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碑刻

合集下载

曹全碑 东汉碑刻

曹全碑 东汉碑刻

曹全碑东汉碑刻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年移入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碑刻吧。

.碑刻释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矣,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移往雍州之郊,大略右扶风,或在安稳,或处为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握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木叶而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死守,父琫,太少贯名州郡,意外早世,就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出生心,领养季祖母,可供事继母,先意承志,生死存亡之恭,礼锋芒阙,就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回去,易世载德,不陨其名,及其从政,明拟将夷魏,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亭长掾史,仍建为凉州,常为中郎,别驾为,纪纲万里,朱紫浑然,出典诸郡,弹头枉纠鬼神,纳贿静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建宁二年,握孝廉,除郎中,仁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君夺位,不供职贡,君兴师讨伐,存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求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厚官,迁于右扶风槐里而令,遭到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罔,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仁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举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火烧城寺,万民滋扰,人褱恐惧,三郡驰援,羽檄仍至,于时圣主咨诹,群僚咸曰:君哉,转回仁郃阳而令,招引余烬,芟夷孤逆,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中置、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低年,养育鳏寡,以家钱粟米粟,获赐癃盲,小女桃婓等,再分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皋、程横等,诗赋与存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复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辑治身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荣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河平元年,遭到白茅谷水灾害,脱於戌亥之间,兴造城郭,就是后旧姓及五育之士,官位不尼里,君实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身,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荣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廊阁,滑行马嵬朝见之阶,费和不下民,役不干活时,门下掾王中置,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实乃共刊石纪功,其言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廷,征调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容,前往丧纪,历历逆贼,燔城市,特奉命,理孤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上开南门,阙嵯峨,盼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所造。

