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西狭颂
赏析西狭颂
赏析西狭颂汉灵帝建宁四年六月十三(公元171年8月2日)摩崖书刻,与《石门》《郙阁》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
现仍在甘肃成县城西12公里的天井山栈道摩崖上(即今抛沙镇东营庄子村)。
《西狭颂》的称谓、内容及几个问题的辨正。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四字而别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
《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
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主体部分)为颂文,高、宽均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字~20字不等,计385字,字高3.6厘米~6.7厘米、宽5.2厘米~6.7厘米不等;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仁政、屡治祥瑞的政绩。
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字高12厘米~16厘米,宽8.5厘米~9.5厘米;寓惠康安民之意。
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高1.1米、宽2.1米;图左题记2行,计26字。
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
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其中右上侧为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所题“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勒铭。
《西狭颂》迄今已有1830多年的沧桑历史。
大抵宋以降,斯颂声名日起(宋以前尚未发现史乘载述),先后著录者四五十余,但多有讹谬,此有必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简略辨正。
其一,关于李翕籍贯之讹。
对此,颂文首行内容“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句本已明确。
《水经注•漾水》注作“河阳”,当系刊误或校正失谨致;《汉书•高帝纪》师古注曰“阿阳”(西汉隶天水郡,东汉隶汉阳郡),《后汉书•隗嚣列传》李贤注亦认为,“本为河阳者误也”。
《西狭颂》名词解释
《西狭颂》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西狭颂》简介2.《西狭颂》的创作背景3.《西狭颂》的艺术特点4.《西狭颂》的历史价值5.结论正文1.《西狭颂》简介《西狭颂》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颂词,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作。
全文共 16 行,126 字,以其优美的文字、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书法被誉为“三绝”。
《西狭颂》颂扬了东汉时期名将窦固的战功,描绘了窦固率领大军在西狭地区战胜匈奴的壮丽场面,展现了我国古代戍边将士的英勇风貌。
2.《西狭颂》的创作背景《西狭颂》创作于东汉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当时,东汉边境屡遭匈奴侵扰,朝廷任命窦固为车骑将军,率领大军征讨匈奴。
在窦固的率领下,汉军在西狭地区大败匈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为了颂扬窦固的战功和汉军的英勇,蔡邕创作了《西狭颂》。
3.《西狭颂》的艺术特点《西狭颂》在文学、书法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学方面,蔡邕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场面,赞美了窦固的英勇和汉军的战斗力。
韵律上,《西狭颂》采用了七言歌行体,使得整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书法方面,《西狭颂》是蔡邕的书法代表作,其笔法苍劲有力,结构优美,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西狭颂》的历史价值《西狭颂》作为一篇颂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东汉时期我国边疆的战争状况,展示了当时戍边将士的英勇精神,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西狭颂》的书法艺术对于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5.结论《西狭颂》以其优美的文字、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书法,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瑰宝。
它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戍边将士的英勇风貌,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狭颂》
责任编辑吴欣阳E-mail:jsjyshufajiaoyu@
【观典赏析】汉代碑刻原石现存极少,《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汉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不损,尤可宝贵。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为著名的汉隶范本。
虽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结体在篆隶之间,但仍是汉隶笔法。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了书家落款的先河。
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粗犷雄强。
结字高古,不拘疏密,浑然天成。
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有浑厚气韵,气魄很大。
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清代徐树钧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支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杨守敬评论:“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无可宝重。
”梁启超称其是:“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日本书法家牛丸好一说其为“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作品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
摩崖石刻。
隶书。
东汉仇靖撰刻并书丹。
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记载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
宽340厘米,高220厘米,凡20行,
共383字。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同列为“汉三颂”。
39。
《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西狭颂》艺术特色解读
《西狭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音乐文学作品,被誉为
“子夜歌”的姊妹篇。
该作品由曹植所作,是他为了表达悲伤情感而
作的,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富有音乐感的艺术特色。
一、抒情表达
《西狭颂》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它的抒情表达上。
这篇作品出
自曹植的丧母之作,曹植在作品中深情地表达了对故母的思念之情。
他用“挥涕洒衣”、“感吟”等手法,将自己内心的悲痛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文笔婉转清新,情感细腻真切,充满了抒情的温情和感人的
悲哀。
二、音乐表现
《西狭颂》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它的音乐表现上。
作品中采用了
羯鼓和旋律的形式,曹植以“父母之恩”和“地之情”为主题,融合
了鼓声、歌声、舞蹈等各种艺术元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读
者在阅读《西狭颂》时,往往可以听到其中深沉的旋律,感受到其中
悲婉的音律。
三、黄老思想影响
《西狭颂》还受到了黄老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黄老思想强调对天地、自然等的敬畏和崇拜,注重个人修养和为
