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
女人只有性解放就不受压迫了吗?
女人只有性解放就不受压迫了吗?前几天在天涯看了一篇名为《男人睡了多少女人才算赚》的文章之后,真的觉得胸中热血澎湃,不出来说几句真的难以释放心中的郁闷啊!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当然中国的文化不同于其它国家的文化。
生在这个国家当然要遵循中国的秩序,如果在古代违背了这样的原则是要受到制裁的,特别是关于性这个问题,中国人总是讳陌如深的。
人们一提起关于性的事情总是有一种羞辱感,在古代,那是很正常的事。
那时的中国人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的深,特别是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不合礼仪的事是要受到严重惩罚的,那可不是一般的惩罚,有时它比今天的法律制裁还要严重。
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又怎么能有性开放的可能呢?男人们虽然可以三妻四妾,可是他们又有几个人能得到真正的性爱呢?女人们当然也不都是为了爱情才嫁给男人的,她们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虚荣。
至于在性生活上真的没法得到满足了,就更别说是性爱了,那时的女人是要依负男人才能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只要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好些就满足了,还谈什么能达到性高潮呢?而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要保持着和好几个女人的性关系,从生理上来讲这也很不科学,男人很难满足一个女人的性需要,就更别说多个女人了,于是,便有了红杏出墙这个词了。
当然,这种事要是被发现了,可就不象今天这样简单了,轻者是要被休掉,重者是要杀头的。
所以说性的乐趣在中国的古代是被扼杀掉了。
当然,男人也没真正地享受到性的快乐,性对于男人来讲只能是在心理上对女人的一次次征服罢了。
中国在经历了那么久的封建社会,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早已经植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这是中国本身特殊的文化现象所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让今天的中国人象西方人那样有开放的性观念,那无疑于痴人说梦。
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我们决不能象美国人那样的滥交,也决不能象日本人那样的放荡。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别,一种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人本来就含蓄,不象西方人那样直截了当,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性格,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才形成的,这怎么会改变呢?而西方人,他们本来就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还有文化上也有差异,当然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样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我们不仅需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需要不断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道德观念的创立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孟之道、阴阳五行、儒释道等思想体系,构筑了严谨的道德体系,这些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2、艺术与文学的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艺术与文学十分丰富,包括诗歌、山水画、书法、音乐、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基石。
3、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习惯、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DNA,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华民族民众的行为和思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寄托,从历史的长河之中获得了生命、传播了历史,在日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家庭中被更丰富的内涵所充实和彰显。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2、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各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人文关怀和人性共识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品德教育丰富多彩,这些思想和品德教育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关怀,注重人性的完善和升华,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性共识。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1、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儒道思想、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者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和协调的关系,从文化层面对自然、人、社会的关联与统一展开有效的反响。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作文
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作文千百年来,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种影响力在今天依然是巨大的。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更适合当前社会现状,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对此,我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孔孟之道,其原因如下:人是社会的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接触,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孔孟之道是利他之道,“仁道"的核心便是爱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做到这几点时,我们将会得到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究仁义道德,社会人伦和谐美好的社会。
而老庄之道是利己之道,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最终都指向一一个目标:不求有用,而求保身之大用,回避一切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祸害的事物。
这固然是保护自己的手段,但是,这是一种自私并且淡化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走向独处的思想,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前进的规律的。
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都是人为的。
孔孟之道主张人正面参与现实社会的有为活动,通过主观积极努力,遵循各种道德原则,适应社会,实现社会人生之和谐即“人和,入世之道,有为之道,而老庄之道讲究“天和”与“齐物我”,讲究人应以无为、自然、无欲的态度,将自我绝对的虚无化,摆脱世俗的利益和热情。
是以,与孔孟之道相反,老庄之道是出世之道,无为之道。
