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狭颂》临习指南

合集下载

薛元明|张建会通临《西狭颂》,超级震撼!(当代名家临摹系列篇

薛元明|张建会通临《西狭颂》,超级震撼!(当代名家临摹系列篇

薛元明|张建会通临《西狭颂》,超级震撼!(当代名家临摹系列篇文|薛元明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在建筑、饮食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有时在个人身上会很明显,比如习性,甚至长相,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但其中也有不确定性,正因为世界上的规则是“原则之中有例外,例外之中有原则”,既稳定又多元,五彩缤纷,才更加好玩。

《西狭颂》局部一张建会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但看不到北方人的那种彪悍和粗犷大身板,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他在书法创作时的爆发力,特别是写隶书大字,一下子可以看到隐藏于内新的爆发力,令人感到震悍。

回顾书法史中来看,有很多看似瘦弱或其貌不扬的人,却更富有某种耐力和强大气场,像吴昌硕人称“阿姐”和“老尼姑”,看照片确实非常瘦小,但所书《石鼓文》却有“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力量感。

《西狭颂》局部二除了这种地域特征方面的“反差性”令我印象深刻之外,在张建会先生身上,还有另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谦和低调。

谦和从说话就能看出来,温文尔雅,加上天津人特有的话尾音,有点像唱歌,很舒缓悦耳。

如果和书风结合起来看,会让人想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评价。

“文质”二字恰如其分,文是外表,质是内心。

低调从曝光度可以感受到,网络是一种最佳指标。

我百度了一下,能够查询到相关信息真的不多,仅寥寥几篇评论文章,很有少专门高调参与各类活动的信息,最多的就是近期的“三品课堂”教学内容。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张建会先生出道非常早,“1987年,当代书画大家孙其峰先生看到当时才27岁的张建会的作品,就十分赞赏,邀他去串门,从此,一老一少成为忘年交。

同年,便以高质量的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展。

转年28岁,成为中国书协会员。

”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之后,个人并不自满:“当我在比赛展览中获得一些成绩之后,便督促自己回归到书写本身上来。

点点儿沉香,听听古琴,弄些文房用具,用心享受字养人、人养字的过程和乐趣。

”其中的“人养字,字养人”观点值得玩味。

当然,谦和不代表散漫,内心强大,有一个异常执着的目标,做到“有主见,不固执;善吸收,不盲从”。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名家临古系列:刘文华临《西狭颂》
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
刊名题写:王增军
东汉《西狭颂》原拓全貌
《西狭颂》是“汉三颂”之一。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因颂文正中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

正文之前的《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题字之上,因而又俗称《黄龙碑》。

《西峡颂》全文刻在一块表面平整、崖体凹进的石壁上,纵220厘米,横340厘米,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较《石门颂》晚23年,早《郙阁颂》1年,大体都在东汉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

《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
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LIU WENHUA
刘文华
1955年生于北京。

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青展。

第四、五、六届全国展获奖,第四、七届中青展获奖。

80年代以来,开始参与国内外各种艺术展事及活动。

自80年代中期始,专职从事书法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

编写出版多种字帖、教材、教学光盘等。

作品被国家、各省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并为中南海、中央军委、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奥运场馆等单位、部门专题创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西狭颂

西狭颂

西狭颂作者:石怀佐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6年第11期摩崖石刻以“汉三颂”最具代表性,分别是《石门颂》《西狭颂》《郙(fǔ)阁颂》。

上期我们了解了《石门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狭颂》。

《西狭颂》全称是《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xī)西狭颂》,刊刻于今天甘肃省的天井山,它在三大颂碑之中保存最为完整,记载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歌颂他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

《西狭颂》整体书法风格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提按不做夸张。

行笔中锋,兼以侧锋书写波磔(zhé),能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篆书意味。

学习《西狭颂》宜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用笔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厚重感,不能有过多小动作。

