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篇一:《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教学设计备课教师年月日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每句诗的意思。
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
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
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还有读得更好的吗?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慢一些。
c范读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仅供参考!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
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
(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不怕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2024最新-《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七律长征》是一首由毛泽东撰写的长征诗歌,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英雄壮举。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掌握《七律长征》诗歌的韵律和节奏;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难点: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导入,引发学生对《七律长征》的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述《七律长征》的背景、作者等相关知识;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七律长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4.朗诵法:让学生朗诵《七律长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节奏感。
五、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七律长征》1.播放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探讨对长征的印象;2.介绍《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课时:理解《七律长征》1.讲解《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2.分组讨论《七律长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第三课时:掌握《七律长征》的韵律和节奏1.分析《七律长征》的韵律和节奏特点;2.让学生跟读、朗诵《七律长征》,提高节奏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课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1.讨论《七律长征》中表现的爱国情怀;2.总结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历史意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程度、朗诵效果等进行评估,以考察学生对于长征历史和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七律长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激发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史的兴趣和热爱。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七律.长征 - 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课前谈话1、体会现场环境,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2、回顾体育艺术节,感悟不怕吃苦的精神。
3、播放歌曲《长征》,引入课题。
一、导入,引出诗文(6分)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改编自哪位伟人的哪首诗作呢?2、师:是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老师知道大家做过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答)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毛主席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全面胜利前夕创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师:(板书:七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征?(点名回答)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数句需要押韵,切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注意中间间隔号的停顿。
(课件出示)一起读题。
生:《七律•长征》。
5、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多少年的日子吗?(八十周年)你们了解长征吗?长征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你知道一些长征故事吗?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资料。
6、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共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共5篇)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长征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大事件,你在课前的预习中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正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红军才走了长征之路,中国革命才走上胜利之路。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请大家放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如有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1、自由读。
2、交流自学结果,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3、指名读(3人)。
4、师:会读了,在七律诗,你是否理解了呢?请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不理解的地方?二、体会长征之难。
1、师:关于长征,毛泽东还讲过这样一段话:“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2、师:请同学认认真真地品读诗句,用横线画出红军长征之难。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通用16篇)《七律.长征》篇1【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⑴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练习朗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优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感受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
(1)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解读。
(2)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3.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长征的背景,感受长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体会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小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情感,传承精神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4年秋季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长征》是谁写的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创作的,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和英勇精神。
2.探讨长征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影响,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下边是职场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1【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样门路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朗读品悟,领会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2、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浸透与本诗歌有关的知识1、指导朗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五、议论在此刻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育乐观向上的感情态度。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2教课目的: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精神。
2、理解【要点词】: ^p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拥有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课要点:1、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要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来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切表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会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如何的气概呢?让我们今日一同来学习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阿阳小学张亚雄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
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
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五、总结提升,内化语言
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
视线。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历史,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这首
诗。
希望同学们发扬长征精神,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力争把我们的祖国建
设得更加富强。
六:扩展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搜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总———不怕难
踏五岭
越乌蒙Array
分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越岷山雪
总———尽开颜
《七律长征》说课稿
阿阳小学张亚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
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 磅礴(pang bo) 崖(ya) 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