汉代碑刻

汉代碑刻

汉代碑刻东汉碑比起西汉存世的要多,皮锡瑞《汉碑引经考》基本上使用的是东汉碑,而且高文《汉碑释文》,基本上也释的东汉碑。

秥蟬縣平山神祠碑建武□年四月三老諱字忌日記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十日何君治道造閣碑建武中元二年(57)六月何君治閣道碣永平元年(58)四月六日徐州銅山畫像石題記永平四年(61)正月鄐君開褒斜道摩崖永平九年(66)四月姚孝經墓磚永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楊德安墓記永平十七年(74)十月十五日大吉買山摩崖建初元年(76)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建初二年(77)正月十五日武孟子買地玉券建初六年(81)十一月十六日燕然山銘永元元年(89)七月任尚碑永元三年(91)張文思爲父造石闕題記建初八年(83)八月袁安墓碑永元四年(92)四月二日公乘田魴畫像石墓題記永元四年(92)五月二十九日孟琁殘碑永元八年(96)十一月成都王伯魚闕題記永元九年(97)七月二十九日張仲有修通利水大道刻石永元十年(98)十月十一日秦君神道雙闕元興元年(105)十月秦君墓刻辭元興元年(105)十月王稚子墓闕元興元年(105)十月賈武仲妻馬姜墓記延平元年(106)九月十日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延平元年(106)十二月十四日洛陽刑徒磚永初元年--永初六年((107-112)張盛墓記元初二年(115)子游殘碑元初二年(115)六月袁敞殘碑元初四年(117)四月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117)李昭墓碑元初五年(118)三月三日太室石闕銘元初五年(118)四月開母廟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二月少室石闕銘延光二年(123)三月三日左山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左達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叔原舉治黃腸石永建二年(127)六月費孫治黃腸石永建三年(128)四月王孝淵墓銘永建三年(128)六月九日許伯治黃腸石陽嘉元年(132)九月石門關銘永建三年(128)八月裴岑紀功碑永和二年(137)八月沙南侯獲殘碑永和五年(140)六月十五日蓋縣永和五年磚銘永和五年(140)微山桓孨食堂畫像石題記永和六年(141)伯天□作壽石堂刻石漢安元年(142)冀州從事馮君碑永和六年(141)景君碑漢安二年(143)八月宋伯望買田記漢安三年(144)二月三日文叔陽食堂畫像石題記建康元年(144)武斑碑建[和]元年(147)二月二十三日武氏石闕銘建和元年(147)三月四日李固殘碑建和元年(147)石門頌建和二年(148)周代造崖墓題記建和三年(149)正月二十日繆宇墓誌元嘉元年(151)三月二十日山東蒼山元嘉畫象石墓題記元嘉元年(151)八月二十四日滕州元嘉三年畫像石題記元嘉三年(153)乙瑛碑永興元年(153)向壽碑永興二年(154)三月一日李孟初神祠碑永興二年(154)六月十日薌他君祠堂畫像題記永興二年(154)七月二十七日孔謙墓碑永興二年(154)七月徐州從事墓誌永壽元年(155)十二月十日孔君墓碣永壽元年(155)李禹通閣道摩崖永壽元年(155)成都永壽元年畫像石闕銘永壽元年(155)韓勅造孔廟禮器碑永壽二年(156)七月五日許卒史安國祠堂碑永壽三年(157)十二月十六日劉熊碑約桓帝時期(147-167)鄭固墓碑延熹元年(158)四月二十四日劉平國碑永壽四年(158)八月十二日張景碑延熹二年(159)浚縣畫像石題記延熹三年(160) 三月六日渡君碑延熹四年(161)二月十日蒼頡廟碑延熹五年(162)正月桐柏淮源廟碑延熹六年(163)正月八日□臨爲父通作封記延熹六年(163)二月三十日封龍山頌延熹七年(164)正月孔宙墓碑延熹七年(164)七月華山廟碑延熹八年(165)四月二十九日鮮于璜墓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十八日馮緄碑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李冰像題字建寜元年(168)閏三月二十五張壽殘碑建寧元年(168)五月十五日衡方墓碑建寧元年(168)九月十七日楊統碑建寧元年(168)閏三月六日楊著墓碑建寧元年(168)十月二十八日武榮墓碑建寧年間(168——172)史晨前碑建寧二年(169)三月史晨後碑建寧二年(169)三月肥致墓碑建寧二年(169)五月十五日柳敏墓碑建寜二年(169)七月二十四日許阿瞿墓記建寧三年(170)三月十八日夏承碑建寧三年(170)六月二十八日西狹頌(附《天井道題名》)建寧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孔彪墓碑建寧四年(171)七月十三日孔褒墓碑建寧四年(171)郙閣頌建寧五年(172)二月十八日更黃腸掾王條主石建寧五年(172)三月十四成陽靈臺碑建寧五年(172)五月宣曉墓石刻熹平元年(172)十二月十九日巴郡朐忍令景雲碑熹平二年(173)二月上旬楊淮表紀熹平二年(173)二月二十二日魯峻墓碑熹平二年(173)四月二十二日熹平殘墓碑熹平二年(173)一一月二一日楊震墓碑熹平二年(173)婁壽墓碑熹平三年(174)正月耿勳碑熹平三年(174)四月二十日伯興妻殘墓碑熹平三年(174)五月二十四日營陵置社碑熹平三年(174)十月二十三日孫仲隱墓誌熹平四年(175)二月二十一日韓仁墓碑熹平四年(175)十一月三十日請雨銘熹平四年(175)尹宙墓碑熹平六年(177)四月二十四日吳岐子根墓記熹平六年(177)十二月上旬孫熹墓畫像石題記光和元年(178)八月十日趙寬墓碑光和三年(180)十一月十三日昭覺石表光和四年(181)正月十三日三公山碑光和四年(181)四月二日崔顯人墓磚光和四年(181)五月八日潘乾墓碑光和四年(181)十月二十一日魏元丕碑光和四年(181)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183)王舍人碑光和六年(183)曹全碑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張遷碑中平三年(186)二月上旬鄭季宣殘碑中平三年(186)四月二十八日譙敏碑中平四年(187)七月十八日趙君墓碑初平元年(190)十二月二十八日北海太守爲盧氏婦刻石初平四年(193)正月一日趙儀碑建安一三年(208)十一月二十日樊敏碑建安十年(205)三月上旬高頤雙闕建安十四年(209)八月王暉石棺銘文建安十七年(212)六月十三日司馬芳殘碑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君塚窆石題字漢代刻,無具體年月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一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二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西岳神符鎮墓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西南之精鎮墓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建塙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降命刻石漢代刻,無具體年月袁博殘碑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楊卿耿伯墓記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小子残碑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東漢望都一號墓佚名墓銘建安二十五年(220) 前郫縣犀浦簿書殘碑約東漢中期刻,無具體年月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一) 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二) 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三)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何饋畫像石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氏前石室畫像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氏左石室畫像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里仁誦德政碑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王子移葬誌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唐公房碑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阿貴造陰宅磚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石牆村刻石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黄晨、黄芍墓磚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嗚咽泉畫像石墓題記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竹葉碑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鞏義詩說七言摩崖題記東漢末年刻,具體年代不詳南陽冠軍城石柱題名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碑刻隶书非常有特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汉代碑刻隶书的十种类型,并对每一种进行简要介绍。

1. 《丁令碑》:这是一种记载丁令事件的碑刻。

丁令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在任职期间为民众办理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这个碑刻记录了丁令的事迹,表彰了他的贡献。

2. 《秦汉诸侯王碑》:这是一种记录秦汉时期诸侯王的碑刻。

这些碑刻记载了诸侯王的姓名、封地和功绩等信息,是研究秦汉时期地方政权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3. 《汉武帝碑》:这是一种纪念汉武帝刘彻的碑刻。

汉武帝是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汉武帝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4. 《韩非子碑》:这是一种纪念韩非子的碑刻。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韩非子的事迹和他的学说。