《西狭颂》用笔浑厚扎实,主要以方笔为主,但又兼用圆笔。

笔画形态没有过多提按起伏,行笔较为平缓,书写时力送毫端,慢慢将笔毫送出。

收笔处笔画要沉稳含蓄,稳如磐石。

如:“三”字方笔切入,用笔刚劲有力,波磔含蓄内敛;“仪”字左右开张,笔画稳健,提按起伏不大却又有变化。

《西狭颂》在用笔上时时体现出篆书笔意,方圆结合中尤以转折处的书写最为明显。

“守”字宝盖头写成一个半圆形,转折处直接一笔写下,篆意明显;“继”字的偏旁承袭篆书的写法,书写特别饱满圆融。

二、构字隶书结体多以偏宽为主,而《西狭颂》不仅用笔较方,字形也多是宽博方正。

其中,很多字的书写保留了篆书的书写方法,篆隶互用的处理十分高明,增加了整幅作品的趣味性。

虽然结体方正贯彻始终,但却没有给人局促的感觉。

三、善于对比学习书法要善于将各种碑帖进行比较,从中掌握各个碑帖的特点,对书写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两个“成”字,分别出自《西狭颂》和《石门颂》,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西狭颂》中的“成”字,弯曲的程度不大,收放关系不明显,属于内敛风格;《石门颂》中的“成”略显夸张,特别是斜钩,书写极力伸展,成为主笔,形成明显的收放对比。

同学们,如果你是初学者,临摹的必经之路,首先是选取经典,进行解读,学会举一反三,才能逐渐融会贯通。

马士达临仇靖《西狭颂》_名家临贴教学示范(隶书二)

马士达临仇靖《西狭颂》_名家临贴教学示范(隶书二)

马士达临仇靖《西狭颂》_名家临贴教学示范(隶书二)名家临贴教学示范(隶书二)马士达临仇靖《西狭颂》(習書法者,擇其善而習之,集百家之所長,方能事半功倍也。

)名家介绍马士达:1943年生,笔名骥者、老马、别署玄庐,江苏涟水人,汉族。

学书初凭兴趣而不得门径。

20世纪60年代末,从苏州沙曼翁、宋季丁等先生游,深受教益。

1987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尤重前贤“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艺理,作字尚“书存金石气”。

学书38年。

擅长楷行书、隶书及篆刻。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属系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释文: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

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

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

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

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

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

”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

四方无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

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

瑞降丰稔,民以货稙。

威恩并隆,远人宾服。

鐉山浚渎,路以安直。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作者:荀海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2期【摘要】汉隶《西狭颂》为东汉摩崖刻石,整体呈现出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的风格面貌,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

临习者可从其字法、体势、章法、笔法及其临创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临学效果将有所助益。

【关键词】西峡颂;临创;略要【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3-0036-03【作者简介】荀海,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狭颂》为东汉隶书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碑额篆有“惠安西表”四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碑文主要记载李翕身世及修筑西狭古道的功绩等。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碑镌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麓,碑文保存完好,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图1)。

杨守敬曾论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还刻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开创了书家落款之例。

东汉的桓帝和灵帝时期,由于官府大兴刻石记功颂德之风,造成了碑碣兴盛的局面,其时的碑刻作品体量大且风格各异,碑文书法也各呈其能、争奇斗艳,既在笔势体现上力求变化差异,又对具体的点画形态进行细致刻划,使之日趋规范和庄重化,后世习称的“汉碑”即指此。

《西狭颂》整体风貌方拙朴茂,体势多方正宽阔,字态浑穆高古,笔力凝厚又不失灵巧,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

一、字法高古林罕曾言:“非究于篆,无由得隶”,由此可见,不通篆书,学写隶书,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得书隶要诀。

因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故《西狭颂》中很多字仍保留着篆书的结字方式,有的是“全盘照搬”,如“武、继、而、以、钱、幼”等字(图2),有的是“保留偏旁”,如“都、爱、郎、济、渊”等字(图3)的部分偏旁仍保留着篆书的写法,显得格外高古。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西狭颂》,碑文字体为隶书,方整古朴,雄强凝重,沉稳而含有流动的意趣,是几乎所有书法大师必临的汉碑之一。

