旷今,面对着雄伟的营地与变幻的气象,把奇景与个人“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伤摄入笔中,创造出情景高度交融的境界。
开句“万帐穹庐人醉”给人想到边塞战士夜晚葡萄美酒夜光杯以及团团簇簇篝火的喧闹场面,但这种动态的情景与“天苍苍,野茫茫”的寂静、空旷的塞外产生强烈的对比,使作者在热闹中抽离出来,深刻体验到个体的渺小与短暂热闹,思乡的念头也就更加强烈,孤独感也就由然而起,使人欲罢不能,所以只能借酒麻痹自己。
而“人醉”,可以看成是边塞战士思乡情怀的一种无奈的解脱方式,与万帐穹庐同醉,与天地星辰同醉,借醉摆脱思乡熬过难以入睡的寒冷夜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自身的塞外体验,初春的北方冷风呼啸异常寒冷,喝喝酒暖暖身子,沉醉中不仅想起遥远的家人,异常感伤。
接着作者在寂寞的醉态中遥望星空,竟然发现“星影摇摇欲坠”,星影为什么会摇摇欲坠呢?因为星空在夜色下发出一眨一眨的光芒,对于醉酒的人来说,看到的事物都是摇摇晃晃的,所以挂在天上的星星给醉酒的人产生一种随时掉落的感觉。
人醉与星影的欲坠产生一种异质同构的心理态势,表现了一种失落、落寞的心情。
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文】如梦令①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赏析】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中国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已侧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如梦令》词,就是她早期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之一。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
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一开头,以“常记”二字起领,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这两句着重交代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一个“常”字还暗示这件往事留给人的印象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值得时时回味。
至于难以忘怀的具体情景,没有直接写出,而用“沉醉”到“不知归路”的程度,让读者去想象那憨直的情态。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写“不知归路”的奇异景象。
在沉醉未醒、意态朦胧之中,任“回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一个新天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
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忘返,又怎舍得让“回舟”早早地去唤醒游人,寻路而归呢?正在这进退不便、左右两难之际,词人即从醉意迷蒙之中惊醒。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便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
还想在这藕花世界流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
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
不料,这几声婉转的“争渡”,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
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和李清照的其他名作一样,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上一句下一句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翻译: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拼音版:rúmèng lìng ·wàn zhàng qióng lúrén zuìwàn zhàng qióng lúrén zuì,xīng yǐng yáo yáo yùzhuì,guīmèng géláng hé,yòu bèi héshēng jiǎo suì。
hái shu ì、hái shuì,jiědào xǐng lái wúwè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纳兰性德的诗词大全《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红窗月·燕归花谢》《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卜算子·新柳》《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浪淘沙·夜雨做成秋》《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琵琶仙·中秋》《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生查子(短焰剔残花)》《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鹧鸪天·离恨》《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望江南·咏弦月》《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红窗月·燕归花谢》《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长相思·山一程》《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南乡子(泪咽却无声)》《采桑子(白衣裳凭朱栏立)》《金缕曲(德也狂生耳)》《眼儿媚·咏红姑娘》《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酒泉子(谢却荼蘼)》《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生查子·鞭影落春堤》《金缕曲·赠梁汾》《淡黄柳·咏柳》《浪淘沙(夜雨做成秋)》《赤枣子·寄语酿花风日好》《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菩萨蛮(一半残阳下小楼)》《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清平乐·风鬟雨鬓》《好事近·帘外五更风》《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鹧鸪天(雁贴寒云次第飞)》《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采桑子·九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浪淘沙·夜雨做成秋》《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鬓云松令·咏浴》《咏笼莺》《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摸鱼儿·午日雨眺》《浣溪沙·庚申除夜》《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采桑子(非关僻爱轻模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浪淘沙(红影湿幽窗)》《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采桑子·当时错》《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采桑子·当时错》《咏笼莺》《点绛唇(别样幽芬)》《满庭芳·堠雪翻鸦》《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河传(春浅,红怨)》《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采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沁园春(瞬息浮生)》《金缕曲·赠梁汾》《记征人语(边月无端照别离)》《蝶恋花·出塞》《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卜算子·新柳》《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河传·春浅》《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好事近·帘外五更风》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注释及译文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很早,很早,她就醒了。
