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于字的用法_也在文言文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口决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口决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偏正结构,它是一个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二、于作为时间状语1. 表示动作发生时间文言文中,于可以表示某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比如,“君乃赏德于民”中,于指明了赏德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2. 表示动作完成时有时候,于可以表示某个动作完成时。
例如,“士正与农耕,则宇宙卒形"这句话中,“与”表示同时,而“则”表示结果,“与农耕,则”意思是“与其进行农耕之后”,接着使用了“于”来表示农耕已经完成。
三、于作为地点状语1. 表示施事者位置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会使用于来表示施事者所处的位置。
例如,“數年椒房不出賣酒之人也"这句话中,“數年椒房不出”是主句,“賣酒之人也"是插入语。
“之人”,表明被限定范围内的人,“于”表示了这个人所在的位置。
2. 表示事物所处的位置另外一种情况是,于也可以表示事物所处的位置。
例如,“而於大中見真偽焉"这句话中,“於大中”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地点。
四、于作为原因状语1. 表示原因或依据在文言文中,于还可以作为原因状语,表明某个行为或者动作进行的原因或者依据。
比如,“盜亦曰為百里之賵者也"这句话中,“曰”是一个动词,表示说。
“盗亦曰”,意思是“盗(人)也说”。
“百里之贁者也”表示他们说的内容。
“百里之贁”是具体了限定范围;而“于”的使用则表明了说话拉开此违法盗窃行为存在的依据。
2. 表示理由或根据又如“使將自得罪于六卿必先無小過”,其中“使將自得罪”,指命令官员自取得过错;“于六卿”,即对六位将领发生过失而言;故用“于”。
五、注意事项1. 需要注意结构和操作对象。
在使用于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它在句子中的意义以及操作对象。
它可以作为时间、地点、原因状语,但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含义,选择适当的译法是十分重要的。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_于的用法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于”这个字的用法多样且复杂,是我们理解文言文含义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于”的常见用法。
“于”用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
表示时间时,例如“于今无会因”,这里的“于”意思是“到”,整句话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
再如“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就是“在这时”的意思。
表示地点,像“战于长勺”,“于长勺”就是“在长勺”这个地方。
又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于泓”指在泓水这个地方作战。
表示对象方面,比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意思是“对于他自己”。
“业精于勤荒于嬉”中的“于勤”“于嬉”,分别是“由于勤奋”“由于嬉戏”。
在表示范围时,“于”也有其用武之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于内”“于外”即“在朝廷内”“在朝廷外”。
“于”还常用来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受制于人”就是被别人控制的意思。
此外,“于”有时在文言文中起着比较的作用。
“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苛捐杂税比老虎还凶猛。
在一些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并非单一,可能会同时兼具多种含义。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分析和理解。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表示“从”,即“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后一个“于”则是“比”的意思,“而比蓝草还要青”。
再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两个“于”,前一个“于”可理解为“用”,“我不能用全吴的土地,十万的民众”;后一个“于”就是“被”,“被别人控制”。
为了更好地掌握“于”的用法,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多读多练。
通过大量的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积累丰富的语感和语境经验。
遇到含有“于”的句子,要认真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相似用法的句子进行归类整理,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
比如把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不同用法的句子分别整理出来,这样在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判断“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 (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解释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1. 作为介词引导地点、时间等范围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之内。
