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美版)PPT课件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点拨: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六)本课名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作背景
导思1.作者是在怎 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诗?
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 很快生活就陷于困窘。他曾采草药出售以糊口,曾经 去买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但这些都救不了穷, 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也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豪 门和亲友之间,乞求一点援助。
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坚持了10年。安史之 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 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 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 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对饥饿 所付代价的描述呢。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
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 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 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 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 忧患,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 想的,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 诗人,就是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 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 情怀。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课件
强化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程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 语言和艺术手法,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 平。
传承中华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承载 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80%
拓展知识视野
希望学生能够将本课程所学应用 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拓展 自身的知识视野。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社会 批判。
VS
艺术特色分析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 的比喻,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通过具体的 景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茅屋被秋风吹 破后的凄凉景象。同时,杜甫还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表达了对穷苦 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
创作地点
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作品的影响与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 诗歌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诗通过描述杜甫在安史之乱 期间流离失所、居无定所的生 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 命运的深切关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 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巅峰之 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杜甫的生平简介
02
01
03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 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历经安史之乱 ,饱受战乱之苦。
杜甫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 的人道主义情怀。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业布置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千 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 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呢? •题目:杜甫,我想对你说……
谢谢
第四节赏析 1、天下寒士能不能换成“全家老幼”? 2、诗人在自己经受痛苦处境中想到的 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这 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新制布裘》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 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 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第二节赏析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 二叹周围的人苦,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诗人的叹息中有苍生)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天气? 下雨 2、“铁”字的赏析
3、这节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
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歌:
• 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
•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ng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转 俄 顷 丧 乱 广厦 见此屋
——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1题)“: ……为……所回…归…”诗歌 课堂小结 • 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2)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浣**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
(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yǐ 倚杖
shà 广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二 写一写字形
突wù( 兀 )
塘ào( 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大bì( 庇 )天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二)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 做。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 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 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 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 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 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 喝止不住。
①自己的穷苦。茅屋被风吹破,不知如何度日。 ②他人的贫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③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贰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贰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 出诗人怎样的经历和心情?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Fra bibliotek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茅飞 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
三重: 多层。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长: 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 水势低的地方。
贰
句子理解及手法运用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准
学习目标
备
1. 能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欣赏诗歌词句、写作特 色,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学习高尚的价值观。
贰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 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 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逃出长 安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 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 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 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 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 塘坳。” 使用的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 沉
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 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 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我”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 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南村群童幼稚无 知,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 活困苦。
6.第三段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 样的生活状况?
“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 “冷似铁”中“铁”字表明被子很破 旧,很冷,很硬,说明杜甫的生活很 困窘。
7.“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何由彻”以反问式的 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 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 心情。
【写作手法】运用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 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蓄势。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 “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 活十分凄苦。 【赏析】写秋雨屋漏,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何由彻”与“未断绝”照应,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迫切之情 溢于言表。
歌行体
歌行体的特点: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 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 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 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ĭ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古 体 诗
古体诗,是与 近体诗相对而言 的诗体。在平仄 、句数等方面不 像近体诗那样受 到格律的严格限 定,因而吟诵时 比较自由,表现 出的是一种自然 的音乐美。
近体诗,又称 今体诗、格律诗 ,初唐之后,形 成的又一诗歌体 裁,讲究平仄、 对仗和押韵。在 近体诗篇中句数 、字数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要求。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
见
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
诗 心
代的苦难。
——霍松林
20
如今广厦千万家,天下寒士俱欢颜 。
安居 乐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 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 。诗人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国家历史之丧乱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 深沉郁勃之气,不可谓不“沉郁”。于此同时,全诗蜿蜒曲折的意脉 ——先言个人茅屋与历史家国的破败与破碎,笔势一转 , 以个人精神 理想突破眼前现实,再经由广厦、苍生、天下之新境抒发心忧天下的 济世情怀——更是将“顿挫”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群童“破”相 丧乱“破”家 理想“破”灭
10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48岁辞官之后带着
全家四处投亲靠友。公元761年春天,在
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
——余秋雨
18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
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
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
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篇1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
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生: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
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
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
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
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
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
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 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汇报人:
2023-12-24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
时代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后,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 川定居,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初唐时期
以宫廷诗人为代表,追求 辞藻华丽和对仗工整,内 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自然 风光。
盛唐时期
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 诗人,他们的作品思想深 刻、艺术精湛,代表了唐 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晚唐时期
诗歌创作风格多样化,以 李商隐、杜牧等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 的抒发和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01
音韵、节奏等音乐性表现
音韵和谐
作品运用押韵、平仄等音韵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性。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等句子,读来朗朗上口 。
节奏鲜明
通过运用长短句、排比等手法,使作品节奏鲜明、富有变化。如“南村群童欺我 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等句子,节奏紧凑有力,表达了作 者的愤懑之情。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杜甫其他作品欣赏
80%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0%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 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 咸阳桥。
80%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 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 骨肉匀。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ppt课件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
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 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 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 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 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 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14
思考: 诗人的理想在当时可以实现吗? 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15
诗
草
圣
堂
著
留
千
后
秋
世
——朱德
16
拓展延伸
对话诗人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 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 的老人说些什么?可参考示例;也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 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 (提示:明星、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 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 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 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节奏划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 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白对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 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 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 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 “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 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重点突破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怎样的经
历和心情?
