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5页]
![行为决策[5页]](https://img.taocdn.com/s3/m/d8c253e0f78a6529657d5321.png)
行为决策一、行为决策理论简介行为决策理论的起步始于阿莱斯悖论和爱德华兹悖论的提出,是针对理性决策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另辟蹊径发展起来的。
行为决策理论的一般研究范式为:提出有关人们决策行为特征的假设——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
这就决定了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决策行为的研究二、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始于对理论决策理论中的不足和弊端进行的探索,至今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决策行为实证研究一直贯穿于其中,而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起着推动抑或限制的作用,可以说,决策行为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对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1、行为决策理论的萌芽期及其主要研究方法行为决策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行为决策理论的萌芽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行为决策理论的萌芽期,主要是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探索理性决策理论的不足和弊端上,其研究往往处在是规范性研究的先行阶段,没有划分出独立的研究领域。
行为决策理论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可分为“判断”和“抉择”两大类。
“判断”在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发生概率的时候,整个决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爱德华兹悖论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抉择”在研究中的含义是“人们在面对多个可选事物的情况下,是如何做挑选的”(阿莱斯悖论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
研究框架基于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判断和抉择过程实际是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有四个环节——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溃。
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和描述人们在“判断”和“抉择”中是如何具体进行每一个环节的。
行为决策理论在这个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心理学实验探索人们在进行判断和抉择背后的心理因素,然后再就这些心理因素对决策行为中的判断和抉择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进而探索和描述人们在“判断”和“抉择”中是如何具体进行每一个环节的。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78acc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e.png)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行为决策理论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结果的理论。
在市场层面,这种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个应用。
首先,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市场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消费者。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来决策的,而是受到情感和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来预测市场趋势和行为变化。
例如,当市场研究人员发现某种产品的价格过高时,他们可以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来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最佳方式。
其次,行为决策理论可以用来优化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因素,而不是简单地依据市场需求来进行。
例如,当企业发现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外观而不是功能时,他们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外观设计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第三,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定价策略。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在制定产品定价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条件,并根据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来定价。
例如,当企业发现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比其他因素更高时,他们可以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后,行为决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投资决策。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可能过度自信而忽视风险,或者避免进行某些交易因为他们担心损失。
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识别自己心理上的偏差,并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
在总结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在市场层面广泛应用。
它可以帮助市场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消费者、优化市场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并帮助投资者分析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也会在市场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d2ac6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0.png)
行为决策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 的信息。
筛选信息
行为决策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排除不相 关和不可靠的信息。
方案制定
制定解决方案
在识别问题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行为决策者需要制定解决问题 的方案。
制定备选方案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意外情况,行为决策者需要制定备选方案 。
评估方案风险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行为决策概述 • 行为决策理论 • 行为决策过程 • 行为决策影响因素 • 行为决策改进建议 • 行为决策应用案例
01
行为决策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行为决策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基于自身认知、情感和意志,对问题进行分 析、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特点
行为决策具有主观性、情境特定性、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的交织性等特点。它 受到个体自身知识、经验、价值观和情绪状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 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03
培养学习能力
具备学习能力可以使决策者更好地适 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对新的信息和情 况做出迅速反应。通过实践和反思, 决策者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决策技能 。
加强情感管理
理性与感性平衡
在决策过程中,情感可能会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决策者需要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便在决策中保持 理性和冷静。
情绪调节
当面临压力或困难时,决策者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避免过度焦虑、沮丧或情绪化。这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 练或心理咨询等方式实现。
培养积极心态
