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单独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枯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的秋已经深了,狂风怒号咆哮,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

茅草乱飞着穿过江又洒落在了江边上。

有的茅草飞得很高,缠在了高处的树上,而有的茂草飞得低,就飘在了地下的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有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迈无力,我忍着看对面的孩子做“盗贼”,公然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

我嘴唇喊得都干燥了也没能唤回来,回来的时候只能拄着拐杖,自己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风停了,乌云就像墨的颜色一样黑,天气阴沉昏暗开始变黑了。

布已经被盖了许多年了,冷的就像铁一样,小孩子睡觉的姿势不太好就把被子蹬得裂开了。

每到下雨的时候屋顶就会漏水,屋内全部都被淋湿了,雨水就像麻线一样一直在滴不曾间断。

自从战乱之后,睡眠的时间就变少了,漫漫的长夜,屋里漏水床上湿透,怎么才能挨到天亮呀?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展露笑颜呢,房子即使在风雨中也能坚定不动,就像山一样安稳,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么高耸的房屋,就算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啦!赏析: 此诗是在杜甫弃官时所作的,当时诗人居住在一座茅屋里,八月的秋风破屋,大雨倾盆。

又恰巧赶上安史之乱,诗人由自身的悲惨遭遇联想到了战乱中的灾难,因而写下了这首诗~刚开始的"怒、卷、洒、挂、飘"写出了秋风狂野之凶猛,烘托出了当时深秋季节昏暗阴沉的环境氛围,为下文做出了铺垫。

接下来的"老无力、倚仗、叹息、唇干口燥"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年老,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群孩子把茅草抢了去,自己却无可奈何,暗自叹息,突显了当时诗人的穷困潦倒。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 768)年暮时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当为公元768年冬天,杜甫携家避乱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时所作。

虽为七言歌行体,但是抒情性很强。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诗人直接倾诉感情来表现,其感情的激荡和沉郁程度,显然要比咏叹国家兴衰、个人遭遇深刻得多。

后半部分借助外物的感触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不平,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这首歌,千百年来一直被传唱着,也经常被谱曲而演唱。

每一次,我们都会被那悲凉而凄苦的旋律所打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一个老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命运凄惨悲凉,以及自己的贫困潦倒。

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凄凉的境界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次便是一种忧患意识在起作用,生活不安定,人民疾苦难以言状。

诗人深感社会黑暗,自己功名无望,流落四川,他心里燃烧着愤懑,在这首诗中把它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反映出他安史之乱前的生活。

他写于在战乱中逃难时期,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正任左拾遗,是朝廷的一员,但由于受权臣排挤,未能参加收复两京的工作,被迫离开了长安,来到四川。

“安史之乱”使国家经济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面对这种景象,诗人无限伤怀,有强烈的同情,同时也感到人世间的不平,但他无法改变现实,只好把满腔悲愤寄托在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切。

第二段:表达自己的苦闷和不平。

这些矛盾和痛苦,贯穿了全诗。

前面十句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一点修饰。

后面八句则是先写环境的恶劣,衬托心境的凄凉;然后再写所见到的自己一家四口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的画面。

诗人在这里以小景写大景,从细微处落墨,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与前面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

然而,尽管屋漏偏遭连夜雨,病树又遭风霜欺,严酷的现实还是使他不得不暂时搁置这种愁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凄风呼啸,茅草乱飞,这一场景,有力地烘托了“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痛苦、愁惨的境况。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一江一洒一江一郊,高者挂罥2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5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床一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6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3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4俄顷(qǐng):不久,顷刻之间。

5布衾(qīn):棉被。

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7庇(bì):遮蔽、保护。

深秋八月狂风呼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层层的茅草。

茅草乱飞,飘散在对岸一江一边。

有些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些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幼童欺负我年老体衰,当面抢我的东西,径直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只好拄着拐杖回来了,暗自叹息。

