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

4.了解慢词慢词。

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荠()戍()窥()蔻()2.解释下列词语①弥望:②戍角:③驻:④春风十里:⑤胡马窥江:⑥渐:⑦杜郎:⑧豆蔻:(二)诵读感悟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C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以右为右。扬州在淮水东面,故称为“淮左名都”。
D“兰州”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4、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课题
扬州慢
课时
3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学习环节】预习热身→教材淘金→拓展感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使用说明】
预习案:通过30分钟阅读课本,仔细思考自主学习问题用10分钟时间完成它。(安排预习课)
一、学习必备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说课稿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说课稿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是一套针对初中生的课程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作。

本说课稿将重点介绍其中一首诗歌《扬州慢》,该诗由杨万里创作,描绘了扬州特有的悠闲宜人的生活态度。

2. 课程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扬州慢》的表达意境和核心思想;•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诗词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介绍《扬州慢》是一首描写扬州风物和生活环境的唐诗,主要展现了扬州人的豁达乐观和悠闲闲适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绘和宣扬,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和对繁荣都市的批判。

2. 诗歌分析•第一段(前四句):描绘扬州的优美风光和人们的悠闲生活;•第二段(中间两句):通过对迅猛发展的扬州市的对比,批判现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第三段(后四句):归纳出诗人心灵的归属和思考。

3. 诗词修辞手法诗歌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喻:通过将扬州比喻为优雅的女子,突出了扬州的美;•对比:通过对扬州和现代城市的对比,突出了扬州的宜人与宁静;•感叹句:用于表达诗人的个人感受和情感。

4.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表达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始终保持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5. 教学方法•初步理解:师生共同阅读诗歌,学生个人领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合作讨论: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意见交流和讨论,分享分析结果;•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感悟。

6.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音频等媒体展示扬州的美丽景色,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欣赏(10分钟):学生朗读《扬州慢》,理解基本意义和情感。

•第三步:诗歌分析(15分钟):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第四步:修辞手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了解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_12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扬州慢(淮左名都)》公开课教案_12




重点:学习本词虚实相济、用典、对比的手法。
难点:感悟本词抒发的《黍离》之悲。




自主学习——提出疑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点拨法




1、查资料,了解扬州的历史。2、利用多媒体展示扬州。2、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诵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对题意的把握,有助于诵读。
五、自主探究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二)赏析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过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已经了解词人姜夔及词的写作背景。
在原有的对姜夔人生经历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姜夔词风的理解。
三、解题
四、诵读
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苏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专题是:“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该专题有6首,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旬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姜夔的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扬州慢》《鬲溪梅令》。

二、教学《扬州慢》1、朗读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介绍作者和有关背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自隋代以后,扬州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繁荣,到了唐代,成了大都市。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教学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关键词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

一、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苏教版高二《宋词选读》《扬州慢》篇1课前预习一、相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文学常识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师:唐诗过后是宋词。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师:首先请问大家: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把握得很好。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预习案【自主学习】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1、姜夔简介: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

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炼,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2、背景: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在1176年冬至,21岁的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人名片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扬州慢学案(苏教版)

扬州慢学案(苏教版)

《扬州慢》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自主学习(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

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

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

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

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

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背景介绍《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经典的文学教材,由中国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于11世纪编纂而成。

该教材包含了唐代、宋代等时期的优秀诗歌和词作品,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和广为使用的文学教材之一。

《唐诗宋词选读》中,有一首名为《扬州慢》(也称为“淮左名都”)的诗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姜夔所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扬州城市风光的赞扬和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也描写了城市的紧张忙碌以及人们为生计而奔波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扬州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城市生活和文化背景,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扬州慢》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城市文化背景和生活状态;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唐代诗歌的理解;3.培养文学鉴赏水平,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4.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1.了解《扬州慢》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汉语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4.学会对古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

(二)教学难点1.分析《扬州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和意象;3.提高古诗歌的鉴赏力和理解能力;4.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文学欣赏:播放《扬州慢》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诗歌的诵读方式和音乐感受。