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决策者的信心和乐观情绪,从而有助于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做出更好的决策。因此, 鼓励积极思考和自我激励是非常有益的。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b4eb2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0.png)
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几点应用行为决策理论是指一种关于人类实际决策行为的理论,它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在市场层面,行为决策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并且可以在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文将从认知偏差、情绪影响、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行为决策理论在市场层面的应用。
一、认知偏差在市场层面的应用认知偏差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个体的思维方式、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等原因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认知偏差是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而这些认知偏差在市场层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认知偏差在消费者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锚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受到已知信息的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偏向于已知信息的趋势。
在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通过定价策略来利用锚定效应,设定一个较高的市场定价,使消费者在决策时受到这个“锚点”的影响,从而更倾向于选择相对而言更便宜的产品。
确认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在市场层面也有着重要应用。
确认偏误指的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符合自己先前观点和期望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先前观点和期望相悖的信息。
在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通过在广告中强调消费者原有的观点和期望,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认知偏差在市场层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认知偏差,商家和市场从业者可以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提高市场营销的效果。
情绪是人们决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情绪影响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因素,它在市场层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情绪影响在消费者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高兴的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进行购买行为;而当人们处于悲伤的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回避购买行为。
在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购物环境,如音乐、灯光等,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情绪状态,促使其更愿意进行购买。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b7e85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8.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概述:行为决策理论是一门以揭示人类决策模式和决策过程为目标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包括它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模型等。
一、基本假设行为决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面临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权衡,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与传统的理性决策假设有所不同,后者假设人们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全面评估各种决策选项的利弊,并做出最优决策。
二、理论模型1. 期望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它通过将行为者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效用函数,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解决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
2. 风险偏好理论风险偏好理论研究决策者在面对风险时的行为特征和态度。
根据该理论,决策者可能表现出风险厌恶、风险中立或风险偏好的行为倾向。
3.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关于决策者如何对待风险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待利益的获得和损失并不是对等的,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利益的敏感程度。
4.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指的是个体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倾向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
5. 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对确定信息的处理与对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是不同的。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确定性信息,而对不确定信息的评估和采纳往往相对较低。
三、研究方法对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研究者常常采用实验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虚拟情境,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决策场景,以研究人们在不同决策环境下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结果。
此外,研究者还常常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局限。
四、应用领域行为决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例如,在金融领域中,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解释股票市场的行为和价格波动;在医疗领域中,研究人员通过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决策行为。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04aa6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1.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决策是人们在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种行为。
传统的决策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但在实际决策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知识、信息以及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种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行为决策理论应运而生,它旨在从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出发,研究决策的制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行为决策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行为决策理论研究背景行为决策理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其主要针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的质疑和修正。
由于理性人假设忽视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导致传统的决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许多挑战。
而行为决策理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更加注重研究人们在真实情境下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行为决策理论研究方法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田野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际数据来验证和扩展行为决策理论。