显然, 老庄之道中的处事之道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想,不仅难以实现,也不宜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身处这个经济与发展全球化,社会前进步伐不断加快的社会,我们当选择入世,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积极投身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为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现今中国社会情况复杂,信仰缺失、道德危机、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政府如何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十分关键。
孔孟之道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以爱人的精神从事管理活动,以德服民,并通过富民、教民的管理措施,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层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层面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文化,它由多个层面组成,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
这些多元层面的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哲学层面中国古代哲学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的史书记载了几百种思想流派,其中有些流派相互衍化,有些则彼此独立,在古代社会影响广泛。
例如,老庄派主张修身养性,杜绝争斗,其思想在道教中发扬光大。
孔孟之道则重视礼教和家族道德,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历史,不仅反映出长时间内中国人民在探寻深邃事物方面所付出的心血,还展示了中国人自身所形成的独特视角,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极其重要。
文学层面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一门非常广泛的文化,包含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甚至包含歌词和曲艺等。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古代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从鲁迅到巴金,从陆羽到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中国人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体验的启示。
艺术层面中国古代艺术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雕刻、陶瓷、民间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在描述世界、表达情感方面的卓越才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宗教层面中国古代宗教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有关的儒家、道家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众多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教等。
这些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发展非常广泛,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以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层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相互认知,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
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涉及到道家的性哲学和养生观念。
以下是一些道家对男女之事的基本观点:
1. 阴阳平衡:道家认为,宇宙间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阴阳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代表阳,女性代表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养生与调息:道家注重养生和调息,认为适度的性生活对身体健康有益。
通过调节呼吸和控制性欲,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和免疫力。
3.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包括在男女之事上。
他们认为,性是人类自然的需求和本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过分压抑或放纵。
4. 心灵与肉体的统一:道家主张心灵与肉体的统一,认为性生活不仅是肉体的交流,也是心灵的沟通。
通过性生活,可以增进男女之间的感情和亲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对男女之事的解释是基于道家的哲学和养生观念,而每个人的观点和信仰都可能有所不同。
性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等。
最重要的是,尊重自
己和他人的选择,以及在健康、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关系。
如果你对道家的观点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你进一步研究道家的经典著作或与相关的学术专家进行讨论。
孔子之道的影响
孔子之道的影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文化。
从历史来看,似乎儒家文化和性文化处于对立状态,但经作者分析研究认为,儒家文化与性文化有许多一致的、相互促进之处。
儒家文化影响性文化。
中华文化是丰富而悠久的,诸子百家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采。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有许多内容都涉及宇宙和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的一辈子应该怎么过,等等,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都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些问题,性作为人生的一个主要课题,自然是在研究之列。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和性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道家。
从道家的鼻祖老子开始,就提倡以自然的态度对待性,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提倡房事养生,东汉创建道教的张道陵更是提倡性修炼和房中术,这对中华文化都非常重要,但是,道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占第一位的。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主流地位,孔、孟成为至圣无上的先师。
这种状况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没有多大改变。
截止到xx年,国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已有近300个,在中国大陆也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孟子》的热潮,这方面出版的书籍的销售量以百万计。
可是,从历史看来,儒家文化和性文化似乎是处于—个对立面。
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至汉、唐,性的风气都较为开朗,性文化较发达,在宋代以后,性的风气就较为禁锢,性文化就趋向衰微了,而这种禁锢与衰微似乎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可是,性是一种人性,如果儒家文化推行性禁锢,扼杀人性,又怎么能被人称道几千年之久,直至今日还久盛不衰呢?儒家文化中提倡性禁锢的观点似乎很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妇女的;“男女授受不亲”阻断了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饱暖思淫欲”颇有点现代人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味道;“广程朱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彻底地否定了人性;所以鲁迅愤怒地指出“封建礼教在杀人”了。
