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

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

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相指金属或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格结构相同,或原子聚集状态相同,并与其他部分之间有明确界面的独立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组织是指用肉眼可直接观察的,或用放大镜、显微镜能观察分辨的材料内部微观形貌图像。

固溶体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α-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e+Fe3C 含碳0.77%)。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回火是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的工艺。

热处理手段的补充(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热处理名词解释: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热处理名词解释: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热处理名词解释: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方法。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

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

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

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

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

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σ/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

E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14、断裂韧性: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散的属性或材料的韧性。

1、金属特性:金属在固态下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②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③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不透明性和金属光泽;④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4、晶体与晶体特性: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一类物质称为晶体。

晶体特性:①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②具有确定的熔点;③具有各向异性;④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5、空间点阵:将刚球模型中的刚球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列阵,称之为空间点阵。

6、晶格与晶胞:描述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结晶格子,简称晶格。

从晶格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这个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7、晶面与晶向:在晶体中,有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8、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为确定晶面和原子列在晶体中的空间位向所采用的统一符号,分别称为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

9、晶面族(或晶向族):某些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晶面(或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称为晶面族(或晶向族)。

10、配位数与致密度: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目称为配位数;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2、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叫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14、点缺陷:在三维尺度上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一般不超过几个原子间距。

点缺陷主要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15、线缺陷:在二维尺度上很小,而在三维尺度上很大的晶体缺陷,包括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及答案

第四章 钢的热处理?复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热处理是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 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等温转变 等温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冷却到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区间内等温保 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相变。

3.连续冷却转变 连续冷却转变是指工件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速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 的相变。

4.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或合金元素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退火 钢的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 工艺。

6.正火 正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7.淬火 钢的淬火是指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 回火是指工件淬硬后,加热到 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 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9.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是为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 艺。

10.渗碳 为提高工件表层碳的质量分数并在其中形成一定的碳含量梯度,将工件在渗 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11.渗氮在一定温度下于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 渗氮,又称氮化。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 退火 、 正火 、 淬火 和 回火 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 表面淬火、 电解液加热 表面淬火 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 渗碳 、 渗氮 、 碳氮 共渗 和 渗硼 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 加热 、 保温 和 冷却 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 P 、 S 和 T。

6.贝氏体分 上贝氏体 和 下贝氏体 两种。

7.淬火方法有: 单介质 淬火、 双介质 淬火、 马氏体分级 淬火 和 贝氏体等温 淬火等。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结合键:材料在凝聚态(液、固态)下其原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键。

结合键的强弱可用键能的大小表示,一次键的键能较二次键大得多。

一次键:通过原子外层电子的转移或共享而形成。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由原子通过相互得失价电子形成正、负离子,正、负离子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键。

一般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如NaCl、MgO等。

(无方向性)共价键:通过相邻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的方式使每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的八个,其形成的键为共价键。

一般在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如金刚石、SiC等。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金属键:金属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价电子而形成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当许多金属结合时,失去价电子的金属正离子常在空间整齐排列,而自由电子则在正离子之间自由运动,依靠这种方式结合起来的键称金属键。

二次键:通过原子间的偶极而使分子之间结合在一起的键。

(氢键,范德瓦尔斯键)范德瓦尔斯键:1.分子间的作用2.具有普遍性3.键能非常小。

氢键:1.氢键一般表达式:X--H----Y 2.与氢的特殊作用有关,不具普遍性3. 并非所有含氢的分子都存在氢键4.本质上为范德瓦尔斯键,但键能要大得多。

晶体:其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原子团等)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材料。

具有各向异性。

可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四种。

非晶体:其基本粒子的排列处于无序状态,实际为一种过冷液体。

(具有各向同性)结晶:由液体转变为晶体的过程。

有体积的突变。

通过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实现。

凝固:由液体转变为非晶体的过程。

无体积的突变。

单晶体:由一个晶核生长而形成的晶体称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许多个晶核同时生长而形成的许多个微小单晶体组成的。

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具有伪各向同性。

第二部分材料中的晶体结构晶格与晶胞:为表达空间点阵排列的几何规律,人为地将点阵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形成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

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2.奥氏体化: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的转变过程3.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4.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 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

