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
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
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
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
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
”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
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
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3+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三)第三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②在全明星赛后,他改头换面....,不再只想着传球,而是主动投篮,整体投篮命中率更是高达66.7%,完全找回了自信。
③在冰雹灾害到来之前,这个市的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④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处心积虑,营私舞弊....,为他的小舅子——一个抢劫犯开脱罪责,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⑤见这孩子真心喜欢和热爱武术,他也不吝赐教....,亲自示范各种动作。
⑥炫耀性消费,即人们通过财富、礼仪、服饰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消费,这也许就是人们对某些奢侈品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D[①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
使用正确。
②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
贬义词。
使用错误。
③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使用正确。
④营私舞弊:为谋求私利耍弄手段,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此处应为徇私舞弊。
徇私舞弊:为了私利而做不合法的或错误的事。
⑤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
敬辞,用于向人请教时。
使用不当。
⑥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导学号:79942081】A.这部电影目前以50亿票房成功登顶,成为国内电影单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导演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B. 2017年9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将十万元捐助款交给病床上的钟女士,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钟女士的康复治疗的费用。
C.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2+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二)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D.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B[B项,更:改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3】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B[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4】A.大王来何操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夫晋,何厌之有D.不然,籍何以至此B[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鸿门宴》中,表示“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地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7分)【导学号:79942055】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
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
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
”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李全往青州,..直秘阁、通判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
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兵,犹足制之尔。
”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1单元+单元综合测评+1+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屏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_④_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息“高考志愿、热门专业、学以致用”,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处用“这”来指代上一句话,用“其实”进行引转。
此处用“这其实”“其实这”“实际上”都是可以的。
“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是……不是……”为并列关系,②处不需填内容,当然填“而”也不影响这种关系。
③处需要一个客观表达“屏弃功利性”作用的词“能”或“会”。
至此答案已确定为B,后面可以来验证:④处依旧承接③句客观表达的语气,选“认为”,⑤处解释原因,⑥处和后文的“也”照应。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
②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
现在,堤上种植着美人蕉和菖蒲,河里则放养着几万尾鲢鱼,美化了视觉环境,也净化了水质。
④不滥施刑罚,不以言获罪,即使一人犯法,也不搞朋坐族诛....,这才是法制社会应有的基本准则和精神气度。
⑤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⑥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溪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练习题(附解析)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练习题(附解析)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综合练习题(附解析)(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解析】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解析】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行李之往来B.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倚柱而笑C.①君为我呼入②窃为大王不取也D.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解析】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B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B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1)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鸿门宴》)(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1+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24】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A[①苟且偷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意思。
与语境不合。
“苟且偷生”与“不可轻易言死”相对,应该用“苟且偷生”。
②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可以作定语,使用正确。
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等)。
本句不是“搬用”的意思,而是“笼统含糊,不加分析”的意思,应用“囫囵吞枣”。
④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的意思。
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
而“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
所以此处应用“应有尽有”。
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使用正确。
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79942025】A.这部迪士尼动画影片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综合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综合检测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
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
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
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
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
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
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原创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联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
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
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
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关注。
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
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
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
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
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
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9942118】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91110135】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
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
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
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
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
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
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综合测评(一).doc