浅析孟子_性善论_的社会学意义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理论新探
20 08. 01(上)
浅析孟子“性善论” 的社会学意义
范小荟
摘 要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有过礼仪廉耻的谦虚恭让, 有过逍遥避世的自我超脱、 有过人性善恶的泛泛之争, 终 究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甚至, 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辉煌, 也是与几位先圣分不开的, 孔孟之道的精华流传世界的渗 透力度。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社会学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08)01-292-01
当时这种注重后天行为中注重这种 “本心” 修养的现代社会最好的继承 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的这个扑朔迷离变化万千的 世界中, 我们常感自我的无所适从和人性的冷漠炎凉。所以说只要我 们都向着同样的 “本心” 整个社会最终是可以和谐的。 , 在性善论的另一个层面上, 孟子的思想深入到了一个辩证的思维 领域, 这更增加了性善论的社会依据。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将善说成是人天生资质中无法抗拒的 ” 本性, 是人人应该具有的 “原初状态” 意识。 社会学在说人的社会化时, 非常看重个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在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意义相当重要, 用社会学的观点看这种不太成熟的辩证思 维给我们的启迪意义。 只有这样, 才能相信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都是有着原始的 “四端” 之心的, 社会和谐才能变成一种可能, 才能变成 一种现实, 社会求助的对象才能在地位上被真正的认可, 社会上的一些 不正之风才有可能从根源上得到制止。 社会学的眼光是将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将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看作社会化的结果, 强调个人参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性。而性善论在 后来发展中提到的关于个人和他人之间, 个人对于长幼的态度等, 都是 体现这一社会意识的直接证据, 孟子虽然不是社会学家, 但是其思想境 界绝对在一个社会学家之上, 他看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于个人参 与社会的重要性, 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这更有点社会学理论中的符 号互动理论, 将人类的行为作为一种互动手段, 一种参与社会化的途径。 综合看来,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讨论, 同样也是 一种相当具有社会学思维的思想实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重新 认识孟子关于 “性善论” 的观点, 对于我们认识人性, 重新定位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关系的本质, 理解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都具有相当大的根源 性理论支持, 现代社会是要向着一个 “和谐” 的理想发展, 通过对性善论 的认识, 我们可以将这种社会意识中的 “和谐” 诠释为, 人性的 “本心” 和 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人与社会, 甚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超自 然的和谐, 而且这种和谐的最原始意识都是一种共同的 “本心” 意识, 将 这种意识再强化, 推广之后, 那么这种社会范围以致生物范围的共存就 找到了一个完全可能的思想支持。 通过对性善论的分析和认识我们发 现,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理想, 其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都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了不同程度、 层次的体现和发展, 因此, 将孟子 的性善论和社会学的观点结合,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来认识社会学的现 实意义, 必然是一个相当具有根源性支持的实践思维, 同时又是一个现 代社会学视角下的结合历史性、 现实性的实证过程。
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今天的中国父母,不敢把自己的性事示现给子女,一旦这事让子女知道了,就好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失了节。
这个心理障碍是从朱熹那里遗留下来的,这个老毛病落下来已经有八百年了。
性道是人道。
有一句话说,对成人而言,一个月不做爱是不人道的。
但对国人来讲,从宋儒开始,就把人道丢弃了,把孔孟之道篡改了。
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讲,食色性也。
孟子讲,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翻译成白话,即是讲:王好色没关系,跟老百姓一起好不就得了?这完全不妨碍王道的——在这些古圣先贤眼里,性的问题,那是很坦荡的。
你看这些人说到这儿的时候,那是板上钉钉,斩钉截铁的。
跟今天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到了今天,有文化没文化的人常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食色性也。
连出处也经常搞错,说是孔夫子说的。
意思也不是很明白——仿佛是说,食色都是人的本性或本能。
用在什么场合呢?多半是用在为性行为的合法性找点支撑。
为什么要找点支撑?因为孔孟之道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具体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并不相同——好比说,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不同历史阶段,还在继续向前发展。
“食色性也”的论断,只有到了“万恶淫为首”的论调作为主旋律被唱响的时代,才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万恶淫为首”的认识,大约是到了宋明以后才达到的。
“食色性也”是好经,哪晓得后来被念歪到这个程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与时俱进这个成语不是今天才有的。
历史上,儒家是真正与时俱进的,只不过真理往前跨一步就成了谬误。
到了朱熹,他把事情绝对化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了。
不晓得他的初衷是个什么意思,也许初衷是好的,比如他是想提倡艰苦朴素也未可知,他这话当时是专门说给当权者乃至贪腐官员的也未可知。
但是,从历史上看,很多事情的结果都和初衷不一样,要不怎么会有事与愿违这个成语呢。
【原创】1.3先秦的思想文化
★学会读史 史料均为原始文献史料。史料一“为政以德”体现了儒家孔子的 “德政”治国理念。史料二“施仁政于民”“仁者无敌”可知孟子的主张是“仁 政”,让农民得到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德 政思想。史料三反映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典型的 体现了民本思想。
12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_甘__石__星__经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 界上最早的星表。 (3)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__司__南__”。 (4)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_筹__算__计__算__法__。 2.汉字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
敌。’王请勿疑!”。
——《孟子》
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
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
3
2.表现
学派
儒家
墨家
