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Word版

合集下载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摘要:文言文的特点和新时代教育要求,决定了文言文的教学,即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能够借鉴民族文化的精旋,并学会评价文化的良芬。

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尝试启发创造原则,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目的;三个环节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教改的研究十分乏力。

与现代文阅读、作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研究呈繁荣景象相比,文言文教学、教改更是需要增强它的广泛研究的力度,以促进它的繁荣,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定位应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熏陶的目的: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认识我们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二,借鉴的目的:即古为今用。

在教学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豁达宽容、襟怀坦白的人生态度等;以及学习古人的文章写作技巧及推敲词语的技巧。

第三,评价的目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评价过程便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评价的结果则利于我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在此教学目的基础上,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三个环节:一、把握好古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拔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

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原则。

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

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

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引发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

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

刍议中学文言文教学-精品文档

刍议中学文言文教学-精品文档

刍议中学文言文教学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于古文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学生对于每篇文言文似乎能熟记成语,但综合运用时就会漏洞百出,那种望文生义、死记硬背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妥当。

我们应多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学会古诗文,还要会学古诗文,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应从“以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

我国古书浩如烟云,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国家对语文教材做了很大的调整,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都被充实到教材之中。

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但是,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作品,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时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共同努力。

再次,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需要让学生练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功。

一是要准确理解词义。

我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否则就不能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活动。

二是要能正确地分析文章中的句子。

要准确理解词语意义离不开对句子的结构的分析,因为只有在句子里,词语意义才能显示出来,弄不清句子的结构,对词义和句意就难有正确的理解。

三是要能细心的捉摸古人行文的体例。

例如在《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濑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此文用的是骈体句式,讲究平仄相同,错落有致。

如“悬泉瀑布,飞濑其间”前面四字作主语,后面四字作谓语,句法整齐,文气贯通。

再比如说前边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家在这里有意交错为文,是为了形成骈俪的风格,我们只有这样理解句子,才能体会它的意境所在。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好 的教材 。
再如诸 葛亮 的《 出师表》 中情 词恳 切 , 有不 少脍 炙人 口的名
的环节。长期 以来 , 在 中学文言文教学 中 , 许多教 师“ 传承” 着一种 句 。陆游曾称赞它道 : “ 出师一表真名世 , 千载谁堪 伯仲间?” 文天 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 字字落实 , 句句清楚 。文言文 教学 中充斥 祥《 正气歌》 中赞誉道 : “ 为出师表 , 鬼神泣壮烈 ” 。该文第一部分贯 着教师“ 满堂灌” “ 唱独角戏 ” 的传统方法 。 穿 着一条 明显 的抒情线索 , 就是 希望后 主能够继承先 帝的遗 志 , 教师 重文言字 、 词、 句 的解 释 , 轻 文章思想 内涵 、 作者情 感 的 完成先帝未尽的大业。
景 中, 走进作者 的内心世界 , 文言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 才能走 出教 学的困境 , 创造 出教学新天地 !
关键词 : 文言文教学; 多读 多练 ; 人文情感 ; 阅读能力
在 大力提倡创新 教育 的今天 , 改革 文言文 教学模式 , 重在培 磨炼痛苦 , 才能增长才干 , 担 当重任 。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极 养师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特别重要 。 就语文教学现状而言 , 文言文教学也是素质教 育中 比较薄弱
感悟 。常常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 , 枯燥无味。
第二部分字 字句句都 蕴含着作者 对先帝 的知遇之 恩和无 限 这种用 同一模式组织教学 的方法 , 导致教 和学相脱 节。学生 即便 感激 的情 怀 , 也表达 了作者尽心竭力效 忠刘 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 学完老师讲 的文言文 , 再遇到其 他文言文时 同样无 法独立熟练地 诸葛亮 以“ 讨贼兴复之效 ” 自许 , 并且说 “ 不效则治 臣之 罪 , 以告先 阅读并深刻理解 内涵 。 帝 之灵 。” 真是字 词 恳切 , 催 人泪下 , 集 中表 现 了他 感恩 图报 的 有些 比较新潮 的教师不赞 成那种 以教师 串讲 为 主的教学方 心情 。 法, 他们在教学实践 中采用“ 谈话法 ” , 搞所 谓的“ 启 发式” 教学 , 强 面对这样 一篇文情 并茂的佳作 , 有一位教师在 朗读 和讲解 时 调在教师指导下 , 师生共同活动 。这种认识 和实践在主观上是好 也眼含泪花 , 但学生却和读其他文章 时一样 , 麻木无 味 , 没 有真情 的, 但在 实践中往往 又产生 了另外一种倾 向 , 即在 课堂 上没完没 的流露。特别是教师问到文 中结尾“ 今 当远离 , 临表涕零 , 不知所