人处世。
《西狭颂》中也表现了这一思想,曹植留恋母亲的情感、赞
美自然的美好、道出人生无常的真谛等,都与黄老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西狭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抒情表达、音乐表现和黄老思想等多重艺术特色,表现了曹植
对故母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自然的崇敬,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
中对艺术、生命的独特感悟。
《西狭颂》: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
《西狭颂》:自古以来的基建狂魔'《西狭颂》,又作《西峡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xī)西狭颂》,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下鱼窍峡中。
《西狭颂》属于摩崖石刻,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汉三颂”。
整个摩崖刻石由篆额、刻画题记、颂文和题名四个部分组成,刻石面总高约300厘米,宽约500厘米,其中颂文20行,每行20字。
《西狭颂》颂文可分三个部分:1、夸太守李翕这个人;2、夸太守李翕修西峡栈道这件事;3、四字句的铭文。
李翕这人,史籍中没什么记载,但与他有关的刻石,还有《郙阁颂》、《天井道碑》两件,看来是个基建小能手。
梁启超曾评价《西狭颂》“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这件静穆的作品走进李翕的人生。
01.释文:阳,李君讳翕(xī)字伯都李翕的翕多少有点冷僻,是聚合的意思。
《诗经·常棣》里有一句“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就是说兄弟团结很开心。
李翕字伯都,这个伯大概率是他在家里的排名。
古人习惯用“伯仲叔季”作兄弟的排行,伯是老大。
至于都(dū)字,古人名字多有对应关系,都有聚集的意思。
比如有一个官职叫“都统”,给他人编文集叫“都为一集”。
▌篆书里的都另外,《西狭颂》里的都可能不大好认,因为它的右耳旁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
但追溯起来,右耳旁其实是“邑”字旁,这样写反而更接近邑本来的样子。
02.释文:幼而宿卫,弱冠典城小的时候当宿卫,满二十就去做一个城市的主管。
宿卫,宫里值夜班的警卫。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典城,掌管一城之事,典有主持、主管之义,所以有典狱长这种说法。
03.释文: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有阿郑之化,就是说李翕做地方官做得很好。
阿郑之化是两个典故,说李翕管理地方就像子奇治理阿县、子产治理郑国一样。
子奇是春秋时期的人,相传他十八岁治理阿县,阿县大治;子产也是春秋时期的人,郑国在他的治理下一度中兴。
清风翻书:《西狭颂》:千秋光照翰墨林
清风翻书:《西狭颂》:千秋光照翰墨林成县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这里风光兼南北之美,气候无寒暑之虞,山川灵秀,陵谷藏珍,闻名中外的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就位于该县城西13公里处的鱼窍峡天井山下。
5月27日,记者沿着风光迷人的西狭跋涉约40多分钟后,在两岸峭壁如削、树木森郁的山水拐弯处,看到有一依崖而建的飞檐突兀碑亭,黄琉璃瓦顶,朱红柱子,石刻前修有铁栅栏和水泥围栏。
记者手扶铁索攀上碑亭,迫不及待地跑到与山石融为一体的摩崖石刻前,手抚石崖驻足凝视,终于亲眼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一代名碑《西狭颂》。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1835年,其正式名称应为《惠安西表》。
摩崖正文阴刻20行385字,主要记述时任武都太守的李翕出身、家世、德行,不避险阻修筑西狭栈道的过程,以及对其广行德政、施惠于民功绩的颂扬,是一篇有极高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史料。
前人评汉碑“无一不佳”,而今留传下来的汉碑中,《西狭颂》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世称“汉三颂”(即陕西汉中的《石门颂》、陕西略阳的《阁颂》、我省成县的《西狭颂》)中,唯独《西狭颂》历经近2000年的风雨沧桑,仍原地原貌、一字不缺地完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仅此就弥足珍贵。
《西狭颂》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久享盛名。
除题额“惠安西表”四字用小篆书写外,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成。
笔法茂密雄伟,书体方正虚和,运笔古朴遒丽,全碑气韵贯通,错落有致,风格高古、雄健、雍容大度,有博大真人气象。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画篆刻实用辞典》称其“书法精整宽博、气势宏大,在汉碑中实不多见”。
《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著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
清人方朔称赞“宽博遒古”,徐树钧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康有为评为“疏宕”,梁启超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
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日本专家学者赞誉为“汉隶的正宗”“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西狭颂》及其书法艺术浅谈
《西狭颂》及其书法艺术浅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西狭颂》镌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是汉代《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有名的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1962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全名《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
这里青山对峙,一泓中流,群潭如珠,悬崖绝壁上,古栈道痕迹犹存。
《西狭颂》摩崖碑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阴刻20行、385字。
碑刻字为汉隶,每字约4厘米见方,笔画舒展平稳、笔锋遒劲有力。
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的生平及其任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
《西狭颂》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一度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狭颂》研究热。
碑上阳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都是当时的陇南成县人仇靖所刻。
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字“西狭颂”于崖碑右侧。
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的图像,被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其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有关专家及部门综合考评,于2015年8月正式确定将成县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也是中国书协开展此项活动以来,授予的甘肃省的第一座书法名碑。
随着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不仅使陇南成县多了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更为陇南成县与甘肃民航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已经签署的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中国成县西狭颂文化养生小镇”的项目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陇南成县落实“一区两域”的全省文化大县建设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必将为把“西狭颂”书法大展,打造成甘肃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展会,为把陇南成县创建为“中国书法之乡”和“中书协创作写生基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西狭颂》——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陈琳《西狭颂》研究的历史回顾《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成县县城以西十三公里的天井山峡谷中,刊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由当时“从史位”的下辨道(今成县)人仇靖撰文并书丹。