4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学说 主张“民贵君轻” (2)主张人性本善说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3)强调先义后利
(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
而用之”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0
目录
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文化特征。
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特征。
这两大基本特征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着创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也起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
一、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可以说,家族乃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文化包容性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的特点,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
《男女精构,万物化生”是古人从生殖崇拜中提炼出的生命起源的答案而推而广之的。
又把他联想比附成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一切相对概念的两性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间去考察。
孔孟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终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的传承中华文化深厚而悠久,其中的一项重要遗产就是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孟之道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并且至今仍然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孔孟之道与仁爱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便是仁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爱是一种无私关爱他人的品质,即忠孝之道。
孔子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关爱他人,体现出亲人之间的亲和、友人之间的友善、统治者与子民之间的仁政。
这种仁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二、孔孟之道与忠诚忠诚是孔孟之道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根据孔子的观点,忠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对国家、对统治者忠诚,这种忠诚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证。
因此,中国古代的士人常常强调一种忠于道义、忠于家族和国家的精神,这种忠诚观念至今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三、孔孟之道与孝道孔子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非常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和期望也是极高的。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核心,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责任。
四、孔孟之道的传承与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对孔孟之道的态度也在不断演变。
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孔孟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
许多中国人仍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孔孟之道的精神也在一些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许多国际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世界各地的道德观念进行比较。
孔子的仁爱和忠诚观念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为人类寻求共同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引言:泱泱华夏,五千年光阴,孕育了无数譬如星辰般灿烂的文明。
而春秋时期诞生的儒家思想就像是夜空中最夺目的那颗,随着岁月轮转,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一:兴起——春秋战国,孔孟之道在那个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年代,一批衣袂飘飘的士人成为了时代的主角。
作为儒家学派开创者的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思想。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要求人们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
“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坚守自身品德,不被外界污染。
在当时,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而之后的孟子、荀子提出的“仁政”“仁义”等思想,将儒学内外扩充,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的思想体系。
二:鼎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历了战火频繁的年代和六十多年的修生养息后,国家的发展,急需一个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而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并改造成的新的儒学体系就充分适应了帝王的政治需求,他在孔子“仁”“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并充分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思想帮助统治者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让儒学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
三:挑战——隋唐时期,三教合一隋朝的儒学家们另辟蹊径地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四:发展——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北宋时,程颢、程颐两兄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提出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等观点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
南宋的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束缚百姓的思想,使儒学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成为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质和独特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