5. 《张骞碑》:这是一种纪念张骞的碑刻。

张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使节和探险家,他率领使团成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个碑刻记录了张骞的事迹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6. 《郑国渠碑》:这是一种纪念郑国渠的碑刻。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工程师,他设计并修建了郑国渠,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碑刻记录了郑国渠的事迹和他的技术成就。

7. 《铜雀台碑》:这是一种纪念铜雀台的碑刻。

铜雀台是汉代的一座重要建筑,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重要官员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铜雀台的建造过程和它的历史意义。

8. 《三蒙碑》:这是一种纪念三蒙的碑刻。

三蒙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敌军。

这个碑刻记录了三蒙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9. 《太学碑》:这是一种纪念太学的碑刻。

太学是汉代的一所重要学府,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太学的历史和它的教育成就。

10. 《九章算术碑》:这是一种纪念九章算术的碑刻。

东汉碑刻的形制

东汉碑刻的形制

Culture▁文化|艺术东汉碑刻的形制东汉章帝以前碑刻罕见,和、安以后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则达到极盛。

凡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画像题字及其他杂刻,除南北朝以后因佛教盛行而出现的造像记、石经幢等外,几乎各种类型都具了。

至今存世的汉代碑刻数量还多以百计,汉碑与魏碑、唐碑为碑刻书法史上的三座高峰。

本文简单的对这些汉代碑刻的形制进行介绍。

碑碑,古代本是竖立在墓圹前后或两边的大木,两碑之间有辘轳,引棺的绳索—“綍”绕在辘轳上,将棺柩徐徐下人圹中。

后来将碑改为石制,上面书刻文字,为墓主记功述德。

典型的碑,有碑额,在碑正上方,上面刻碑铭题署。

“穿”在碑额上,或在碑额下面。

碑之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侧称碑侧。

碑下有座,以起稳固作用,称为趺,趺多作长方形。

汉碑碑阳一般刻正文,记事颂德,如《乙瑛碑》《礼器碑》等。

墓碑列墓主名讳、里贯、履历。

正文如碑阳刻不下,则连续刻于碑阴。

人之生前死后皆可立碑,立碑者除子女外,还有门生、故吏。

碑阴一般列门生故吏姓名及出钱数目,碑阴写不下有写于碑侧者。

非门生故吏而出钱者,谓之义士。

汉碑石材选取甚讲究,有专门的人去选石、采石,为的是“勒铭贞石,以垂久远”。

由于立碑之目的是为了使碑主的事迹、功德传世,故撰书者为何人并不重要,一般碑铭都是由令史、书佐等地位不高的文吏撰书。

当时碑铭体例大多不列撰书者名,只有少数例外,如《华山庙碑》《樊敏碑》等有书者之名。

而刊刻造作的石工名字却常常隶于碑末,这也是受当时物勒工名的影响。

汉碑以山东一带最多,而今传世的汉碑主要集中保存在曲阜孔庙和济宁汉碑廊等处。

汉代各类碑刻中,以碑上所书刻的文字较为庄重、讲究,行列整齐,有些碑还划有棋坪方格书写。

碑阴和碑侧的字相对于碑阳,要活泼、随意些。

墓志墓志,是将墓主姓名,有的还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及其他有关内容,写刻于砖、石(后世也有以木、瓷等为载体者)而设于圹中者。

汉代的墓志形式不固定,后人所加的名称也多不同,有葬砖、墓志、柩铭、墓室题记等。

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隶书《三老碑》

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隶书《三老碑》

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隶书《三老碑》《三老碑》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五月十日后不久的一方碑刻,无撰书者姓名,字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现藏于杭州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

《三老碑》出土时碑额已断失,现存碑为长方形,高91厘米,宽45厘米,四周俱损,成不规则曲线状。

碑面文字有界框,高23.5厘米,宽36厘米。

框内以界线分左右两直列,右框再横向界分成四块,刻三老“通”祖孙三代的名字及祖、父辈忌日。

书法上,其结体宽舒不拘,笔法圆润朴质,字形方整,点画线条均为中锋行笔,拙朴质厚。

书法上,《三老碑》的用笔浑古遒劲,如锥画沙,笔画较细,匀称而富变化。

不少笔画有篆书特色,方折中有宛转,挺拔中有韵味。

其捺笔和波磔含蓄,撇与右弯钩较舒展,如“城”字、“名”字、“及”字等。

结体多呈方形,字形大小有变化,各栏中的形态略有不同。

由于笔画纤细,故结体疏朗,放大后更明显。

不少字不求方正,倚斜之中别有意境,如“名”字、“君”字、“少”字等。

章法灵活,以格线分为5部分,各部分长排列形式不同,书写风格略有区别。

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三老碑》出土于浙江余姚客星山下,为近村严陵坞周世熊所得。

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国军攻陷余姚,碑被义军扑地起灶,但碑文未受到大的损伤。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碑辗转至上海,沪上外商闻之欲出重金收购,事为浙江沈宝昌等获悉,后经西泠社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等积极呼吁,募捐集8000金购得碑,并在西泠印社筑石室保存。