摩崖石刻其上为篆额“惠安西表”,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等“五瑞”石刻。
其左是隶书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内容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出身、才能、政绩及率众开辟、整修峡中道路的事迹和评价。
后有隶书阴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记录了当时参与该工程的武都郡下辨道一干官员的姓名及身份。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被书法界称为“汉三颂”。
在此峡谷中,还有汉代耿勋碑及宋、明、清、民国摩崖石刻20多处,由此形成了以《西狭颂》为核心的摩崖石刻群。
1962年,《西狭颂》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形成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穿越千年时空,隐于深山人未识,直至北宋,才引起世人瞩目。
北宋至今,《西狭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宋代至清代中期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其《集古录》中载入《西狭颂》摩崖的有关信息,这是古人有关《西狭颂》的最早记载。
同时期的曾巩,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西狭颂》的学者。
南宋、明清尤其是清一代的金石学家在著述中多有论及。
随着宋代《西狭颂》的拓印刊行,清朝诸多著名书法家皆精心临习,滋养书艺。
这一阶段,对《西狭颂》的研究,侧重于金石学、书法等方面。
同时,对其文学价值,也有了一定研究和客观评价。
清代书法家陈奕禧《金石遗文录》载:“汉德、子长奇思横出,制为雄文,运兹妙笔,君臣懿德,并传来骥。
”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赞曰:“碑文斐然可颂,书亦方正挺健,出于汉德、子长之手,二仇盖皆深于文学者。
”更兼访者不绝,两宋、明、清各代题记遍布《西狭颂》左右,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摩崖石刻群。
《西狭颂》名词解释
《西狭颂》名词解释
摘要:
1.《西狭颂》背景介绍
2.《西狭颂》内容概述
3.《西狭颂》的历史价值
4.《西狭颂》的艺术特点
5.《西狭颂》的影响和传承
正文:
《西狭颂》是我国古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名篇,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创作于公元185 年。
这篇文章以颂扬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平定凉州地区叛乱的事迹为主线,通过描绘战争场面、歌颂英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民族大义的忧虑和关切。
《西狭颂》正文分为五段,分别叙述了皇甫嵩奉命出征、勇冠三军、荡平叛乱、安抚百姓和荣归故里的过程。
文章开篇简要介绍了战争的背景,即凉州地区爆发叛乱,人民遭受战乱之苦。
随后,作者通过对皇甫嵩领军出征、临危受命、战斗中屡建奇功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果断、智勇双全的形象。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皇甫嵩平定叛乱后,致力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整顿边防的政绩,充分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和忠诚于国家的品质。
最后,皇甫嵩荣归故里,受到百姓的拥戴和朝廷的嘉奖,使文章达到高潮。
《西狭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东汉末年凉州战争的真实情况,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内外困境。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蔡邕个人情感和思想的
体现,展示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民族意识。
从艺术角度来看,《西狭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行文优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汉赋的典范之作。
《西狭颂》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十分深远。
自东汉末年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篇辞赋进行研究和模仿,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是中国古代文化珍品之一,是一首中原地区地方民歌。
该文献中的拓本记录着该歌的词曲,是研究该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据该拓本所见,该歌歌词优美动人,流传于当时的中原地区,具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该歌所述的故事情节也十分引人入胜,诉说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和珍视。
此外,该拓本的文化价值也不容小觑,它的保存与传承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该拓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
艺术和传统文化,为今后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
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永不消逝。
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由临帖到创作谈《西狭颂》
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由临帖到创作谈《西狭颂》2019-01-08 15:56:32■荀海《西狭颂》为东汉隶书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碑文末刻有“仇靖字汉德书文”字样,开创了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整体风貌方拙朴茂,体势多方正宽阔,字态浑穆高古,笔力凝厚又不失灵巧,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
《西狭颂》有以下的特点:一、字法高古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西狭颂》中很多字仍保留着篆书的结字方式,有的是“全盘照搬”,有的是“保留偏旁”,显得格外高古。
二、体势宽博隶书的结体由篆书的瘦长形变为扁方形,《西狭颂》单字结体又多方正,笔画之间挪让有度,遇到舒展开张的撇捺等笔画,刻意作收敛处理,故整体上字形多方正齐整。
加之,《西狭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且地势较为险峻,刻工也不便过多地加以修饰,反倒造成了它大气磅礴的整体气象。
三、章法疏朗《西狭颂》总的章法特点是横有行、纵有列,章法疏朗,字距大于行距。
有临习经验的学书者都知道,写隶书宜折叠成长形方格,字取中间位置书写,这样在长格中就把单个字的上下距离自然留出来了,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就会显得更为宽阔,整篇章法也就比较符合原碑的章法特点。
四、笔法凝厚《西狭颂》用笔方、圆兼用,其方笔爽切,圆笔浑厚,用笔内敛,起、收笔延续篆书的基本特点。
行笔过程涩进徐行,以点积线,遇到大的开张用笔,如撇画收锋时,笔锋与笔画同步送到,捺画需持笔呈“长篙撑船”状,笔锋顶着纸涩进逆行,绝不出现收笔时的“拖笔、甩笔”之弊。
此外,在换笔停顿的间隙,可通过变换握笔角度实现自主调锋,而不需通过在墨盘里频繁蘸笔完成调锋,因为这样易破坏书写的连贯性和墨色的自然变化。
《西狭颂》是摩崖碑刻,所以我们在临习过程中,还要能“透过刀锋看笔锋”,尽可能地还原刻碑前书迹的墨色、速度等方面的变化,以实现临习过程中笔法的丰富性。
五、临创并行临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