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中。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基础,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2.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体现在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礼仪等方面。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至今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3. 礼仪文化:中国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形象,以及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面子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4.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和长辈,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5. 中华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6. 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学思想强
调仁爱、礼义、忠诚、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只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复杂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特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
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深入社会及民族精神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多基本内容,其中涉及习俗、信仰、思想、语言、礼义等多个方面。
首先,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社会以习俗为统治者管理社会的手段之一,总结出许多深入民心的乡土习俗,使中华文化发挥特殊的独特性。
其中,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和仪式,如道教、法教、儒教、佛教,以及如孔庙、西王母庙等传统宗教仪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第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它以“子路”、“尚义”、“礼乐”、“孔孟之道”为主要思想体系,广泛启发了中国大多数社会共同接受的伦理道德,社会行为规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语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中都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丰富的意象义思,深刻的文化内涵,极具诗意的表达,具有抒情性、朦胧性、宿命性等独特的文化特色。
最后,礼仪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源自春秋时期的《礼记》,以及《论语》、《孟子》中关于礼仪的介绍,以及明清时期的《三字经》、《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对礼仪的描写,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礼仪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多基本内容,其中涉及习俗、信仰、思想、语言、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其完整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审美理想,使中华文化文明由多变到多元,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把它的美好传承给后代,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责任。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怎样做好现代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命运。
现代教育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才能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智力支撑,促使我们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为现代德育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真、仁义、美统一,讲究尊卑、长幼和德性培育。
孔子云“天生德语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原始社会于自发性而朴素的风尚习惯,后经历了“商俗尚鬼”、“修德配命”的历史发扬,至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墨道法诸子论构成,将道德论推至顶峰。
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四书五经”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塑造孩子高贵的人格素养。
当今社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了伦理道德的缺失,出现了大学生“虐猫”、学校霸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考试排名第二残忍杀害榜首同学等恶劣事件,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不重视德育产生的社会现象。
“天下无伦外之人,无伦外之家,无伦外之族,无伦外之国”,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著重因材施教,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多历史先进经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教育之道,一直沿用至今,成就了很多国学经典。
孔孟之道,讲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条件对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因人而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教育也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著重孩子性格和兴趣的培育,在教学统一建议下,实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稀有遗产,对现代教育存有较好的先进经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给与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对蜕变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儒家文化中的性文化
儒家丈化中的性丈化从古到今,出现过多种性丈化:一是性崇拜丈化。
这种性丈化盛行于原始社会,是一种以性的神圣观和性的生殖观为基础的丈化。
原始人类认为,性是与神联糸着的,因而性交能产生出新的生命个体。
他们给性带上了神的光环,就产生了性•崇拜,认为a开性交对人类是有盜的。
性崇拜丈化实际上是神崇拜丈化。
二是性禁锢丈化。
这种性丈化盛行于封建时代和统治的情况之下。
性禁锢丈化把性与罪恶朕糸点一超,认为性本能是典型的肉欲罪孽,由此引出性禁锢的主。
它除了疫极狭窄的囲允许情欲存疫外,把其他由性引起的情欲都看成是罪恶,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我国封建社会,把性与淫混为一谈,并宣称“万恶逹为看”,主“存天理夭人欲”, 就是典型的性禁锢丈化。
三是性开放文化。
这种性丈化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性开放丈化主性自由、性放纵, 让性冲动冲破道德理性的束缚,实际是纵彖人的兽性发作。
由于它与人的性欲冲动的强烈性檢今拍所以很快疫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蔓延开来,造成了性丈化观念的大倒遥。
性开放丈化造成的社会恶果是,许多家庭鮮体,需婚率大幅度上升,性病肆意流行,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妄定因素。
叨是性节制丈化。
这种性丈化既承认性生涪是人的天然需要,又承认它必须受性遒德和性法制的调节和控制,主把人的性生逢限定疫一夫一妻制的囲之,让性充满人类的崇壽情感,给人以欢愉和快乐。
为此,就要传樁科学的性知帜,进行科学的性教育,鮮除性愚昧、性困就和性神秘,保证性生涪健康发畏。