答:既写了诗人眼前夜雨屋漏、长夜难眠的窘迫处境和切 盼雨停和天明的迫切心情,又使人联想到诗人安史之乱以 来的种种痛苦经历。由风雨飘摇的小家——茅屋扩展到战 乱频繁、残破不堪的整个国家,既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不幸 遭遇的痛苦反思,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重点突破 ➢“归来倚仗自叹息”,作者可能在叹息些什么?
答:自己的穷苦。茅屋被风吹破,不知如何度日。他人 的贫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战乱给人民造 成的痛苦。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段 狂风破屋 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起: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
概说段意
➢第一段:狂风破屋 ➢第二段:群童抱茅 ➢第三段:雨漏难眠 ➢第四段:祈盼广厦
作者心情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和品 评人物形象——根据课文来说话,诗人 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 何心情愁苦的人。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 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 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 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 望崇高的人。
文章结构
➢第一段:起——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 ➢第二段:承——这是事件承接的发展 ➢第三段:转——这是景情交融的描述 ➢第四段:合——这是卒章显志的结尾
活动三:细读,品评人物形象
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 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 这首诗是关于“作者情怀”的故事。
2.体裁“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以七言体为主。“歌”的特 点:放情长言,杂而无方。
歌行名篇:《燕歌行》《琵琶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恨歌》。
3.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茅 屋 为 秋 风 杜所 甫破 歌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 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有1450余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 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也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 杜”。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课件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 教师总结
01 课程导入
杜甫简介
01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
02
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 人民苦难的诗歌,作品风格沉郁 、厚重,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 现实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 安史之乱后流亡四川时所作。
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郊的浣 花溪畔,茅屋为秋风所破,生活
十分艰难。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 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慨。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厚重,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多以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为主题,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堂提问: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
总结词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反思这首诗对他们自身的启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认 知。
详细描述
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从这首诗中获得的启示。学生的回答可以是 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启示。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他们 将诗歌的启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
分析杜甫其他诗歌的主题思想
总结词
拓展阅读,全面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
详细描述
学生可以选择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思想,与《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进行比较,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思想。
05 教师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回顾
重点回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2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翻译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教学目的:
▪ 1感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 忧民情思
▪ 2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免费课件( 完美版 )PPT 课件ppt 优秀课 件ppt 课件下 载ppt免 费课件 ppt精 品课件
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5张PPT)
问题引领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 的“怒”字。
“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秋风来 势猛,声音大,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 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喝止不住。
译文:南边村庄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 做抢掠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 焦口干已喝止不住,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2、歌行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古诗词曲鉴赏】
多层茅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着,挂住。 高。 罥,挂结。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高气爽风怒号,卷走我屋上的多层茅草。茅草 飞渡浣花溪洒向临江的郊野,飞得高的在高树梢上挂着,飞 得低的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秋风: 助童盗茅
人
群 童
民
盗 茅屋: 茅草被盗
疾
茅
苦
“我”:痛心
【赏析】【赏析】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 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 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 下伏笔。
高耸的样子。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 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 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高耸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 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破屋漏雨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9篇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9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1株洲市淞欣学校许艳鑫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5、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
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
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怀有“致君尧舜上”的
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
当道,屡试不第,756
年才得一小官,“安史
之乱”时被俘,757年
逃出虎口,投奔肃宗,
任左拾遗。759年,关
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
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
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
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
.
自学检查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
再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各抓节
段关
小键入
标词情
题
境
.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 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 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
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 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 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
生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析诗题
❖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 在朋友帮助梢 庇护
wù qīn chóng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
朗诵要求
❖ 1、读准字音。
❖ 2、注意朗读技巧:(1)注意语调的高低
❖
(2)语速的快慢
❖
(3)语音的轻重
❖
(4)停顿是否恰当
(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 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 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 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 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 个词更好?
(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
处?
(还有:“飞”——“洒”——“挂”——“飘 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 感场面。)
归来倚仗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被里子)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
❖ 为”读wéi,在这里“--为---所”被动句 式。
❖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
首即事抒情诗。 .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 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 “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 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 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 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 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 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 力憔悴啊。)
.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 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 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 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 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李白 ❖ 杜甫 ❖ 王维 ❖ 李贺 ❖ 刘禹锡
考考你
诗豪 诗佛 诗仙 诗圣 诗鬼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
茅
屋
为
秋
杜 甫
风 所
破
.
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 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 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 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 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 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 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企盼广厦
忧民生疾苦,察人 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 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 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
理解词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 忧国忧民 )
.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 “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 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 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 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 深沉情感。
.
小结
全诗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 凄凉的生活,体现要让天下寒士得 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 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