[2]公元1995年5月,国家文物局组织普查全国馆藏文物时,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率领的专家鉴定小组,会同浙江省文物局专家共同考察了《三老碑》。

经朱家溍、许永强、李永芳、杨伯奎等共同鉴定,《三老碑》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6]公元2020年10月30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三老讳字忌日刻石》清咸丰最初拓本(有释达受、汪士骧、褚德彝跋,吴廷康题识,沈曾植观款)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编号:12885)。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

东汉最著名的碑文《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

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

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

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

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

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

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

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

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

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

《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

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

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

摩崖书。

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

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

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

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

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

明初在山东出土。

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

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

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

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

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艺术小知道:东汉著名篆书碑刻特点

艺术小知道:东汉著名篆书碑刻特点

艺术小知道:东汉著名篆书碑刻特点
东汉的著名篆书碑刻有哪些?西汉的碑刻篆书较少,篆书由秦代的弧圆逐渐转向方正。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著名篆书碑刻有《开母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等,结构紧密,体势方圆,用笔遒劲。

《袁安碑》与《袁敞碑》出土较晚,笔画完好,字体宽博舒展,近似小篆,其起落用笔,已经有汉隶的特点;《祀三公山碑》体势略参隶意,结体方正,一反小篆的圆转匀称。

《礼器碑》的书法有什么特点?《礼器碑》碑文细劲雄健,端庄典雅,兼有厚重流丽之美。

笔画虽以瘦劲为主,但亦辅以肥挺之峰峦,字形或长、或方、或扁,结体或齐、或散,富于变化。

通篇笔画瘦劲,气度雍容,纵横跌宕,洒脱自然。

《张迁碑》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张迁碑》多用方笔,笔画端正,结体取势平直严密,笔致朴素古拙,遒劲灵动,多有变化,为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范。

被称为“隶中草书”的摩崖刻石作品是什么?《石门颂》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为摩崖刻石中的经典作品,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遒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原帖《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东汉末代名将曹全的功绩。

下面是《曹全碑》全文:【碑阳】郃阳令曹全,字敬全,敦煌郡效谷县人。

祖父敏,司徒,父母亲,孝廉。

全兄弟五人,全为季子,少举孝廉。

初除郎中,除任城长,升公府椽。

中平二年八月,拜郃阳令。

视事三年,明年八月,在治无嗣,【庚戌】中,遭空了大害,百姓饥荒,道路相望。

郡檄缣居丹往临,全悯其饿馁,在官储谷百斛,【辛亥】弃官去。

后持老母,走入甘陵,里闬就之。

百姓号泣,感彻上天。

遭乱,止不言。

中平六年九月,乃言状。

昔鲁国孔夫子庙封有岱山,以崇元圣,则其民滔滔,为有兴者。

今天子制圣唐周之隆,祗承天序,少长有守,罔失其绪。

遭家不造,先母哀毁而卒,将绝户之始,兄五人弟二人。

一母同居,属有二女三男,幼弱未适人。

先妣有四男未举。

复以我受孝能之命,若以举五兄弟为六子。

以我取封为合阳侯云。

昔我谱考,在官多有非一。

顷更兵革,往来无常。

先为瓜田仪,我兄将兵奔走月支国,定西番逆党。

已破乌孙、大宛、康居等国。

我随南单于迁居沛国谯县都乡安乐里。

一岁之中,居无停日。

又以我西都长安故南门西张里中有社柏官舍中居。

在里南又为逆党所破散。

间在长安故里中曲泉中街南故里之中舍也。

凡我官期应更所上下下经历故里曲泉里东界中亭之则也。

时闻之诸已而不见其多也者。

非绝筋转路也。

夫望故乡,何居?居人已非矣!但思宿昔之人,老幼相敬爱,骨肉之恩深,舅姑父母良贱苦辛勤也;幼小孤独有父兄者,如客也;遣我物故长成人,而相佐也;或举孝廉、文学也;或内侍京师及在二州;太傅、征辟也;或茂才三公、公府掾、令史、侍郎也;或宛句、褒国、阿县、中心、宜禄、平阳、京兆、长安、都乡、宜春、谷口、周至、槐里、安陵、新丰、万岁、杜陵、下邽、背水左右及关中南部者也;或假贷游汁遮道及种田养鱼;或弃离枝叶而归本朝者也;或委身投命县官而远违都邑者也;或逾年掷当归还顾视其家者也;或沉声华于中游往来于人者也;或绝交游而居孤寡守斯故处者也;或依倚门户悲歌独自且让问而不应者也;或生sink不同的生活:有些人成为强盗,有些人饿死在路上,有些人在这个混乱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石门颂》东汉永新元年的碑刻

石门颂》东汉永新元年的碑刻

石门颂》东汉永新元年的碑刻
《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化名片之一,是东汉永新元年(公元 65 年)时期的碑刻文。