实验室研究则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研究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田野研究则将实验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更全面地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
四、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一)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决策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并非总是基于期望值和风险概率来做出决策,而是会受到前景、主观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前景理论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
(二)启发式与偏见启发式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决策方式,人们在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时常常会采用启发式来简化问题。
然而,启发式也容易导致人们产生偏见和认知偏差。
因此,研究启发式和偏见对于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情感与动机情感和动机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在做决策时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内心情感和动机的驱动。
因此,情感与动机的理论对于揭示人们如何做决策具有关键意义。
五、未来研究方向随着行为决策理论的不断发展,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真实情境下的研究以及个体差异的研究。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b7e5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a.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决策是人们在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种行为。
不同的决策理论对人类行为的解析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决策理论作为一种以行为为基点的决策理论,对现代决策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行为决策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决策理论概述行为决策理论强调在决策过程中,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与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相比,行为决策理论更注重人的实际行为和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它认为,人的决策行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认知、情感、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1. 认知偏差与决策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判断失误。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认知偏差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最优解。
研究认知偏差与决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决策行为。
2. 情感与决策情感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情感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感知、判断和决策过程。
研究情感与决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
3. 动机与决策动机是驱动人们行动的原因。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动机是决定人们选择某种行为而非另一种行为的关键因素。
研究动机与决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选择。
四、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领域行为决策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
在企业管理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决策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在经济学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解释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在心理学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在医学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五、行为决策理论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行为决策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为决策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例如,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往往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和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最优解。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e4b86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f.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决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常见问题。
对于如何进行决策,从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到行为决策理论,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行为决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决策理论概述行为决策理论是对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传统理性决策理论假设人们能够完全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现实中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心理、情感、环境等,使得人们难以完全理性地分析问题。
因此,行为决策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在现实情境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心理、情感、环境等因素。
三、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框架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决策者的心理与认知:研究决策者的心理特征、认知过程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等。
2. 决策的环境与情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如时间压力、信息质量、社会影响等。
3. 决策的规则与策略:研究人们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决策规则和策略。
4. 决策的后果与评估:研究决策的后果以及如何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法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实验来模拟现实情境中的决策过程,从而探究不同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观察法则是通过观察人们在现实情境中的决策行为来研究其影响因素和规律。
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来探讨行为决策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领域行为决策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
在经济学中,行为决策理论被用于研究市场行为、投资决策等方面;在心理学中,行为决策理论被用于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心理障碍等方面;在管理学中,行为决策理论被用于研究组织决策、领导力等方面。
第五章行为决策理论
![第五章行为决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134eb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6.png)