例如:“吾流长於兹邑,日者犯市;舟楫存於会稽,日者犯市。
”(《魏志·东夷传》)这句话中,“于”字引导了地点,在语境中表示“在这座城市”。
2. 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于”还可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
“馆陶师氏乃处子于闾阎之上。
”(《战国策·燕策二十六》)这里,“于”表示行为的开始,意为“从”。
3. 表示被动关系在一些表达被动关系的句子中,“于”也常出现。
“天公不作美,君忧有应焉;家庭杂乱,妻妾无从容——此皆人事可解者也。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表示被动关系,可以理解为“受到”。
4. 引申为副词、连词除了以上介词的用法外,“于”还经常引申为副词或连词。
“人,惟恐其于天地之间左右而无父母也。
”(《荀子·天论》)这句话中,“于”作为连词,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在语境中表示“只”。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解释1. 介词含义在文言文中,“于”通常作为介词出现,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可以引导名词、动词短语以及从句等,起到状语的作用。
2. 动词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于”也可发挥动词的作用,即表示动作的开始或结束。
它通常与动宾结构搭配使用,并能够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被动关系有时候,“于”在文言文中还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璧属伊尹,其责曰:‘玉黄以充宝库,蛮夷由由尔。
’”(清·纪昀《雍正遗事拾遗记》)这里,“于”可以理解为“受到”,表明尹氏接受了保管璧玉的任务。
4. 引申含义此外,“于”还有一些引申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达不同的语义,需要具体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总结:在文言文中,“于”字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地点、时间等范围的限定。
它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以及被动关系。
除此之外,“于”还可引申为副词或连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文言文于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2.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3.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4. 放在形容词之后,组成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疑绝,刀子凝绝四弦凝。
”
5. 放在动词之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余以牛。
”
6. 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可不译。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以上是文言文中“于”字的一些常见用法。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非常丰富,同一个“于”字在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的“于”字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应用。
另外,“于”字在一些固定结构和成语中也有特定的用法。
例如,“有所于茅屋之下”“有所于丘园之中”“安贫乐贱”“厚积薄发”等。
这些固定结构和成语中的“于”字通常都表示比较、引申、补充说明等意义。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和总结,不断拓展自己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于家中读书”,这不就是说在自己家里读书嘛!你想想看,是不是常常能在古文里看到这样的用法。
2. “于”还能表示“到”呢,像“于人前展示”,就是到别人面前去展示呀!这就好像你把自己的宝贝拿到大家面前炫耀一样。
3. 还有哦,“于”能表示“对于”呢!“于此事甚为重视”,不就等同于对于这件事情特别重视嘛,这很容易理解吧!
4. 它也可以表示“从”呀,“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就好像你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朋友。
5. 哎呀,“于”还能表示时间呢,“于今日出发”,就是在今天出发呀,多清晰呀!
6. “于”表示在某个方面也是常有的,比如“于绘画有天赋”,不就是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嘛,就好像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一样。
7. 最后呢,“于”有时候还用来引出对象,像“于其交流”,就是和他交流呀!这和你和朋友聊天不是一样的嘛!
总之,“于”的用法可多啦,在文言文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呢!。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归纳一、于字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眼——“于”。
这个字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下面将就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归纳如下。
1.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地点之内。
例如:“于日出时分”、“于山东之东南”等。
