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1_从语言角度写赏析性文字
思路:
(总)这篇文章语言——
清新明丽、生动诗意、富有文采、语言质朴、真 挚动人、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含蓄隽永、语言委 婉等
(分)从各个角度赏析
生动形象写出了—或表达了—等
(总)这篇文章通过—样的语言表达了—样的 情感
适当结合主题
叙事记人类的赏析角度
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 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和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进 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内 心世界的写作方法。好作品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 动人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事件(细微小事)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思路:
(总)这篇文章语言——
清新明丽、生动诗意、富有文采、语言质朴、真 挚动人、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含蓄隽永、语言 委婉、自然简洁等
(分)从各个角度赏析
生动形象写出了—或表达了—等
(总)这篇文章通过—样的语言,写了—的 事情,表达了—样的情感(结合主题)
谢谢观赏!
从语言角度写赏析性文字
写景抒情类 叙事记人类
写景抒情类的赏析角度
1、遣词造句角度 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 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பைடு நூலகம்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妙用古诗等)、对偶、
借代、对比等 3、表现手法角度
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等
郭预衡《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难忘的老师难忘的诗郭预衡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沦陷的北平(今之北京)上中学。
高中毕业,又考大学。
考工科没有录取,考文科两处都录取了,我选上了辅仁大学。
辅仁是天主教会办的学校,当时日军在北平接管了国立学校,辅仁因属教会,没有接管。
这时有些没有南下而又不肯在敌伪统治之下做事的教师,多来辅仁任教。
我那时家境贫穷,本来上不起大学,但作为走读生,又有奖学金,不花什么费用,也就入学了。
我学的是国文系,即今天的中文系,但课程设置与今天的中文系有些不同,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诗文和文献典籍,不讲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像这样的系,有的学校干脆就叫“国学系”。
国文系主任余嘉锡先生,他是晚清的举人出身,没有新式学校的学历,既没有上过大学,更不是什么“硕”、“博”之士。
但他的学问,特别是“目录学”,几乎举世皆知。
我入学之后的一门基础课,就是他的“目录学”。
余先生当时年岁不过六十,但他是老师中最老的老师,也是全系中最严的严师,他给同学上一年课,谁也没见他笑过。
先生不苟言笑,全系谁都知道。
余先生不但不苟言笑,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嗜好。
穷年累月,除了教书,便是著述。
又写一笔十分工整的楷书和隶书,从来不写什么行书和草书。
他为人为学的个性特点十分突出。
从先生给人的印象看,他只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学者,而不是多情善感的诗人。
从他现存的著述如《四库提要辨证》等来看,似乎他也不曾作诗。
但事实上,他是做过诗的。
也许他不愿以文人自居,所以有诗而不以入集。
记得某年春季,辅仁校园(即今之恭王府花园)海棠花开之日,校长陈垣先生和几位教授聚会,赏花赋诗。
余先生不曾与会,却写了一首七律。
这诗不曾发表,但在师生中间传诵甚广。
诗的开首两句是:“门墙桃李已堪攀,又访名花入杏坛。
”三、四两句不记得了。
五、六两句是记得的:“传来海上知多事,开到春深恐易残。
”这样的诗句是令人难忘的。
但更难忘的是最后两句:“莫怪杜陵无好句,只缘溅泪不曾看。
”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余先生这两句诗是一语双关的,既说杜甫,也说自己,说自己是因为感时伤事而没去看花,因而写不出好的诗句。
从语言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从语言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一、从语言的巧妙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化情感效果。
精炼的语言,能够提高沟通效率机智善辩的语言,能够使人避开突发的尴尬局面;幽默的语言,会使交流的人身心愉悦,风趣盎然。
鉴赏文学作品抓住语言巧妙运用的角度,有助于提纲挚领,强化赏析效果。
(一)明确语言运用的结构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结构,在具体的段落上,表现为顺序结构、倒叙结构、承上启下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由表及里结构和由外到内结构等,比如,概括与具体结构的语言运用。
“魏格纳天性好动。
在病床上,躺不住,坐卧不安,对着墙上的地图发呆;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画地图上各大陆的海岸线.….”一句“天性好动”概括了“坐卧不安”“用手指画海岸线”的具体行为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理解语言的含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最忌违语言的直白,含蓄的语言会增强朦胧感,给人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理解语言的含蓄作用,能够提高赏析水平。
比如,诗歌的赏析,往往遇到很多含蓄的语言。
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含蓄地赞扬了年强人革命斗志旺盛,敢说敢做,蔑视旧中国权贵的思想。
(三)掌握语言的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方法也是艺术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具有强烈的渲染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以及对仗、反复等等。
赏析文学作品过程中,主要体验运用修辞手法创作的语言产生的情感效果,把握其生动形象的本质作用。
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些对仗、反复性的语言,表示了强烈的递进语气,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愤怒。
二、从语言的修饰角度赏析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修饰不仅仅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包括语言的短小精悍、语言的幽默风趣、语言的含蓄隐晦和语言的委婉磅礴等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表达(文学短评)
语言表达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点为该诗写一个文学短评,2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文学短评,500字左右。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3.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就其诗的“善用白描”这一特点,写一段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4.请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炼字的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5.学习《玩偶之家》之后,对于“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本人说:“发问是我的事,答案我却没有。