《西狭颂》的线条凝重深厚、朴茂丰腴,或方笔行进自始至终、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波尾或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等时出妙姿。

临写,是忠于原碑还是以己意写原碑?这是一个至今没有确切答案的争议话题。

今天咱们先来观摩大师何绍基临写的《西狭颂》,体会他是怎么去临摹名碑,从中学习临摹碑帖的意义
想与众多书友一起交流分享?
快点击下方,加入属于【书法爱好者】的圈子
书法爱好者
圈主:书法修行
522成员
进入圈子。

汉隶《西狭颂》艺术风格浅析及临写要点

汉隶《西狭颂》艺术风格浅析及临写要点

汉隶《西狭颂》艺术风格浅析及临写要点《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此碑是我国东汉晚期著名的摩崖石刻,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于甘肃成县无井山。

正文为隶书,共20行,每行20字,由著名书法家仇靖所书。

石刻的内容是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栈道的政绩。

清杨守敬评此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西狭颂》古朴端庄,寓巧于拙,是汉隶中的上品,其具有以下风格。

1 字形方整,结构疏朗隶书的字形大体有两类,一为扁阔形,多横向取势,另一种为正方形。

《西狭颂》基本属于后者。

从碑帖中可以看出,一些结构较扁的字如“山”“之”等,在此碑中都相对增高放宽;有些本来应伸展的笔画又适当收缩。

这样的结字处理都体现了《西狭颂》字体方正的特点。

除此之外,波画也是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笔画,而且是作为一个字的主笔,所以许多隶书在处理此笔画时都极尽夸张。

而《西狭颂》一扫这种习气,每到收笔尽处,往往是收而不发,含蓄收笔,很少有明显的展露,因而造成一种中宫均匀疏朗、外形方正雄浑之态。

不少字都是撑满四方,使整个字四角充实,如“崖”“缘”二字。

2 笔画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此碑中方笔与圆笔并用,转笔和折笔并用,但总体看来方笔为多。

采用方笔折时,多内圆外方,有时外边缘几乎成直角,状如刀切,骨力外露,如“阁”“两”二字的折;采用圆笔折时,婉转遒劲,筋力十足,如“为”字的最后一折。

再有就是起笔收笔处,也可见方圆交替的运用。

3 吸收了篆书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些字作篆书,有些是偏旁部首作篆书,还明显地保留着从篆书演变过来的痕迹,然而通篇看来,却不显生硬,反而增添了一丝古拙苍劲之美。

此外,行笔时线条圆转,中锋运笔,再加上起笔收笔的圆笔藏锋,更增加了它的篆书韵味。

笔画交叉处由于刻碑年代的原因,有外拓的感觉,笔画边缘的斑驳起伏,也给《西狭颂》平添了篆刻金石之美。

4 笔法变化丰富,和谐而自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浅析《西狭颂》临摹与创作

浅析《西狭颂》临摹与创作
再 次 是 章 法 ,西 狭 颂 》 体 章 法 横 有 行 , 有 列 , 需 井 然 , 《 整 纵 只 字距 大 , 距疏 , 朗 有 致 。 书 家 为 了使 该 碑 字既 在 规 定 的框 定 行 疏 之 下 , 能 够使 字体 和 章 法 上 充 满 活 力 , 想 方 设 法 在 每 个 字 的 又 就 局 部 造 奇 弄 险 。如 “ ” , 属 于 左 右 结 构 的 字 , 幼 字 本 书家 把 它 变成 上 下结 构 , 采 用 篆隶 笔法 和 篆 隶 结 体 想 融 合 的 办 法 , 该 字新 又 使
桑 , 汁 原 味 的汉 代 风 范 , 我 们 真 切 地 领略 着 占老 而 悠 远 的 汉 原 让
人情愫。
使 得 每 一 个 字 中 寓 圆 , 中有 方 , 和 静 穆 和 谐 相 生 。在 临 习 时 圆 虚 既要注意其方整的架构 , 也要 注 意 其 细 微 的 变 化 , 不可 将 其 临 得 刻 板 而 无 生 气 , 不可 将 其 临 得 过 于 整 齐 划 一 , 失 去 《 狭 颂 》 也 而 两 本 来奇 特 而 丰 富 的变 化 , 多 多体 会 自然 的 妙 趣 。 应
中 图分 类 号 :2 21 J9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2 l ( 0 10 — 1 5 0 17 — 1 12 1 )9 0 7 — 2
始 蓄力 , 后长 挑 出 ; 然 收尾 处或 上挑 , 平 出 , 内 聚 , 外 拓 , 或 或 或 变
1 《 狭颂 》 介 : .西 简
代 书 家所 青 睐 。 文 通 过 对 《 本 西狭 颂 》 背景 介 绍 , 摹 与创 作 进 行 临 探究和阐释 , 对该颂的笔法、 并 结构 和 章 法 进 行 深 入 的 分 析 和 解 释 , 望 能 对 学 习《 狭颂 》 人 们 有 所 帮 助和 促 进 。 希 西 的 关 键 词 : 笔 : 体 ; 法 : 摹 ; 作 用 结 章 临 创