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

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

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

作为教育者,应该引领学生立足民族文化,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

文言文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在我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它本身又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

同时,语文课程的民族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落实文言文三维目标,改变文言文传统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选入课本的作品,蕴涵丰富,启人深思,焕发着生命力,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可事实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考试时严重丢分,学生平时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究其主要原因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彻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些表述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其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这样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一种语文素养上的要求。

“积累、感悟”则只能让学生自己体味。

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

由此看来,文言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规律。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

本文将从确定文章类型、梳理思路、选取角度、撰写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段落六个方面,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一、确定文章类型本文属于议论文,旨在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通过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二、梳理思路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这一部分可以列举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

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可以包括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

最后,对改革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三、选取角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改革:1、教学内容创新。

针对传统文言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的问题,提出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如选取经典的文言文著作,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2、教学方法改进。

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兴趣激发。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撰写开头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然而,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五、中间段落1、教学内容创新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单一且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们提倡选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论语》、《诗经》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同时,还可以引入历代的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文体和风格。

2、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情景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讨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其逻辑思维深邃的智慧所含蕴博大精深,尤其维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层次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那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该如何改革?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布置各类文言文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增强教学元素的逻辑性,特别是要重视文言文的字面及精神意义,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言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及室内外环境资源丰富文言文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更自觉地深入学习。

文言文教学应重在实效,既要充分发挥老师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精华所在。

总之,通过不断改革,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言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文化资源,挖掘文言文历史深处的智慧,进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在近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恰当地运用“导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对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

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文的语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

“导入法”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运用“导入法”要讲究方式而用什么方式为宜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下面就具体来谈一下:一、成语导入法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课文中。

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导入呢?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讳疾忌医”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现在要学的《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文。

”接着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范读边看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写的是谁隐瞒了自己的疾病不让医生治疗?医生是谁?他劝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听完范读很快就找到了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从而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扁鹊是如何劝告的桓侯又是怎么拒绝的呢?下面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

”以前我教这课是直接进入字词句篇的教学学生显得很被动因而对课文中的信息接受与理解要比这慢得多。

初中文言文中还有不少的篇目可以采用这一导入法。

如:《〈论语〉六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导入;《桃花记》可用成语“世外桃”导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这种导入法进入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字词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二、故事导入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选文故事性很强。

面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面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关 键词 : 古代 汉语 ; 文 言文教 学 ; 改革 ; 中学语 文教 学
中图分 类 号 : G 6 5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6 ) 1 2 - 0 0 1 5 - 0 4
教育部 2 0 0 3年颁发 的《 普通高 中课程标准》
法, 注重 在 阅读实 践 中举一 反三 ; 学 习 中国古代 优
秀作 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 为形成一 定 的传统 文 化底 蕴奠定 基础 。学 习从 历史 发展 的 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 从 中汲取 民族智
慧 用现代 观念 审 视 作 品 , 评 价 其 积极 意义 与 历 史 局限。 ” … 由此 可见 , 在语 文新 课 标下 文言 文 是 中
准入 和管理 制 度 , 先 在两 省试 点 , 接下来 的两 年又 分 别增 加 了 4个试 点 省 份 。2 0 1 2年 , 教 育 部重 新
势下 , 结合 当前教师资格证 “ 国考” 背景 , 针对 以
中学语 文 教学 为 目标 的师 范 生 , 如何 适应 应 用 型 转型 下 的课 程 改革 , 有效提高《 古代 汉 语 》 实 际应 用 效果 , 一 直 是 大家 思 考 探讨 的课 题 。本 文 结 合
的课 程 都 具 有 基 础 性 、 应用性、 学 术 探 索 性 的特
征” L 2 j 。从 2 0 1 5年开始, 国家规定无论 师范类毕
业 生或 非师 范类 毕业生 都必 须提 出申请并 参加 全 国基 本 素质考 试 ( 包 括 综 合 素 质 和专 业 素 质 ) 和 教 学技 能考试 ( 即面试 试 讲 ) , 笔 试 和 面试 均通 过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模板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模板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作者] 钱梦龙[内容]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

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

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

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

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

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

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学文言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和行动一直没有停歇,但文言文这一块好像雷打不动,刀枪不入。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八字宪法”。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困惑着,难道文言文教学就走不出这样的窠臼吗?我也曾经和我的同事们讨论过,争辩过,但最终我还是势单力薄,鸡蛋碰石头。

抵挡不过同事们的强大队伍。

最终他们总是理直气壮的获胜方,“不字字翻译,不句句落实,学生们能学会吗?文言文还教什么?能应付考试吗?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言比什么都难,这块硬骨头必须使用“八字宪法”一点一点地啃!每每面对这样的论断,我总是觉得很心酸。

更不心甘。

总想为文言文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我觉得能流传至今而又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可谓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经典中的经典,是以飨我们后人的文化盛宴。