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因有字帖在旁作参照,往往会临得很像很好,而一到创作时又感觉好多临的东西用不上,这是因为临习时往往“有眼无心”,有帖参考不需太动脑筋,大多处于“被动临习”状态,而创作时需要从大脑中即时提取临习时储备的相关字法记忆。
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西狭颂》高清赏析
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西狭颂》高清赏析《西狭颂》与《郙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
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摩崖刻石,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
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
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
(一)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385字,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
(二)《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
(三)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
(四)《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15字。
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
---------------------------------------------------------------最新资料推荐------------------------------------------------------ 《西狭颂》和注释及其临摹与创作《西狭颂》及其临摹与创作金丹一、《西狭颂》背景简介《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
因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当时应称为《惠安西表》。
镌立于东汉建宁四年(171 年)六月,为摩崖刻石,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五瑞图居右上方,正文居中,题名居左。
总高 212 厘米,总宽 298 厘米,正文隶书, 20 行,385 字。
字形方整,每字约一寸二三分见方。
后有小字题名 12 行, 142 字。
《西狭颂》刻石今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
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拓本。
其文字考释,见于宋人曾巩《南丰集》、洪适《隶释》、《隶续》,清人顾蔼吉《隶辨》、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毕沅《关中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今人郭荣章《汉三颂摩崖考释与评介》等。
其文系赞颂汉武都太守李翕为谋求民利,开通西狭中道之事而刻。
摩崖凌空绝壁,刻于下临深渊的鱼窍狭悬崖之南壁。
据县志载:昔传有龙自潭底飞出。
1 / 25汉武都名太守李翕尝篆五瑞图于壁,其一曰黄龙,故名黄龙潭。
故此刻石当地人又俗称《黄龙碑》。
正文右侧的崖石上刻有腾空飞旋的黄龙、幽鸣空谷的白鹿、滋润万物的甘露、蓬勃威蕤的木连理,生机盎然的嘉禾。
紧贴甘露的左旁,有纯朴憨厚的承露人栩栩如生的情态,俗名五瑞图。
款为:君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
五瑞图象征着太守李翕在主政其间一派风调雨顺、万物欣荣的景象。
沿省道江武公路经成县西行十多公里,至抛沙镇丰泉村的鱼窍狭,便可见到现存汉代最完整的《西狭颂》。
它面对单山,背倚庄子山,是麦积山到九寨沟的必经之地。
周明生书法作品赏析(三)节临西狭颂
周明生书法作品赏析(三)节临西狭颂
读而思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
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
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
节临西狭颂,乙未春月周明生
作品简介
《西狭颂》位于今甘肃省成县西十三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南侧崖壁之上。
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载:“翕字君羡,开平道路,作摩崖颂。
汉建宁四年造,今碑在鱼窍峡。
”据当地资料记载,天井山山顶有纵深洞穴,其状如井,深不可测,故得此名。
鱼窍峡又名天井峡,由两山夹峙而成,峭壁如削,折叠对峙,一泓中流,迥转飞扬,水势变幻,为湍、出瀑、成池、化潭。
潭水虽不广而澄碧幽深,天光云影共徘徊。
皓月临空之际,波光月影相辉映。
碑面朝东南,崖面坐阴,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也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
碑刻位于半崖,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常人很难接近。
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且下有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日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加之地处偏僻,道路难行,人迹罕至。
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千年漫长岁月中,未能为世人所知晓,也因此基本未受到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碑文完好无缺。
由此可见古人心思之缜密,用心良苦,祈祷“子子孙孙永宝”,真正做到了永垂不朽。
通观全篇文字,清晰可辨,为汉碑中的上乘之作。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拓本述评
《西狭颂》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部诗歌描绘了西狭河流域
的自然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一部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的文化瑰宝。
自然风光是《西狭颂》的主要题材之一。
诗中描述了西狭河流域
的山峦、流水、花草等自然景物,描绘得异常唯美,并透露着作者对
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惟山之险且高,惟水之猗而激,
惟云之猗而厚”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神奇魅力
的感叹。
除了自然风光,诗歌中也涵盖了对当地人民的描绘。
咏叹了西狭
人的农田耕作、河流渔猎、织布编绣等日常生活场景,传达了深深的
人文情怀。
例如,“劳燕之送穫,黍稷之熟矣”等部分文字,展现出
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也呼应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劳动之
光彩”的思想内核。
此外,这部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也不容小觑。
诗人在文中大
力赞扬了西狭这片土地所孕育出来的英雄群体,“贤母”、“大匠”、“列席”、“戎士”等人,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斗争的事迹,
给人以追溯祖先功绩和振奋民族精神的启示。
综上所述,《西狭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珍品,充
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和对大自然的美好赞美。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
学鉴赏和历史研究的价值,更是一本绝佳的史诗,引领着人们缅怀历史,理解文化,国家认同,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观摩大师何绍基临《西峡颂》,找寻临写碑帖的意义
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西狭颂》,碑文字体为隶书,方整古朴,雄强凝重,沉稳而含有流动的意趣,是几乎所有书法大师必临的汉碑之一。
《西狭颂》的线条凝重深厚、朴茂丰腴,或方笔行进自始至终、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波尾或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等时出妙姿。
临写,是忠于原碑还是以己意写原碑?这是一个至今没有确切答案的争议话题。
今天咱们先来观摩大师何绍基临写的《西狭颂》,体会他是怎么去临摹名碑,从中学习临摹碑帖的意义
想与众多书友一起交流分享?