所以性节制丈化是马克脛主义的性丈化观,应该成为指导人的性生涪的准则O一、儒家性丈化的特点之一是“礼”我们进行一些世界古代氏族的性丈化对比研克,发现中华性丈化绝不像古希腊那么液漫,不像古罗马那么放纵,不像古印度那么神秘,不像古代町本那么粗鲁,而是很讲“礼”,最典型的话是“廉上夫妻廉下瘵”,“娘子,小生这術有礼了”。
对性的态度则是“温、良、恭、俭、让”,连疫丈学方面的性交描述、春言色中的性交描绘都是那么丈雅、温柔与含蓄,和其他氏族的性丈化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不说是受了儒家丈化的很大影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 引言1.1 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于维护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民族传统的珍贵遗产。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根和源,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让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有更强的自信和底气。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和责任。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保持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和弘扬。
1.2 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结晶,是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忽视,甚至面临着被替代和淡化的危险。
我们迫切需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更多的弘扬,让其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文化自信的体现。
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树立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如今,面对全球化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消失,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与重要,努力将其传承下去,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芒。
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弘扬,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去,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加昂扬。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永远闪耀光芒。
2. 正文2.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家园。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孔孟之道,即指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鲁迅对孔孟之道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
以下是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关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质疑1. "圣人之意既已矣奥,莫相干也,瞽者又欲修其世道责之,如何则奥思之奥。
"(《狂人日记》)鲁迅认为,传统的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其生命力。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对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阻碍。
2. "吾今之时世焉能容迂儒骨节"(《狂人日记》)鲁迅指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现实而实用的人才,而不是沉浸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迂腐之人。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儒家学者对于实际问题的无知和冷漠。
二、对于孔孟之道的人性论批判3. "孔之本心,我承望谁钦敬也?然而近世偏学者,则凡孟氏,苟一吹毛求疵,时咄咄逼人之状且是多。
"(《孔和尚与鲁迅先生》)鲁迅对于孔孟之道的人性论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传统学者们笃信孔子的“人性本恶”说,实际上是为了掩盖社会的罪恶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4. “以情为圣,人智既尽。
”(《孔和尚与鲁迅先生》)鲁迅批判道,孔孟之道的“以情为圣”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智力的否定。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智和科学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依靠情感。
三、对于孔孟之道的教育制度批判5. “一切忽略人民的教育,都是虚伪的。
”(《热风杂志》)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孔孟之道所倡导的教育制度。
他认为,孔孟之道过分重视礼仪道德,却忽略了对人民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关怀,是一种虚伪的教育。
6. “教育应该是为了解放而不是奴役人类。
”(《无声告急》)鲁迅指出,传统儒家教育追求的是对人的束缚和控制,而不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他提倡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以解放人类、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
四、对于孔孟之道的社会体制批判7. “只要对立还存在,胜利就永远属于强者。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孟有害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孟之道”是害人的孔子论语二十章讲教化人心,克己复礼,无非是看到了东周末年天下渐乱,很多人无礼无规矩,社会秩序混乱。
天子不被尊重,国家战争不止,这都和西周井然有序太平世界相去甚远,所以他想传播礼教重回前世。
而孟子辩论澎湃,慷慨激昂,常常言必义,语必民,颇有一副为民请命忠贞大义的感觉。
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君轻民贵社稷次之的理论了。
然而世道变了社会发展了,儒学转变成统治阶级的驯化工具,就是要求你中庸忍让改变自己(修身),却不讲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改造与推进,包括制度的,技术的,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的等等。
长此以往礼教吃人,束缚灵魂,最终还是害人了。
五四时期热血青年首先攻击的就是儒家孔孟之道,表面上看是封建制度,实际上是思想。
这有大量的论述,就不一一重复了。
再者孟子看上去不错,为民发言,实际无形中把民和君对立起来,而且民置于君之上,社稷之上,也就是说,老百姓过的好才是首要,其他都可以商量。
实际上君民平等各司其职才是民主的精神,也才能治理好国家,而社稷失了,民过的再好也不过是偷生而已,片面的强调民的“重”反而有“要面子”的嫌疑。
国人的“面子文化”和这不无关系。
孔孟过份宣传教化的作用,忽略制度建设的重要,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人员管理,都要有科学的制度,并切实实行,才能保证社会的科学稳定,这也就是当今“依法治国”的原因。
再者孔孟之道排斥其他思想的发展,反对社会的创新,言必称古人,行动必须依照礼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束缚之学,而不是发展之学,他企图以单一的思维固化百姓思维,这样既不符合人性更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这也不符合“创新中国”的要求,千百年来虽有文化传承之功,也少不了迂腐百姓的害处。
以至于清末枭雄李鸿章摇头也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里面更多的说的是文化和思想。
然而,孔孟儒家毕竟代表了所谓读书人,他们传承了中国文化,这是有建树的,我们也不能忽略,至于他所代表的礼教和虚无的仁义则批判看待。