没多久风停了,天空中乌云漆黑,深秋的天色灰蒙蒙的,马上黑了下来。

我的棉被盖了多年,现在又冷又硬,像冰铁一样。

孩子睡不踏实,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一片潮一湿,可是雨还是像下密集地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缺少睡眠,在这漫漫长夜里,屋漏一床一湿,怎么才能挨到天亮呢。

怎么才能得到上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用来给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居住,让他们个个都展开笑颜,坚固的房子不会因为风雨而动摇,安稳得就像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楼呢,哪怕我的茅屋残破,自己冻死也甘心!【宏愿之美】这首诗写在公元759年,当时陕西发生饥荒,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在成都西郊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

不料第二年八月,突遇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饱经风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⑶,下者飘转沉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⑸。

公然抱茅入竹去⑹,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0)!【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下面是其作品鉴赏,欢送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枯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单独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枯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品鉴赏: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诗赏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诗鉴赏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来,即“杜甫草堂”。

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这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写的景象。

全诗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下者飘转沈塘坳”。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倾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

这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第二段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顽童抢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挂在树梢,跌落在塘坳,诗人本希望能拣回来一点以备修补房屋。

但是从村上来了一群顽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们也不听。

“忍能”、“面对”、“公然”描摹出了顽童的无所顾忌、大摇大摆地调皮情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军事、自然等多个领域,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它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秋风肆虐的景象。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在第一句中,杜甫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江东流无歇时。

" 这句话描写了茅屋在秋风的袭击下破败不堪,发出"破歌"的声音。

同时,杜甫也把茅屋的景象与长江东流的永恒不息相比较,体现了茅屋对杜甫来说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句中,杜甫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同时,杜甫也用"野火"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无法抹灭的。

在第三句中,杜甫写道:"路更阻且长,似乎又要到辽西。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自己的旅途艰辛,他似乎要继续向辽西远行。

"辽西"指的是杜甫当时所在的地方,也可以解读为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第四句中,杜甫写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华路。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他说故国"不堪回首",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它的悲惨现状,只能在"月明中华路"上流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传神的抒情诗。

它既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的景象,也表达了杜甫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良知和感情丰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寂寥之感一览无遗。

古代诗人杜甫曾以此为词,
表达了对逆境的沉痛和自我陶醉。

一、正文赏析
1. 描述茅屋。

杜甫笔下,茅屋无华而朴素,简单粗糙却实际稳健;
2. 秋风所破。

秋意逼人,茅屋被寒风所吹,不堪重负,形同破败;
3. 仄令才情。

杜甫神采飞扬,所借仄令为律吉,配合选材得当,文词
精微,借此表现自己沉痛之情。

二、感悟
1. 人生有起伏。

文章所表达的茅屋落寞之感,是对人生的一个自然跨越;也让人们在逆境中体察生命的脆弱;
2. 追求平淡。

平淡,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是需要我们调整思想,通过平淡打造人生精品。

我们要追求平淡,保持清醒,拥抱生活中的
点滴;
3. 耐力的意义。

秋风所破的茅屋让人怀念其坚韧的耐力。

人生充满了
波折和坎坷,将耐力应用生活中,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到胜利
的彼岸。

三、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杜甫创作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对逆境时刻坚
定信念和锤炼耐力的强有力提示。

我们要珍惜生命,掌握人生,勇于
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持梦想,践行自我,让生命因坚持而更加充实与美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等场景,反映了诗人困苦的生活处境,同时也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诗的开篇就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出狂风肆虐的景象。

风势之猛,竟能将屋顶的茅草卷走,足见诗人居住环境的简陋和脆弱。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被风吹得四处飘散,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有的落入池塘,生动地展现出风的狂暴和茅草的无奈。

接下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几句描写了群童抱茅的场景。

群童的行为或许并非出于恶意,但在诗人眼中却倍感无奈。

他年老体弱,无法阻止,只能呼喊,却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无奈叹息。

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艰难,也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即弱势群体在困境中往往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渐暗,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几句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生活的困苦。