可我们呢,总是支离破碎地去分解,把盛宴当成剩饭。

岂不可悲!在这里,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为初中文言文教学说几句了,祈愿我的声音不被淹没。

的确,如同事们所言文言文产生的年代离我们很久远,日常生活也没有用文言交际的大环境,这让很多学生觉得学文言比学外语都难。

但我们别忘了,文言也是一种语言,他是古人的书面语,显然是经过加工润色的,能够朗朗上口的语言。

因此我觉得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阅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定的阅读量才是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

孤立的字词讲解训练,都只是死记硬背,很显然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而且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实,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地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诵读,就是在整体的阅读中感悟。

通过点滴的历史资料我们也能获知古人的语文课堂一定不像现在这样,他们大量时间在诵读、乐读。

读是学好语言的真正法宝。

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的整理和总结,也必须以一定的阅读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论文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论文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刍议安达市第六中学徐凤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诗文中的极品,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而鉴于因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而产生的字词句难以理解的特点,又不能完全放给学生自己来读。

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能力要求与文言文教学目标,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解读课程目标与考点要使文言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就要解读课程目标和考点。

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鉴于以上目标,我们认为文言文考试主要体现在:1、选文的出处、作者。

2、解释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

3、文句的停顿。

4、句意的理解。

5、层次的划分。

6、文章(或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

7、写作方法的分析。

8、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

9、课内与课外相关文段的对比阅读。

二、解读新课标,新教材(人教版)文言课文在数量、编排、题材上的变化1、文言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每学期课内阅读教学5-10篇,课外要求诵读的10首(篇)古诗词集中编排在书后,其中多数篇目在以前属于讲读课文。

2、义务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单元以分散难点,八、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集中组成八个单元(每册两个单元),以强化训练。

3、课文难度加大,原初二、初三的课文已提前到初一、初二学习,而且新增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古诗文,这无疑给刚进初中的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显然,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完整word版)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的探讨

(完整word版)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的探讨内容摘要: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

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教师可以用各种方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要加强诵读指导。

知识积累是学好文言文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教学,还要向课外延伸,注重拓展迁移增强实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知识积累拓展迁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古代文言文。

中国古代文言文浩如烟海,在人类文化史上灿若星晨,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瑰宝。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

学好文言文,才能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当前,我国沿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被“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所代替,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但由于中小学教育,一直不能突破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结果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文言文的教学主要停留在文言实虚词的讲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上。

教师讲授知识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少;课文教学时间多,课外阅读少。

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

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要在新时代的改革大潮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我们就必须要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目标、途径、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
而 对 实词 重 视 不 够

,
以 致学 生 阅读 古 文 的 能 力 提 高 缓
,
据了解 原 因 就在 于 学 生对 许 多 实词 掌握 得 不 够扎 实
学 习 古 文 的兴 趣 和积极 性受 到 了 挫 伤
阅读 起来 就觉 得 到 处 都有


路虎
这 应该 说 是 教学 上 的 一 个 失 误
听 课讲 活
, , ,
变为
听 课抓 死
,
,
就 是 对 关键 词 语不 放 过
,
就 是 要 讲清 关 键词 语 的作

用 及 表 达 效果 论 》 上篇 开 头 下
,
让 学 生 知 道 这 些关 键 词 语不 但 用 得 好

而 且 知道 为 什 么 好
,
比 如 《过 秦
,
秦 孝公 据 般 函 之 固
中国 古代 文 学教 学 改革 自议
李 中健
许 多教 师从 不 同的 角度 和 不 : 同 的 层 次对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的 教 法 作 了 一 些 探索


过 去那
,
种 由教 师 一 讲 到 底 至 于 学 生 接 受 了 多少
,
,
是 否 变 成 了 能力
,
却很 少过 问 的 情 况
,
在相
学 生 阅读 古代 作 品 的 困 难
首 先 是语 言 上 的 障碍, Nhomakorabea。
因此
,
指 导 学 生 大量 积 累和 掌 握
不 过 常用 虚词 毕 竟 只 是 少

常用 实词 是 一 个很 重 要 的 任 务
数 慢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王老师:中秋佳节,冒昧打搅,万望海涵。

我现在正在跟随您阅读《四书章句集注》,您能开这门课已令我很是钦佩。

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系里现在文学史、文学理论史之类的课开得较多,直接引导我们读古代文学作品或文论作品的课太少。

您能站出来开这门课,说明您是个有洞察力又有担当的老师,这也是我敢于跟您探讨问题的原因。

我知道,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读原典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广泛地阅读原著才能对古代作品有真切的体会,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不过是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罢了。

我曾在课上提过《四书章句集注》这门课讲课之前学生应先自读原文的看法,由于当时比较仓促,可能我的意思表达得不是很准确,我今冒昧地与您探讨一下相关的问题,不只限于《四书》的解读,推而广之,到涉及所有古代原典的读法问题。