所以儒家所传承的中华文化是好的,可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确实害人不浅,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 厚重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在这个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这种历史渊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尊重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
这种尊重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方面,包括对长辈、师长、祖先、文化传统等的尊重。
尊重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中,也反映在社会结构和习俗中。
尊重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 孔孟之道的重要性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和谐的维护。
4. 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家庭和强调家族的重要性是一个核心特点。
家庭被视为一个社会单位的基础。
家庭价值观被认为是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
家族关系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关系和资源网络。
5. 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尊敬和照顾年长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重和照顾,同时也强调尊重老师和长辈的道德责任。
6. 中庸之道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之道为理念,追求和谐平衡。
中庸之道强调避免过度和极端的行为,追求适度和稳定。
这种理念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7. 尊重自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自然。
中国人视自然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宗教信仰,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
8. 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家庭、教育机构、社会机构等途径传承和弘扬。
这种传承和弘扬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中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和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包括设立文化节日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表现在方方面面,也表现在性文化上。
许多人都认为儒家提倡性禁锢,对性采取了一种保守的态度,其实不尽然。在儒家形成的初始阶段,从孔、孟开始,还是把性看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的生活需要,例如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这种理论,使古人十分重视世界万物都要和谐相处,平衡相应——人和人要和谐,男和女要和谐,大自然和人也要和谐。风调雨顺,是大自然的和谐,男欢女爱,是人间的和谐,大自然的和谐会影响到人间的和谐,人间的和谐也会影响到大自然的和谐,而和谐的标志就是阴阳合一,关系平衡。《易经》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只有天和地、男和女、阴和阳平衡了,协调了,世界万物才得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现在我们提倡性文明,性文明的含义不应该是绝对的性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性管制,而应该是“健康的自由”加“合理的控制”,这才能使人性能够充分发挥,不走极端,不绝对化,这也是中庸之道对现代性文化的一种影响。
4、既重视“道”,也重视“术”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大方向,是一种对事物宏观的、战略性的看法;而“术”是指一些谋略、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是儒家对世界前景的瞻望和奋斗目标,是一种理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指人们理想、方向不同,怎么能合到一起呢?儒家重视“道”,也重视“术”,可是更加强调“道”之不可动摇,这和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十分强调
可是,另一方面,孔、孟又提倡“男女授受不亲”,对性要以“礼”来控制,既开放、又控制,在后世一直是这样。在一端是开放,另一端是禁锢,而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这种情况在各个朝代直至现代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这个平衡点靠哪一端近是不尽相同的而已。后世的性学家,如元代李鹏飞所编撰的《三元延寿参赞书》第一卷先提出了“欲不可无”、“欲不可绝”,然后又提出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和“欲有所忌”也是不走极端而“用其中”的一种表现。
中华文化是丰富而悠久的,诸子百家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采。在诸子百家学说中,有许多内容都涉及宇宙和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的一辈子应该怎么过,等等,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都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些问题,性作为人生的一个主要课题,自然是在研究之列。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和性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道家。从道家的鼻祖老子开始,就提倡以自然的态度对待性,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提倡房事养生,东汉创建道教的张道陵更是提倡性修炼和房中术,这对中华文化都非常重要,但是,道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占第一位的。
“道”与“术”的结合可以视为中华性文化的一大特点。纵观外国古代的一些性文化,虽然也有“道”,但更强调“术”,例如古罗马的《爱经》、古印度的《欲经》、古代阿拉伯的《芳草园》等性学经典名著煽情的内容很多,“勾引异性”的方法很多,而讲“道”的内容却有所不足,这就往往使它变成一本“吊膀子书”了。我国现代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既包括性的知识教育,也十分强调性的人格教育,可能也是受到了“道”与“术”并重的文化影响。
可是,从历史看来,儒家文化和性文化似乎是处于—个对立面。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至汉、唐,性的风气都较为开朗,性文化较发达,在宋代以后,性的风气就较为禁锢,性文化就趋向衰微了,而这种禁锢与衰微似乎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可是,性是一种人性,如果儒家文化推行性禁锢,扼杀人性,又怎么能被人称道几千年之久,直至今日还久盛不衰呢?
孔孟之道对性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最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从历史来看,似乎儒家文化和性文化处于对立状态,但经作者分析研究认为,儒家文化与性文化有许多一致的、相互促进之处。儒家文化影响性文化。
古代还有许多民俗都和“天人感应”、“阴阳合一”有关,例如把性交称为“云雨”、“耕耨”,都是把人的性行为和大自然连在一起。古人提倡野合,认为可以得天地之气,有益于健康。古人还认为女子应去田野分娩,因为可以肥沃土地。“七损八益”认为,在疾风暴雨、大寒大暑、日蚀月蚀、雷电交加之时不可性交,否则会有损健康,如果得孕生子多有残疾,等等。
5、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前面所说的“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原则性,对原则是要坚持的,但是孔、孟之道在初期并不把它看成是一种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很有人情味,而且,也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表现。