5.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6.过冷奥氏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但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7.退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Ac1以上或以下,保温以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8.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9.不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0.扩散退火:将工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亚共析钢通常为1050℃~1150℃),长时间(一般10~20小时)保温,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12.淬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共析钢与过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低于Accm)的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的速度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13.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14.回火:淬火后再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5.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

热处理答案(1)-1-副本

热处理答案(1)-1-副本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

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

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4等温淬火: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期保持在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这种淬火称为等温淬火。

5热疲劳:金属材料由于温度梯度循环引起的热应力循环(或热应变循环),而产生的疲劳破坏现象,称为热疲劳。

6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7淬透性:淬透性是使钢强化的基本手段之一,将钢淬火成马氏体,随后回火以提高韧性是使钢获得高综合机械性能的传统方法。

8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

9二次硬化: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

10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11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12化学热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有时兼用物理方法改变钢件表层化学成分及组织结构,以便得到比均质材料更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13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14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15分级淬火: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工艺,用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热处理通过加热和冷却材料,经过一系列精确控制的温度和时间过程,使材料达到特定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要求。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导电性等性能。

通过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组织相态和晶粒大小,从而实现更好的性能和特性控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热处理名词解释:1.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指将材料加热到固溶温度,使其形成均匀固溶体,然后经过迅速冷却固定固溶体结构。

这一过程常用于合金材料中,通过固溶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等性能。

2. 调质处理:调质处理是指将已经固溶处理的材料加热到特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通过适当的冷却速度实现材料的调质。

调质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3. 淬火:淬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以快速固定材料的晶体结构。

淬火可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但可能会降低材料的韧性。

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工艺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水淬、油淬、盐淬等。

4. 回火:回火是指将已经淬火的材料加热到较低的温度,并通过保温一段时间实现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调整。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并提高抗脆性。

5. 等温处理:等温处理是将材料在一个特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以达到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

等温处理常用于合金材料,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可形成特定的相变组织,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总结: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以实现目标性能要求的工艺。

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如固溶处理、调质处理、淬火、回火和等温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热处理对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

热处理的参数选择和控制对于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准确的测试和优化。

名词解释热处理

名词解释热处理

名词解释热处理
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加热来改变材料内部性质的过程,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

在热处理过程中,热量被传递到材料表面或内部,从而改变材料原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使材料表面或内部产生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热处理通常用于改变材料的温度、硬度、韧性、脆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质。

常见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高温保温、低温退火、高温回火、淬火和回火等。

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需要改变的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生产用途等因素。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热处理工艺常用于提高汽车发动机零件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以及改善零件的强度和韧性。

除了用于工业生产,热处理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热处理技术常用于制造枪支、炮弹、导弹等武器,以及改善士兵的身体条件和战斗能力。

在航空航天领域,热处理技术常用于制造飞机零件、火箭发动机等,以提高零件的强度和韧性,降低材料成本。

在医学领域,热处理技术常用于制造手术器械、医疗设备等,以提高它们的强度和耐久性。

热处理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技术,它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军事、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满足社会对高品质、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热处理:所谓金属热处理,是借助于一定的热作用(有时兼之以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其他作用)来人为地改变金属合金内部的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操作。

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是用于消除或减少铸态合金非平衡状态的热处理。

基于回复、再结晶的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变形织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冷变形造成的亚稳定状态,使金属材料获得所需组织、结构和性能。

基于固态相变的退火:这是一种以固态金属合金经高温保温和冷却所发生的扩散型相变为基础的热处理。

淬火:将金属合金从固态下的高温状态以过冷或过饱和形式固定到室温,或使高温相在冷却时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亚稳状态,称为淬火。

淬火过程中晶体结构不发生变化叫无多型性转变的淬火,若淬火时金属合金的晶体结构类型发生改变,则称为有多型性转变的淬火。

时效或回火:室温保持或加热使过饱和固溶体分解的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将热作用和化学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是一种将塑性变形的形变强化和热处理时的相变强化结合,使成型工艺与获得最终性能统一起来的一种综合工艺。