快点击下方,加入属于【书法爱好者】的圈子
书法爱好者
圈主:书法修行
522成员
进入圈子。
《集西狭颂联》赏析
《集西狭颂联》赏析高二适《集西狭颂七言联》 1976年释文:甘露嘉禾年有蓄,敦诗膺禄瑞常先。
款署:七六年八月,余以避地震□□,挚友如山兄家藏《西狭颂碑》,遂为集联奉赠。
俾悬之草石山房,作□禩纪念云耳。
秦淮书慢高二适并跋。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更名二适,自号舒凫,分别取“适吾所适”、“舒展自如”之义。
江苏东台人。
先生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尤以“兰亭论辨”的主要参与者而驰名海内外。
其书工草、章、隶、行、楷诸体,与林散之、胡小石、萧娴并称“金陵书坛四老”。
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等。
隶书《集西狭颂联》作于一九七六年八月,时高老七十三岁,因避地震暂寓南京东郊紫金山麓一友人家中。
高老在该联跋文中述及此事时并云:“挚友如山兄家藏《西狭颂碑》,遂为集联奉赠。
”半年之后高老病逝,此联遂成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后被收入江苏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高二适书法选集》。
虽然最能代表高老书法创作成就的是他那融入章草情韵而逸气纵横的草、行书,但与林、胡、萧三位老人相同的一点是,高老的各体书法创作也得益于他精研汉碑的深湛功底。
据尹树人《高二适先生生平简历表》(载《东南文化》一九九七年增刊《高二适研究专辑》),高先生自青年时代起,就对包括《熹平石经》、《石门颂》在内的许多汉碑下过精深的研习功夫;在书写此联的当年,他还集中临写了《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等碑。
已是著名书家的晚年高二适,可说在隶书方面已臻于极高的艺术境界。
《西狭颂》为汉碑名品,与《石门颂》、《郙阁颂》同为汉隶摩崖石刻(后人将此三石合称汉碑“三颂”)。
清杨守敬评《西狭颂》,以“方整雄伟”四字赞之。
在琳琅满目、风神各异的众多汉碑中,此碑的显著特色是:用笔俊爽,结字方整,体势宽博疏朗,气象宏大,风格瑰丽。
《西狭颂》的上述特点往往也是后人学习此碑的难点,如把握失当或不知应变,容易临得点画方板、字势轻飘、结构松散,或四平八稳、了无生趣。
而高老临写此碑(临作见《高二适书法选集》四十八页),并不刻意追求原碑的方正,而是处理成用笔居方圆之间,结构四围略施以参差变化,并注意将点画写得挺拔遒劲、起伏有致,增强了笔势之起承转合的脉络,使结构内部组织严谨,外部见出参差错落之美。
东汉“摩崖三颂”之《西狭颂》的前世今生
东汉“摩崖三颂”之《西狭颂》的前世今生东汉隶书中我比较喜欢摩崖石刻,看重《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书史上将之称为“摩崖三颂”或“汉三颂”。
近几周我一直临习、研究《西狭颂》,对此有了些许认识与感悟。
《西狭颂》颇有几个与众多汉代石刻不同的特点。
1、《西狭颂》是件特完整的石刻艺术作品,集篆题、正文、题记及刻图为一体的完备形制,在历代碑刻及摩崖石刻中实属罕见。
它不像其它汉代那些单纯的书法作品,而是有篆额,上书“惠安西表”四个篆书;额右下方有《五瑞图》,刻着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及甘露降及承露人,刻画得活龙活现,实为一绝,是否为当时书家所画不详。
图左是正文,石刻形状为正方形,文内隶书字体也呈正方形,颇为少见。
后面则是十二行的题名。
2、是“摩崖三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摩崖刻石。
《西狭颂》虽凿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的六月,但直到北宋末年才被樵夫砍柴时偶然发现。
这个樵夫攀萝拂藓,在绝壁悬崖发现了这件民族文化的“瑰宝”,功莫大焉!这刻石面处在一处凹陷的山崖上,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和风吹雨淋,常年又被藤萝蔓茎遮掩,下方则有深不见底的黄龙潭水。
山石险峻,崖壁陡削,人烟罕至,很少有人椎拓,以至保存完好。
据知情人说,建国之后这里曾遭山火,将小亭栈道燒毁,文革破“四旧”时期,也有人想毁石灭迹,无奈崖高险绝无法上去,这也属万幸,是上天佑此神石吧!3、石刻内容透露出古代社会诸多有用的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在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年间,武都郡太守李翕的治地在今甘肃成县一带,他带领隶卒民众在郡西天井山魚峡整修道路,修通了西峡古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德政彰显,造福一方。
碑文还说明了当时的武都郡经济富足,生活殷实;李翕为好官清官,施政有方,治下安定;汉代社会以文德化育,民众安居乐业,风气淳朴;汉代重视交通,为打通秦岭天险、修复棧道留下了可靠史料。
4、创造了在摩崖石刻上最早的书家落款实例。
秦汉石刻中,书法家落款署名者寥寥。
汉隶《西狭颂》艺术风格浅析及临写要点