此时,太阳温暖的光束还不能透过氤氲的雾气照耀大地,那远远近近的景物在雾中若隐若现。
她起身,倚床坐着,留恋着舒服的被子,回忆着昨夜的一切。
雨下得不大,但风却刮得厉害。
呼的一声吹开了窗子,吹熄了灯,随意翻着她未看完的书。
关好窗子,点上灯,房间立刻被柔和的橘色的光撒满。
倒上一杯小酒,一边品书一边品茶。
不知过了多久,微微有些醉了,眼中的烛从一个变成两个,好似学会了分身术。
于是,她睡了,沉沉地睡去了。
梦里,她站在一片花海之中。
百花争艳,五色缤纷,实在让人心旷神怡。
突然,乌云密布,下起大雨,刮起大风。
眼前的那些花儿立刻受到摧残,花瓣落了,沾上泥土。
她迅速脱下外衣遮起身旁的花儿,想留住它们的美丽。
无奈,雨一直下,风一直刮,好象永不停息······一个莫约十三四岁的女子走了进来,把她从回忆中拉了出来。
女子轻轻卷起帘子,甜甜的笑跑到那清秀的脸庞上。
看着那张清秀的脸,她想起了梦中的花。
当女子卷好了帘子,她又忆起了昨夜的风,忆起她亲手栽种的海棠。
于是她问女子:“海棠还开得好吗?”那女子愣了愣,答道:“夫人,海棠开得和前几日一样美。
”她也愣了愣,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昨夜的那风那雨。
她摇摇头,轻轻地、缓缓地说,这声音足够女子听清每一个字。
“知道吗?昨夜下雨刮风,海棠的花瓣应是所剩无几了,唯留下绿色的叶子。
”。
如梦令赏析10篇
如梦令赏析10篇如梦令赏析10篇如梦令赏析〔一〕: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快乐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临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剧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嘹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殊。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快乐的游赏。
果真,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证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原文如下: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2023最新-《如梦令》赏析优秀9篇
《如梦令》赏析优秀9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如梦令》赏析优秀9篇,仅供参考。
《如梦令》赏析篇一教学要求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1.板书课题:9。
词两首。
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
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2、交流(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
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
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如梦令赏析例文范文
如梦令赏析例文范文如梦令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资料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所以,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述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经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可是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那里。
其次,经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比较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可是三十三字,但它却能经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如梦令赏析例文
如梦令赏析例文其次,经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比较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此刻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明白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应对,所以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明白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我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资料,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如梦令赏析精选
如梦令赏析精选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境。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赏析后面还有多篇如梦令赏析!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如梦令赏析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欢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二十八岁。
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
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
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史稿》有传。
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
纳兰性德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
《百家讲坛》讲师曾言,纳兰性德在与卢氏结发之前,曾与表妹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曲。
在卢氏死后,纳兰性德曾作过多首缅怀诗,之后,又与一女子有情,有诗句为证,但史实有待考证。
年羹尧是其女婿。
说到纳兰性德的名字,还有一说应予驳正:《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间期登载有刘德鸿《纳兰性德探幽三题》一文,其中说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下长子冬郎,就是后来的大诗词家纳兰性德。
时下有一历史小说《康熙与他的情敌》一书出版,其中也说纳兰性德小名冬郎。
其实是沿袭了黄天骥先生对纳兰性德诗句的误解,性德《填词》诗有句云: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
冬郎乃唐代诗人韩渥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
因纳兰性德生于十二月十二日因而联想到乳名可能叫冬郎,其实古人称十一月为冬,十二月为腊。
纳兰性德乳名叫成哥而不是什么冬郎,在他生前,担任宫廷侍卫之后,将成德的名字,改为性德。
这就是由于乾学所记避东宫嫌名给予我们的启示,从而考证得的结论。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中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他的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
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