临界浓度:凡组元浓度大于k的合金,在该种铸造的冷却条件下均会出现非平衡过剩相。

k浓度称为临界浓度。

聚集与球化:所谓聚集就是过剩相质点粗化过程,其特征是小尺寸质点溶解而大尺寸质点长大。

球化是聚集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非等轴的过剩相质点转变为接近于等轴的形状。

淬火效应: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

冷变形储能:冷变形后金属的自由能增量,它是冷变形金属发生组织变化的驱动力。

回复:回复过程的本质是点缺陷运动和位错运动与重新组合。

原位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或退火时间延长,多边化和胞状亚组织形成的亚晶会通过亚晶界迁移和亚晶粒合并的方式逐渐粗化。

在一定条件下,亚晶可长到很大尺寸,这种情况称为原位再结晶。

低温退火的硬化效应:某些金属及合金在回复退火温度下,硬度、强度特别是屈服极限和弹性极限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低温退火的硬化效应。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得到平衡组织的相变称为平衡转变。

非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快速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平衡转变得到抑制,可能得到某些在相图上不能反映的非平衡(或亚稳)组织的转变称为非平衡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多形性转变;在固溶体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多形性转变。

钢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或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即为多形性转变。

平衡脱溶沉淀;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称为平衡脱溶沉淀。

共析转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调幅分解;某些材料在高温为均匀的单一固溶体,当冷却至某温度时,分解为两个与原固溶体结构相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转变为调幅分解。

即α→α1+α2有序化转变;固溶体(包括以中间相为基的固溶体)中,各组元原子在晶体点阵中的相对位置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转变称为有序化转变。

伪共析转变;以较快速度冷却时,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将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

这种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类似于共析转变,但转变产物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比值不是定值,而是随着奥氏体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称为伪共析转变。

马氏体转变;若进一步提高冷速,使奥氏体来不及进行伪共析转变而被过冷到更低温度,则由于在低温下铁和碳原子都难于扩散,奥氏体只能以不发生原子扩散、不引起成分改变的方式,通过切变由γ点阵改组为α点阵,这种转变称为马氏体相变,转变产物为马氏体(为区别平衡相变形成的α相,称其为α′),成分与母相奥氏体的相同。

共格界面;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的互相匹配,这种界面为共格界面。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别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原子的匹配关系不能维持,这种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两相界面上原子间距的相对差值,即错配度δ越大,弹性应变能越大。

热处理 名词解释

热处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完全退火将刚材或钢件加热到AC3点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缓慢冷却,然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成为完全退火2、淬透性钢的淬透性使之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钢的淬透性是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3、淬硬性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素的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4、等温淬火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时间保持在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这种淬火称等温淬火5、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6、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

7、水韧处理将铸态下的铸件依据某一温度加热到1050℃~1100℃范围内保温一定时间然后进行水淬的一种处理方法8、季裂经过冷变形的黄铜制品在潮湿的大气中,特别是在还有氨气的大气或海水中,会发生自动破裂二、牌号1、GCr15 滚动轴承钢C%=1.0% Cr%=12% Cr作用:提高淬透性、耐腐蚀性、耐磨性热处理方法及作用:球化退火+淬火+低温回火球化淬火可以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为最终淬火处理做组织准备。

淬火:可以获得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回火:提高零件的组织及尺寸的稳定性,提高力学性能。

最终组织:M回+A”+Fe3C 应用:滚动轴承,量具2、Cr12MoV 冷冲磨具钢C%≥1 Cr=12%Mo=0.4%~0.6% V%=0.15~0.3% Cr作用:提高淬透性Mo、V提高耐磨性、细化晶粒热处理方法及作用:有一次硬化法和二次硬化法,其中一次硬化法采用低温回火+低温淬火。

淬火温度低,晶粒细小,强韧性好,残留奥氏体少最终组织:M回+A”+Fe3C晶粒应用:挤压模,冷冲压模3、60Si2Mn 弹簧钢C%=0.6% Si%=2% Mn%≤1.5% Si、Mo:能显著强化基体Si大为提高钢的弹性限度Mn提高钢的淬透性热处理及应用:淬火+中温回火中温回火可以使弹簧具有一定冲击韧性,弹性极限,金属比等最终组织:T回应用:螺旋弹簧,板簧4、40Cr/40CrNiMo C%=0.4% Ni、Mo≤1.5% Cr提高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Ni提高干的基本韧性Mo进一步提高淬透性、回火稳定性,细化晶粒降低回火脆性热处理及作用:调质获得S回最终组织:S回应用:连杆螺栓,轴,齿轮5、W18Cr4V W%=18% Cr%=4% V%≤1.5%三、选材汽车变速箱齿轮选用渗碳钢20CrMnTi制造汽车变速箱齿轮工作条件:在滑动、滚动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工件之间有摩擦,同时还承受一定的形变弯曲应力和接触疲劳应力,有时会有一定的冲击力。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热处理是通过在材料加热和保温过程中进行控制冷却,以改变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

