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的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一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一
3)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例: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有华盛顿、堪培拉、 伊斯兰堡、巴西利亚 宗教职能突出的城市有麦加、麦地那、 梵蒂冈、拉萨
荒芜人烟的高原上 崛起的首都巴西利亚
我明国清的两政代治古和都文北化京中城心北京 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布达拉宫
耶路撒冷 梵蒂冈
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 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的地区。
思考:
巴西的城市为 什么分布在巴 西高原而不在 亚马孙平原上?
巴西地处热带, 低地闷热,居住 条件不利,而巴 西高原气候凉爽, 居住条件好。
马瑙斯
巴西利亚
累西腓
圣保罗 里约热内卢
一)、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 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 地分布
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
日本太平洋沿岸、美国大西洋沿岸、西欧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 一带
世界城市的分布
世界城市人口的纬度分布
60
60
°
°
思考:世界上的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为什
二)、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主要经济地理区位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 宗教、科技、旅游等
武汉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有那些?
攀枝花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武汉
铁矿与城市
油田与城市
读图分析:株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二)、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1)自然资源的开发是新兴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例:铁 矿——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2)城市是货物与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活动:
看下图,说 出商业用地、居 住用地、工业用 地、市政用地的 分布各有什么特 点;归纳出城市 土地利用的基本 特征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 按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以划分为商 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 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 区等等。
深圳
一、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四)城镇空间布局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并在人流、 物流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会合 处和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市
3.交通枢纽出也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商 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四、中心地理论
单击图片放大
结合下表和图,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 几组不同的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⑴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 常见病,上小学等
⑵ 购买彩电、冰箱等电器,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⑶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听音 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城市区位分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一、同心圆学说
1:中心商务区 3:工人住宅区 5:通勤居民区
2:过渡区 4:高级住宅区
1.城市可分为五个圈 层:过渡区先为高级 住宅区,回来因为商 业、工业等的不断入 侵,环境质量显著下 降

高一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归纳高一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梳理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_”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2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2
3、社会因素:
■①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地位形成收入差异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生活方式:如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居住区。
■③宗教和种族:在西方大城市的一些区域内,往往形成种族居住。
4、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影响功能分区的形成。政府参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由于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经济、社会等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城市的地域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
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2城市的空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其他功能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城市功能区
占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

位于城市中心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人口昼夜差别大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住宅区

地价适中,环境洁净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
大,常常有多个工业区
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城市形成初期,早期的功能区延续成为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是文化游览区。
知识小结
北京城市布局的历史演变
2、经济因素:
1、三条直线反映: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说明商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A区域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商业区;B区域住宅付租能力最高,形成住宅区;C区域工业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工业区。

高一地理城乡空间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城乡空间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城乡空间结构知识点总结城乡空间结构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城市和乡村在不同层面的空间组织与格局。

下面将对高一地理城乡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城乡空间的概念与特征城乡空间是指城市和乡村所占有的地理空间。

城乡空间的主要特征包括:(1)结构性特征:城乡不均衡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空间差异;(2)分区性特征:城市和乡村在地理空间上有明显的划分;(3)功能性特征:城市以非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4)人口特征:城市人口密度高,乡村人口密度低。

2.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经济因素: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逐渐衰退;(2)社会因素: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加速了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聚;(3)政府因素:国家政策对城乡产业、人口和资源的调控也对城乡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3. 城乡空间结构的类型城乡空间结构可分为城市内部结构和城乡之间的空间结构两个层面。

(1)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结构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组成部分;(2)城乡之间的空间结构:城乡之间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城市-乡村联系带、城乡接合部、城市扩展区和城市辐射带等。

4. 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是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方向。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大,农村现代化则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城乡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5. 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良好城乡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城乡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城乡统筹发展则强调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通过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促进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

城乡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改善城乡空间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人口1.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迅速,多存在于农业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早期阶段。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教育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早期人类逐水草而居,干旱地区的人口向湿润地区迁移;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等。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使人口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都会影响人口迁移。

社会因素:如政策(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战争(大量难民迁移)、宗教、文化等也会导致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利方面,人才、劳动力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利方面,可能带来就业压力、住房紧张、社会治安等问题。

二、城市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人口流量大,地价高,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外缘,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往往靠近工业区,环境较差。

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主要考虑减少对城市中心的污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主要通过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
读方减图轻案交二,通较完压合力理成;,课但因工为本业(y(ī区nk也wèè是bi)ě位居n于住)城用2市地4盛和页行工的风业向区的相上邻风, 活向动,容。易造成市区的大气污染;改进措施: 1.将工业
区布局在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即东北和西南方向。 2.工业区和住宅区间应有防护带隔离
第二十三页,共24页。
5.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段一般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A
6.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fēnbù)出现次高峰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 交通(jiāotōng)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市中心,加重了职工上下班时的交 通压力,工业区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容易造成 市区的大气污染;
远近变化(biànhuà)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 业用地变化(biànhuà)最慢。
2、OA、AB、BC各最可能(kěnéng)成 为哪类功能区?为什么?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第十页,共24页。
距市中心 的距离