汉隶《西狭颂》艺术风格浅析及临写要点《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此碑是我国东汉晚期著名的摩崖石刻,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于甘肃成县无井山。
正文为隶书,共20行,每行20字,由著名书法家仇靖所书。
石刻的内容是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狭栈道的政绩。
清杨守敬评此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西狭颂》古朴端庄,寓巧于拙,是汉隶中的上品,其具有以下风格。
1 字形方整,结构疏朗隶书的字形大体有两类,一为扁阔形,多横向取势,另一种为正方形。
《西狭颂》基本属于后者。
从碑帖中可以看出,一些结构较扁的字如“山”“之”等,在此碑中都相对增高放宽;有些本来应伸展的笔画又适当收缩。
这样的结字处理都体现了《西狭颂》字体方正的特点。
除此之外,波画也是隶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笔画,而且是作为一个字的主笔,所以许多隶书在处理此笔画时都极尽夸张。
而《西狭颂》一扫这种习气,每到收笔尽处,往往是收而不发,含蓄收笔,很少有明显的展露,因而造成一种中宫均匀疏朗、外形方正雄浑之态。
不少字都是撑满四方,使整个字四角充实,如“崖”“缘”二字。
2 笔画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此碑中方笔与圆笔并用,转笔和折笔并用,但总体看来方笔为多。
采用方笔折时,多内圆外方,有时外边缘几乎成直角,状如刀切,骨力外露,如“阁”“两”二字的折;采用圆笔折时,婉转遒劲,筋力十足,如“为”字的最后一折。
再有就是起笔收笔处,也可见方圆交替的运用。
3 吸收了篆书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些字作篆书,有些是偏旁部首作篆书,还明显地保留着从篆书演变过来的痕迹,然而通篇看来,却不显生硬,反而增添了一丝古拙苍劲之美。
此外,行笔时线条圆转,中锋运笔,再加上起笔收笔的圆笔藏锋,更增加了它的篆书韵味。
笔画交叉处由于刻碑年代的原因,有外拓的感觉,笔画边缘的斑驳起伏,也给《西狭颂》平添了篆刻金石之美。
4 笔法变化丰富,和谐而自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西狭颂汉灵帝建宁四年六月十三(公元171年8月2日)摩崖书刻,与《石门》《郙阁》一起被称为“东汉三颂”。
现仍在甘肃成县城西12公里的天井山栈道摩崖上(即今抛沙镇东营庄子村)。
《西狭颂》的称谓、内容及几个问题的辨正。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篆额为“惠安西表”四字而别称《惠安西表》,亦称《李翕颂》《李翕碑》;又因其具体位于海拔1125米的西狭(今称丰泉峡)中段之“青龙头”中下部的崖壁间而称之为《青龙头摩崖》或《西狭摩崖》;摩崖北濒响水河,东临黄龙潭,故也俗称《黄龙碑》。
《西狭颂》摩崖石面自然凹凸,通高3.15米,宽2.25米。
内容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主体部分)为颂文,高、宽均1.45米呈正方形,铭刻颂文20行,行14字~20字不等,计385字,字高3.6厘米~6.7厘米、宽5.2厘米~6.7厘米不等;记述李翕生平,称颂其率众修复西狭山道而造福于民、施行仁政、屡治祥瑞的政绩。
第二部分即额题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字高12厘米~16厘米,宽8.5厘米~9.5厘米;寓惠康安民之意。
第三部分为“五瑞图”及其题记,即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高1.1米、宽2.1米;图左题记2行,计26字。
第四部分为位于颂文左侧的题署,12行,计142字,记录参与建造者的郡县官员12人之名、字、职及籍贯。
第五部分为摩崖围侧所勒两宋、明、清以至现、当代士人官员、名家的历代题记30余则,其中右上侧为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所题“东汉摩崖石刻西狭颂”勒铭。
《西狭颂》迄今已有1830多年的沧桑历史。
大抵宋以降,斯颂声名日起(宋以前尚未发现史乘载述),先后著录者四五十余,但多有讹谬,此有必要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简略辨正。
其一,关于李翕籍贯之讹。
对此,颂文首行内容“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句本已明确。
《水经注·漾水》注作“河阳”,当系刊误或校正失谨致;《汉书·高帝纪》师古注曰“阿阳”(西汉隶天水郡,东汉隶汉阳郡),《后汉书·隗嚣列传》李贤注亦认为,“本为河阳者误也”。
洪颐煊《平津读碑记》说:“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非也。
”清宣统《甘肃新通志》载谓:“李君讳翕,汉阳阿阳人。
汉阳治冀,即今伏羌县地。
阿阳县即今静宁州地(即现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或静宁县境——笔者注)。