它刻在岳阳市北岸洞庭湖东南岸的石门山石壁上,长约 350 米,高约 20 米,全文共约 1250 字。

《石门颂》文石刻成
的刻字深浅有致,笔画俊逸,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
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石门颂》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各种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和谐相处,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在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上,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可多得
的佳作。

同时,《石门颂》还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
于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石门颂》的创作背景来看,它是由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张衡所
创作。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以才
华横溢、多才多艺而著称于世。

在《石门颂》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
的文学天赋和艺术造诣。

因此,《石门颂》不仅是一篇美妙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石门颂》以其卓越的文学艺术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息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和喜爱。

汉代十大隶书碑刻

汉代十大隶书碑刻

汉代十大隶书碑刻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

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

艺术价值极高。

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

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

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

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

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

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

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圆的效果。

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

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

礼器碑 东汉碑刻

礼器碑 东汉碑刻

礼器碑东汉碑刻
《礼器碑》是刊刻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的一方碑刻,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礼器碑》为圆首碑,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

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优免孔子舅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发、造作孔庙礼器、修饰孔子宅庙、制作两车的功绩。

碑阳末3行及碑阴、两侧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钱数,与《乙瑛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

书法上,其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风格质朴淳厚,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有:
1.《石经》:是东汉时期刻成的,共46卷,收录了《周礼》、《仪礼》、《礼记》、《尚书》等文献。

2.《张骞碑》: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在阿尔泰山一带所立的石碑,记录了他的旅程和对西域地理、人文、历史的描述。

3.《武侯祠汉简》:是西汉时期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所用的兵书,包括了诸葛亮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4.《岳阳楼记》:是东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的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5.《广陵散》:是东晋琴师吴景略所作的琴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汉代著名碑刻刻石作品

汉代著名碑刻刻石作品

汉代著名碑刻刻石作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碑刻刻石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汉代著名的碑刻刻石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1.《吴王夫差宴宾图》:此碑刻刻石作品是汉代时期的著名艺术品,描绘了吴王夫差宴请客人的盛况,以及吴越战争的背景。

它是中国历史上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早期绘画作品之一。

2.《汉武帝元功至德碑》:此碑刻刻石作品是汉代时期的重要碑刻,记录了汉武帝的功绩和治理成就。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碑文之一,对后世碑刻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张骞碑》:此碑刻刻石作品是汉代时期的重要碑刻,纪念了张骞的西域开辟和外交使命。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实性碑文之一,对于研究中国与西域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

4.《朱邑斩蛇碑》:此碑刻刻石作品是汉代时期的著名碑刻,描绘了朱邑斩蛇的传奇故事。

它以精湛的刻刀技巧和生动的形象刻画,展示了汉代碑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5.《武威西沙碑》:此碑刻刻石作品是汉代时期的重要碑刻,纪念了西沙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志碑刻之一,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只是汉代著名碑刻刻石作品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汉所见碑刻目录