周明生书法作品赏析(三)节临西狭颂

周明生书法作品赏析(三)节临西狭颂

周明生书法作品赏析(三)节临西狭颂
读而思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

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

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

节临西狭颂,乙未春月周明生
作品简介
《西狭颂》位于今甘肃省成县西十三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南侧崖壁之上。

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载:“翕字君羡,开平道路,作摩崖颂。

汉建宁四年造,今碑在鱼窍峡。

”据当地资料记载,天井山山顶有纵深洞穴,其状如井,深不可测,故得此名。

鱼窍峡又名天井峡,由两山夹峙而成,峭壁如削,折叠对峙,一泓中流,迥转飞扬,水势变幻,为湍、出瀑、成池、化潭。

潭水虽不广而澄碧幽深,天光云影共徘徊。

皓月临空之际,波光月影相辉映。

碑面朝东南,崖面坐阴,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也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

碑刻位于半崖,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常人很难接近。

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且下有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日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加之地处偏僻,道路难行,人迹罕至。

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千年漫长岁月中,未能为世人所知晓,也因此基本未受到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碑文完好无缺。

由此可见古人心思之缜密,用心良苦,祈祷“子子孙孙永宝”,真正做到了永垂不朽。

通观全篇文字,清晰可辨,为汉碑中的上乘之作。

临摹《西狭颂》心得

临摹《西狭颂》心得

临摹《西狭颂》心得最近我一直在临摹《西狭颂》,这部经典的隶书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临摹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对于临摹《西狭颂》这样的隶书作品,工具的选择非常重要。

我选择了羊毫笔,因为它在表现隶书的粗细变化和金石气方面非常出色。

同时,使用稍强的生宣,可以使笔墨更好地渗透,展现出隶书的韵味。

在临摹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隶书的美学特点。

隶书的线条饱满而凝重,富有金石气,给人一种朴实凝重的感觉。

在书写时,我不再追求简单的形似,而是努力表现出隶书的内在精神和韵味。

在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中,我注重笔法的运用。

起笔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这样可以增加线条的力度和凝重感。

行笔时,我努力做到爽快、自然,不做作,让笔墨在宣纸上自由流淌。

收笔时,我注重稳健和含蓄,让线条的尾部自然收束,不显突兀。

在结构方面,我尝试融入自己的认识和审美情趣。

虽然不刻意追求形似,但在临写中,我尝试体会《西狭颂》的朴实凝重的金石气和轻松自然的书写性。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这部经典作品。

此外,临摹《西狭颂》也让我对隶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历史价值。

通过临摹《西狭颂》,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技能,还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总之,临摹《西狭颂》的过程是一次宝贵的书法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技巧和方法,还对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从《西狭颂》这部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

西狭颂

西狭颂

《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212厘米,总宽298厘米,正文隶书,20行,385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它与成县的吴挺碑、鸡峰山、苍龙岭、香水洞等古迹浑然一体。

《西狭颂》以它独特的魅力,以它所处的绝胜美景,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人。

宋代文人曾巩曾写下一篇《西狭颂》跋尾,其中这样描述道:“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陨坠之害。