”故,凡作“河阳”者,多系以讹传讹。
其二,关于《西狭颂》所在地问题。
宋·洪适《隶续》迻录“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后,乃将“西狭”、“天井”(指天井山之“天井碑”)二“碑”作一是称;大致自南宋末起,又多有“碑”在鱼窍峡的记载,故,清·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谓“今碑在鱼窍峡”。
《西狭颂》之所以称谓颇多,主要因历代地名时沿时革,且有广义、狭义和俗称之别,今名“丰泉峡”即古代所谓的“西狭”等。
准确地说,当称做“在西狭(即今丰泉峡)青龙头”似更确切。
其三,称“碑”问题。
将文字镌刻于石,在先秦大抵统称刻石,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立石铭传风气,但延至汉代才将较大的长方形石块称碑。
即是说:碑是具有一定形制,并用以书刻文告或作为纪念物、标记的文化生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东汉·许慎《说文》释曰:“碑,竖石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凡刻石必先立石,故知竖石者碑之本义。
”又云:“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
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
”,《辞海》指出:“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
如北齐尖山《王子深摩崖》。
”所以,准确地说,至少从学术意义上说,像《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耿勋表》《扬淮表记》及《开通褒斜道刻石》等东汉刻石,皆当称做“摩崖”,而不能称之为“碑”。
其四,西狭之“狭”,应为“峡”,乃或笔误所致。
从文字源流作考,先有“夹”字,后渐引为挟、峡、狭、陕、侠等不同义的字,但始终没有狭、峡二字通假之释及先例。
其五,《西狭颂》石壁微有凹凸,石坚质细,又处“遮阳帽下”状,风有蚀而雨无洗,加之所处险要人迹罕至,宋人已苦于“恶不蔽晦”,近人多叹其“毡捶不易”,故除少数字有泐蚀但可辨读外,多数字历经1830多年依然“独获保全”。
旧有多种拓本,据以为治,或称“創字左底口描填本”云云,实因是字所处恰逢石面凹进而捶拓不工所致,不存在“几经刻洗”而损之况。
其六,《西狭颂》乃为仇靖所书。
从《西岳华山庙碑》署名郭香察例析,仇靖身份并未像郭氏那么明确(并非“遣书郎佐书”),署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
考略汉代官职,“从史”当系随侍之官,大抵相当于幕僚部属。
大凡“史”职皆与书写文字有关,惟“从史”属汉代习惯称谓,并无此制,仇靖当为武都郡太守李翕的随侍“秘书”或“文员”。
由是,又可认为,《西狭颂》属于当今所谓“民间书法”。
二、《西狭颂》的书法特色及在书学史上的地位站在书法角度察析艺理,《西狭颂》结字势方意圆,挪让得体;用笔凝练瘦挺,劲拙四溢,竭力表现出一种“古而肆,虚而和”、疏宕宽博一路的书风特色。
细品其书,但觉笔势开张,气象威茂,线条遒拙,动静有序,比起那些偏于雄强浑厚与妩媚秀丽之截然阳刚与阴柔的作品风格来,更多一份洒脱,更多一份丰富。
观读《西狭》,往往犹如身置幽谷柏林,似目驻千年松岗,不禁令人肃然佩叹。
同《郙阁颂》《石门颂》相比,竖笔横画多含蓄忍收,而波挑多变,折笔古拙,笔势于沉稳涩滞中透出爽利;虽构形方整,显得稚拙静穆,但撇捺等笔画稍作延伸,使本来厚重的线条平添一种洒脱逸致之感而透其巧。
对此,可借祝嘉的一段“巧拙论”加以阐明。
他在其《书学论集》中道:“《石门颂》巧多于拙,《西狭颂》巧拙各半,《郙阁颂》则纯用拙,它们是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妙境的。
”对于《西狭》的书法艺术,历来多有评赞。
清·万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遒古。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疏宕则有《西狭颂》。
”杨守敬《平碑记》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徐树钧《宝鸭斋题跋》赞曰:“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梁启超《碑帖跋》则又称“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是的,《西狭》不像《石门》那样过多地取了简牍墨迹中的恣肆和超逸,从而显得纵横抒逸和线条的不屈不挠;而它则显然法从汉隶“正则”且写出仇靖自己的独有风格。
这,当即《西狭》书法之堂奥,实在耐人寻味。
更为可贵的是,大片险要石壁摩崖上雕勒出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之“五瑞图”,似可认为,在古来的刻石史上难得一见。
而且,从上述我们对《西狭》所析诸书法特色作比较观读并探赜索隐,很显然,文、图巧若天地之合,十分恰切,相得溢彰,更烘托出《西狭》书法风格的神明通畅。