2.内容探讨:让学生看诗歌原文,边看边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评价,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并默读全文,思考内容;2.集体诵读并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3.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生字词汇和文化背景;4.给学生阅读小组,并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比如“理解意象”,“感受情感表达”,“分析韵律和表达技巧”等。

(三)文学鉴赏1.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诗歌,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2.相互分享在阅读《扬州慢》中产生的共鸣和感悟;3.引导学生针对《扬州慢》中的某个具体方面(如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发表自己的鉴赏评价。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扬州缓(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作者姜夔及其背景;2. 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感悟《扬州缓(淮左名都)》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君实,号淮左名都,中国南宋时期闻名词人、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以词为主,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扬州缓(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作品背景:《扬州缓(淮左名都)》写于南宋时期,描写了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以其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词的经典之作。

3. 主题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以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为背景,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匹夫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忧虑。

4. 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扬州缓(淮左名都)》以其精致的描写、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姜夔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学,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沉思。

其语言漂亮、意境深遥,被誉为中国古典词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审美意义。

5. 情感与思想表达:《扬州缓(淮左名都)》通过对扬州城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贵,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也能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导学活动:1. 朗诵《扬州缓(淮左名都)》,感受其音韵美学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主题和文学特点;3. 小组展示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理解和感悟;4.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思考和感受。

苏教版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一专题扬州慢教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版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一专题扬州慢教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

3、体味词中感慨昔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

2、体味词中感慨昔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1、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1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讨论释疑1、自由读一遍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明确:(1)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2)作者的情感(予怀怆然)(3)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三、成果展示1、作者在扬州见到听到了什么?体现了现在扬州怎样的特点?2、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3、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它们的不同特点的?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补充】“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

关于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提高对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意,背诵词作,分析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扬州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扬州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扬州吗?扬州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和历史遗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感受词作的美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姜夔。

2.分析词作的结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四)课堂讨论a.词作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b.你认为词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五)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1.介绍姜夔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词风。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扬州为题材的词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四、课后作业1.背诵《扬州慢淮左名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扬州慢淮左名都》,让学生了解了扬州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词作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分析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原文】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1.淮左名都:指扬州。

2.竹西佳处:指南宋诗人竹西的故居。

3.解鞍少驻:解开马鞍,稍作停留。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十一专题《扬州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十一专题《扬州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一专题《扬州慢》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具】电脑【一、新课导入:人是物非,物是人非,人物两非都是能引发人们的感慨的.当南宋的姜夔来到战乱后的扬州之后所发的慨叹就更加深沉了.二、新课推进1、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背景简介:【二次备课】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淮左名都)
一、词人名片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
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
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
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
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
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
姜夔妙制得佳人(一)
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
《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故读时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本词抒发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全词真实地再现了战后扬州惨不忍睹的景象,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胸中不能抑制的悲愤。

二、悟读,诗情画境
夜深了,薄衣禁得住凉风来袭吗?桥边的姜夔慢慢转身,水银一
样的月光轻泻在他脸上,有水珠儿落下,没入波心,无声无息……那
“豆蔻词工”的杜郎,如今来到此地,是否还能再“赋深情”?“桥
边红药”也只能空自招摇,不“知为谁生”。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
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请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试作分析。

答案
2.“废池乔木,犹言厌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拟人。

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3.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们的来历和作用。

答案《扬州慢》(淮左名都)的用典主要表现在化用现成诗句上。

在这一点上,姜夔颇
费苦心:他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便精心剪裁,使之故露痕迹;为避掠人之美,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

词中多次化用杜
牧不同的诗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名士风流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如此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扬州慢》网罗殆尽。

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姜夔之手的词句,不过参半而已。

杜牧旧句皆在言扬州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则全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词语。

这种大胆地化用成句,使得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而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①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往。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①燕雁:北来之雁。

②商略:商量,筹划。

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1)“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
答案以拟人手法写群山。

这既写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答案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下片是词人俯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

“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