被子多年未换,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

屋子到处漏雨,没有一处干爽的地方,雨丝密集,让人难以入眠。

诗人经历了战乱,本就睡眠不足,如今又遭遇这样的困境,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然而,即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诗人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初中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背景材料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

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

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

“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

“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

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篇一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

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情真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

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

“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

“渡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

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

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一个老人居住在茅屋中的艰难生活。

八月深秋,狂风大作,茅屋被卷得乱七八糟。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池塘,高处的茅草缠绕在树梢上,低处的茅草漂浮在水中。

南村的孩子欺负老人,抢走他的茅草。

老人无法阻止,只好自己回家叹息。

不久后,天空阴沉,秋季的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

老人的被子像铁板一样冷硬,孩子的睡姿把被子踢破了。

屋子漏雨,整个房间都湿漉漉的。

自从安史之乱后,老人的睡眠时间变少了。

他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宽敞的房子,能够庇护所有贫困的读书人,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希望自己的茅屋能够被高耸的房子所代替,即使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他也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日昼(sù)乾(xī)坤(kūn)倚楼盼,恍惚(rù)仙娥(iáo)观我狂。

〞诗人在屋内等待天亮,眼巴巴地盼望着天明,却又恍惚地看到了“仙娥〞,这是对现实和幻想的交织。

此处的“恍惚〞,既指诗人的精神状态,又暗示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状态。

他在这个茅屋里,有时候是如仙境般的想象,有时候又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这种状态的交替,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更加深刻。

第三段中共有四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怒。

他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愤怒于时局的不公。

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感慨。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他的茅屋被大风摧毁,他的理想被现实所打击。

他愤怒于时局的不公,愤怒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第四段中共有三句,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但愿(qiān)有心人,都在此间住。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希望。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在这个茅屋里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生。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狂风破屋的困苦处境下的遭遇和感慨。

诗的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通过“怒号”一词,生动地展现了秋风的凶猛和无情。

“卷我屋上三重茅”,直接点明了秋风对作者茅屋的破坏,那被风卷走的茅草,飞过江去,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飘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景象十分凄惨。

这几句不仅描绘出了风的强大破坏力,也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了一群孩子当着作者的面抢走茅草,而他年老体弱,呼喊无用,只能无奈叹息。

孩子们的行为或许是出于顽皮,但在作者的眼中,却更加深了他的困苦和无助。

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不懂事的无奈,也反映出他生活的艰难。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作者的被子已经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就像铁一样。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屋子四处漏水,没有一处是干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滴。

这几句细致地描写了作者在屋内的恶劣处境,让人深切感受到他生活的贫寒和艰难。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作者想到自己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就很少能睡个好觉,如今在这漫长的雨夜,更是无法入眠。

这种痛苦不仅来自身体上的寒冷和潮湿,更来自内心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上元二年(7 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

(24)向:渐近,将近。

(25)茅屋:这里指草堂。

这首古诗的译文大意如下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

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这是诗圣杜甫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我自幼习读的唐诗中,特别喜欢的一首。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

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朝另一位大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于大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杜甫崇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写下大量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传世的作品大约有1500首,大多分集于《杜工部集》。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所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大家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是属于杜甫的晚年作品,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令人感动。

一个自顾不暇的落魄诗人,在秋风怒号,卷走自家靠筹借银两造起来的茅屋屋顶之时,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仅此一句,已经可以叫当今天下所有的执政者无比汗颜!今天,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有多少各级官员,自己拥有数套,十数套,甚至是数十套房产的时候,会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想到有多少老百姓挤在简陋不堪的破屋子里,经受风风雨雨的煎熬?这就是笔者尤其喜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由了。

当然,喜欢的不仅是作品中,折射出来的忧国忧民现实主义情怀;同样也十分欣赏诗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长歌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采用了句句押韵的手法,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感觉到阵阵秋风越刮越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第一句的起势就非常迅猛,“风怒号”三字,越急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秋风咆哮的巨大声响。