东汉所见碑刻目录

东汉所见碑刻目录記孟琁殘碑成都王伯魚闕題記張仲有修通利水大道刻石秦君神道雙闕秦君墓刻辭王稚子墓闕賈武仲妻馬姜墓記陽三老石堂畫像題字洛陽刑徒磚張盛墓記子游殘碑袁敞殘碑祀三公山碑李昭墓碑太室石闕銘開母廟石闕銘建武□年四月建武二十八年(52)五月十日建武中元二年(57)六月永平元年(58)四月六日永平四年(61)正月永平九年(66)四月永平十六年(73)四月二十二日永平十七年(74)十月十五日建初元年(76)建初二年(77)正月十五日建初六年(81)十一月十六日永元元年(89)七月永元三年(91)建初八年(83)八月永元四年(92)四月二日永元四年(92)五月二十九日永元八年(96)十一月永元九年(97)七月二十九日永元十年(98)十月十一日元興元年(105)十月元興元年(105)十月元興元年(105)十月延平元年(106)九月十日延平元年(106)十二月十四日永初元年--永初六年((107-112) 元初二年(115)元初二年(115)六月元初四年(117)四月元初四年(117)元初五年(118)三月三日元初五年(118)四月延光二年(123)二月少室石闕銘左山治黃腸石左達治黃腸石叔原舉治黃腸石費孫治黃腸石王孝淵墓銘許伯治黃腸石石門關銘裴岑紀功碑沙南侯獲殘碑蓋縣永和五年磚銘微山桓孨食堂畫像石題記伯天□作壽石堂刻石冀州從事馮君碑景君碑宋伯望買田記文叔陽食堂畫像石題記武斑碑武氏石闕銘李固殘碑石門頌周代造崖墓題記繆宇墓誌山東蒼山元嘉畫象石墓題記滕州元嘉三年畫像石題記乙瑛碑向壽碑李孟初神祠碑薌他君祠堂畫像題記孔謙墓碑徐州從事墓誌孔君墓碣李禹通閣道摩崖成都永壽元年畫像石闕銘韓勅造孔廟禮器碑許卒史安國祠堂碑延光二年(123)三月三日永建二年(127)六月永建二年(127)六月永建二年(127)六月永建三年(128)四月永建三年(128)六月九日陽嘉元年(132)九月永建三年(128)八月永和二年(137)八月永和五年(140)六月十五日永和五年(140)永和六年(141)漢安元年(142)永和六年(141)漢安二年(143)八月漢安三年(144)二月三日建康元年(144)建[和]元年(147)二月二十三日建和元年(147)三月四日建和元年(147) 建和二年(148)建和三年(149)正月二十日元嘉元年(151)三月二十日元嘉元年(151)八月二十四日元嘉三年(153)永興元年(153)永興二年(154)三月一日永興二年(154)六月十日永興二年(154)七月二十七日永興二年(154)七月永壽元年(155)十二月十日永壽元年(155)永壽元年(155) 永壽元年(155)永壽二年(156)七月五日永壽三年(157)十二月十六日劉熊碑鄭固墓碑劉平國碑張景碑浚縣畫像石題記渡君碑蒼頡廟碑桐柏淮源廟碑□臨爲父通作封記封龍山頌孔宙墓碑華山廟碑鮮于璜墓碑馮緄碑李冰像題字張壽殘碑衡方墓碑楊統碑楊著墓碑武榮墓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肥致墓碑柳敏墓碑許阿瞿墓記夏承碑西狹頌(附《天井道題名》) 孔彪墓碑孔褒墓碑郙閣頌更黃腸掾王條主石成陽靈臺碑宣曉墓石刻巴郡朐忍令景雲碑楊淮表紀魯峻墓碑約桓帝時期(147-167) 延熹元年(158)四月二十四日永壽四年(158)八月十二日延熹二年(159)延熹三年(160) 三月六日延熹四年(161)二月十日延熹五年(162)正月延熹六年(163)正月八日延熹六年(163)二月三十日延熹七年(164)正月延熹七年(164)七月延熹八年(165)四月二十九日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十八日永康元年(167)十二月建寜元年(168)閏三月二十五建寧元年(168)五月十五日建寧元年(168)九月十七日建寧元年(168)閏三月六日建寧元年(168)十月二十八日建寧年間(168——172)建寧二年(169)三月建寧二年(169)三月建寧二年(169)五月十五日建寜二年(169)七月二十四日建寧三年(170)三月十八日建寧三年(170)六月二十八日建寧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建寧四年(171)七月十三日建寧四年(171) 建寧五年(172)二月十八日建寧五年(172)三月十四建寧五年(172)五月熹平元年(172)十二月十九日熹平二年(173)二月上旬熹平二年(173)二月二十二日熹平二年(173)四月二十二日熹平殘墓碑楊震墓碑婁壽墓碑耿勳碑伯興妻殘墓碑營陵置社碑孫仲隱墓誌韓仁墓碑請雨銘尹宙墓碑吳岐子根墓記孫熹墓畫像石題記趙寬墓碑昭覺石表三公山碑崔顯人墓磚潘乾墓碑魏元丕碑白石神君碑王舍人碑曹全碑張遷碑鄭季宣殘碑譙敏碑趙君墓碑北海太守爲盧氏婦刻石趙儀碑樊敏碑高頤雙闕王暉石棺銘文司馬芳殘碑劉君塚窆石題字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一石劉氏塚鎮墓石羊題字第二石西岳神符鎮墓石西南之精鎮墓刻石熹平二年(173)一一月二一日熹平二年(173)熹平三年(174)正月熹平三年(174)四月二十日熹平三年(174)五月二十四日熹平三年(174)十月二十三日熹平四年(175)二月二十一日熹平四年(175)十一月三十日熹平四年(175)熹平六年(177)四月二十四日熹平六年(177)十二月上旬光和元年(178)八月十日光和三年(180)十一月十三日光和四年(181)正月十三日光和四年(181)四月二日光和四年(181)五月八日光和四年(181)十月二十一日光和四年(181)光和六年(183)光和六年(183)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中平三年(186)二月上旬中平三年(186)四月二十八日中平四年(187)七月十八日初平元年(190)十二月二十八日初平四年(193)正月一日建安一三年(208)十一月二十日建安十年(205)三月上旬建安十四年(209)八月建安十七年(212)六月十三日建安二十四年(219)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無具體年月建塙刻石降命刻石袁博殘碑楊卿耿伯墓記小子残碑東漢望都一號墓佚名墓銘郫縣犀浦簿書殘碑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一) 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二) 武梁祠堂畫像題字(三)何饋畫像石題字武氏前石室畫像題字武氏左石室畫像題字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里仁誦德政碑王子移葬誌唐公房碑阿貴造陰宅磚石牆村刻石黄晨、黄芍墓磚嗚咽泉畫像石墓題記竹葉碑鞏義詩說七言摩崖題記南陽冠軍城石柱題名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制,具體時間不詳建安二十五年(220) 前約東漢中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東漢時期刻,無具體年月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東漢末年刻,具體年代不詳漢代刻,具體年代不詳。

