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组实践环节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环节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方案

(草案二稿)

一、总体目标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方式,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校园生活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研究型学习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社交交往、组织协调、文字表达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二、总体思路

关于过程推进。结合课程相关内容,由主讲教师集体设计课题研究活动的参考选题。学生组成课题小组,结合自身兴趣和知识背景确定选题,填写课题研究计划书。经主讲教师同意后各课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并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和个人研究心得。

关于成绩评定。成果提交后,主讲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成果汇报,根据成果质量评定小组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均得分,再根据个人研究心得和工作表现以该组平均得分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获得个人得分,赋予20%的权重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关于成果奖励。每个教学班按小组数六分之一左右的比例推荐优秀成果,参加由思政部和教务处组织的评比,奖项可作为学生综合考评的参考依据。特别优秀的项目可推荐为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助。

三、实施原则

目标引领原则。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应围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注重个人能力的拓展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使活动能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哲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这不仅是哲学教育的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

依托知识原则。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应以课本知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依托,注重学以致用。毛泽东曾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贴近生活原则。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应贴近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校园生活尤其是学生自身实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体系固然离不了宏大叙事,但学生课题研究视角尤其应该立足生活世界,以微见著。

切实可行原则。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大一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专业背景。对于选题的确定,应该以“让学生有想法、可驾驭、能发挥”为准绳。此外,还要结合时间限制、空间范围、资金要求和安全因素等进行综合考量。

全员参与(结合课考)原则。课题研究活动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占总评成绩的20%,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通过制度设计尽量避免某些学生搭便车的行为,贡献多者多得分,参与不积极者少得分甚至不得分,以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

择优奖励(培育)原则。活动的影响力在于其最终的成果能否达到一定的质量高度,并被人认可,因而应该优中选优,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资助,以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把课题研究做成精品。这是将该活动做成品牌的关键,也是活动推广最好的广告。

四、具体操作

(1)课题小组的组建(第1周,第一次上课)

为了增加组合的随机性和方便成绩登记,全班按名册学号分组,1-10号为第一组,以此类推,每10人一组,组成课程学习活动小组,同时也作为课题小组。组长由所在小组组员选举产生。

(2)《课题指南》的发布(第2周)

由主讲讲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本方案实施原则,拟定参考选题,教研室汇总并讨论通过后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研究型学习课题指南》。鉴于理论成果的创新、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热点的变化,每年对《课题指南》修订1次。

(3)《课题研究计划书》的填写(第3-4周)

课题小组组建后,可参照《课题指南》商定选题,也可自行拟定,但须经主讲教师同意。选题确定后有组长代表课题组填写《课题计划书》,经主讲教师审定通过后完成立项。

(4)课题研究活动的展开(第5-9周)

根据计划书实施具体的研究工作,收集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问卷或访谈)。校园专题调查立足校园进行,社会热点的调查应就近就便进行,尤其要注意安全。在不适合做问卷调查的课题应采取访谈和课题小组多次讨论结合的方式,得出有价值的观点。不鼓励纯粹理论性的研究方式。组长要组织人员做好课题研究活动进展的记录。

(5)研究成果的撰写(第10-13周)

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不少于3500字),应注明小组成员的实际承担工作。撰写的思路为:“现象、原因、对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每人还应撰写研究心得体会一篇(不少于600字)。

(6)研究成果的提交(第14周)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所要求的格式提交并装订小组课题研究成果册。分为如下部分:①封面;②正文;③有问卷和访谈提纲随之附上,包括统计数据和重要整理资料;④小组成员实际承担任务列表;⑤个人研究心得体会(按学号)。

(7)成绩的评定及推优(第15周,期末考查前1周)

随堂组织对课题成果的评审。各课题小组组长上台进行成果汇报,内容包括课题完成的基本情况、内容框架、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和参与收获等,时间限制在6分钟,并回答老师的1-2个问题。由课题组组长组成的组长评审团和老师打分(百分制)各赋予权重50%(组长就非本组的课题成果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去掉1个最低分,取平均值为组长评审团打分),现场公布小组最终成绩。按课题小组数的六分之一推荐排名最靠前的小组(基本保证每个专业有1个小组)参加由思政部和教务处组织的全校性评比。

同时,小组的最终成绩为该小组成员在该实践环节的平均得分。为尽量避免搭便车的可能和奖励多劳者,主讲教师将结合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实际作用和研究心得体会,以小组得分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得到该学生的实践环节成绩,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践环节成绩*20%+期末考查成绩*60%)。

(8)优秀成果的评比及奖励(第16周)

由思政部和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主讲教师推荐的课题成果进行评比(每学期进行1次),设置若干奖项(宁缺毋滥,控制在推荐成果的三分之一左右),并由教务处颁发相关证书,奖项可作为学生综合考评的参考依据。特别优秀的可以作为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并获得相应资助,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五、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