第五章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是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行为特征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如何处理信息、评估选择以及做出决策。
行为决策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决策理论,它更加注重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 框架效应:人们在面对相同的信息时,由于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例如,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以“损失”为框架的选项,而不是以“收益”为框架的选项。
2. 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即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会感到更加痛苦,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会尽量避免损失。
3. 概率忽略:人们在评估决策风险时,往往会忽略概率信息,而更关注于结果的好坏。
例如,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选项,而不是一个收益较低但风险较低的选项。
4. 情感因素:人们的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决策。
例如,人们在愤怒或焦虑的状态下,可能会做出更加冒险的决策。
5. 社会环境:人们的决策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的决策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这种现象称为“从众效应”。
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改善决策过程以及提高决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决策过程。
行为决策理论,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性。
与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不同,行为决策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它考虑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情感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
在行为决策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锚定效应”。
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即所谓的“锚”,即使这个信息并不准确或者与决策无关。
这种效应在价格谈判、薪资谈判等情境中尤为明显。
例如,商家在标价时往往会设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作为锚,以期望顾客在还价时能够接受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行为决策理论还探讨了“过度自信”的问题。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25b78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2.png)
决策者倾向于寻找和解释信息以确认自己 的预先判断,忽视或低估与自己观点相悖 的信息,导致决策片面。
沉没成本谬误
损失厌恶偏差
决策者在考虑当前决策时过分关注过去的 成本,而忽视未来的收益和机会成本,导 致非理性决策。
决策者对于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收益的敏 感度,倾向于避免损失而非追求收益,导 致决策保守。
后悔与责任
后悔程度取决于决策者对结果的责任感知,责任越大,后悔程度越 高。
后悔与经验学习
后悔理论指出,决策者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以避免未来重复犯 错。
CHAPTER 05
行为决策偏差与纠正方法
常见行为决策偏差类型
过度自信偏差
确认偏误
决策者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忽视或低 估其他可能性和风险,导致决策失误。
群体影响
个体所处的群体、群体 决策方式等会影响其决 策时的从众现象和决策 质量。
CHAPTER 04
行为决策理论模型
期望效用理论
决策者选择
决策者根据各种可能结果的期望效用值来选择最优方 案。
偏好关系
期望效用理论假设决策者具备完全理性,偏好关系满 足一致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等公理。
概率敏感性
期望效用值受概率变化的影响,决策者对概率的敏感 程度会影响其决策行为。
行为决策特点
具有主观性、情境依赖性、不确 定性等特点,受到个体认知、情 感、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行为决策重要性
实际应用价值
行为决策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 心理学等领域,为政策制定、市场营销、金 融投资等提供指导。
提高决策质量
了解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个体和组织 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
实际应用
讨论了行为决策理论在金融、管理、消费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并指出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50f843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e.png)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行为决策理论,是指研究人们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以前的研究者从信息收集和评估方面入手进行了一些研究,而行为决策理论则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上。
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不仅受到已经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决策者自身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
首先,人们对一件事物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印象或判断,这种印象或判断即构成个体的知觉。
例如人们一旦认为自己能够实现目标,他就会有勇气面对失败,甚至坚持到底,反之则没有这种勇气。
其次,个体的知觉既有深刻性,也有广泛性,个体的知觉不仅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还会对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人们的决策除了受到决策客观条件的制约外,还要受到主观条件的影响。
人们的知觉水平、对决策环境的熟悉程度、是否掌握有关信息等都会影响到决策的质量。
行为决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对行为决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对决策过程及决策者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但目前对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将人的行为与个性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未将二者加以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许多著名的企业家都是行为决策专家,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机智、灵活、创造性以及高度责任感等心理特征非常相似于一般意义上的“决策风格”。
对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必须与人的其他心理特征相结合,尤其是与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其本质。
只注重对行为的研究而忽略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势必会使研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且由于研究者对行为和心理的侧重点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行为决策理论和其他决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
随着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的深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ae8c94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3.png)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决策理论是指人们在决策时考虑的内在的动机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平衡。
它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家Raymond A. Noe提出的,他主要关注决策者对决策过程的理解和控制。
行为决策理论旨在推导出意图驱动行为的实际历程。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当一个决策者面临选择时,他们将在行为可能性中直接选择最可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那一种行为。