在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表示时间、地点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2.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
例如:“与人争利害者,则智不足以久长也”、“何至宽而肆诛乎?愿于四方兴险阻者。
”“于”的这种使用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3. 表示交互关系。
例如:“闻棣州第惧元逊以触器械事焉,乃止”,其中“焉”相当于后面的地点,“火焉”指火处。
这种情况下,“与”通常被省略,而“于”起到了交互关系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4. 表示了可能性。
例如:“诸侯师兴则可克也,食敌则可先也,在邑则吾子之邑也。
”在这种情况下,“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能”。
5. 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惟齐无斗心,故可以与之始终”、“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这种情况下,“于”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二、于字的常见固定搭配1. 于是:表示因果关系,常出现在句首。
“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
2. 人事已属:迎凶退吉。
人们把坏事归咎于你身上。
例如:“政和景初言微志避难之意似欲表赋缀称恩深鬓行少啸狂瘦肆业弃之时也而人事已属昂藏闭门一何漠尔衣服既不革禄仕亦未变家父兄尚有殷勤可贺引晋陵镇阃收帑比俸千百千文食费倍增竟无片诏请唱请辞不作非法动揖或如辕首张老哈笑。
”在这个例子中,“人事已属”表示坏事发生后与自己无关,即迎凶退吉。
3. 废为:废为意味着剥夺官职或地位。
“废为太子”、“废为弃市”。
在这种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中的剥夺相同,“因某种原因使其失去某个身份或地位”。
4. 有以:表示具备某种条件。
例如:“帝庄动心,遂有以普世之。
”这里的“有以”表示着帝庄准备好了一些条件,可以普世。
5. 以为:视为、认为。
例如:“李阳公海外寓居路阻从兹滞终岁而四方之人贡赋期成于是人人自覆\n技艳容倜傥风流多士趾高气扬戈矛苦去而反无万乘之望欲奋袁粱具发才世俗不许敢当以谗恶结档计引用词笔行输。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于”在文言文中的一
些常见用法及例句:
1.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等。
例如:“于山川异
域”(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在);“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于易水送人一绝”(在)。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对、对于”等。
例如:“告之于帝”
(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等。
例如:“负者歌于途”(在)。
4.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被)。
5.表示原因、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因为、为了”等。
例如:“得双石于
潭上”(由于);“出于无奈”(因为)。
总的来说,“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比较、被动、原因等多种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文言中于的用法与意义
文言中于的用法与意义一、介绍文言中“于”的基本用法及意义在文言文中,词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用法多样,含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与意义,并探讨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二、“于”作为介词的用法与意义1. 表示位置或方向:如“守于门者”(守在门口)、“入于堂”(进入大厅)等。
2. 表示时间:如“公元年十月乙未日,具书之乎兹葬矣”(公元年份是乙未年十月),其中“乎兹葬矣”的“乎兹”表示时间点。
3. 表示动作目标或倾向:如“取于国家无数之藏”(从国家里取出无数珍宝)、“逐人以至山谷之上者”(追赶人到山谷上)。
三、“于”的连词用法及意义1. 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如“…士有闻于诸侯者”(士人被众侯国所知晓)、“司马季主啮臂贾黄耳以归少吏夸良入朝对曰…”(司马季的主人被啃伤了胳膊,将之卖给买儿童奴隶的贾黄耳,少吏夸良进宫向皇帝禀报说…)等。
2. 表示原因、结果或条件:如“臣闻两处戎兵,寇城于江者”(我听说有两个地方出现了敌军,攻打江城的)、“泽利于民”(惠及于人民)。
四、“于”的动词用法与意义1. 作为谓语动词本身可以表示行为:如“己思而言”(自己思考后说出来)、“公众囚於狱者无间五日五夜不食”(囚禁在监牢里的人已经五天五夜没吃东西了)。
2. 与其他动词连用表示方式、状态或程度:如“寒若伤于衣服则加站之”(如果感到冷就多加一件衣服)、“苟穷其心者,既辞於天下志也”(只要竭尽全力展现心中追求,即使放弃了名利)。
五、“于”的常见搭配及意义1. “惟有”,表示唯一、只有之意。
如“虽明於心,犹恐其惟有外貌而无知也”(即使内心明白,还是担心只有外表而没有真知灼见)。
2. “从于”,表示随从、跟随之意。
如“与兄弟共游,不离左右者”(与兄弟一起游玩,不分开左右)。
3. “致于”,表示导致、达到之意。
如“仕终致乎贤相者罪己长”(致力于成为贤相的人自我约束严格)。
六、总结文言文中的“于”作为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承担着位置、时间、动作目标、连词、谓语动词等多重角色。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呀,就像“乃设九宾礼于庭”,这不是很清楚地表达在庭这个地方嘛!
2. 它还能表示在某个时间嘞,比如说“于时冰皮始解”,这里的“于时”就是在那个时候的意思呀。
3. “于”能用来表示对、向呀,例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就是向孙将军求救吗?