”鲁迅说:“免不了堕落或回来”。
对于女性自觉、个性解放的主题,易卜生也说:“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作诗。
”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结合文本及你对当代社会的体察,来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学短评。
提示:法国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保持作者已死的阅读态度,这是指读者要通过阅读获得新的文本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6.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三片叶子梅绍静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 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 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 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 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在命题材料的选择、题型的呈现等方面有创新的特点,显示了新高考重视实际应
用情境化命题的典型趋向。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
效果;二是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特点或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角度
句子表达效果赏析角度
句
特
修
精
语
人
描
结
式
殊
辞
妙
言
称
写
构
特
句
手
用
风
使
角
作
点
式
法
词
格
用
度
用
(一)句式特点
(六)人称使用
①第一人称:真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七)描写角度
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 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
赏析子句表达效果
目录
Contents
1 考点解读 2 答题角度 3 答题步骤 4 真题体验 5 巩固练习
一、考点解读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句子的表达效果 与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句式、语体、词语、语序等有密切关系。赏析句子 的表达效果题是一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题目,其重在引导学 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与生动。近几年,
一段文字的构思赏析
一段文字的构思赏析《一段文字的构思赏析》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可以是简洁明了的,也可以是绵延不绝的。
一段文字凭借着巧妙的构思,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还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下面,我们将就一段文字的构思进行深入分析与赏析。
首先,一段文字构思的核心在于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确定。
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形成连贯的逻辑思路。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字中,主题可以确定为“责任与行动”。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中心思想,即在主题框架下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对于这篇文字而言,中心思想可以明确为“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
其次,一段文字的构思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拆解。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部分都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
从整体的角度看,一段文字通常包括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子用来引入主题,激发读者的兴趣;主体部分是文字的核心,包括观点的阐释、论证和举例等;结尾则是总结,强调中心思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每个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小段落,以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另外,文字中的构思还可以借鉴一些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来突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或者使用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语句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适当加入一些幽默、感人或者引人深思的事例和故事,也可以为文字增色不少。
最后,在构思一段文字时,我们还应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体验。
文字是为读者而生的,因此需要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了是基础,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长句。
同时,注意段落的划分和过渡的平滑,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另外,对于特定读者群体,可以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行业常识,以提升文字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通过对一段文字构思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篇文字如果能够恰当地构思和安排,便能够以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练习)(统编版)解析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恭敬.(jìng)惭愧.(kuì)鉴.赏(jiàn)人声鼎.沸(dǐng)B.倜傥.(dǎng)淋.漓(lín)盔.甲(kuī)疲倦不堪.(kān)C.感慨.(kǎi)搓捻.(niǎn)绽.开(zhàn)小心翼翼.(yì)D.争执.(zhí)激荡.(dàng)奥.秘(ào)花团锦簇.(cù)【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倜傥(dǎng)——tǎng;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宿儒销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收敛轻捷C.书塾蜈蚣云宵恭敬D.质朴缠络绣像和蔼【答案】D【详解】A.“销释”应为“消释”;B.“签赏”应为“鉴赏”;C.“云宵”应为“云霄”;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每逢假日,北京颐和园内游客熙熙攘攘,人迹罕至....。
B.2019年12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华为视频光影鉴赏..”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展开。