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晶粒大小、相组成、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来满足具体的工程需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相关名词的解释。

1. 退火(Annealing):将材料加热到恒定温度,然后进行恒温保温,最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能够去除材料中的应力和杂质,并改善其塑性和韧性。

2. 淬火(Quenching):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并迅速冷却,通常是通过浸入冷却介质(如油、水或气体)中实现。

淬火能够使材料快速固化,生成非常硬的组织,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 回火(Tempering):在淬火处理后,将材料再次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温度,并进行恒温保温,然后冷却到室温。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引起的脆性,并在保持一定硬度的同时提高韧性和韧性。

4. 沉淀硬化(Precipitation hardening):通过在固溶体中加入适量的溶质元素,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使其发生沉淀析出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沉淀硬化常用于铝合金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5. 组织(Microstructure):材料的组织是指其晶粒大小、晶型和相组成等微观结构特征。

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和控制材料的组织,从而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

6. 形变(Deformation):在热处理过程中,材料可能经历形变,即改变其形状或尺寸。

形变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实现,例如冷加工和热挤压等工艺。

7. 晶界(Grain boundary):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区域,是材料中的缺陷,对材料的性能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晶界可以通过热处理来调控,如晶界固溶和晶界扩散等机制。

总之,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使材料具有不同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等性能,以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需求。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金属的加热1、对流传热:热量的传递依靠发热体与工件之间流体的流动进行。

2、辐射传热: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从表面放出波长为(0.4~40)×10-6m范围内的辐射能被另一物体吸收后变为热能。

3、传导传热:热量的传递仅靠传热物质质点间的相互碰撞。

4、强迫流动:用外加动力强制流体运动。

5、层流:强迫流动时流体沿着工件表面一层层有规则的流动。

6、紊流:流体的不规则运动。

7、随炉加热:即工件装入炉中后,随着炉子升温而加热,直至所需加热温度。

8、预热加热:即工件现在已升温至较低温度的炉子中加热,到温后再转移至预定工件加热温度的炉中加热至工件达到所要求的温度。

9、到温入炉加热:又称热炉装料加热,即先把炉子升到工件要求的加热温度,然后再把工件装入炉中进行加热。

10、高温入炉加热:即工件装入较工件要求加热温度高的炉内进行加热,直至工件达到要求温度。

11、内氧化:氧沿晶界或其他通道向内扩散,与晶界附近的Si、Mn等元素结合成氧化物的现象。

12、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13、露点:气氛中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雾的温度,即在一个大气压力下,气氛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4、半脱碳层:碳钢脱碳层组织自表面至中心,由铁素体加珠光体组织逐渐过渡到珠光体,再至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的退火组织。

15、全脱碳层:碳钢脱碳层区碳浓度分布曲线有突变,碳层组织表面为单一的铁素体区,向里为铁素体加珠光体逐渐过渡到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缓冷组织。

16、光亮热处理:工件热处理后,不因氧化等原因使工件表面颜色变暗,光洁度降低,而仍保持热处理前原来工件表面光亮状态。

17、保护气氛:在工件加热时保持其表面不氧化、脱碳的气氛。

18、吸热式气氛:用天然气、丙烷气、城市煤气及其他有机物质为原料,以一定的比例与空气混合,在装有镍触媒的高温(930~1050℃)炉内进行不完全燃烧而得的一种混合气体。

热处理 名词解释

热处理 名词解释
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退火annealing: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6.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
7.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目前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为广泛。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调质处理quenchingand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为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11.钎焊:用钎料将两种工件粘合在一起的热处理工艺。
3.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4.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工程材料热处理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热处理名词解释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硬度:反映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指标,它表示材料表面局部内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冲击韧性:在一定温度下,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断裂韧性: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断裂的能力。