4. 还可以表示到呢,像“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就是把和氏璧归还到赵国呀。
5. 也能表示来自哦,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中取得呀。
6. “于”可以表示和呀,“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这不是和东边结交的意思吗?
7. 它可以表示比呀,“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吗?
8. 有时也能表示被呢,“君幸于赵王”,不就是被赵王宠幸嘛!
哎呀呀,这“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不少啊,记好了会很有用哦!。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在古文中,"于" 是一个常见的虚词,通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概念。
一些典型的用法及其意思:
1.表示时间:在古文中,"于" 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在"、"于"。
例句:昔日之人,于今已久。
翻译:古时的人们,到现在已经很久了。
2.表示地点:"于" 也可用来表示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于"。
例句:于古城之中,见古老的建筑屹立。
翻译:在古城中,看到了古老的建筑屹立。
3.表示方向:在某些古文中,"于" 还可以表示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向"。
例句:向东而行,穿越茫茫的原野。
翻译:向东行进,穿越茫茫的原野。
在古文中,"于" 有时也可以作为介词,用于连接宾语,表示处所或动作的方向,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到"。
例句:归于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翻译:回到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文言文于字用法
文言文于字用法1.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 于字的用法(文言文)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汉字】于
【拼音】yú
【部首】二
【释义】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文言文于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于的意思和用法于的意思:1、到…;在…;用在…。
【例句】使君计会于此,某不敢复有所隐!(苏轼《教战守》)文言文解释:①文言文的一种。
古代书面语言中的一部分。
秦汉以来,历代写在简策上的叫“文”,写在竹木上的叫“书”,刻在石头上的叫“碑”。
三国魏(曹丕)把“文”、“书”、“碑”这三种体裁的文章统称为“文”。
南北朝时,又把“文”分为“笔”、“墨”两科,“笔”指的是韵文和散文,“墨”指的是诗和骈文。
(2)内容2、在…。
【例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赤壁赋》)3、因为;…【例句】既然你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而且只要你肯下功夫,没什么是做不到的。
(4)由于;…。
【例句】山洪暴发是有原因的。
(5)起先;…后来;…。
【例句】下课后,同学们都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只有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
(6)关于;…。
【例句】如今一些中学生沉溺于网吧中,荒废了学业,作家应该多写写他们的生活,或许他们还有救。
7、经过;…【例句】周庄依水而建,大街小巷全部临河,二百四十多条水巷,将一座古镇隔成七个小岛,河道纵横交错,镇内处处有桥。
(8)关于;涉及;…。
【例句】凡经过植物园的人,都会被那郁郁葱葱的树木所吸引,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树木有的来自异域,有的则是从圆明园里移栽过来的。
(9)表示由于(…)。
【例句】听到这消息,我心里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忧,连忙向妈妈问长问短,仔细地打听消息。
9、比得上;胜过。
【例句】花中之魁牡丹,色香俱佳,品质高雅,难怪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吟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0)表示满足。
【例句】微风拂过,我感到无比的惬意,顿时我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好像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11)表示认为…理所当然。
【例句】由于工作太忙,她经常忘记打扫自己的房间,妈妈经常提醒她注意房间的卫生,可她却总是满不在乎。
(12)表示存在。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
文言文也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也的用法及例句1.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2.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1、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第一,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向”、“到”、“自”、“从”、“跟”、“同”、“对(于)”、“给”、“由于”等。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又是动词前还有“见”、“受”与之对应。
第二,复音虚词“于是”。
放在句子开头。
表承接与因果。
放在谓语前后,“于是”属介宾语作状语或补语。
“在这”、“从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_也在文言文的用法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
古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中于的用法,欢迎阅读
古文中于字作补语的用法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古文中于字作复音虚词的用法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古文中于字作不译的用法
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同上)
古文中于字作状语的用法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1)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
(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
译为比。
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
例如:(1)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
例如:(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
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古文中于字作补语的用法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