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时会考虑自身的动机和权衡,比如道德准则或外部因素,例如职业期望、社会环境的假设等。
行为决策理论也强调了学习和修正的重要性。
它指出,过程中会存在顾虑,应当及时学习和修正,以便改进决策的准确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行为决策理论中涉及到诸如模型建构、实验测试、实验分析以及改进技术等这些复杂因素。
最后,行为决策理论还提出,人们在决策时应该尽量考虑复杂性。
即使在复杂的情况下,人们也应该面向自身动机进行判断,从而使决策更可信。
综上所述,行为决策理论是一种理论,强调了在决策时,考虑内在动机和外部因素平衡,以及学习和修正的重要性。
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增进决策的准确度,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
![浅谈行为决策及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6513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4.png)
政府决策
政策制定
政府机构可以利用行为决策理论来了 解公众对政府可以通过行为决策理论来预测和 分析社会问题的趋势和影响,从而更 好地进行社会治理。
教育领域
教育政策
教育部门可以利用行为决策理论来了解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从而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行为决策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认知能力
个体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其决策行为。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 策。
价值观与偏好
个人的价值观和偏好对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对于风险的态度、对于不同利益的权衡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决策 结果。
情绪状态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决策行为。例如,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决策者可能更加乐观,从而更加倾向于 冒险;而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决策者可能更加谨慎。
教学方法
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行为决策理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从而设计更加有 效的教学方法。
医疗领域
健康政策
卫生部门可以利用行为决策理论来了解公众的健康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健康政策。
医疗资源配置
医院可以利用行为决策理论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5
行为决策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行为决策过程
探索决策过程中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
01
通过脑成像技术等手段,研究决策过程中大脑神经活动的变化
,揭示决策行为的神经机制。
深化对情感与决策关系的研究
02
探讨情感对决策的影响,以及情感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进一步理解情感与决策的复杂关系。
研究个体差异对决策的影响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3a0c2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7.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决策理论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及认知规律,以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
本文将对行为决策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综述,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二、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历程行为决策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其发展经历了经典决策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等阶段。
经典决策理论主要关注决策过程的逻辑性,重视最优决策方案的寻找;期望效用理论在经典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不确定性的因素,但依然依赖于理性的假设;直到前景理论的出现,行为决策理论开始重视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及行为因素,对决策结果的解释更加符合实际。
三、行为决策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多种心理、情感及行为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认知偏差、情感反应、动机和目标等。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习惯和偏好来选择行动方案,而非完全依据理性分析的结果。
因此,行为决策理论强调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决策者的心理、情感及行为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四、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
实验法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环境,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和行为规律;观察法则是通过观察实际情境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规律;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行为决策理论的不断发展。
五、行为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行为决策理论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制定更为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将行为决策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和投资决策中,解释了市场异常现象和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措施。
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fd8c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9.png)
THANKS
02
框架效应在很多情境下都会出现,例如在医疗 、金融、广告等领域。
03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个体关注信息的不同方面, 从而影响决策的结果。
锚定效应
1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容易受到先前 的信息或经验的影响,导致对当前问题的判断出 现偏差。
2
锚定效应通常表现为对数字的估计过于依赖起始 值或参考值,而忽视其他相关信息。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决策理论
01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强调社会 因素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02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群体压力、 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 偏离理性决策的轨道。
03
社会心理学还探讨了社会认知偏差在决策中的作用,例如代 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和锚定效应等,这些偏差会影响个体 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进而影响决策结果。
销售促进
通过打折、赠品、限时优惠等手段,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高销售业绩和市场占有率。
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产配置
01
投资者根据行为决策理论,优化资产配置,避免过度自信或过
度悲观导致的投资风险。
止损与止盈
02
投资者运用行为决策理论,设定合理的止损和止盈点位,控制
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市场情绪分析
风险偏好是指个体在面对风险时所表 现出的态度,包括风险厌恶、风险中 立和风险追求。
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根据 期望值和风险偏好来权衡不同选项的 预期结果,并选择期望值最高的选项 。
期望值是指某个选项被选中的概率乘 以该选项所带来的效用(或损失)的 加权平均值。
展望理论
展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提 出的另一个行为决策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 面对潜在的收益和损失时如何进行决策。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f8945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0.png)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行为决策理论,这一理论是以决策者对待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方式作为决策依据的。