综合测评(一)(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寥.(liáo)廓方遒.(qiú)沁.(qìn)园春百舸.(kě)争流B.峥.(zhēnɡ)嵘.(rónɡ) 青荇.(xìnɡ)橘.(jú)子洲星辉斑斓.(lán)C.下载.(zǎi) 颓圮.(pǐ)大堰.(yàn)河叱.(chì)咤.(zhà)风云D.冰屑.(xiāo) 团箕.(jī)分.(fēn)外香妄自菲.(fěi)薄【解析】A项,“舸”应读“ɡě”。
C项,“载”应读“zài”。
D项,“屑”应读“xiè”,“分”应读“fèn”。
【答案】 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沧茫萧瑟打渔船意气风发B.惆怅云彩万户候枯躁无味C.挑衅抱歉明信片貌和神离D.长篙伫立挖墙脚凄婉迷茫【解析】A项,沧—苍,渔—鱼;B项,候—侯,躁—燥;C项,和—合。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测D.品味贯注揣摩【解析】“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一般做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一般做动词。
“灌注”指浇注,注入(心血)等;“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
“揣摩”指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指推测,猜测。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来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测评试卷(共4套含答案)【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测评试卷(共4套含答案)单元测评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附详细解析)【推荐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附详细解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附详细解析)(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信笺饯行栈道浅浅水声B.嘺望獠牙积潦星火燎原C.木屐孱头潺湲削足适履D.稂莠踉跄阆苑琅琅书声【解析】C项分别读“jī、càn、chán、lǚ”;A项,“笺”“浅”应读“jiān”,“饯”应读“jiàn”,“栈”应读“zhàn”;B项,“嘺”应读“liào”,“獠”“燎”应读“liáo”,“潦”应读“lǎo”;D项,“稂”“琅”应读“lánɡ”,“踉”应读“liànɡ”,“阆”应读“lànɡ”。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陨身不恤风神潇洒炯乎不同炉火纯清B.涕泗交流绽露头脚左顾右盼步履稳健C.黯然神伤雷励风行酣畅淋漓不能自已D.默默含情鸦鹊无声佳作迭出短小精悍【解析】A项,“陨”应为“殒”,“炯”应为“迥”,“清”应为“青”;B项,“绽”应为“崭”,”脚”应为“角”;C项,“励”应为“厉”;D项,“默默”应为“脉脉”,“鹊”应为“雀”。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铁道部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责任归咎于信号灯问题,实在是差强人意,民众质疑声一片。
B.着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8月12日晚,人们争相目睹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盛况,深圳街头万人空巷,车流、人流比平日多了许多。
D.余积廉曾在电影《欢颜》、电视剧《天蚕变》等炙手可热的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并导演了《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电影,常和任达华、古天乐等明星合作。
【解析】A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
此处属望文生义,与句意不符。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综合测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①综合测试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89950482国庆节的精神内涵国庆节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特定节日,其时间性内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个特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们现在以阅兵、游行、歌舞等方式加以庆祝,记住并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欢欣鼓舞地告别了他们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体验他们的快乐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充分地体验他们曾经的苦难。
勤劳、勇敢、智慧的他们长期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后,他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合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权形式,才是他们获得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唯一出路;从意志考验上来说,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的代价,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情感体验上看,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的血雨腥风的反抗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
这些认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结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最高实体的诞生,它是我们先辈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一百多年血泪与智慧换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绵延的产物。
节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那个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和纪念,更重要的是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
体验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与代价,现在的我们就会由衷地记住并感谢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祖国”的神圣和伟大,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效仿先烈和前辈们为祖国献身的冲动和力量,就会在情感上产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
这种认知、冲动和情感就汇成了一种当代的个人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这就是一种“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透过这种“精神”,伟大的祖国就成了我自身的体现,祖国的伟大就是我自身的伟大,祖国的富强就是我自身的富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会产生为祖国的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曾巩何以入选“唐宋八大家”?曾巩的一生比较简单,他从十几岁开始读书,到三十九岁中科举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半耕半读。
后来出去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既没有像欧阳修、王安石那样参与或经历过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没有像韩愈、苏轼那样一生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
他的生活阅历不很丰富,比较单纯,逐渐养成沉静内敛的个性。
曾巩又长期担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负责整理、编校古代典籍。
他在遍览群籍、编校典籍之余,撰写了不少目录序文,如《<战国策>目录序》等,这类文章不仅阐明古籍的存佚流传,而且借叙说朝代兴亡而标举儒家的义理学说。
其文风自然是议论多于抒情,说理多于谐趣,端正有余而灵动不足。
这也正是曾巩的风格,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这类文章有一种温文尔雅的中和之美,一种敦厚端庄的平和之美,一种沉静充实的祥和之美。
曾巩的文章大都不够生动,不够有趣,但他的文章是最规范的。
这些文章语言简洁、典雅,布局端正、严谨,思想单一、纯净。
虽然不免有点保守呆板,但是从学习的角度而言,是最实用的典范之文。
曾巩的文章、道德在北宋备受大家们的推崇。
到了南宋时期,大哲学家朱熹非常欣赏曾巩。
他读曾文手不释卷,并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认为曾巩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家,认为他的文章是孟子、韩愈以来写得最好的。
应当说,这个评价很重要。
南宋孝宗时期,曾巩的老乡、江西南丰人陈宗礼认为曾巩文章非常端正,认为他不仅是位古文大家,而且是一位大理学家。
这符合南宋时期尊崇理学家甚于文学家的风尚,迎合了当时人褒扬道德甚于文章的传统。
曾巩的身份较之在北宋时期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明代文坛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茅坤倡导人们学习唐宋古文,他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将曾巩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
曾巩进入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家行列,其文章流传后世数百年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解析:解答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与原文相关的句子仔细比较。
B项,原文是“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他们”指代的是古人而非当代学者。
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
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解析:“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理解有误,原文是说“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
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慎终追远的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解析:“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颠倒了因果关系。
答案: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
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材料二: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
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
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C.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和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解析:“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家地区存在的投资风险。
答案:D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解析:B.材料一无打比方。
C.原文是说“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非“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可见其是最权威的”于文无据。
答案:AE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