地 租 水 平
商业付租能力
住宅付租能力
工业付租能力
商业区

A区

第十一页,共24页。
B区
Image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模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1、市中心均为 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fēnbù)
中心商务区;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shàn
2、高、中、低 xínɡ)或楔形向外发展
级住宅出现分化,
且背向发展
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héxīn)发
展形成多核心(héxīn)模式
第五页,共24页。

2.1城市空间结构一

2.1城市空间结构一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两层含义;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限制该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当地实例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学习重点】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难点】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习方法】明确问题情境→建立问题结构→协作交流→提出解决思路→交互讨论→归纳小结。

做你自己的学问一、城市概述1.城市的定义: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3.城市分类二、城市区位分析1. 区位的定义2. 城市区位的定义(一)自然地理区位1.概念:2.主要影响因素(1)地形与城市区位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

原因③山区城市一般都沿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3).河流与城市区位:①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越向河流越开阔,也越密集。

②河流的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③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主要有:(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工业革命后在的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中国矿业城市举例:世界矿业城市举例合作探究】思考27页第1、 2题1.图中有A 、B 、C 、D 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 、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的城市区位较为有 , 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城市 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 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州南海南海诸岛台北高雄香港100万以上人口城市400mm年降水量线第三阶梯第二阶梯第一阶梯乌鲁木齐包头兰州成都重庆昆明贵阳西安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抚顺鞍山北京唐山大连天津淄博太原石家庄青岛济南徐州郑州武汉上海杭州长沙南昌福州广州南京2、读“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分布图”(1996年),回答问题。

高一地理教学ppt 专题19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教学ppt 专题19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
用 效
商业、居住、工业、农业用地

①②


商业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农业用地
距市中 心距离
商业用地效益 居住用地效益 工业用地效益 农业用地效益







(空
同间

【课本P35】
使用类型
土地价格
土地利用 地租支付
效益
能力(付
租能力)


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土地价格







城市的土地价格示意图
距市中 心距离
影响城市土地价格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的主要因素
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土地价格







A
B
C
城市的土地价格示意图
距市中 心距离
影响城市土地价格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的主要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
第六篇 城 市
什么是城市?
名词解释:城市和城市化
(Urban-nization)
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 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核 心。
城市的基本特征:课本P34
名词解释:城市和城市化
(Urban-nization)
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 人口(迁移)和农村地域转变 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件

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件

历史因素的影响
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看 不到摩天大楼?
北京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B因素的影响
C
5
A
1
2
3
5
4
B
D 1、城市中心 2、运输带
3、1918年前的房屋
4、1918年后的住宅区
5、较远的村镇
A、中产阶级住宅区
B、中低产阶级住宅区
C、劳动阶级主要住宅区
C
D、底层工人阶级住宅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 经济原因 • 历史原因 • 社会原因 • 行政原因
• 思考:崇阳县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
课堂训练 你将成为城市设计师
学以致用 某城市规划:14块地分别作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1
耕地
12
文教区
13
2
4
仓储区
6
7
公路
85
3
9
铁路
10
河流
11 探究:如果你是城1市4 规划师,下面哪些地块可能是:商业区、住宅
活动最为繁忙之地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探究二】
• 崇阳县的功能区怎样划分? • 崇阳县为何没有中心商务区?商业区分布
在哪里,为什么? • 崇阳县占地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是什么?分
布在哪里? • 崇阳县工业区分布在哪里?其分布合理吗?
(从环境角度考虑)
小结:
英国城镇贫富人口住宅区的分布
探究:东莞城市用地有可能如何变化?
作为地级市的东莞就直辖4个街道和28个镇,中间未设区。这 种行政区划在全国仅有东莞、中山、三亚这三座城市采用。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1)地形:温带——平原,热带——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2)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适中(中地位地区)(3)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1)资源:矿产(2)交通运输:武汉,徐州(3)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伊斯兰堡(4)旅游(5)科技(经济)(6)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7)军事:嘉峪关市3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4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地形(平原),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注意环境保护5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6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P307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8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P32\339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3倍)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相同级别的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2城市化的意义P363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课时1)(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城市空间结构(课时1)(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空 间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


人口、产业在空间集聚
1
2
3
城市土地开发利用
功能区
主要功能区
02.城乡空间结构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特点:最基本的功能区,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分类: 高级住宅区
○中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
特点:工业高度集聚的区域, 促进了近现代区域城市化
分布:沿城市交通线路的外围分布 布局时受环境要求较大
图 中 OA 为 商 业 区 、 AB 为 住 宅 区 、 BC 为 工 业 区.。因为在0A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AB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段工业区的 付租能力最高。
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A. 交通运输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 B. 历史文化 C. 国家政策 D 自然地理条件
乡村空间结构
1. 读图 2-1、图 2-2、图 2-3,说一说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 2. 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点。 3. 从乡村演变成城市,基本动力有哪些?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城市
乡村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 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地2万平方米的喷泉组成,是重庆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地方。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重庆城市公
园用地的来源最可能为( )
C
A.旧城改造用地
B.中心商务区用地
C.城市荒山、湖泊湿地 D.废弃工业用地
A (2)与一般的城市建筑相比,城市公园( )
A.实现城市生态自我修复 B.减少城市土地的浪费
C.布局较随意,区位性不强 D.居民活动量小,维修成本低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社会经济方面
、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3、政治、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
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