例如,被后世捧为大圣人的舜,其父粗暴地干涉他的婚姻自由,但帝尧要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他是愿意的,于是“不告而娶”,背着父母娶了这两个女子。如果从后世的封建礼教看来,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是孟子却对此持赞成态度,一个原因是“为无后也”;第二个原因是“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人之大伦,不可也”。有人问孟子,“逾东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逾东墙则不得妻”,那么爬墙头去找女人可以吗?本来,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礼”的,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可是盂子回答,娶妻是件大事,如果没有老婆就没有后代了,这是个大原则,如果不爬墙就找不到老婆了,那么这么做也是可以的。又如,孔孟之道提倡“男女授受不亲”,有人就问孟子,如果嫂子掉在河里快要淹死了,可以不可以“援之以手”呢?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而援之以手”,权也,如果眼睁睁地望着嫂子被淹死而不去救,禽兽也。这都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我们进行一些世界古代民族
的性文化对比研究,发现中华性文化绝不像古希腊那么浪漫,不像古罗马那么放纵,不像古印度那么神秘,不像古代日本那么粗鲁,而是很讲“礼”,最典型的话是“床上夫妻床下客”,“娘子,小生这厢有礼了”。对性的态度则是“温、良、恭、俭、让”,连在文学方面的性交描述、春宫画中的性交描绘都是那么文雅、温柔与含蓄,和其他民族的性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不说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很大影响。
3、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所大力提倡、世人所奉行的思考问题、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论语?雍也》载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哉!”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品德素养,是最完善的了。“中”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思想和行为都不能过头,也不能有差距,即所谓无过,无不及。“庸”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指实际施行;二是“常”,指恒定不变;“中庸”就是持久、一贯地实行“中”的准则。
儒家文化中提倡性禁锢的观点似乎很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妇女的;“男女授受不亲”阻断了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饱暖思淫欲”颇有点现代人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味道;“广程朱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彻底地否定了人性;所以鲁迅愤怒地指出“封建礼教在杀人”了。儒家文化真的和性文化有这么对立吗?它们究竟是此长彼消的,还是有许多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地方呢?可以作一些分析。
当然,“天人感应”不仅仅表现在性方面,如有重大冤情,就会天昏地暗,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也是古人的观点之一。
这些观点的中心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性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和其他自然现象息息相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有益于健康,实现优生。现代气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吸取天地(大自然)之气以养生,也是出自“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理论。
法、术、势,甚至只讲手段、不顾目的有较大的不同。
这种儒家文化对性文化也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性文化首先讲求性的观念、道德情操,而后才讲“交接之道”,这个“交接之道”实际上是指“术”,
是一些性行为的具体方法问题。“天人合一”、“阴阳合一”是“道”;认为两性交合是宇宙、天地间的大事,两性关系的和谐至为重要,也是“道”;“欲不可禁”、“欲不可纵”也是道广男女同兴”、“男女同乐”不能只顾一方的满足,也是“道”。除了“道”以外,还有一些做的方法,如怎么得到性的快乐,怎样保持性的健康,怎样易于得子等等,这都是“术”,“术”要服从于“道”,在“道”的指导与统率下进行。
关于这套理论,中国的道家是最提倡的,而儒家也很重视,如建议汉武帝把儒家学说提到至高无上的地
位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强调按天地之气的规律行房,他说“天气先盛牡而后施精,故其精固”,可见这种理论不仅是儒家文化,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2、 “礼”是中华性文化的特点之一
儒家文化很提倡“礼”、“仁、义、礼、智、信”,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礼”就是一种规矩。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封建礼教扼杀了人性,压迫了人性,可是儒家最初提倡的“礼”却是有它的很大合理性的。夏、商、周是中国从野蛮时代进人文明时代的最初阶段,在野蛮时代,上下关系、男女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在很多方面都是无矩可循的,所以一些大圣大贤们把“制礼”即制定规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周公旦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人甚至把夫妻过性生活就称为“行周公之礼”。周公是孔子所崇拜的精神偶像,到了春秋、战国,群雄纷争,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非常着急,极力提倡“克己复礼”,倡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套行为规范以约束自己,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社会秩序,这是有很大的合理性的,因为它是一种社会需要。这和封建后世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不完全是一回事,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丢掉了“礼”的合理内核,使“约束”走向极端,就完全变成了谬误了。性的约束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必要的,现代所倡导的“性文明”,归根结蒂也就是两个内容健康的自由”加“合理的控制”。自由反映出人性的需要,但是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要健康;控制,或云约束,反映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对于性以及人类的一切行为,社会都要加以控制,但是不能像封建礼教那样控制,控制要合乎人性,要合理。
1、“阴阳合一”与天人感应”
这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构成、宇宙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和阳这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例如天和地、日和月、寒与暑、雌和雄就是这不可分割
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还可以扩大、延伸到对人生的许多方面,例如《易经》中那段很有名的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讲的是阳刚,要一往无前;后一句强调阴柔,要宽容,多做好事,把大家带动得起来,这样阴阳结合,事情才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