腐蚀作用: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相对活泼,容易受到环境介质的腐蚀作用。

分为化学腐蚀(直接发生化学反应,不产生电流)�电化腐蚀(金属与电解质接触发生电化学反应)�物理腐蚀(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而产生的腐蚀)。

磨损:零件在摩擦过程中其表面发生尺寸变化和物质损耗的现象。

老化:高分子材料在加工�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坏境因素的作用导致性能逐渐变坏,以致丧失使用价值的现象。

比刚度:材料的弹性模量E与其密度ρ的比值(E�ρ)称为比刚度。

比强度:材料的强度指标与其密度的比值称为比强度。

晶体:内部的原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规则排列的具体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金属晶体包括三种晶格: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组元:组成合金的独立的�最基本的单元。

相:在合金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且晶体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与其他部分有明显分界的均匀的组成部分。

相图:相图即是状态图或平衡图。

是用图解的方法表示不同温度�压力及成分下合金系中各相的平衡关系。

显微组织:是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所观察到得金属�合金及陶瓷内部有关晶体�晶粒或组元相的集合状态。

晶胞:组成晶格的、能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晶格:描述原子在晶格中排列形成的空间格子,通常称为晶格。

共析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由一种固相转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固相的反应称为共析反应,生成的产物为共析组织。

共晶反应:匀晶反应:粉末冶金:是指有几种金属粉末或金属与非金属粉末经混合(并常加一定成形剂等添加剂),在钢模内压制成形,并经烧结而获得的材料。

塑性变形: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了变形,当外力除去后不能恢复的变形。

热处理名词解释(个人整理)

热处理名词解释(个人整理)

起始晶粒度: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本质晶粒度:标准实验的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固态相变: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向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固态相变。

伪共析转变: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公析成分,并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

这种转变称为“伪共析转变”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形变诱发马氏体: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因塑性变形而发生的马氏体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二次硬化:当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回火第四阶段温度区形成合金渗碳体或者特殊碳化物。

这种碳化物的析出,将使硬度再次提高,称为二次硬化现象脱溶沉淀: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淬火时效:含有Mo,W,V,Cu,Be等元素的铁基合金淬火后进行时效时产生时效硬化现象应变时效:纯铁或低碳钢经形变后时效时产生的硬化现象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淬透性: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是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淬硬性: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者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的应力组织应力: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而引起的内应力纯扩散:渗入元素原子在母相中形成固溶体,在扩散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或者化合物形成与分解的扩散称为纯扩散反应扩散:由浓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为浓度更高的化合物的扩散行为奥氏体:碳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珠光体:F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贝氏体:α相和碳化物的混合物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者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介稳状态的马氏体或者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把钢材加热到Acm以上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以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调质: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综合热处理工艺。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一、名词解释1.过冷:结晶只有在理论结晶温度以下才能发生,这种现象称为过冷。

2.枝晶偏析:在一个枝晶范围内或一个晶粒范围内不均匀的现象叫做枝晶偏析。

3.二次相:由已有固相析出的新固相称为二次相或次生相。

4.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5.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6.莱氏体:转变产物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莱氏体。

7.珠光体: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8.变质处理:又称为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9.共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新固相的转变过程。

10.包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包着一定成分的固相,发生反应后生成另一一定成分新固相的反应。

二、填空题1、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2、金属结晶过程中,细化结晶晶粒的主要方法有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和振动、搅拌3、当固溶体合金结晶后出现枝晶偏析时,先结晶出来的枝晶轴含有较多的高熔点组元。

4、在实际生产中,若要进行热锻或热轧时,必须把钢加热到奥氏体相区。

5、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含碳0.8%的钢比含碳1.2%的钢硬度低强度低。

三、选择题1.铸造条件下,冷却速度越大,则(A.过冷度越大,晶粒越小)2.金属在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B.越低)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各组铸造条件下,哪种铸锭晶粒细?(A.金属模铸造B.低温铸造A.铸成薄片A.浇注时振动)4.同素异构体转变伴随着体积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致密度发生变化)5.实际金属结晶时,可通过控制形核N和长大速度G的比值来控制晶粒大小,要获得细晶粒,应采用(A.增大N/G值)6.二元合金在发生共晶转变时,各相组成是(D.三相共存)7.二元合金在发生共析转变时,各相的(B.质量固定,成分发生变化)10.产生枝晶偏析的原因是由于(D.液、固相线间距大,冷却速度也大)11.二元合金中,铸造性能最好的是(B.共晶合金)14.在下列方法中,可使晶粒细化的方法是(D.变质处理)四、判断题1。