尤其一个“怒”字,用得极好。

把秋风拟人化,诗人好不容易千方百计筹借银两,盖了这座茅屋,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屋顶层层茅草。

上下两句联系紧密,又极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焦急万分的心境,刻画得十分生动。

第三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接在上句“卷”字的后面,“卷”起的茅草随风“飞”走,一直“飞”过江去,然后像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一共不过七个字,却为读者形象生动地画出一幅动态的画面。

“高者挂罥长林梢”,高处的挂着树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低处的沉入河塘,再也收不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六个动词一个接一个,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鲜明画面。

这些画面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情怀,心境,更是紧紧抓住了我们的视线,让读者随着诗人拨动的心弦不断起伏跳动。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他并没有抽象地去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景,在十分客观地描写过程里,给人们展示出这样的场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站立在屋外的瑟瑟寒意里,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一直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各处。

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立刻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部分也有五句,这是对前面第一部分的发展和补充。

前面已经写了“洒江郊”的茅草大部分已经无法收回了,可总还有些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却不料被“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

为什么这些村童敢这么做?是“欺我老无力”。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富力强十分强壮有气力,又怎么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我们不能把这句诗理解为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这样的诗句,不过是表现出诗人,因年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

最后也只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把一位老人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实在也是诗人已经贫困潦倒到极致的无奈。

诗人在另一首诗,《又呈吴郎》中写道“不为困穷宁有此”,不到十分困穷,有岂会因为对大风刮走了几捆茅草而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家中同样十分困穷,又岂敢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些看似白猫的勾勒,已经为尾句打下伏笔:因为四海皆贫,才会产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怀和崇高愿望。

“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严格上分析,是对前面两个部分的总收。

诗人听到北风狂叫,非常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拄杖出门,直到眼睁睁看着风吹屋破,茅草再也无法收回,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的一个“依”字,与“老无力”三字遥相呼应,充分表现出一位老态龙钟的诗人。

结尾三个字“自叹息”,其中的“自”字,是那样显得沉痛,如此不幸的遭遇也只独自叹息,世风的淡薄,已然意在言外了。

我们更加从全诗看到,诗人的独叹内容十分深广。

他在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贫苦百姓。

第三部分共有八句,实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有户外转向屋内。

这八句诗,完全就是一首七言古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开头两句:诗人那用饱蘸浓墨的巨椽,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氛围,暗淡而愁惨,从而烘托出诗人同样暗淡愁惨的心境。

这样的昏天黑地,接下来必定是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落。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是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既生动又形象,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的断然写不出来。

被子又旧又破,被睡相不好的小儿子已经蹬破了被里。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为什么会冷?一是即将下雨,阴雨天气是很冷,二冷,是人情冷。

马上又是五六两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多么可悲的生活,屋漏无干处,淅淅沥沥的秋雨如麻,没完没了。

这是多么深刻的描写?在这样的悲惨世界里,有多少贫苦之人在苦苦挣扎?这一部分的最后两句,自然而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前一句“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没有停留在自己的贫苦生活,而是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在这种状况下,又岂能睡得着?如此忧国忧民的胸怀又遇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彻夜不眠显得那样真实自然。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无论怎么都必定是一个长夜难眠的日子。

这里的“何由彻”又和前面的“未断绝”相互照应,把诗人急切盼望雨停,盼望天明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诗人通过这些真切的个人艰苦处境联想到更多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自然而然地发出了最后结尾部分的心声与呐喊。

作品的高潮第四部分这部分是整个作品的精华所在,一共也是五句,又分成前三后二,两个部分。

前面的三句是自古以来人们最为赞赏的,一共23个字,却表现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无比宽阔的胸怀,他似乎是在苍天发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第一句用了七字句,中间却用了九字句,然后,又一个七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