”其修道和刻凿之艰辛可见。

《西狭颂》临写杂谈

《西狭颂》临写杂谈

《西狭颂》临写杂谈
马于强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李翕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晚期著名的摩崖石刻。

东汉建宁四年六月刻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正文为隶书,二十行,行二十字。

由东汉著名书法家仇清所书。

刻石的内容颂扬的是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栈道的政迹。

康有为《广艺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马于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古道遗香《西狭颂》 [J], 唐宏
2.《西狭颂》《郙阁颂》比较研究 [J], 李泊城
3.《西狭颂》与《郙阁颂》的比较研究 [J], 宛江梅
4.《西狭颂》 [J], 马斌
5.浅析汉隶《西狭颂》的艺术风格与临摹要点———以隶书课程《西狭颂》为例[J], 许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西狭颂》

《西狭颂》

《西狭颂》《西狭颂》,又作《西峡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而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

原石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西狭颂摩崖原石一、《西狭颂》的主要内容甘肃陇南成县西狭栈道位于成县正西的峡谷内,西狭栈道是古代由下辨(今成县)连接武都过阴平(今文县)入蜀的重要通道。

《西狭颂》摩崖位于成县县城13公里处的西狭中段之青龙头南侧,距谷底约10米。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是汉代摩崖中现存状况最好的一通石刻,196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由当地政府出资建碑亭保护。

《西狭颂》的主旨在为汉武都太守李翕修治西狭栈道而记事颂功。

根据题署第九行所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为李翕的从史仇靖所撰并书。

据研究,西狭附近的摩崖《郙阁颂》《天井山记》《耿勋表》都为仇靖所撰。

(从史,是汉朝郡县不列入诸曹的散吏)《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

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颂文,高、宽均为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20字不等,计385字,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传下、屡治祥瑞的政绩。

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寓惠康安民之意。

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题记2行,计26字。

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

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

二、《西狭颂》主要艺术特色和历代评价1、书法特色。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陈启元老师书法藏品临碑系列之一一临汉隶《西狭颂》

陈启元老师书法藏品临碑系列之一一临汉隶《西狭颂》

陈启元老师书法藏品临碑系列之一一临汉隶《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

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

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

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正文分表文和颂词,凡20行,共383字,每字5至6厘米见方,为汉代隶书。

《西狭颂》碑文四周有诸多历代文人的镌刻,已成摩崖颂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辨认者有14方,以宋代为多,有7方,明代1方,清代4方,民国2方。

在西狭沟中,还有耿勋碑等摩崖石刻二十多处。

沟口存有李可染《西峡颂》碑题。

《西狭颂》是摩崖刻石,起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为东汉仇靖所书。

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有浑厚气韵,气魄很大。

《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曾掀起《西峡颂》研究热。

它在中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研究方面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内容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

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

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礼器碑》《西狭颂》等十种经典碑帖,临摹有诀窍!

《礼器碑》《西狭颂》等十种经典碑帖,临摹有诀窍!

《礼器碑》《西狭颂》等十种经典碑帖,临摹有诀窍!01临《礼器碑》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

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

分书的主要特征是取横势,表现横势的方法有三:一是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二是结体略带扁形;三是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

分书是没有转折之笔,运笔要笔笔断,断而后起,否则,一连写就有楷书的意味了。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02临《西狭颂》《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

厚重的线条容易呆板和腻滞,要避免这种毛病,起笔和收笔有时要露些锋芒。

适当的露锋,在点画形式上能表现灵巧姿媚,在结体章法上能表现运动的气势,在创作心态上能表现随意而不拘谨。

西狭颂》的结体宽博,临摹时应尽量将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让中间留出空白。

宽博方整的字形相互之间缺少阴阳向背、穿插避就的关系,呼应联系不够,因此章法上字距行距必须小些,靠得紧些,否则容易散漫。

《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03临《石门铭》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

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

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碑学偏重于线条的中段,抑扬起伏,跌宕舒展,两端则不作过分的修饰,因此显得浑厚大气。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