历代碑刻|东汉《何君阁道碑》

历代碑刻|东汉《何君阁道碑》

历代碑刻|东汉《何君阁道碑》
《何君阁道碑》
《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

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

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

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

建五中元二年六月就。

道史任云、陈春主。

”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约13厘米。

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

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

其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

▼《何君阁道碑》细节图
END。

东汉隶书碑刻之冠《韩仁铭》,在《乙瑛》之上,清晰大字版

东汉隶书碑刻之冠《韩仁铭》,在《乙瑛》之上,清晰大字版

东汉隶书碑刻之冠《韩仁铭》,在《乙瑛》之上,清晰大字版《韩仁铭》东汉隶书碑刻。

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熹平四年立于荥阳。

金正大五年,为荥阳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间一度失所,后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

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每行存字十九。

书法“优绰郁拔,端然如铜斛玉律,不可亵视。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此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王虚舟谓不规规就方整,故行间茂密是也。

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得势者。

”传世拓本以“为窂君谓京”等字未损者为旧。

德古斋有砖摹本,易辨。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一般简称《韩仁铭》。

此碑刻二东汉灵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距今1800多年。

金正大五年,也就是公元1228年,当时的荥阳县令李翼(字辅之)在“京城之墟”,也就是现在的荥阳的京襄城村,发现了这块碑并将碑移到县署二门内东侧。

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年赵秉文(字周臣)和正大六李天翼跋语和李献能(字钦叔)题铭,详述了该碑当时出土情况。

该碑在书中出现,最早载于康熙年间刘太乙编著的《续金石录》,另外,在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和王旭的《金石萃编》中也有记载,由此这块碑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解放后,被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郑州荥阳市文物保管所院内。

《汉循吏闻喜长韩仁铭》释文:熹平四年,十一月甲子朔,廿二日乙酉,司隶(下缺)河南尹。

校尉空闇,典统非任,素无勋绩。

宣善(下缺)。

仁前在闻憙,经国以礼,刑政得中,有子产君子。

(下缺)尉表上,迁槐里令,除书未到,不幸短命,丧身为(下缺)。

祀则祀之,王制之礼也。

书到,郡遣吏以少牢祠。

(下缺)勒异行,勖励清惠,以旌其美。

竖石讫成,表言,如律(下缺)。

十一月廿二日乙酉,河南尹君丞憙,谓京写(下缺)坟道头讫成,表言,会月卅日,如律令。

《韩仁铭》碑是一块青石碑,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

汉隶精品: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

汉隶精品: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

汉隶精品:东汉隶书碑刻《白石神君碑》《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东汉隶书碑刻。

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

1974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

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才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建碑楼加以保护。

《白石神君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

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

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

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

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

有碑阴题记。

碑阴为隶书,碑阴隶书与碑文同时所刻。

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

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

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同。

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

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

”清翁方纲认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

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

”万经《分隶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354)题记,也认为“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间未必重刻。

若元玺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

”。

杨守敬在论其可能为“魏晋滥觞”一句之下,曾有一段分析,认为它之所以位居最下,是因为“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棱峋,尚未庸俗至此。

