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体式多样,风格各异。
让我们从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欣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诗歌名作。
《诗经》和《楚辞》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1.读准字音2.读出意思3.读出情感4.读出问题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
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
(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三)读出情感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方法:理解内容把握词作情感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
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
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
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预设:(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篇1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授课方法】品读、欣赏【授课过程】一、引入新课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每一时代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以婉约词见长,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展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
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不断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淮左名都)》。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手法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词人姜夔及其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2)分析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姜夔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感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或某座城市的情感。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默写、典故理解、诗句鉴赏等方面。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扬州慢(淮左名都)》优质教学设计1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慢词特点;比较鉴赏本课的两首宋词。
2.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词眼“空城”,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介绍扬州,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李白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人的情怀和游兴。
在词人姜夔生活的南宋,扬州城又有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扬州慢》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为学生理解诗歌中扬州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
2.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常自己谱曲,所以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3.思考:序言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明确:(1)交代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写作原因和内容(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其曲),主旨(黍离之悲)。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黍离之悲”深刻地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体会作品感情;赏析序言内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1.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指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作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熟悉姜夔及其代表作品《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了解《扬州慢》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领悟其意境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唐诗宋词选读》及其他相关资料;•PPT演示;•板书设计。
学生:•文艺类杂志;•电脑或手机。
三、教学过程1. 大意欣赏•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呈现《扬州慢》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大意欣赏;•解释生词。
2. 讲解背景•通过PPT演示或板书设计,向学生介绍姜夔;•分析《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3. 分析文学特色•围绕诗歌体裁、语言特点、艺术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扬州慢》的文学特色;•分析《扬州慢》的韵律、押韵、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其文学语言风格的理解。
4. 感悟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领悟《扬州慢》的意境;•通过对技巧运用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姜夔通过《扬州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识。
5.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扬州慢》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表达风格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课文的价值和意义;•检查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扬州慢》的作者姜夔及其代表作品的调研并撰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点评一篇同学的作文并加以修改。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
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
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
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情境导入1.了解姜夔及文学常识。
2.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领会词作内涵,理解《黍离》之悲。
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慢词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问题2:你能从小序读出哪些内容?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交代说明:词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别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着一“悲”字,给人悲凉、凄冷之感)问题3:什么是《黍离》之悲?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课题《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学习的一直都是唐诗宋词。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呢?就是中国的古诗词里描写月亮的诗句特多。
就有许多诗句描写了月亮,想想看,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月亮,这颗孤独的地球卫星,千百年来见证了人间的一切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她已经成了人类永恒的朋友,情感寄托的对象。
在中国,古往今来悲月颂月怀月的诗文真是不计其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月文化。
那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是哪座城市呢?(扬州)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我们一起去沐浴一下中国月亮城的银辉。
不过,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跟着姜夔这个导游一起去神游八百多年前的扬州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文化内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情感的抒发。
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姜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了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探讨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3 诗歌文化内涵解读:探讨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3.2 诗歌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3 诗歌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引导学生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分析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诗歌分析和解读方面的能力,包括对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朗读:安排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扬州慢》的基本情节和诗意;•学生能够领会《扬州慢》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底蕴;•学生能够了解唐宋词的特点及其流传与发展。
1.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内所学的文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文学文化分析;•学生能够运用课外所学语言文字技能进行文学文化阐释。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扬州慢》的主题意境;•掌握唐宋词的基本特点。
2.2 教学难点•感知《扬州慢》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唐代“扬州派”诗词的文学风格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本课诗词主题《扬州慢》,并提问学生对南京和扬州的文化印象。
3.2 讲授3.2.1《扬州慢》介绍《扬州慢》是唐代文学家姜夔所作,描写的是人物想念乡土的情感。
本诗以阳春白雪、江南春色作为写景的背景,深刻表达了闲适、自由、宁静、恬淡的生活境界。
诗中的“扬州”,不仅是地域的标志,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多元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
3.2.2唐宋词的特点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与诗歌并称唐宋文学的两大主流。
唐宋词言简意赅,情感真挚,体现出多元而宽广的文化背景,它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
3.3 操作3.3.1分组阅读将全文分为数段,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自行阅读和理解本诗的每个部分,并找出精彩的段落。
3.3.2个人梳理让学生个人梳理课文,思考和总结学习的成果,并写下自己的文学感悟和阐释。
3.4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唐代“扬州派”诗词的文化风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思辨技能,增强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精选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昔盛今衰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这首词以扬州为题材,上片写扬州繁华,下片怀古伤今,寄托了词人对昔日盛世的无限怀念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
作品语言清丽婉约,音韵和谐,意象形象生动,抒情与叙事结合,深刻表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词的意境美的同时,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思考个人与国家、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质疑,渴望探索未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能力不足,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深入。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音韵美,在讨论分享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要重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抽象意象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所构建的意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把握词中意象的象征寓意,品析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作品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思想。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通过情境再现,在讨论分享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2)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使命担当。
【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品析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赏析词的意象,体味"雨打芭蕉""暗淡轻黄"等意象营造的凄婉意境。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扬州慢(淮左名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并掌握诗词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扬州慢(淮左名都)》,使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理解作者通过对扬州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姜夔和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解决字词问题,理解诗词的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句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和其他描写扬州的诗词,探讨其差异和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 写一篇短文,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调查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结合《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内容,写一篇调查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3. 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八、教学资源:1. 诗词《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原文和注释。
2. 与扬州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其他描写扬州的诗词作为参考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诗词背景,自主学习诗词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师生谈感悟,并板书词题和作者。
投放情景式填空
出示需要探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题目
出示练习:《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链接网络资料,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反思授课中的得与失,成与败。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音乐,并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
两生白板展示,其他学生做在学案上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在听写本上完成练习
诵读文字,赏析图片,感悟主旨
作业写在阅读笔记上
课堂小结
1、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前置预习,老师在放手给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学生也在自由中竞出了效率。
2、利用播放音乐进行铺陈渲染,利用形象得体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望,让学生对古今扬州形成条理清晰的
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种图文并茂、音画
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幻灯片演示软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
读的即时生成。
4、眼、脑、口、手动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及课堂知识由具体到规律的总结,实现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
输给学生;它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突出生动优美的“语文味儿“,让
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激起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收益更大,
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