汉代摩崖三颂临摹体会

汉代摩崖三颂临摹体会

汉代摩崖三颂临摹体会《西狭颂》是件特完整的石刻艺术作品,集篆题、正文、题记及刻图为一体的完备形制,在历代碑刻及摩崖石刻中实属罕见。

它不像其它汉代那些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有篆额,上书“惠安西表”四个篆书;额右下方有《五瑞图》,刻着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及甘露降及承露人,刻画得活龙活现,实为一绝,是否为当时书家所画不详。

图左是正文,石刻形状为正方形,文内隶书字体也呈正方形,颇为少见。

后面则是十二行的题名。

是“摩崖三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摩崖刻石。

《西狭颂》虽凿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的六月,但直到北宋末年才被樵夫砍柴时偶然发现。

这个樵夫攀萝拂藓,在绝壁悬崖发现了这件民族文化的“瑰宝”,功莫大焉!这刻石面处在一处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和风吹雨淋,常年又被藤萝蔓茎遮掩,下方则有深不见底的黄龙潭水。

山石险峻,崖壁陡削,人烟罕至,很少有人椎拓,以至保存完好。

据知情人说,建国之后这里曾遭山火,将小亭栈道燒毁,文革破“四旧”时期,也有人想毁石灭迹,无奈崖高险绝无法上去,这也属万幸,是上天佑此神石吧!石刻内容透露出古代社会诸多有用的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在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年间,武都郡太守李翕的治地在今甘肃成县一带,他带领隶卒民众在郡西天井山魚峡整修道路,修通了西峡古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德政彰显,造福一方。

碑文还说明了当时的武都郡经济富足,生活殷实;李翕为好官清官,施政有方,治下安定;汉代社会以文德化育,民众安居乐业,风气淳朴;汉代重视交通,为打通秦岭天险、修复棧道留下了可靠史料。

创造了在摩崖石刻上最早的书家落款实例。

秦汉石刻中,书法家落款署名者寥寥。

而《西狭颂》则署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

仇靖为东汉成县人,为武都郡府一名小吏,史书对此人无甚记载。

但从他撰文及书写水平上看,应当之无愧地列入一流书法家行列。

杨建平:《西狭颂》临摹技法解析

杨建平:《西狭颂》临摹技法解析

杨建平:《西狭颂》临摹技法解析一、简介摩崖刻石,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

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

《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

(一)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385字,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

(二)《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

(三)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洪适《隶续》)。

(四)《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

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图文相应,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图文并茂的佳篇,人们合称《黄龙碑》。

在题名中有“仇靖字汉德书文”,故认为撰文、书丹均为仇靖一人所为。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

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主要是因为碑体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即不被日晒,又避免雨淋。

碑刻位于半崖,曾被藤萝遮蔽,一般人很难接近,后来还是被樵夫所发现。

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狭颂》的字形特点
《西狭颂》共由385个字组成,以字形分类,形字约占79%。