现在简要地谈谈《西狭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问题。
倘如按杨守敬所说,《西狭》“尤可宝重”,必然在书法史特别在刻石书法史上享有毫不逊于《张迁》《乙瑛》《礼器》《曹全》等名碑的地位。
但事实上,《西狭》并未像上述名碑那样得宠,以至连甘肃本土的书家们都极少有承学传扬《西狭》的现象。
究其个中之由,笔者以为,一是清代以来碑学派审美观念的倾向及影响甚深,学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具有庙堂气息的“正则”碑版上,摩崖之类作为“非正则”的“民间”书迹显然被视为不屑,这是一个根本原因;二是《西狭》所具“古而肆,虚而和”、融巧透拙、呈方似圆、凝而见逸、厚而瘦挺的风格特色,较之他碑实藏深奥,难以理悟和把握,初习者不得法,深研者读而畏,只好退避三舍,这是深层的主要原因;三是鉴于上述原因,习者凤毛麟角,悟者更为稀见,加之《西狭》所处偏僻幽眇,又缺少条件和宣传,极少有人亲读摩崖,而即使得见拓本也因拓工不精难以细读便取他碑,更由于迄今尚无一位以写《西狭》而名世的大家范导,习者犹存丈二和尚心理,只有从众为之等等,这些也是《西狭》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
雄强与巧丽、粗犷与细致、豪放与矜持、质朴与典雅,皆是艺术审美的不同范畴,其审美特征总是表现出根本的不同。
官方书法未必人人大家件件精品,民间书法未必件件粗俗不入书脉,恰恰相反,正如笔者在拙著《中国上古书法史》中所指出的,“书法的各种书体,大都产生于广大民间。
先秦的草篆、杂体篆和古隶,尤其是汉代大量简牍砖瓦中的分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和各种糅合而成的破体书等等,穷溯其源,无一不是起始于、生成于广大民众的‘粗手俗笔’……民间书法是书法得以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书法艺术的真源……张芝就是集民间草书之大成而颇见造诣的民间书法大家”。
书法作为艺术,只有风格、流派的不同,并无统一、绝对的标准,也不应有官方与民间的严格界限。
由是见,《西狭》当是东汉民间书法的佼佼杰作,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来,它都理应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可宝重”,不敢小觑。
笔者认为,《西狭》与《张迁》《衡方》诸碑同属惟其拙故不甜俗、惟其朴故不做作一族大格,完全具有最能吸引眼球和心灵通犀的同等地位,至少在汉代刻石书法中皆属一流之作。
在当代书法大潮之中,在人人皆知的继承创新、风格多样的趋势下,《西狭》可谓一条充满前途和光明的“幽径”,我们不妨由斯入手,兴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前人没有走过未必无路可走,前人走过了未必斯路永恒,怕的是我们永不识路。
三、《西狭颂》的文化内涵及所映射的人文精神史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缩本,人文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卷宗。
《西狭颂》所包含着的是一个大千的世界,其周围的人文历史更衬托出一个精神飞动的光环。
《西狭颂》所在的成县(古称下辨、同谷等)已有可考的3900余年历史。
它位于秦岭南麓、甘肃东南部的嘉陵江青泥河流域,东临陕西省略阳县,为出秦陇入巴蜀之孔道,隶属今陇南市所辖,面积近17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余。
溯翻历史,今陇南的大部和陕西南部不少县市,汉代大体上为同一属地。
所以就摩崖的形式、时代、地域及内容等来看,像“汉三颂”、《耿勋表》《杨淮表记》及《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其间存在着本然关联:从时代说来,它们皆为东汉遗迹,最早者为《开通》,是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石门》为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狭》书刻于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郙阁》紧踵其后(且与《西狭》皆为李翕治路修桥事迹之颂),仅晚八个月,而《杨淮》又晚《郙阁》刚好一年(公元173年),《耿勋表》则更晚一年(公元174年);从地域说来,《石门》《开通》《杨淮》皆在今陕西汉中市地区,《郙阁》位于今陕西略阳,与今甘肃成县的《西狭》和《耿勋》紧邻;形式皆为摩崖刻石;内容多与修路相关,歌颂人物亦多“路官”。
以《西狭》为例,武都太守李翕鉴于郡之西狭为通往巴蜀的要道,而阁道狭窄不畅,车骑堵塞,极为不便,奉敕修治西狭中道并亲临督察,属官李瑾、仇审等率工徒凿石开道,去除路障,拓之平整,遂使险隘变成通途,自斯便利民众,促进商旅。
郡丞吕国等12人于是勒石作颂,记载李翕这位“衣食父母”的雨露之恩及治路功绩,不仅书刻数百言颂文,而且画勒颇具象征意味的“五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