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概论也”。

因此,他并不认为这是后人所为,作为汉刻并无问题,只是书手较差、刻工拙劣、石质又恶,遂至有此不足。

但作为证据的理由也还是未见提出。

倘要检此刻的症结所在,我以为关键是书手过于拘谨,将汉隶写成布如算子的唐隶,笔笔工稳,无所变化。

而刻工又以此再作千篇一律的夸张,遂至气涣神消,仅存躯壳。

倘若此碑置于巴蜀或滇贵,或还情有可原,身处中原河北,本是名碑如云的所在,有此劣迹,自然是令人屡屡生出品评之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在西汉时,极为罕有,欧阳修曾说:“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到了后汉时突然大增,即到了东汉,隶书逐渐成熟。
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当时树碑的风气很是盛行,石刻渐多。这个时期,汉碑的精华,包括笔法、结体、风韵和格调,是个大力加工更绚烂的时期。因而书法日趋精巧了,这种法书为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成为汉隶的极盛时期。并且遗留下许多碑版,直至现在还陆续有所发现。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纵253厘米,横123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题名五列。藏西安碑林。明万历初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阳孔庙,明末断裂。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榖(故城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人。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举孝廉,除郎中,转任郃阳令。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为官期间有政绩。属吏王敞等为其勒石纪功。
艺术价值及学习目的
庄严肃穆的曲阜孔庙,是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在汉文化中占正确统地位的场所。而长期受孔子儒家美学思想支配的汉代,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便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审美准则,它要求一切艺术美的形式都必须在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和谐统一中去追求;要求艺术的情感必须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节制而又能被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普遍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自东汉以来,各种碑的形式也多起来,有碑颂、碑记、墓碑等等,用以纪事、颂德,这些碑刻给书法留下了极丰富的珍品。
请问书闲老师: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试举例说明。
(1)属于工整精细,法度森严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等,是隶书的正宗。
(2)属于飘逸秀丽,圆静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庙碑》、《韩仁铭》等,这一派是汉隶的精品。
(3)属于风神纵逸,烂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4)属于方整宽厚、茂密雄强一派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
(5)属于气度宽阔,厚重古朴一派的有《?阁颂》、《鲁峻碑》、《夏承碑》等。
东汉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高198厘米,宽91.5,厚22厘米。刻东汉元嘉三年(153年)鲁健,书法雄劲,是汉隶的代表碑。属孔庙存碑。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
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是质朴高华、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东汉碑刻
最集中的是黄河中、下游,即河南与山东地区,其次是河北、四川、陕西、山西、与湖北,之外的大部分地区数量很少,有的仅见一、二通。
由于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定型,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所以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作品丰富多采,加之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社会上士人高自标榜,互相题拂,清议之风盛行,门阀大族中有许多人相率让爵、推财、避聘,极力把自己装扮成具有孝义高行的人物,以邀世誉;他们死,亲人都要为其树碑立传,炫耀生前功名,企望后人尊崇,同时给亲人了带来庇荫。这种刻碑风气为隶书提供了用武之地,刻碑的夸饰心态又进一步强化了隶书的装饰特征。在这两方面原因的作用下,隶书获得了最佳的发展机遇,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绚丽繁荣,正所谓“各出一齐,莫有同者”。
由于过分拘泥于法度和规矩,以及再加上受到庄严场所的限制,使《史晨碑》的艺术个性较弱;其神韵和情趣也没有稍前的《石门颂》和同时代的《衡方碑》那样来得纵横恣肆,古拙自然。,“严谨和含蓄”是《史晨碑》最显在的审美特征。看上去,它与《曹全碑》颇为相近,但究其实质,它的含蓄却是《曹全碑》所不及的。
曹全碑
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高170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有额无字。碑文刻赞颂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修复孔子车舆、修饰孔庙、免除孔子母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差徭等功绩。后三行及碑阴、碑侧均为捐款人姓名及钱数。古人推此为汉碑第一杰作。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通高207.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有碑首,无穿,无字。碑身高174厘米,前刻鲁相史晨请求孔庙“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的奏文,碑阴记史晨祭庙的盛况及修治孔子遗迹的功绩。汉隶代表碑之一。
由于东汉树碑立传之风很是盛行,所以遗存的碑版为数最多,并最精湛。人们通常说的汉隶主要是这类碑版。在东汉隶书中著名的碑刻很多,见于著录者有三百种以上,现尚存者有一百七十余种。这种碑版书法多种多样,笔法互异,体态不一,风格亦不一,但都属成熟的隶书,成为后人学习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当多。倘按笔法来分,大致可分为方、圆笔道;倘按风格神韵,大致可分为五大流派:
答: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以通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东汉 种类增多,文字加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种类上已发展为刻石、摩崖、碑、石经等多类并存;其数量至少有300种以上;在字数上,上千字的丰碑巨碣屡见不鲜,一部“熹平石经”达万言以上;内容上更是异彩纷呈,如《裴岑纪功碑》刻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记述敦煌太守裴岑战胜匈奴呼衍王的事迹;《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记述郃阳令曹全的家世和事迹,碑阴还刻立碑故吏等姓名及资助钱数;《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 (186),记述张迁祖先及张迁任毂城长时的政绩,碑阴亦刻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乙瑛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 (153),记述汉鲁国相乙瑛请求于孔庙置百石卒史执掌祭祀的往返公文以及对乙瑛的赞词;《鲜于璜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阳文记雁门太守鲜于璜生平简历,碑阴述其家族世系;《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记述建初二年(公元77年)侍廷里父老25人集钱买田事;《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共刻46碑,立于洛阳太学东侧。
一、《史晨碑》的历史情况介绍:
《史晨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碑分两面刻。前碑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铬》,也称《鲁相史晨孔庙碑》,《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通常称《史晨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刻。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广三尺四寸。”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刻,高广尺寸同前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后碑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世见最早榻本为明榻本,“秋”字完好。北京图书馆藏明榻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接受的情感中去表现。因此,在这种“准则”的直接影响下,使汉代书法艺术越加趋向于规矩和法度中去发展。 .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准则”的典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它结字平正秀润,修饬紧密,法度森严。线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庄严的地方。
此碑为汉碑中极负盛誉者。其结字匀整,秀润典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书法的典型。《曹全碑》不仅字写得美,而且石质坚润,刻工精良,所以历千余年而字口清晰,棱角分明,在汉碑中少有如此完好的。此碑对后世影响很大,,临习者甚多,但有的人只注意其流美洒脱的一面,忽略了它同时还有端庄沉劲的一面,故往往失之于俗艳而不能得其真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