横长的占16%,竖长的占5%。

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在汉隶中算是大字了。

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文字显得既大又清晰明朗。

如:“造、进、远”这三个字都是在“之”字的中央写下它的偏旁“云、冠、诈、驻”这几个字,使人看去真象建筑物一样笔直地竖在那里。

“壁”字的土字不写在口的正下边,而是稍向右挪,表现出有趣的造型。

“货”“降”二字也有同样的效果。

《西狭颂》中,作为汉代隶书有些字是变了形的。

例如:“长、继”“幼、以”等字,某些部分是篆书的笔画,还有“无、稔、人”等字,传统木简文字的风格和笔致也散见其中(见图)。

《西狭颂》有些字的变形和简化是独有的。

“徼”的偏旁用“亻”“烧”字的偏旁简化为“堯”,“悦”字的“忄”形状与“惟”字偏旁相同者,以及“厚、强、财、致”四字的结构在其他碑中未见。

(二)、《西狭颂》的笔画特点
《西狭颂》的横画,以方笔为主,通常以藏锋入笔,收笔时不下按,出现波磔时稍稍用力并以细笔徐徐挑出以控制波势。

从“三、古、西、而、五”五个字的起笔来看,都是开始用短笔竖加在横画,然后向右送笔,本来是一横画,又加上了波磔之外的装饰。

起笔相似的如“面、下、高”等字,还有“之、造、道”等字的最后一画也有一短画。

《西狭颂》的竖画都是垂直的,但“创、斯、骑、阿、千”等字的偏旁,带有波势的竖画既保持了字体的平衡,也显得更为灵巧。

《西狭颂》横画全用直线,是水平的,竖画是垂直的,加上相等的间隔组成文字,这样自然整体就变成方形。

字形端正并不会令人有压抑感。

如:“押、诈、图”等字其偏旁结构大小的组合很奇特。

“于、乃”原是直线的,也写成了弯曲的,“后”字左边斜画部分也写成了直线,“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这也是遵循了隶书的特色“波势”。

还有即使用直线,只要有波势的意识,波磔也会自然形成。

如“立、正”二字下半部,笔尖一挑就像切削一样,波磔就垂直的立起来了。

“讳、都”二字是在短横出现波磔的,好似整个字体的骨骼放在一个方框中,只有波磔部分向框外探头一样。

《西狭颂》的点也是藏锋笔法,其写法各种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挥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等。

“灬”四个点起笔很小,收笔很大,大小不同,挥向也不一样。

如“弱”字的“冫”,“清、渎”的“氵”从左向右用力点出,远看成放射状,“雲”的雨字头,“禄”字的旁点都是垂直的横画为中心,左右用了腕力的。

《西狭颂》多用篆书的造型。

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宀”最为突出。

没有直线的“宀”头的字。

如“害、容、字、官、守、寡、宿、冠、寅”等字都以曲线为基调,“瑞”字的右旁,“常”字的中下笔画也用曲线处理(见图)。

“爱”字也是以曲线构成,整个字体的轮廓形成了圆形,左捺右撇似已跨出圈外,给人以宽松悠闲的印象。

“以”字完全按照篆书的造型,强调了横画、竖画向外弯曲,整体又似圆形。

如“山”字的左右两画向外对峙,与此相连的横画也似有些弯曲。

“约、继、幼”,整体不成圆形,但其他部分也以和幺的曲线
同格调的点画构成了全体。

“幼”字的力旁也是一笔有力的曲线。

“于”有篆书遗风,令人产生怀古情绪。

《西狭颂》的波磔不太显著,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捺和斜画,如:“人、造、惠”等字由直线笔画构成的字形,其笔法已与楷书相近,虽短短向上一挑而已。

其它波磔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

如“三、王、五、二”等字,波势上出现在最后一画。

“古”字的口略呈圆形也是为了与横画的波势相呼应。

“西”字则是口的横画有波势,“面”字的直线的回与第一画的横笔呈同一步调,可是这三个字都是把口字结构放大,使得第一画的起伏并不令人注目(见图)。

再看看3个“人”字、9个“之”字、9个“不”字、7个“以”字和5个“有”字,加以比较,就可以体味《西峡颂》中由波势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书法意味来了。

(三)、临《西狭颂》应注意的几点
临书《西狭颂》时有些字的横画,如“三、而、古、五”等字,怎么也写不出来与其形体一样的习作,常令人感到困惑,我临摹体味出,这一笔画的书写,首先打上一短线,然后沿着这条短线引出而成一横画。

“之”和“造”字的左下角的一笔,也先打上另外一画而成。

否则,很难书写成功。

临习其它碑帖文字时,从起笔到收笔总有迟速之分。

但是在《西狭颂》中,横画或竖画中间部分有变粗的,腕力也可变换,然运笔的速度大体是匀速的。

我体会到运笔慢些,笔力沉重些,才可体现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

书写隶书不少人惯用长毫,但得心应手的是中兼毫,书写中运用中锋很自如。

临习熟练之后也可以用纯羊毫,它比之兼毫,线条更易于变化,笔锋容易扭动,钩、挑更加自如。

用墨以普通浓度最理想,浓墨不宜,清墨、淡墨也可试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