作品要在老师讲之前读一遍,这是不需讨论的。

我认为单单读一遍还是不够的,学生应当在读完以后,主动解决掉那些自己可以通过查词典、讨论等方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指章句上读不懂的地方或是文意上无法疏通的地方。

这样以后,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请老师解答。

然后老师再挑文中自己认为重要,需要点出的地方进行强调。

最后再对原文的深度内涵以及从原文发散出来的东西进行讲解。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重点章节的朗读和背诵环节。

具体地说,我们不妨这样。

45分钟的课,前15分钟,学生自己读并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接下来15分钟,有读不懂的地方当堂提出来请老师解答;最后15分钟老师发挥自己的见识,对文意进行深度解读或联想,比如从“格物致知”这一句讲一下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再如从《大学》的第一章联想到张载的“横蕖四句”。

如果进行得顺利,最后能剩几分钟的话,我们就一起把讲过的这一章朗读一下。

我曾经上过一年朱惠仙老师的古代汉语课,古代汉语的文选部分的教与学实际上跟我们这门课是一样的。

当时朱老师也是采取的我们现在这样由老师直接一字一句从头到尾讲下来的方式。

我观察一年,发现如果学生课后没有读过原文(事实上就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在课后读教材),那么听完老师讲的,这篇文章在脑子里只能留下一些碎片,缺乏整体把握而印象极浅。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注重点刍议
文言文教学改革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培养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三方面大势所趋,其重点要求有:
一、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思维的培养上。

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归纳逻辑、总结归纳的能力,教会他们用恰当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及观点。

二、强化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特性,培养学生把握文言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深入探讨文言文学术思想,对各项文言文学科的理论、历史、技巧有更准确、系统地认识,从而更好地体悟文言文的内涵。

三、提高文言文表达能力的完善。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突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字表达的技巧,培养他们用正式文言文来自如地表达思想及观点,学会分析复杂的精神层次及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要求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从而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魅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文言文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将文言文应用于实际中,达到提高文言文水平、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实现最终的教学成果。

初一语文文言文创新性教学刍议

初一语文文言文创新性教学刍议

初一语文文言文创新性教学刍议摘要:文言文经历国家几次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初一更是筑牢文言文学习基础的关键一年。

本文通过研究初一学生学习特性以及对比各项教学方法,探索语文文言文的创新性教学,总结出适合初一学情并符合教学大纲的三种创新方法以及实施效果,为提升学生国学素养及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一语文;文言文;创新教学一、基于初一学生特性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我国教育国情,普遍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教学行为应根据学生特点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词汇量,并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同时喜欢模仿文字描述的情景,表现力较强,这些特性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展开想象。

但初一又处于加强语文理解的过渡阶段,学生此前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且文言文字词晦涩难懂,形成阻碍学生研读文言文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宜利用初一学生在阅读力、记忆力、模仿力等的优势,善用“以读代讲法”、“先背诵后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高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二、文言文创新性教学方法分析与成效1.以读代讲法该方法的核心含义,是通过大量的课堂朗读来代替过多讲解。

初一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教师可采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感”,达到增强理解,提升感知的效果。

具体操作流程为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演读——教师导读——学生齐读,在自读环节可让学生标注翻译,形成初步理解,在演读环节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在导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式,让学生自发地去体会文中含义与作者情感,比教师陈述课文背景与作者生平节省更多课堂时间,学生记忆也更加牢固。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时,由于句子短小精悍,且不少是学生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的,因此减少了讲授,更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即采用“以读代讲法”,课堂开始时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小故事引入,随后向学生示范该如何朗读,再让学生自查字音字义,自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能够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语调,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得较为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员:胡付彪友情提供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

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

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

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

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

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

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

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

“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

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 6 册共 26 篇,高中 6 册为 40 篇,两套相加总共 66 篇,以 6 年平均计,每年教 11 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 1 篇还不到。

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

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

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

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

下面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

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

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 ABC 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

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

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

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

全文 81 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

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

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

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

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

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

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

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

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

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 65 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

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

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

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上面举我的老师教文言文的例子,并不是认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以我的老师为范例,我想,即使在当时,国文老师也未必都这样教。

但我从自己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了这种教法中某些合理的成分。

至少以下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有的地方老师又重点畅讲,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印入更深。

教学中这样疏密相间,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的教法,是符合学生读文、认知的规律的;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受到很好的锻炼。

二、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凡行之有效的教法,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规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

我同意不少同志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归真返璞的主张,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归真返璞。

但归真返璞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是回过头去走老路。

“真”和“璞”者,事物固有的朴素规律也,“归真返璞”就是要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赶浪头,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章大国”,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写文章、读文章和教文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

因此,认真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并把它提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改革首先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