它的主要内容有: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理论可分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现代决策理论。
1。
古典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决策是一个理性行为,决策是在决策者充分掌握了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资料以及掌握充分的主观判断能力和价值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理性的人总是试图根据经济的、合理的原则来评估各种备选方案。
由于决策过程受到了理性的限制,因而古典决策理论着重强调理性化决策的模型。
理性化决策是根据决策者的主观意愿,按照某种客观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备选方案,从而做出符合预期效果的行为决策。
2。
行为决策理论又称经验决策理论,它认为,决策是一个非理性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在行动之前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因而行为决策理论侧重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它把决策当成行为的问题。
3。
现代决策理论则包括行为决策理论和计算机决策理论两个部分。
其中,行为决策理论主要研究组织中人们解决决策问题的行为过程;计算机决策理论则从技术角度研究了决策的智能化方法。
根据决策者的人数的不同,现代决策理论又可分为个人决策理论、群体决策理论、组织决策理论三类。
1。
个人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决策者在决策中的行为过程就是个人决策理论的核心。
这些理论者主张,在决策中应该排除群体规范、群体影响、社会知觉、过滤等因素的影响,重视单个决策者个人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方式的重要性,建议用个人决策者的方式,即通过个人会谈的形式获得信息,再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价进行决策。
2。
群体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5。
最后,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新的决策理论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如新公共管理理论、后勤决策理论等等,都是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决策理论。
上述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都属于定量决策理论,只适用于少数具体的、确定的问题。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24aa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b.png)
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引言行为决策是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所做出的决策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核心组成部分。
行为决策理论作为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旨在解释人们如何理性地做出决策。
本文旨在对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做一综述,探讨其主要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
一、行为决策的经典模型1. 期望效用理论当谈到行为决策时,无法不提到期望效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不同选择的期望效用来做出决策。
期望效用是指一个决策结果的价值乘以发生的概率。
然而,该理论过于理性化,忽略了人们可能受到情绪、认知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2. 前景理论为了弥补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心理学家康南曼提出了前景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决策中人们更关注利益和损失带来的价值而非实际效用。
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更容易选择冒险,而在面对确定性时则更倾向于保守。
前景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于风险决策的主观倾向。
二、行为决策的实证研究1. 失控的决策过程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中是理性的,但实证研究却发现人们的决策过程常常失控。
例如,人们在决策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中常常受到依从性、群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与自己初衷相悖的决策。
2. 注意力偏差与决策行为决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力的偏差对决策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决策问题相关的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
这种注意力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行为决策的发展趋势1. 联动决策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人们在联动决策中的行为表现。
联动决策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受到他人选择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联动决策中,人们更容易与他人达成共识或者被他人的错误决策所误导。
2. 心理计量模型与行为决策心理计量模型是对心理学实验数据进行建模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计量模型来研究行为决策。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dce4dd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b.png)
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行为决策理论是一个实验的概念,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外部行为和通过分析其行为获得信息并用于预测未来环境状况的研究。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行为决策理论是对传统的认知决策理论和演绎决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发展是在人们广泛地把计算机用于管理活动之后开始的,行为决策理论也从认知决策理论中派生出来。
认知决策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个体如何利用内部的心理表象和学习经验去解决问题。
行为决策理论强调行为,而不仅仅是感知觉和知觉。
行为决策理论认为外部刺激与动物的内部心理过程可能相互作用。
行为是内部过程的产物,它是将动物的心理过程、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综合考虑后作出的反应。
以上我们提出了行为决策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但是,在每一个假设的前面都还加上了一个标准。
标准是衡量判断的尺度,或者说是一个比较的尺度。
例如:具有预测能力、及时回应的动物就符合具有标准的特征。
也就是说,该特征对于研究者来说必须达到或高于某一值,否则的话就是低的,不足以代表真正的动物的情况。
行为决策理论由此得出了三个结论:( 1)一只真正有效的动物,会根据现在的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不会犹豫不决;( 2)一只真正有效的动物,会避免任何事情对自己的干扰,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休息,即使休息也不会超过20分钟;( 3)一只真正有效的动物,在休息的时候仍然会非常警觉地监视环境,会找到自己安全的位置,等到警觉性降低之后才会完全放松下来。
行为决策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各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何解释特定动物是如何在动物的各种条件下做出最优化选择的。
很多的研究者已经为行为决策理论提供了许多的解释,如现实的复杂性、模糊性、随机性、意外情况等等。
而这些理论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标准而建立起来的。
其他的解释可以说都是与这三个标准相关的,因此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行为决策理论的内容。
对行为决策理论进行简单的评述:行为决策理论是把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行为决策的思想进行总结和提炼之后形成的新的科学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3eb5f60242a8956bece426.png)
参考文献
[1] 黄成. 行为决策理论及决策行为实证研究方法探[J]. 经济经纬.2006(5).