C.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D.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答案】A【详解】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与句中“游客熙熙攘攘”矛盾;B.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使用正确;C.渊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
使用正确;D.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喧闹。
使用正确;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观看《长津湖》这部电影,使我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集团采取了有效的节水措施,这一季度的用水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倍多。
C.我们写作记事文章的时候,要记真实的事,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切忌无病呻吟。
D.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感触很多。
【答案】C【详解】A.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B.搭配不当,应将“一倍”改为“一半”;D.语序不当,应将“讨论”与“阅读”互换位置;故选C。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语句赏析(最后复习)
花盛开,蝴蝶飞舞,蜜蜂采蜜,树枝摇曳的春景,表达了 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语气充沛,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音韵和谐。
语言赏析
4.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句式特点: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
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小姑娘面容娇艳,像一朵花一样。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姑娘娇艳的“面容”比喻成
“花”,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姑娘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人的情态,“让”、“赶趟 儿”,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开得繁茂的情态,表达了作者 的喜爱之情。
9.“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 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从主题思想、语 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 (5分) 示例一:(语言表达方面)文章多用神态描写,语言生动形 象,质朴感人,父亲诚实守信、执着较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如文中“父亲一下子坐立不安起来”生动的写出父亲在得知 将很快到分路口,很难顺利追上货车司机时候的不安。又如 “父亲一下子靠在后背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也生动的表 现了父亲在明确尾子蜂蜜不会被搞混后的放心的心情。神态 描写,生动形象,将父亲的语言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赏析下列句子/请给下列句子 做批注)。
①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夸张…… ②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 ③词语运用: 动词、副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的作用。 ④句式特点: 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长短句相结合,齐整中有变化,使表达错落有致,有情趣。
从句子表达方面赏析精彩语段
从句⼦表达⽅⾯赏析精彩语段1. 经典语句或语段,加赏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选⾃《中庸》第⼀章。
天命:上天所赋予的。
命:令。
率:循。
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便是道。
道:规律。
修:修明。
教:教化。
【译⽂】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
⼈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便是道。
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
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好察迩⾔;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其中於民。
【注释】选⾃《中庸》第六章。
好问:不耻下问。
迩⾔:浅近之⾔。
隐:隐瞒,扬:宣扬。
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
⽤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喜欢请教别⼈,⽽且喜欢体察⼈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宣扬好的地⽅,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中庸之道施⾏于⼈民。
【赏析】此处以舜之⾏事来说明中庸之道。
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可见舜的⼤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所不在,浅近之⾔仍不乏道的存在。
儒家的道是指⼈⽣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
惩恶扬善,⾜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为善的⼼情底下,只见⼈的优点,⽽不觉⼈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时,⾃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于⼈民。
这便是舜的⼤智。
以此⿎励⼈们,在⼈⽣的道路上择善⽽⾏,⾛⼈⽣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注释】选⾃《中庸》第⼆⼗章。
审:详细。
笃:踏实、忠实。
【译⽂】⼴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的。
为了能⾏,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先是学道、学礼,学⽂。
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即古代⽂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对⾃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
喂养小麻雀阅读答案
喂养小麻雀阅读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我的家乡把麻雀叫做“小雀儿”,大概是因为它体形小,或者是身价微不足道,才这么叫的。
答: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这里指小雀不值得一提。
2、喂养小雀儿,我全神贯注,处处为它着想。
答: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里指“我”喂养小雀的专注神情。
3、父亲的怪脾气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写自己喂养小雀为何要写到父亲?