热处理名词解释概论

热处理名词解释概论

目录绪论 (6)1、材料 (6)2、工程材料 (6)3、金属材料 (6)4金属 (6)5、合金 (6)6、无机非金属材料 (6)7、高分子材料 (6)8、复合材料 (6)9、结构材料 (6)10、功能材料 (6)第一章金属的性能 (6)1、金属的使用性能 (6)2、金属的工艺性能 (6)3、金属的力学性能 (6)4、弹性变形 (6)5、塑性变形 (7)6、弹性极限 (7)7、弹性模量与刚度 (7)8、强度 (7)9、塑性 (7)10、屈服极限 (7)11、抗拉强度 (7)13、冲击韧性 (7)14、断裂韧性 (7)第七章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 (7)1、塑性变形 (7)2、滑移 (7)3、滑移系 (7)4、单滑移系 (7)5、多滑移系 (7)6、交滑移 (7)7、孪生: (7)8、位错塞积 (7)9、吕德斯带 (7)10、柯氏气团 (8)11、加工硬化 (8)12、纤维组织 (8)13、胞状结构 (8)14、择优取向 (8)15、断裂 (8)16、解理断裂 (8)17、韧窝断口 (8)18、晶界断口 (8)19、脆性转变温度 (8)第八章金属与合金的回复再结晶 (9)1、回复: (9)3、再结晶 (9)4、再结晶温度 (9)5、晶粒长大 (9)6、晶粒异常长大 (9)7、再结晶织构 (9)8、退火孪晶 (9)9、热加工 (9)10、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9)11、带状组织 (9)12、超塑性与超塑性合金 (10)13、组织超塑性(微晶超塑性) (10)14、相变超塑性 (10)第九章扩散 (10)1、扩散 (10)2、间隙扩散 (10)4、自扩散: (10)5、异扩散 (10)6、上坡扩散 (10)7、下坡扩散 (10)8、原子扩散 (10)9、反应扩散 (10)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10)1、错配度 (10)2、惯习现象 (10)4、非扩散型相变 (11)5、热处理 (11)6、实际晶粒度 (11)7、连续冷却转变 (11)8、等温转变 (11)9、过冷奥氏体 (11)10、马氏体 (11)11、板条马氏体 (11)12、片状马氏体 (11)13、奥氏体的稳定化 (11)14、钢的淬透性 (11)15、临界淬火直径 (11)16、钢的淬硬性 (11)17、贝氏体 (11)18、回火脆性 (11)19、低温回火脆性 (12)20、高温回火脆性 (12)21、退火 (12)22、完全退火 (12)23、等温退火 (12)24、球化退火 (12)25、扩散退火 (12)26、去应力退火 (12)28、正火 (12)29、淬火 (13)30、单液淬火 (13)31、双液淬火 (13)32、分级淬火 (13)33、等温淬火 (13)34、回火 (13)35、回火马氏体 (13)36、回火屈氏体 (13)37、回火索氏体 (13)38、钢的表面热处理 (13)39、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13)40、电子束淬火 (13)41、钢的化学热处理 (13)42、渗碳 (13)43、氮化 (14)44、热喷涂 (14)45、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14)46、物理气相沉积(PVD法) (14)47、金属离子注入 (14)48、化学镀 (14)绪论1、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件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热处理有关的名词解释

指金属或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格结构相同,或原子聚集状态相同,并与其他部分之间有明确界面的独立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
组织是指用肉眼可直接观察的,或用放大镜、显微镜能观察分辨的材料内部微观形貌图像。

固溶体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
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机械混合物
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
碳在α-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
碳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
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
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e+Fe3C 含碳0.77%)。

莱氏体
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回火是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的工艺。

热处理手段的补充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或(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

·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

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渗碳: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

也是使低碳钢的工件具有高碳钢的表面层,再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着低碳钢的韧性和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