[2] 武小悦. 决策分析理论[M]. 科学出版社 .2010. [3] 吴鸽, 周晶, 雷丽彩. 行为决策理论综述[J]. 南京工业
E(C)= 11万元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E(D)= 50万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
目录
一 行为决策理论概述 二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三 行为决策理论的应用
一 行为决策理论概述
行行为为决决策策是的研影究响人因在素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 科学1,、通理过性对与人有的限决理策性行为的研究,分析影响人做 出决2策、的认主知要不因协素调,分析思维与判断中常见的误区, 从而3有、助情于绪做出正确的决策。
1、兴起期的主要思想和阶段成果
阶段成果
产生的主要思想:
正前景时表现风险厌恶,对负前景现 为风险喜好 决策者加重对被认为是确定性结果 的选择的权重
人们认为同等的收益小于同等的损失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 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2、兴起期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 •实验法(心理学实验和经济学实验)
第四讲 行为决策理论
组员:XXXXXXXX XXXXXXXXX
案例:阿莱斯悖论
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E(A)= 100万元
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E(B)= 139万元
行为决策理论课件
![行为决策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2bd9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7.png)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行为决策理论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研究者们将继续探索决策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决 策过程。
02
CATALOGUE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预期理论
总结词
描述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详细描述
预期理论,也称为期望价值理论,是一种解释个体如何在不确定情境下做出决策 的理论。它认为决策过程涉及对结果的预期及相应的价值评估,最终的决策取决 于对结果的预期及对结果的价值的评估。
概念
行为决策理论关注决策者的实际行为 ,而不是传统经济学中的最优决策模 型。它强调决策者的认知、情感和偏 好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行为决策理论的重要性
实际应用
行为决策理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如市场营销、投资、组织管理等。通 过了解消费者或决策者的行为,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和决策。
补充传统经济学
政策制定
社会问题认知
通过行为决策理论,政策制定者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 质和成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
供理论支持。
政策传播与推广
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政策制定者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政策的传播效 果和推广策略,提高政策执行的
有效性。
公共参与与协商
通过行为决策理论,政策制定者 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和协商 ,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民主监
传统经济学在解释某些决策行为时存在局限性,行为决策理论为其提供了有益 的补充,揭示了实际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不确定性。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研究
早期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决策过程中的认 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变化对经济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
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二是郝伯特·西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卡托纳在密西根大学开展了宏观经济的心理研究,引入了态度、期望、情感等心理学概念,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
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成本收益,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卡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依赖以下理性假定: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
如果这两大公理不能满足,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
行为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大定义理性的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策理论的。
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Prospect Theory 》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在这篇论文中,卡尼曼等人公布了一系列反驳新古典效用理论的实验结果:问题一: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样本72) A :2500 概率33%;2400 概率66%;0 概率0(18%选)B :2400 确定(82%选)问题二: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样本72) A :2500 概率33%;0 概率67%(83%选)B :2400 概率34%;0概率66%(17%选)问题二是在问题一基础上同时减(2400 概率66%)变化而来。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如果B>A ,问题二是问题一的变化形式,不应该出现偏好序逆转。
即(2400)0.33(2500)0.66(2400)0.34(2400)0.33(2500)u u u u u >+>但实验结果违背了这种推测。