答:(1)鸟儿逮不着,他并不在意。
回家的路上,逮不着鸟他似乎比逮着鸟还要舒心。
我们家那两只鸟笼总是空着。
城里有不少卖鸟的,父亲就是不买。
(2)作者写父亲是想表明父亲喜欢鸟,但从不束缚鸟。
他这样独特自由的爱鸟方式对少年的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是的,那些飞鸟唱得真自由自在,它们仿佛一会儿在说着有趣的话,一会儿在尽情地笑,一会儿又相对唱恋歌,跟我们村里人场上的情景差不多”这句话。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鸟们的自由自在,欢快的交流,它们的歌声愉悦了人们,表现了作者对鸟们的爱惜和赞美。
散文复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 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 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 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 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 合逻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 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 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 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 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 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 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 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 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 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 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 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 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情 色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 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 析常用的术语。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 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 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 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 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 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 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 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 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 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 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 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 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做语言赏析类试 题时,答案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答 “喜欢语句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 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 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还可以用“我认为语言 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语言赏析的开头。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
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
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
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
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
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
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
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
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
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
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
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
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
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
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
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
”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
分析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
分析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朱峰(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沈阳 110000)摘 要:一篇文章主要由文字、词语、句子等组成,好的文章必然离不开恰当的用词、优美的句式以及合适的修辞手法等等。
纵观那些被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会发现它们在语言描写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不被人们所遗忘。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进行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角度一、从语言特点角度赏析1.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语言的描述技巧通常由各种修辞手法所体现。
修辞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使文章情感更加丰富细腻,画面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往往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自己的写作效果。
例如: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
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1]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有才学的女人比作像白菜番薯一样斤两的花。
花朵本是高贵美好的,但是将它与天平上廉价的白菜番薯相提并论,就让花朵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
喻指有才学的女人犹如白菜和番薯一般廉价,不如巧妙偷懒的女人更加有价值,将作者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又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
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都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了影响。
文中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全文处处可见青春的活力与生气,将作者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表现的十分到位[2]。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将小草拟人化,一个“钻”字展现了小草的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犹如一个青春活泼的小孩,让人顿时觉得活力满满。
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论述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出发赏析诗文
论述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出发赏析诗文语言角度赏析大方面包括正面与侧面,小方面则有修辞,用词,句式等,例如:正面表达指记叙文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文中的开门见山,侧面表达指记叙文中的人物烘托描写,议论文中的旁敲侧击。
1、大方面:正面语言指客观的评价某种事物所表达的语言;侧面语言则是一种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或者说是一种隐藏性的表达。
2、小方面中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用词包括:准确性、生动性。
句式包括: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
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从写作手法上看句子:
这里所谈的写作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句子的句型按照结构来分,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依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
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
复句详见第九节。
下面着重分析主谓谓语句和几种较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
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段——量词
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段——量词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段——量词廉淑文名师工作室2、量词的妙用[方法指导]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的单位的,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量词的运用似乎只讲求准确,与形象生动无缘,实则不然,很多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量词运用得匠心独运的例子,它们不仅能确切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韵味平添。
我们在赏析现代文的语言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句子,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啦。
A、比喻功能形象生动许多量词出于比喻而简洁于比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种,量词本身就是喻体,而量词后的名词就是本体。
如:一扇一扇的大红蝴蝶早就从如今这黑色瀑布——大波浪卷发上飞离了。
(孔捷生《南方的岸》)用“扇”作蝴蝶的量词,是将蝴蝶比为扇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飘飞状态中蝴蝶的形象特征。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一叶扁舟”,扁舟小得像叶子;“一峰骆驼”,骆驼的脊背像山峰;“一轮红日”,太阳像轮子一样圆;还有“一轮皓月”“一牙新月”“一钩残月”“一扇门”“一线希望”“一丝留恋”“一抹朝霞”“一柱黑烟”“一茎卷须”“一穗乱发”“一彪人马”等都是如此。
第二种,量词本身不是喻体,但通过联想能构成绝妙的比喻。
如: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使人聪慧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样,天上的街市就越发显得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B、夸张功能突出特征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清张岱《湖心亭看雪》)用“痕”“点”“芥”“粒”表微小的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突出山涉水到陕北的艰难。
了想像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这是缩小夸张。
有些量词兼具比喻性与夸张性,如前面提到的“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丝留恋”等。
C、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当水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齐飘落时,便激起一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滚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分析下面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语言朴实无华,就连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极具口语特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请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文字如果想要生动形象,不仅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还要准确使用修饰性词语。
请写出下面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从使用修饰词的角度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赏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环境的描写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感受的巧妙折射。
请判断下面句子的环境描写属于哪一种种,并分析其中所折射出来的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准确地运用动词,可以将人物刻画地更加真实丰满。
请从使用动词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每天他下班回来,我们在门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头后面抱起弟弟,经过自来水龙头,拿起灌满了水的喷水壶,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
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共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一天,阿麦尔先生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崭新的字卡样,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卡片悬挂在我们课桌的金属杆上,就像许多小旗在教室里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都是中国人,当然热爱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母语——汉语。
在我们心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和博大精深的汉民族语言相提并论。
你能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这样教育他的学生吗?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除了修辞方法以外的其他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准确地使用动词,可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请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夜行的航船比喻成一条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不仅使句子具有神奇梦幻般的童话色彩,而且生动形象地表现孩子们高超的驾船技术。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方法,也具有极佳的表达效果。
请你写出这种描写方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波浪线画出文段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的一个句子,并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然后举出其中一例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我们看她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段人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