问题三:A : (4000,.80) or B: (3000)N=95 [20] [80]问题四:C: (4000,.20)or D: (3000,.25)N=95 [65] [35]问题三’:A : (-4000,.80)or B: (-3000)N=95 [92] [8]问题四’:C: (-4000,.20)or D: (-3000,.25)N=95 [42] [58]这些实验给出了两方面的决策心理:一是当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较大时,决策者更偏好确定收入,而当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较小时,决策者又喜欢冒险,这是明显的偏好逆转;二是决策者对损失和收益的风险态度不同,在收益区域的风险厌恶,在损失区域则变为风险爱好。
这和预期效用理论要求偏好的内在一致性不同。
可见,按照前景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实际上依赖选择程序,这种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
如上所述,如果这两个假定被放松,新古典选择理论所依赖的偏好序就很难保证。
实验研究普遍表明,如果选择程序变化,就可能出现偏好逆转。
并且当事人决策时普遍存在的框架效应(framing),与描述不变假定矛盾。
例如,卡尼曼等人曾经做的一个著名实验显示,告诉一个实验群体,让他们设想美国准备帮助亚洲应对一种不寻常的疾病,该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
两种备选方案被提出。
实验群体被分成两组,每组进行相应的选择。
假设对方案实施结果的准确科学估算如下:实验群体1选择:“若方案A被采纳,能拯救200人;若方案B被采纳,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拯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性一个也就不了”。
实验群体2选择:“若方案C被采纳,400人将死亡;若方案D被采纳,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把人全部救活;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对两个实验群体来说,方案A和C等价,方案B和D等价。
如果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完备的公理是正确的,那么两组人的选择结果应该类似。
但实验结果表明,在群体1中,72%的人更偏好方案A;而在实验群体2中,68%的人更偏好方案D。
并无证据表明两个群体的人有明显影响其选择的差异特征,剩下的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对选择的描述的不同确实影响到人们的选择,此即“框架效应”。
即选择依赖所给的方案的描述本身。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卡尼曼等人在对实验结果科学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择理论框架,试图以此取代新古典的预期效用理论,为了和预期效用函数相区别,卡尼曼等人把其创立的效用函数成为“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见图一。
在卡尼曼等人看来,任何选择和决策的做出都依赖一定的程序,现实的当事人常常采用的决策程序就是所谓“启发式”(heuristics)程序,这种程序不需要当事人完全理性,也不需要当事人完全计算后决策(像理性预期那样),启发式决策仅仅需要当事人按照经验规则进行决策,并存在一个决策的学习过程,比如典型的“拇指规则”就被经常运用。
在启发式决策下,当事人的决策后果不仅依赖其计算能力和经验,而且依赖决策情景描述和个人的心理状态。
在这些约束下,当事人很难找到最优解,但能够获得一个学习过程。
价值函数和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不同,一是此处是对不同前景后果的价值评估,而不是效用评价;二是此处加权的是概率估值,而不是概率本身。
价值函数的特征:1、价值函数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损益,而不是最终财富或福利。
参考点可以是当前的财富水平,但也受到决策者预期等的影响。
2、价值函数为S型函数,即收益区是凹的('()0,0v x x<>);损失区是凸的(''()0,0V x x><)。
这说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收益,其增加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所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所带来的效用。
在图一中表现为收益曲线为凹状;损失曲线为凸状,这是因为随着损益水平的上升,当事人的心理感觉递减,比如,当事人对10元和20元之差别的评价明显高于对110元和120元之差别的评价1;3、损失区的斜率高于收益区,即损失区价值曲线比收益区陡。
即投资者对边际损失更敏感。
此即“损失规避(lossaversion)”。
这就是说损失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变化比收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损失之间,人们更在乎后者。
图一前景理论假定的价值函数1这类似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损失的边际负效用递减。
考虑一个赌局(,;,)p x q y ,其中1p q +〈,且,x y R ∈,行为经济学认为当事人追求价值最大化(,;,)()()()()U p x q y p v x q v y ππ=+。
由于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导致概率权重函数的非线性,以及当事人价值函数的非线性,导致其决策时面临多种可能组合,见下表二:表二 前景理论的风险态度和行为特征如果决策者面对多个赌局,又如何处理?比如,同时买多支股票。
卡尼曼等人后来的研究以及Thaler(1985)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说:决策者针对不同的赌局,按照各自的参考点建立类似于会计账户的心理账户,然后按照该账户统一或分别决策。
心理账户理论关系三个主要问题:1、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不同,人们会把其归入不同的账户。
而不同的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所以不同收入来源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最常见的是,日常劳动所得人们会倍加珍惜,而意外之财总是用于挥霍。
2、收入的支出。
人们将收入配置到不同的消费科目中,各科目之间的资金不完全替代。
比如一个月的收入3000元,1500元用于日常使用,500元用于投资,1000元用于储蓄。
人们一般会在缺钱时尽可能调整同属日常支出的科目,而不愿意动用投资科目和储蓄科目。
对心理账户核算的频率。
人们是每月核算还是每周、每日核算对决策行为影响很大。
这涉及到投资者短视问题。
比如,塞勒后来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存在短视的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从长期看,尽管存在股权溢价,但投资者对心理账户核算的频率较短,导致投资者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结果不愿意做长期投资。
这就解释了股权溢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